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为什么先打的辽沈战役?解放东北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和印度的战争叫什么 解放战争,为什么先打的辽沈战役?解放东北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解放战争,为什么先打的辽沈战役?解放东北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2023-07-07 22: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解放战争,为什么先打的辽沈战役?解放东北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决战无人不知,但是否有人仔细思索过,三大战役之首为何是辽沈战役?解放军为什么选择拿东北地区开刀?有人对中央领导在辽沈战役中先攻打锦州的行为大加赞赏,称“底定乾坤是锦州,兵锋正朔在绸缪。辽沈横扫千军日,铁血男儿壮志酬”,确实,锦州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重要门户,只要拿下这里,就可以进一步掌握整个东北地区的局势。但这样的想法终究还是落于局限,只是考虑到了东北战场,事实上,不只是锦州,整个东北都是中央领导的着眼点,如果将当时的全国战场视为棋盘,那东北就是棋盘上一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棋子。国共两党都觉得能否成功占领东北是取得战役胜利的关键,直言“得东北者得天下”,这里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中央领导做出先拿下东北,再解放全中国的重要决定?

辽沈战役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既可以翻看往期的视频,也不会错过以后的精彩内容,点赞和关注就是我们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大家。

视频链接:

解放战争时,东北有多重要,为什么都说“得东北者得天下”。

解放战争前期阶段

抗日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国家就此实现和平稳定,日本侵略者还没有离开中华大地,野心勃勃的国民党领导就想要独占胜利果实,频频在背后搞小动作,先是通告投降的日军不要接受我军的受降仪式,然后就开始派出军队侵扰解放军驻扎的中原根据地。国民党领导假意提出进行重庆谈判,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邀请我党领袖赴会协商。可中央领导的做法着实是出乎他的意料,领导们不仅欣然赴约,还在重庆结识了一大批进步人士,通过谦和有礼的举止表现赢得多方支持,引得国民党领导极度不满。

所谓的重庆谈判当然只是缓兵之计,国民党领导所图甚大,之所以举行这次的会谈,不过是迫于国内外的舆论压力,再加上想为自己的军队争取到更多的准备时间。国民党领导一边在谈判桌上高谈阔论,一边向山西的“土皇帝”,也就是军阀阎锡山下达军令,让他趁机攻打驻守当地的八路军部队。不过阎锡山的攻势很快就被解放军打退,刘邓二人指挥着晋冀鲁豫的部队赢得了上党战役的胜利。其他战区的国民党军队在国民党领导的指挥下四处游走,沿着铁路线拦截投降的日军,和我军抢夺日军的装备,这个范围涉及到华北和东北。

重庆谈判

这时期国共两党各有胜败,我军对国民党方面的军事进犯奋力反击,在山东地区和华中地区建立起一定的胜利基础,但作为对手的国民党军队却本着先下手为强的目的出击东北,突破了我军设置在山海关一带的防守阵线,将锦州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过这样的作战效果还是没有达到国民党领导的预期,为了扩展自己的统治范围,国民党领导不顾国内外民众和爱国志士的反对,将国共双方在双十协定中拟出的所有和平条例都抛于脑后,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踏上争霸天下的道路。八路军和新四军这边也见招拆招,将部队的番号改为解放军。知道国民党领导是要一条路走到黑,解放军这边也不说虚的,开始在中央领导的指挥下采取军事行动。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的战斗重心是在中原地区,解放军这边也没有拿出全面决战的气势来,只是利用部队在山地战和游击战方面的优势,一边打一边撤,保存部队的有生力量。国民党领导派出大军压境,但一番围追堵截下来并没有将我军打击殆尽。虽然解放军在华东战场上失利颇多,在华北战场上也遭受到傅作义部队的重创,但陈毅和粟裕在山东地区的作战行动却取得了相当喜人的成果,不仅连番获胜,还全歼了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狠狠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另一边的西北战场形势比较复杂,胡宗南麾下号称“天下第一师”的整一旅被解放军围歼,但西北王胡宗南很快就另辟蹊径,朝着位于陕北地区的延安发动突袭。中央领导接收到内线情报后选择放弃延安转战陕北,胡宗南扑了个空,被彭老总连番打击。

