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贫富差距与社会分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和俄罗斯收入差距 俄罗斯的贫富差距与社会分化

俄罗斯的贫富差距与社会分化

2024-07-13 20: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内容提要] 俄罗斯社会学家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极端的贫富差距是今天俄罗斯社会的主要矛盾。它造成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导致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对子女教育培养的疏忽,进而直接成为俄罗斯人口数量和质量危机加剧及社会犯罪现象扩大的温床。能否真正地缩小贫富差距,防止社会财富和文化的分裂,关系着俄罗斯未来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俄罗斯;贫富差距;社会分化

  [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3)06-0091-04

  《俄罗斯联邦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将威胁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归结为四个方面:居民贫 富差距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经济结构扭曲,经济原材料化的倾向在加强;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扩大;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的犯罪行为。其中占首位的是贫富差距问题。俄总统普京在不久前致联邦会议的书信中重申,俄罗斯的出生率在继续下降,人均寿命在最近三年从67岁下降到64岁。在俄罗斯,如今有1/4的居民(3500万人)生活在贫困中,而其中的1/3则处于赤贫状态,也就是说,没有能够维持正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也无从改变这种状况。俄罗斯社会学家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极端的贫富差距已经取代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与守旧的矛盾而成为今天俄罗斯社会的主要矛盾。

  1997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专注于贫困问题。报告说,贫困不仅指低收入,也指医疗与教育的缺乏、知识权与通讯权的被剥夺、不能履行人权和政治权利、缺乏尊严、自信和自尊。报告引入了人类贫困指数(HPI),认为人类的贫困还包括没有机会来选择过一种能够忍受的生活。

  贫困有时是个难以度量的概念,按照不同方法对居民相对贫困程度的评估也不尽相同,但在俄罗斯居民中存在着大量的贫困却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近十年来,俄罗斯的低收入人口由6%上升到近30%,大部分都是因为在苏联解体后收入剧降,沦为低收入人口。在苏联时期的1975年就规定过最低工资制度。1992年俄罗斯实行了最低生活标准。按定义,最低生活标准意味着“在危机状态中足以维持生理生存的货币收入水平”,如今这已经成了普通俄罗斯人贫困的标准。1995年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有25%的人口生活在政府最低生活标准以下。而按照世界银行1996年的统计,这一数据是43·1%,其中有15%的家庭生活在极贫或赤贫状态之下。1998年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使这一数字大大增加,原属于中产阶级之列的许多俄罗斯家庭也发生了向贫困阶层的沦落。危机后俄罗斯官方规定的最低生活费标准是1054卢布54戈比,而57%的居民达不到这一标准。此外,月收入在2000—3000卢布,也就是比最低生活费标准高1—1·5倍的居民,生活也不大有保障,也属于贫困阶层之列,他们目前在俄罗斯占25·6%。[1]

  1999年以后,俄罗斯经济连续几年呈增长态势,普京就任总理和总统以后,较好地解决了拖欠工资和退休金问题,并大幅度提高工资收入,因此尽管调高了国家最低生活费标准,贫困人口的数字还是有所下降。2001年第三季度国家统计委员会对低收入者的定义为“每人每月收入低于1524卢布”,该类人口约占全俄罗斯人口的27%,略低于2000年的32%。从官方统计口径看,截至目前为止,俄罗斯仍有1/4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他们中的一半家庭月收入1500卢布(相当于48美元),另一半家庭月收入3000多卢布。

  以上所列基本上是官方统计数字,但官方统计通常远未反映真实情况。相关的民意调查的结果则大大深化了俄罗斯的贫困程度和规模。

按不同统计方法计算的贫困程度之比较(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

贫困程度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官方统计 30 30 23 全俄民意调研中心统计:         第一种方法:按俄联邦劳动部和国家统计委员会关于最低生活费用的官方数据为基础 58 69 62   第二种方法:按调查者对家庭人均最低生活标准的主观评价指标为基础 92 91 81   第三种方法:按家庭人均计算的贫困临界值的主观评价指标为基础 - - 52

  俄罗斯贫困人口的平均年龄在47岁左右,多是多子女家庭、单亲家庭、领退休金的老人或残疾人的家庭、劳动力少或失业的家庭。俄罗斯600万单亲家庭中近一半属贫困之列,这已经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每4个贫困家庭中就有一个失业者或临时雇工。大多数穷人居住在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间差异很大。他们居住条件不好、没有足够的家具和必要的生活器具。80%的贫穷家庭居住面积不足25平方米,只有7%的穷人有储蓄,近40%的贫穷家庭负债,包括拖欠应交的市政服务费。穷人事实上无法支付医疗、高等教育、娱乐和休闲费用。他们对社会没有信心。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综合研究所进行的社会调查[3]显示,40%的穷人认为他们的工作没有前途,70%多的穷人从事低工资的劳动,有1/3的穷人不相信境况会有什么改变,只有5%的穷人承认他们的生活好过些了,2/3的穷人经常感觉到周围发生的一切都不公平,一半多的人觉得不能继续这样生活下去,但由于不可能对所发生的事施加影响而感到无助。总体上穷人们中间笼罩着一种失落和绝望的 情绪。

