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债务、过剩困扰!基建难题如何破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大规模基建 遭遇债务、过剩困扰!基建难题如何破解?

遭遇债务、过剩困扰!基建难题如何破解?

2024-07-14 01: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1

为什么还要搞基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是大规模超前基础设施建设的受益者。然而,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

债务问题愈发严重。根据国铁集团的数据,其负债总额已超6万亿。修建机场、购买飞机同样需要筹资,出现负债,南航、国航、东航三大航空公司的总负债已超7500亿。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在高铁建设中也背负了巨额债务。长期以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普遍依靠政府负债和土地出让收入。随着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地方偿债压力不断加大,形成债务风险隐患。

截至6月末,地方政府债务总额是34.75万亿,其中一般债务为14.49万亿、专项债务20.26万亿。

传统基建过剩。英国牛津大学研究显示,中国超半数基建投资并没有真正创造价值。在抽样的95个基建项目中75%成本超支,且实际超支比例高达30.6%,而在156个道路基建中约2/3建成后明显基于预计通车量,有些甚至不足预期的两成。从闲置的园区到空荡荡的高速公路,传统基建过剩的泡沫也是困扰地方政府的难题。

尽管如此,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辉煌成就依然为世界所瞩目,也成为不少国家想方设法学习和复制的对象。从土耳其到印度,全球很多国家都扛上基建“大王旗”。

实际上,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都曾经掀起过基建热潮,各国热衷基建就在于,除却巨大的经济价值,基建还有社会价值、军事价值等,换言之,不能简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基建。

以桥梁建设为例,21世纪人类新建的世界前100名高桥中,中国有90座,现代桥梁总数超过100万座。单是世界桥梁之都重庆就有超过1.3万座桥。已建成世界最高5座桥梁全在中国。

中国为何要建那么多桥?因为中国67%的陆地面积是山地、丘陵和高原,各处都有巨型山脉,特别是西南地区几乎全部是山地,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地区要发展、社会要稳定就必须跨越山川河流,“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高铁建设更为典型。高铁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大交通模式,而且颠覆地域的空间性,从而出现前所未有的同城化、同省化。高铁已不再只是单纯的产业,更是区域竞争、国家战略、军事布局的抓手。

正是基于基建的特殊价值,未来一段时间,它仍是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重点。

福 卡 智 库

 02

未来基建怎么搞?

一、民间资本参与度将加大。

引入私营股本实现项目共建合营是化解基建资金难题的必然路径。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在发布会上曾表示,将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特别是要为民营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引入民间资本将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形式上多样化。

根据不同项目性质,制订不同的政策,助推民间资本与政府投资项目的有效对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作、联营、集资、参股以及特许经营等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投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推动PPP模式,调动私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发展,即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基于某个公共项目结成伙伴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风险和收益,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赢。

其次,建立统一的项目建设和管理机构。

未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大,这个领域的利润空间也将是巨大的,因此为了规范基础设施建设行为,可以建立统一的项目建设和管理机构。

最后,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政策、法规,保障民间投资的合法地位和投资退出机制。

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大,这使得民间投资者对退出机制产生疑虑。

为此,可以建立一个规范、便利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让民间投资者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可以方便退出。

此外,对于民间资本进入领域、比例、规模、地位、优惠政策等方面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加以规范化。

二、基建的迭代升级

面对基建边泡沫化、边去泡沫的前景,精准发力、效率优先将是解决问题的方向:

一方面,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加速融合。

比如,京张高铁就是智能铁路的典型代表,高速公路实现“一张网”运行,全国10余座自动化码头建成投运,数字航道基本覆盖长江、西江干线,234个机场实现了“无纸化”便捷出行。

另一方面,新基建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

传统基建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新基建的市场空间巨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