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大型农业机械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

2024-07-04 00: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为记载2022年度农机化发展概况,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组织有关专家编撰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2022》,全文3万余字。将在协会公众号及网站分数部分陆续发布,今日刊发《白皮书》第四部分,敬请持续关注。

6 农机工业与农机市场

    2022年,受能源危机、原材料涨价、危机全球的粮食安全等复杂环境影响,我国农机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

    农机细分市场兴衰两重天。一方面一些市场在各种利好因素拉动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调查显示,耕整地机具市场前3季度累计销售各种耕整地机械70.57万台,同比增长13.66%。实现销售额27.39亿元,同比大幅度增长42.81%。自走式轮式谷物联合收获机累计销售3.5万余台,同比大幅度增长50%以上。棉花采摘机、花生收获机、畜牧机械、青饲料收获机、谷物烘干机等市场同比增幅也在10%以上,大中拖也出现稳步增长的势头。一些属于更新高峰期引发的周期性增长,譬如耕整地机械、谷物烘干机、畜牧机械等市场。一些属于国三升国四的拉动,譬如大中拖市场;一些则疫情引发的区域市场的骤然增长,譬如轮式谷物联合收获机市场。

    另一方面,一些市场受疫情、水灾等自然灾害、因退补导致的区域市场大幅度滑坡、周期性下滑等因素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包括播种机、水稻插秧机在内的种植机械市场受年初疫情影响较大,出现10%以上的滑坡;自走履带式谷物联合收获机、玉米收获机(包括茎穗兼收玉米收获机)、饲料收获机受用户收益下降、疫情、自然灾害影响,出现较大滑坡。

    出口结构优化升级。随着我国农机产品技术、性价比飞跃式发展,农机大型高端市场长期被国际农机巨头垄断的状况正悄然生变。伴随着无级变速器技术的突破,推出了无级变速拖拉机、半喂入收获机等大型高端产品。伴随着采头技术的突破,钵施然、铁建、东风、沃得、天鹅股份等一批国产采棉机品牌崛起,成为中国市场主流。

    我国农机出口贸易的蓬勃发展,体现了我国农机的巨大进步和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提升。2020年我国农机出口就是继德国、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出口国。出口农机品质和结构均发生变化。前8个月,我国农机出口额前10大目的地国家中,有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其中出口美国的金额达到17.9亿美元,占比18.48%,位列全部出口目的地国的第一位。出口结构也发生变化,大型化趋势明显。拖拉机由原来中小型为主到现在的大型巨大增长,如180以上马力段拖拉机,出口额虽然只有0.24亿元,占比不过4.81%,但同比增长高达203.15%,与之同时发生的还有50马力以下机型同比出现大幅度滑坡,意味着我国农机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

    竞争加剧,集中度提高。市场集中度突出表现在市场规模较大且较为成熟的传统市场。以进入补贴目录的大中拖和三大粮食收获机为例,可看到集中度之高,且不断增长的现状。在260家进入农机补贴的大中拖品牌中,销量前6的品牌占比高达74.92%,较之去年同期上扬8.04%;55家自走轮式谷物联合收获机生产企业中,销量前5大品牌占比更是高达88.89%,同比上扬5.28%;42家自走履带式谷物联合收获机中,销量前6的品牌,占比93.11%,同比上扬3.96%;97家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销量前6大品牌占比也达到了92.8%,同比上扬8.12%。

    我国传统农机市场集中度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原材料涨价,弱化价格在竞争中的优势。大品牌规模优势凸显,抵御价格上涨的能力更强,受此影响相对较小。相反,小品牌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多年积累形成的价格优势减弱,市场占比逐年下降。二是补贴政策的不断完善。譬如补贴政策中K值的引入,市场竞争秩序好转,大品牌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三是用户结构变化。随着农机专业用户的崛起,终端用户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尤其是农服组织、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专业用户的蓬勃发展,农机消费的价值理念有所改变,其中品牌成为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四是产品品质差距逐渐拉开,大品牌的品质优势凸显。五是随着大型高端智能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大品牌的“智能制造”能力表现的更加突出,核心竞争力优势成为抢占市场的锐器。

    大型化、高端智能化与碎片化。随着我国农机化快速推进,农机工业制造水平的提升,农机产品的功能日益丰富,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及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向高精密度、高品质、个性化定制的方向发展。随着生产工艺难度不断增加,对智能制造装备需求不断加大。农机产品快速迭代,市场需求呈现出大型化、高端智能化和碎片化趋势愈发强劲。