  与贫穷相对应的是俄罗斯的富人和富豪阶层,也称新富阶层。主要由在市场改革年代形成的大中企业主、银行家、高级官员和议员群体、刑事犯罪领域的权威人士组成,还有一部分高层知识分子和就职于大众传媒领域的创作人员。俄罗斯政治学家B.列佩欣认为,一个4口之家平均月收入在1万美元以上的可列入富豪阶层,这在俄罗斯大概不超过居民的1·5%。[4]不久前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综合研究所的研究报告《当代俄罗斯的富裕与贫穷》[5]中认为,家庭月收入4万卢布(按今天的汇率1:31可折合1270美元左右)以上的可以称之为富人,大约有700万人,占俄人口的5%左右。这些富裕人口平均年龄只有33岁,集中居住在首都和一些大城市。

  一方面是社会向贫困沦落,另一方面是富豪们迅速崛起。俄罗斯的富豪们喜欢“奔驰—500”或“奔驰—600”型轿车,仅莫斯科地区1992—1996年购买的这两种轿车就比整个西欧10年所购买的总数要多。这些“新俄罗斯人”每月在莫斯科购置3000—4000座豪华住宅,在欧洲和美国经营房地产,购买美国和德国银行的股票。仅1994年俄罗斯新富们出国旅行的费用就达70亿美元,也就是说,比199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给俄罗斯的借款还多。据专家们评估,俄罗斯富豪阶层年 个人消费的总支出为450亿美元,比国家用于国防和军队的年开支还多若干倍。

  不久前,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了2003年度的“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俄罗斯17个富翁榜上有名,入围人数排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位居世界第四。三年前《福布斯》年度富豪排行榜中还没有一位俄罗斯富翁,但由于油价上涨和俄罗斯股市攀升,2002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俄罗斯就有7个富翁入围,经过短短一年时间,俄罗斯重量级富翁的数量又猛增到17人,资产总额从148亿美元增加到366亿美元。

  普通的富人也有大量的存款,有70%多的富人们在最近三年购买了住宅、汽车和进口家具,几乎所有的人都使用付费医疗,享受高价教育,一半以上出国旅行。受教育程度比穷人高3·5倍,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充满自信,相信自己的未来首先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创造性的成就。

  有一则关于新俄罗斯人的经典笑话。两位新俄罗斯人甲和乙对话,甲对乙说:“我喜欢你的领带,它多少钱?”乙回答说:“500美元。”甲说:“你傻吧,你完全可以花1000美元来买这条领带嘛!”世界发展经验证明,在居民社会阶层两极之间存在10倍的收入差距就是十分危险的。在欧洲和日本,10%最富的人和10%最穷的人收入相差不超过6—7倍。而在今天的俄罗斯这个差距是20比1,在莫斯科则高达60比1。富人们力求定居在城市的富人区、上私立学校、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选择特定的休闲场所,即所谓的精英俱乐部。而穷人就注定了与这些无缘,甚至无法保证基本的生活。所有这些,都使社会的两个部分之间越来越疏离,首都与外省、城市与农村越来越割裂。西方国家贫富分化的过程持续了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而在俄罗斯,这种社会两极化则是在短短的10年改革期间形成的。俄罗斯激进的市场经济改革使富者更富,穷人更穷。

  在社会不平衡的两极之间通常存在着一个积极的、相对安定的社会成分,这就是那些不穷但离富还很遥远的人,即作为社会稳定剂和支撑因素的中产阶级。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认为,中产阶级是任何社会稳定的基础,一个好的社会和国家是由中产阶级形成的,哪儿的中产阶级力量强大,那儿的国家管理得就好,社会均衡就有保障。[6]俄罗斯新中产阶级主要由两大群体组成:第一是国家机关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利用职权拥有相对的高收入,或者是由于实行私有化手中掌握大量的企业股票和不动产;第二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而新出现的一些职业阶 层,包括公司经理、中小企业主、农场主以及部分专业知识被市场所需的知识分子阶层。俄罗斯新中产阶级只是一个数量不多和相对狭窄的阶层,就西方的概念来说,它只是处于萌芽状态。

  В.列佩欣认为,家庭月均收入在1000—10000美元的称为中产阶级,但同时他也承认,这一指标相对于俄罗斯当前社会现行生活标准偏高。[7]其实,这样的标准已经接近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概念。俄罗斯社会综合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戈尔什科夫的研究认为,俄罗斯人均月收入在1500—5000卢布(按1999年汇率1美元兑25卢布计合60—200美元,这样按4口之家计算家庭月均收入在240—800美元)的阶层称为中产阶级。[8]综合不同的评估标准,目前俄社会中产阶级的比例在15%—25%之间。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80%相距遥远。不发达的和规模狭小的中产阶级无法在俄罗斯深度分化的社会两极之间起到调和与支撑的作用。