胡宗南和蒋介石

见这种广撒网的方法没有成效,国民党领导开始调整作战方针,将进攻的方式从铺天盖地的全面出击转向有组织有计划的重点战斗,将我军在山东和陕北的解放区作为重点进攻对象。这一次国民党军队来势汹汹,集合了超过六十万人的军队围攻山东根据地,采用的还是齐头并进的作战方式,兵分好几路出动,致使习惯于开展游击战的解放军陷入被动状态,陈毅和粟裕麾下的华东野战军遭受到炮火猛攻,被迫转移到黄河以北地区,黄河以南地区则沦落到国民党军队的手中。

此时战场上的形势对于解放军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我军被国民党的军队压制,但好在中央领导仔细思虑之后发现了国民党军队的弱点,就是他们的部队倾巢而出,位于后方的徐州、武汉乃至南京等地防守空虚。1947年,中央领导派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目标直指国民党军队的大本营南京,以及重镇要地武汉。原先游走在山东各地的华东野战军开始向豫皖苏地区挺进,西北地区的解放军部队也开始南下,中原战场上的解放军部队从三个方向压迫而来,原先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兵力被牵制。

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

这一次形势的变化带动了整个解放战争的发展转变,虽然后来刘邓大军因为作战效果不佳撤出大别山,但国民党军队的兵力已经迫于压力进行回援。东北战区那边,解放军接连发起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把一直以来耀武扬威的国民党军队打得龟缩到靠近港口的沿海城市,生存空间被一再压缩;另一边的华北战场,解放军夺回石家庄的实际控制权,挥师他处的华东野战军和转战西北各地的一野也捷报频传,彭老总重创胡宗南部,我军的力量也得到充分增长,红色心脏延安重回解放军怀抱。

战略反攻阶段

之后解放战争就正式进入到后期阶段,我军积攒起一定的军事力量和群众基础,开始进行全面反攻,辽沈、淮海以及平津这三大战役也提上日程。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既然解放军已经在多个战场上占据有利条件,为什么还是决定在东北打响这反攻的第一炮,没有选择山东或者陕北等经营了好几年的红色根据地?其实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必须明白战争的本质,明白我军为什么要和国民党开展内战。

国民党军队

不论采用了怎样的战术战略,经历过多长时间的艰苦斗争,战争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取胜,是为了将敌军的有生力量彻底歼灭。解放军之所以会和国民党开战,是因为国民党领导一意孤行,妄图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独属于自己的统治机构,到处铲除异己,解放军出于自卫和维护国家和平稳定的想法,开始在战场上投入兵力,力求以最小的伤亡和最快的速度结束这场内战。

《孙子兵法》中有这样的说法,要是遇上规模庞大、参与兵力多的大型战役,或者说这场战役可以影响到自身的生死存亡,那一定要在己方的部队占据绝对优势、对战役结果十拿九稳、胸有成竹的时候再出手。纵观当时的战局,虽然解放军在中原战区、华北战区、华东战区以及西北战区都有所建树,打了几场胜仗,但驻扎当地的解放军部队和国民党军队比起来还是处于弱势,起码在兵力和装备上就没有十足的把握。比如说中原战场上,中原野战军正在和桂系军阀的精锐部队白崇禧部展开激烈战斗,虽然将根据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直逼国统区的重镇要地武汉,但是否能快速取胜还是未知数。

解放军

山东那边形势倒是挺好,解放军在济南战役中大获全胜,山东省除去青岛以外的其他地方都被陈毅和粟裕麾下的华东野战军解放。但济南城有敌军的十万大军驻扎,为了顺利攻克这里,华东野战军产生了不少的伤亡,部队正在休养生息阶段,无法在短时间内再次开展大规模战斗。华北战场上还有作战经验丰富、士兵战斗能力强的傅作义部队,傅作义的驻扎地北平是历经千年风霜的古都,包括中央领导在内,海内外人士都不主张以武力方式解决这里的争端,解放军也一直按兵不动。但东北的情况就完全不同,这里拥有四点优势条件,傲视群雄。

