“校水柜”,185年不间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女消防队员 “校水柜”,185年不间断

“校水柜”,185年不间断

2023-08-20 23: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八桂视点

  本报记者 唐正芳 通讯员 杨文福 莫新雄

  3000多人的民间消防队员聚在一起“校水柜”是什么样的场面?

  9月26日,平南县大安镇天地和广场,一场水与火的较量,在这里激情展开。现场数千人在加油鼓劲,火热气氛堪比当日的骄阳。

  这一沿袭了上百年的“校水柜”习俗,就是现在所称的“消防节”。当日,平南县大安镇举行消防节185周年活动。记者在现场感受到“消防”两个字在大安人心里的份量。

  据悉,大安“校水柜”习俗是全国最早、规模最大、动员最广泛的乡镇消防习俗,已载入全国消防史册。由于居民消防意识不断提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安镇偶有火灾发生,但均被及时扑灭。

  今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平南县“大安校水柜习俗”项目入选,这是贵港市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A 从现场看历史

  上午9时许,伴随着哨声、锣声和队员的口号声,一支支身穿红、橙、黄、蓝、绿颜色运动服的消防队依次入场,队员当中不仅有青壮年,还有老人和小孩。

  头戴消防帽,挥着小旗帜,腰别擦汗巾,推着水柜,挑着水桶,扛着长勾,吹着口哨……这是每支队伍的标配。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演练开始,消防队员用水桶将水倒入水槽,水流入水柜后,10多名壮汉奋力摇压水柜加大水压,促使水枪喷出水柱。为了使水柱射得更远、更准,参赛队员在指挥员或急或缓的口哨声中,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将水流射向15米外的铁架。

  在15米开外,设置有1个约10米长、10米高的铁架,五六个小伙子将废布条塞入3个小铁笼后点燃,用力拉动铁绳将3个火笼分别悬置于铁架上。

  鸣哨开赛。指挥者通过口哨的急缓声,指挥队员调整水源压力和射程,在现场群众加油助威声中,参赛队员挥动水枪,几秒钟内,空中的火苗被快速扑灭。

  比赛中也有女队现身,她们的演练赢得更多的喝彩。几局比赛下来,不少参赛队员浑身湿透。

  为展示现代消防的高科技,竞赛结束后,贵港市消防救援支队向群众演示快捷高效的现代消防技能与器械,并进行灭火表演。

  刚大学毕业的林家成也回到家乡参加这个活动,他说:“这个节日历史悠久,今年办得很热闹、气氛热烈。参加了演练,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也更能体会到消防员的辛苦。”50多岁的女消防队员李榆明说:“消防节体现了我们大安人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表明,遇到小火警情,我们自己可以解决,能以最快速度消灭火灾隐患。”

  “大安镇消防节是大火烧出来的节日。”大安镇永安社区妇联主席、永安消防所消防员方芳介绍,大安是广西历史名镇,素来商铺林立。公元1836年,当年还叫大乌圩的大安镇遭遇一场特大火灾,火烧连营,损失极为惨重。火灾过后,当地各界有识之士发动各商号、店铺和街坊,捐资赞助购置水柜、水槽及灭火器材,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民间消防所,也就是永安消防所,后又陆续建立了德隆社、群乐社、永隆社等消防队,利用圩内5处水塘作为消防水源,并制定了消防公约。

  方芳说,为提高民众的消防意识和检试器材的使用情况,大安镇决定将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定为“校水柜”的日子。从此,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大安都要举行消防演练,看看哪家的水柱射得更高、更远。新中国成立后,大安人把“校水柜”改称“消防节”。

  B 从演练看实操

  大安镇通过“校水柜”日活动旨在让各消防所检查水柜等消防器材的使用性能,有问题的便立即修复,以备急需之用。

  消防员王艳萍参加了当日活动,她是平南大安“校水柜”习俗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沛林的女儿。据她介绍,每年的这一天,各街道消防所门前、街道交汇处张灯结彩,居民从消防所和家里搬出消防水柜等器械,穿上各种款式的消防演练服,高举消防旗,先游一圈大安镇各街,然后集中到演练会场进行“校水柜”大比武。演练场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舞狮队、八音队、武术队穿插其间,增添了不少热闹气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校水柜”与壮家风俗的烧地炮、抢花炮同时举办,成为一个隆重的民间节日。2004年,大安镇政府出资举行规模盛大的“校水柜”活动,还邀请了附近乡镇派队参加,观看群众有5万多人。此次活动成为上年纪的老人最深刻的记忆。