  在富裕的发达国家,穷人的贫困多是因为个体的原因,比如嗜酒、吸毒、懒惰等等。俄罗斯的情况不同。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实施激进的自由主义改革,历经艰难,国家仍然处于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之中,生产大幅度滑落,作为大多数劳动者最主要生活来源的居民个人收入大幅度减 少,消费力和购买力降低,失业人口增加,生活水平和质量严重下降。而另一方面,由于私有化导致社会财产的重新划分,结果是国家的主要资源落到了极少数人手里,从而造就了一个一夜暴富的阶层。按俄联邦共产党的估计,价值2000亿美元的500家大型国有企业,仅卖了实际价值的3%,约70亿美元。[9]社会变革时期的国家政策因素是俄罗斯陷于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

  俄罗斯穷人的一个特点是它包括了成千上万的就业人口,就业人口陷入贫困主要是其薪水上涨跟不上通货膨胀的步伐,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大幅下降,而且改革以来,政府拖欠居民工资和津贴的状况愈演愈烈。如果以1990年为基准年,基数是100,那么1997年俄罗斯人的实际收入是1990年水平的67·6%,津贴是1990年水平的52·6%。普京执政以来,由于经济形势好转一度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近来又发生了新的拖欠。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公布的数字,俄罗斯2002年11月拖欠的工资总额达362·6亿卢布,比10月份增加了4·47亿,增加幅度为1·2%。在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可想的情况下,俄远东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区的一所学校领导动用了特殊的办法——抓阄。抓阄的结果,在所有老师中只有2人是幸运者,他们终于领到了11月份的全部工资,其他老师都只能得到工资的一部分,其余部分继续拖欠着,不知何时可以领到。

  日益增加的失业是俄罗斯人陷入贫困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苏联时期适龄人口的失业率估计为4%,从1991年7月到1992年2月,失业人口增加了3倍,达到93100人,到该年9月上升到294200人。实际的失业人口要比这些官方数字大得多。1996年俄国家统计局计算的失业率为3·4%,而联合国国际劳工局的统计数字是9·5%。1998年二者的数据分别是2·7%和10·6%。低水平的失业救济金无法补偿失业给居民家庭造成的困难。1997年的平均失业救济金只相当于平均工资的24%。[10]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由于穷人的心理状况不好,他们缺乏自信和对生活的希望与信心,对孩子的培养和就业期望值低,对集体的依赖性强,总是寄希望于国家或社会的帮助,少有那种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决心。这种心理状况也使他们不易摆脱贫穷,从而在贫穷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这也就是所谓的贫穷制造贫穷。俄罗斯社会学家认为这是俄罗斯陷于贫困的重要而深刻的根源。

  贫困和深度的两极分化就像一个毒瘤,日益侵蚀着国家和社会的肌体。它造成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导致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 的缺失、对子女教育培养的疏忽,进而直接成为俄罗斯人口数量和质量危机加剧和社会犯罪现象扩大的温床。居民绝对贫困的扩大成为国家经济和民族安全的社会现实威胁。面对这种富者更富、穷人更穷的发展态势,俄罗斯社会学家忧心如焚:“如果不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再过二三十年俄罗斯就可能沦入那些贫富分化剧烈、缺乏作为经济繁荣和自由民主的支撑的中产阶级的拉丁美洲、东方甚至非洲发展中国家之列。”[11]无疑,如何战胜贫困,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俄罗斯社会的首要任务。俄罗斯社会学家从社会角度出发,认为如果没有公民社会的积极参与,没有强大 的为工人的公正利益而斗争的工会,没有作为民主基础的地方自治,没有为民众提供信心、互助与知识的公民联盟,贫穷是不可能战胜的。其实,这也是一个悖论,因为如果俄罗斯的贫富差距总是如此之大,也就难于建立一个广泛参与的公民社会。俄罗斯国家经济的稳定健康增长才是彻底根治贫困的根本保障。

  能否真正缩小贫富差距,让贫困的人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制止日益增加的俄罗斯社会财富和文化的分裂,这关系着俄罗斯未来的发展进程。可以说,这是最近10年间俄罗斯主要的社会问题。

  注释:

  [1][俄]《论据与事实》周刊1999年10月总第43期。

  [2]参见全俄民意调研中心《民意监测信息通报》1996年第4期,转引自[俄]先恰戈夫主编《经济安全:生产、财政、银行》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页。

  [3][5][11]2003年6月19日[俄]《消息报》。

  [4][7][俄]《社会科学与当代》杂志1998年第4期第31页。

  [6][俄]《社会人文知识》杂志1999年第4期第13页。

  [8][俄]《独立报》1999年5月25日第3版。

  [9]1999年1月6日[俄]《苏维埃俄罗斯报》。

  [10][英]卡瑟琳·丹克斯《转型中的俄罗斯政治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页。

  [作者简介]徐向梅,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生,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文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