一、当时的东北野战军实力堪称解放军之首。东北野战军是三大战役开始之前,唯一一支在兵力、装备以及后勤等各个方面都强过敌军的解放军部队。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为了能拿到日本关东军遗留在东三省地区的装备,解放军设置在延安南泥湾的炮校迁移到了东北地区,虽然没有从苏联和国民党军队的口中抢到多少战利品,但炮校的师生还是凭借着四处探索“捡破烂”,煞费苦心地培养起一支炮兵纵队,且实力不容小觑。

东北野战军炮纵

东北地区匪患严重,解放军召集人马剿匪,不仅打击了地方上的黑恶势力,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还缴获大批量的俘虏和物资,部队兵力得到补充,仓库也堆得满满当当。在种种因素的加持之下,东北野战军积攒起雄厚的军事基础,三大战役还没有开始,部队的总兵力就达到103万,其中除了常规性的步兵、骑兵和上文中提到的炮兵纵队,还有一个铁道纵队和十五个独立师,再加上一些从旁协助的地方武装力量,场面相当壮观。

另一边的国民党军队呢?因为东北野战军接连发起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将敌军的生存空间压缩到长春、锦州以及沈阳等地,所以此时驻扎在东三省的国民党军队总兵力只有55万人,其中包括四个兵团、十四个军,骑兵和炮兵肯定是有的,还有一些地方保安团。103万人能不能打得过55万人?兵力差距相近两倍,不出意外的话肯定是可以的,而且东北野战军军备情况不差,作战能力也不低,这场战争解放军是稳操胜券的,这也是中央领导觉决定先在东北开战的重要原因,毕竟谁不想打个开门红,狠狠警告一下狼子野心的国民党领导呢。

东北野战军

二、东北地理位置特殊。东三省位于中华大地的最北端,上边就是苏联,旁边就是朝鲜半岛。当时的苏联和我国还是关系亲密的好盟友,两方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解放军中有很多爱国志士都曾经到苏联那里留学深造,了解共产国际的思想。苏联也因为阵营发展壮大高兴,经常对我党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在东北地区开展军事行动,也方便解放军和苏联红军之间互通有无。至于朝鲜那边就更好说了,朝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就被纳入苏联的管辖范围,和解放军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内战爆发初期,还没有在东北地区站稳脚跟的解放军被国民党军队打得节节败退,要不是在中国和朝鲜的边境地带休养生息,只怕很难快速恢复元气。

东北的地理位置对于国民党来说也很不利,国民党军队的大本营在南方,他们在东北地区根基不深,也没有建立起什么大型的兵工厂和后勤基地,大部分的军队调动和物质运输都是靠着走水路进行的,效率非常慢,和解放军“背靠同盟好乘凉”、补给便捷的状态相比,国民党的军队在东北就是一个被孤立的状态,很容易就能被包围封锁。

苏联红军

三、东北地区拥有良好的自身条件,资源丰富。东三省有两好,一是土好,这里到处都是肥沃的黑土地,粮食产量在国内首屈一指;二是资源又多又好,不仅山林遍布,还埋藏着像石油、煤炭以及钢铁等种类丰富、储藏量大的战略资源,还有金矿。因为有这些矿产资源,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相当发达,铁路修了好几条,军工厂也建了好几座,而且只要拿下东三省,解放军就可以利用这里的战略资源开展长期战斗,这也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选择以东北为突破口侵略中国的重要原因。

东北有一家专门生产武器的军工企业,名叫大连建新公司,这是中央领导为了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在当时还是苏联占领区的旅顺和大连修建的,这家公司在近代中国的斗争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一笔,它虽然只存在了四年,到1950年就停止投产,却为国家生产出数以万计的军工产品,为之后的解放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弹药基础,当然这些武器弹药都是用东北地区的矿产资源做成的。