  这个活动,有时是突然袭击式的。有一年“校水柜”活动,事前不作任何通知,到凌晨的时候,熟睡中的居民突然听到打锣吹哨声,大家立即起床,一路狂奔到消防所,拉水柜,戴帽,提桶,拿喉叉,扛水带……一气呵成,以最快速度冲向指定地点,并用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将燃起来的火球扑灭。

  演练并不仅仅是为了热闹,而是真正练本事。镇西消防所负责人包汉松跟记者讲起了以前的故事:得益于经常性的消防演练,每当有火灾发生,他们都能在短时间将其浇灭。比如新中国成立前夕,永昌镬厂发生大火灾,和济堂水柜很快就赶到,10多分钟便将大火扑灭。

  1973年6月某日凌晨,大安粮所粮库发生火灾,火势很大,当时6支消防队1500多名青壮年参加救火,在家照顾小孩的老人点着煤油灯在门口照亮街道以利救火,天亮时终于将大火扑灭。

  1987年夏日某晚10时,镇安街一房屋发生火灾。当时大安镇自来水分时间段供水,居民家都是水缸蓄水,训练有素的消防队员立即分工到位:有的到附近居民家挑水,有的到附近码头挑水,有的到300多米远河边抽水……其他消防队也陆续加入火场救火,1个多小时后,将大火扑灭。

  大安镇党委书记莫达吾说,这一群众性组织活动得到消防部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大安镇专门成立了消防工作委员会,除负责组织好每年的“校水柜”活动外,还组建了包括原来各个消防所在内的22支义务消防队伍,制订了安全防火公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C 从器材看传承

  “走过185个春秋的大安镇消防节,已载入全国消防史册。”贵港市消防救援支队长许强和介绍,作为全国最早、规模最大、动员最广泛的乡镇消防节,至今还存留有清朝后期各类消防水柜、消防桶、消防帽、各种水枪、火钩、喉叉、火炬及用于报警的铜锣等,其中最古老的一台水柜由纯铜打造,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在镇安社区永安消防所,仍保留有原装日本进口水柜、消防帽等2件文物。

  9月26日,演练现场,镇西消防所的消防队员首先带着消防器材登场。主持人介绍:“镇西消防所始建于1836年,由当时在广东佛山经商的周姓商人提议,发动群众募捐200多两白银,托人从德国海军船用专用消防器材公司购买消防水柜、水枪、钢叉、火钩、攀钉、钢盔等消防设备,现有义务消防队员600多人,保存有当年购置的德国消防水柜2台。”

  第二个进场的永安消防所队伍非常引人注目。该所不仅有义务消防队员1800多人,因工作突出获多项省部级荣誉,还有“镇店之宝”:保存有“老物件”人力消防水柜1台,需8—16人操作,有效灭火射程40米左右;柴油驱动消防车2台,汽油驱动消防车1台。其中,2支水枪、1顶消防帽被自治区消防博物馆收藏。该消防所地堂中央摆放着红色消防水柜,大门两侧写有“永远消灾有备,安然消患无虞”字样,以藏头格的两字作为所名,意味深长。

  始建于2003年10月的进南消防队,是7个消防队中“最年轻”的,其秉承“万人接力消防隐患,护佑万家得安康”理念,延续先辈精神,弘扬历史文化。现保存的1台人力水柜,为当年经济能人邓耀南从广东购进。

  文化传承结硕果,如今的大安消防节早已名声在外。2014年11月,永安消防所被公安部评为第二届全国119消防奖先进集体;2019年7月,永安消防所的方芳作为广西代表出席全国119消防奖座谈会并作典型发言;今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平南县“大安校水柜习俗”项目入选。

  来源:广西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