    大型化、高端化趋势愈发强劲,表现在拖拉机、收获机、耕整地机具、畜牧机械、种植机械等各个细分市场。如拖拉机市场,100马力以上机型同比大幅度攀升34.77%,高于大中拖平均增幅20.1%;再如轮式谷物联合收获机市场,喂入量进入9公斤时代,同比增长13倍之多。随着土地流转和托管、保护性耕作以及补贴等政策的持续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快速发展,大型化趋势越来越凸显。

    需求碎片化是2022年农机市场表现出来的又一突出特征,这种现象与我国农机市场转移息息相关。表现为粮食作物向经济类作物机械化拓展;食作物耕种收环节向全程机械化推进;种植业机械化向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延伸;平原地区机械化向丘陵山区机械化进军;中低端农机低质量作业向大型、高端、智能农机的高质量作业转变。正是以上的种种变化,直接推动包括经济类作物机械、养殖与设施农业机械以及丘陵山区机械在内的小众市场的崛起,而小众市场表现在需求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市场容量小、碎片化。

    新能源农机进入发展“风口”。国内农机传统市场趋于饱和进入存量竞争,大型高端化、智能化、电动化悄然已至。与新能源关联密切的电动化,成为农机行业的热点话题。

    我国新能源农机并不是新概念,早已进入实践阶段。回溯我国新能源农机的发展实践,新能源农机问世并不比汽车晚,早于2016年,山西卓里集团有限公司等26个企业已经生产出丘陵山区小型电动农机,果园电动农机和收获电动农机等5大类共71个电动农机新产品。经过专家评审,共有21个企业54种产品进入了山西省奖补名录,可以批量生产并且投入使用。我国大型企业早就开始关注新能源农机的发展,调查显示,我国有几十家新能源农机制造商,均已形成生产能力。中国一拖2022年7月推出的220马力油电混合动力拖拉机,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预示着国产拖拉机电动时代的到来。

    疫情成为2022年农机市场的重要变量。新冠疫情反复延宕,散点爆发。延续几十年的国际农机展因之停办,众多企业一年一度的商务年会因之改为线上。

    疫情对物流影响较大。一是对制造端的影响。因物流迟滞,导致零部件供应迟滞,不少企业无法正常组织生产。如春播前后,受疫情影响,许多播种机、插秧机生产企业零部件供应不及时,无法组织生产,成为市场大幅度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对经销端的影响。因疫情,产品无法顺畅送达终端,导致经销商无法正常组织货源,无货可买,或供应延迟,错过销售季节。三是对终端市场的影响。疫情直接影响一些用户无法正常出门购机,令本就惨淡的市场雪上加霜。综合各种因素,估计疫情因素或拉低全年农机市场4%-5%。

    疫情不仅对市场需求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导致市场需求变轨。譬如轮式谷物联合收获机,因为疫情管控原因,导致跨区作业受到较大阻碍,一些区域出现无机可用的情况,进而导致跨区作业机械资源的重新配置,成为拉动市场需求大幅度增长30%以上的直接原因,安徽市场表现的尤为突出。

7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

    2022年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下简称“复合种植”)大面积示范推广的第一年,农机系统和行业认真落实落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配套农机装备保障各项工作,努力确保种得好、管得住、收得上,为完成复合种植年度目标任务和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机械化支撑。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采用大豆带与玉米带间作套种,能充分发挥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间,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年际间地内轮作,在同一地块实现大豆玉米和谐共生、一季双收,可有效解决玉米、大豆争地问题。一般玉米带种植2-4行、大豆带种植2-6行,通过调控作物的株行距,实现玉米与当地清种密度基本相当、大豆达到当地清种密度的70%以上。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播种机械化作业难度大,协同施肥和病虫草害防控机具、技术不足,收获作业难度大,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融合农机农艺实现高产稳产与绿色高效,提高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水平逐渐成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生产的关键。

    2022年,复合种植推广面积1600余万亩,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得到较大规模示范推广应用,全国试验区平均数据显示,与常规玉米生产作业比较:通过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基本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水分、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化肥用量降低5%以上,光能利用率3%以上;利用生物多样性、分带轮作和小株距密植降低病虫草害发生,农药施药量降低5%以上,用药次数减少。亩节本增效199元/亩左右。