大连建新公司

当时的东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多。历史上东北是没有这么多居住人口的,关外苦寒,人烟稀少,常住人口都是少数民族,但自从清朝末年山东等地掀起“闯关东“热潮后,陆陆续续赶往东北的外地人越来越多,既开发当地的土地,完善基础设施,也使得东三省的人力资源更加丰富。而且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老百姓大多数都是血性之人,他们经历过日本侵略者的摧残,开展过很多自发性的反抗行动,建立东北抗日同盟,因为遭受的苦难最为深重,他们想要看到国家实现和平稳定的想法也更加热切,对于我军开展军事行动十分有利,群众基础好。

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建立的根据地相当稳固,东三省百分之九十的土地都被东北野战军掌握在手中,国民党军队龟缩在几座港口城市中,想要运输物资只能走水路或者派出飞机进行空投,效率相当低,后勤供应开始出现缺口。而且这样的运输方式也不能大批量地输送人员,国民党军队的兵力得不到补充。此时占据着大部分铁路线和公路线的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因为便利的交通不仅让他们获得了稳定的后勤保障,还增强了解放军的灵活性,部队可以实现远距离机动,很容易就可以将国民党的军队团团包围。一旦国民党的大军被包围,别说开战,能不能把部队安然无恙地撤回关内都说不准。

吃饭的国民党士兵

四、东北地区的老百姓对国共两党的态度是一视同仁的,这样的态度给解放军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国民党领导自称自己的军队是国家的官方部队,凭借着这个名头在全国各地派兵驻扎,对地方上的经济发展和思想认知都产生巨大影响,但国民党军队的根基都在江南地区,势力从未到达过东北,东北是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一手打造起来的,张家父子虽然和国民党领导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但还是没有将东北的实际控制权交给国民党。解放军是在南方起家,因为后来遭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阻截,只能转移作战范围,通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将根据地扩展到北方,不过这个北方并不包括东北,因为当时的东北还在日本侵略者的掌控范围内,解放军只是派出了一些像杨靖宇一样的抗日英雄秘密来到东三省地区开战工作。

自从日本侵略者将罪恶的毒手伸向东北的白山黑水后,东三省就成为战火硝烟弥漫的纷乱之地,到1945年日本关东军被苏联红军打败,日方和苏联的军队都撤离出去,国共两党的军队才得以进入这片被日军占据14年之久的土地。

苏联红军进入东北

国共两党进驻这片土地的时间是相同的,就看谁技高一筹能赢得老百姓的支持,解放军当时除了组建东北野战军,还另外派出一批机关干部,前往东北地区开展土改工作,帮助基层的老百姓发展生产,成功在地方群众的心里树立起良好形象,其为国为民的行事准则也得到老百姓的赞赏和认可。国民党军队还是没有改变自己一贯以来奢靡享乐的行事作风,因此并不受当地群众的待见,两军交战的时候,地方上的群众会帮助解放军提供情报,会给我军送来后勤物资,对于国民党的军队却是另一种态度,不是不理不睬就是避而远之。

总结

锦州是东三省的七寸,所以辽沈战役中解放军先是在长春虚晃一枪,然后就直接在锦州架起千门大炮,一鼓作气将这里拿下。而东北是整个国内战场的重头戏,这里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物产丰富而且背靠前苏联,只要解决了东北问题,就能为整个解放战争提供坚实的保障,也能鼓舞解放军的士气。客观一点来说,解放东北既是主动谋略,也是被动选择,因为当时其他战区的解放军还不具备开展全面战略反攻的实力,解放东北地区是中央领导唯一的选择。

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中也只有辽沈战役是完完全全按照战略计划进行的,东北的战事告一段落后,驻守天津和北平的傅作义部队受到极大威胁,开始考虑自己的退路,平津战役也进入倒计时。淮海战役的发展走向事实上是出乎中央领导预料的,还好作为前线总指挥的粟裕作战经验足够丰富,能够按照局势发展随机应变,而腾出手来的东北野战军也为华东野战军提供了一定的助力,对敌军形成牵制,为友军提供军火物资。所以综上所述,“解放东北”才是真正的大格局,为后续战斗的开展奠定了胜利基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