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祖珺:回望台湾“校园歌曲”之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大学校园图片大全集 杨祖珺:回望台湾“校园歌曲”之初

杨祖珺:回望台湾“校园歌曲”之初

2024-07-16 17: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唱自己的歌”的杨祖珺

  校园歌曲在台湾又称民歌、歌谣,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台湾各大学校园,以中文创作,内容贴近民众生活,体现民族意识和现实的思考,因此被称为“民歌”。也有人类比当时美国的流行音乐称此种音乐风格为“歌谣”。

  北京深秋,有“压不扁的玫瑰”之称的杨祖珺从台北飞来,做了一场《重探一九七0年代台湾知识青年创作歌谣的时代背景》的学术报告。

  杨祖珺口中的“知识青年创作歌谣”即大陆所称的“台湾校园歌曲”,拥有从“50后”到“90后”的几代听众,但其中不少听众会问:杨祖珺是谁?

  她是1978年台湾首次出现的中文歌曲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的当红歌手;

  她是1988年在北京举办演唱会的台湾第一人;

  她是台湾“唱自己的歌(相对于唱外文歌曲)”运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演唱者;

  她是歌曲《美丽岛》、《少年中国》的原唱……

  包括在台湾,杨祖珺也不再以歌手著名,以至于她接受记者访问时谈到被路人认出“你是民歌手”时,眼睛里闪烁出欣喜与安慰。虽然身心俱在台湾40多年社会变革的伤痛中煎熬,杨祖珺还是在乎她生命的原点:民歌(创作歌曲)与歌手。

  站在北京的讲台上,“翻搅”40年前的台湾往事,杨祖珺不谈自己,只谈“背景”,“以期弥补目前已存大量相关研究的当时样貌”。

  杨祖珺开场解释:她报告中的“知识青年”,泛指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考上大学,曾经使用国语(普通话)、闽南话、客家话、原住民语言或中国各省方言发表过创作歌谣的台湾青年。

  背景一:

  没人敢种向日葵

  杨祖珺在报告中首先分析了当时台湾青年生活的政治背景——白色恐怖:上世纪70年代很容易遇到无数“充满了政治想象力”的社会禁忌:例如,市场上几十年都买不到向日葵,台湾的乡村野地也几乎无人种植太阳花(因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关联)。美术系画太阳花或使用太大面积的红色,会招来教官约谈。即便到70年代末期,偶尔播放大陆新闻,也必须是负面主题和黑白画面。

  在台湾40多年的戒严时期,思想审查工作由军方“警备总司令部”负责,政府、宗教团体、媒体、学校、民间社团各种大大小小机构都规定设置“人事第二室”,这些人员负责随时近身监控。老百姓连私下聊天都会不经思考就主动筛选掉“思想有问题”的话题,众人皆知“不要自找麻烦”。那个时候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听说过“二·二八”等台湾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杨祖珺在报告中只谈“创作歌谣”的背景,不谈歌谣。有听讲者当场请她介绍歌谣的代表作,表现出对歌谣本身的关注更多。其实,相对于歌谣本身,所产生的背景决定了歌谣的属性及歌手的命运。当时,杨祖珺为录唱片而送审的歌曲全部被禁:《美丽岛》“主张分离主义”、《少年中国》“与匪隔海唱和”、《我知道》“向往工农兵文艺”……她在台视主持的音乐节目也一再被要求演唱“爱国净化歌曲”,她因此愤而辞职,开始了“被禁”人生,也开启了到农村、工厂“做人民歌手”的起点,推动“唱自己的歌”运动。

  正是因为杨祖珺对这段背景的介绍,记者才认识到陪伴过我青春岁月的“校园歌曲”,不仅仅是台湾的风光雪月、感时伤怀,它还承载着影响社会、改变人群的理想与奋斗,开启了后来台湾音乐创作人的社会意识与人文关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