    针对复合种植面临的装备不足、经验偏少和机具应用难题,农机管理部门组织推进配套机具供给,强化实用高效机械化技术应用,加强基层人员和实施主体培训。

    坚持造改结合,强化机具保障。加强专用机具的生产调度和供应对接,指导在用机具改造,确保有适宜机具可用。农机化总站开展复合种植专用机具研发生产和机械化技术应用调研、适用机具筛选,掌握专用机具研制情况。针对专用机具保有量少、购置成本高等问题,制定发布配套机具调整改造指引,编辑发布播种机、收获机调整改造视频实例4项,累计观看超16万次。组建承担省、实施县与重点生产企业机具保障对接工作群,统计分析关键机具缺口,联系重点企业做好装备生产流通,持续推进实施主体与企业间的对接保供。各省开展大豆玉米一体化播种机实地验证,复合种植相关机具补贴额测算比例提高到35%,对农户购置适用复合种植的机具优先补贴、应补尽补,加快补贴资金兑付进度。

    坚持点面结合,强化技术指导。一方面制定发布技术规范,另一方面加强现场指导,确保种植主体掌握技术要领。开展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农机化司发布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配套机具应用指引》,部农机化总站 和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制定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减损收获技术指导意见》。针对机收环节小型兼用机具保有量少等问题,发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获机具备选目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收作业模式典型案例》,提出机械化收获解决方案。“春耕”“三夏”“三秋”关键农时,超过20人次的专家深入基层生产一线,开展机械化技术实地指导服务。

    制定专用播种机实地验证方案,西南、西北、黄淮海地区开展专用机具评价,有力支撑新型专用机具纳入补贴试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推广鉴定大纲的编制,推进了专用机具鉴定检测。各省农机推广机构开展复合种植机械化试验示范,对比不同种植模式、不同机具配套、不同技术模式,探索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生产企业推进机具研制改进,提高作业质量,解决应用问题。

    线上线下结合,强化宣传培训。积极克服疫情影响,采用实地演示、在线展示、视频直播等方式提供全方位的机具、技术宣传培训,提高种植主体的技术应用水平。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设立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专栏”,累计编发信息200余条。在春耕播种、植保田管、秋季收获关键时期,线上线下举办专题培训以及中国农机推广“田间日”,展示适用机具,讲解核心技术,线上培训观摩人数超800万人次。

    建立了保障有力的供给渠道,基本解决了无机可用的问题。通过现有机具改装、专用机具研制、鉴定验证遴选、补贴政策支撑等方式加强各环节机具保障,打通生产与应用的机具供需对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投入复合种植种管收机具13.6万台,其中一体化专用播种机部分重点企业生产销售已超过3000台,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

    构建了较为全面的技术体系,逐步解决了无技可学的问题。6个种管收各环节机械化技术指引的制定,基本形成了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解决了播种质量低、植保防漂移难、机收损失高等问题。据各地实施主体反映,复合种植机具应用指引、减损收获指导意见等技术规范好用,切实解决了实际难题。

    构建了协调高效的推广模式,合力解决了无人可教的问题。部农机化总站引领省、市、县、乡四级农机推广机构,调动行业协会等“一主多元”市场推广力量,创新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方式。各地建立推广人员与实施主体一对一指导服务机制,实现关键技术最后一公里落地。

    构建了合作共赢的工作机制,初步解决了无好机用的问题。加强产学研推用各方密切合作,发挥各自技术优势,一同推进机具改进提档。河北农哈哈、山东巨明、潍柴雷沃等重点企业推动专用收获机具研发,种管收专用机具持续研发完善,一体化专用播种机基本成熟,双系统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已基本定型,双系统一体化专用联合收获机已投入作业演示,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等智能设备加快应用。

    玉米大豆复合种植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户在思想上还有顾虑,购置专用机具意愿不强。2022年是推广的第一年,不少种植主体持观望态度,不愿过多投入,购置专用机具意愿不强。利用现用机具改造也能基本满足要求,但改造不到位容易降低作业质量。丘陵山地宜机程度不高,适宜的配套机具缺乏。部分省份复合种植区域主要在丘陵山地,地块小、坡地多,原先净作模式下就以小农户人工作业为主,实现机械化作业难度较大。复合种植机械化生产模式还需完善,农机农艺融合不足。一方面大豆玉米农艺要求差异较大,部分地区适宜品种筛选不足,影响复合种植专用机具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种植模式特点也会影响机具应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