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文化】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古典建筑分析基本特色建筑与特色建筑 【中华建筑文化】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三)

【中华建筑文化】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三)

2024-07-09 20: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实物例证有汉唐长安遗址、明清宫城布局,虽有差异但核心思想一脉相承。

例如隋唐长安更多体现的是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偏北而市却在宫南;

基于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清宫城则全面体现了《考工记》都城布局思想,以宫城为核心,前为朝,后为市,左为宗庙,右为社稷;

以五门三朝组成南北中轴线,祖社里坊乃至郊坛基本上沿主轴线对称排列;采取棋盘式道路网,围绕宫城对称部署。

明北京城平面图

清北京城图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所体现的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空间处理手法等,是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传统特征。这种布局的渊源有二:

其一为中国传统的内向庭院式低层建筑群主次分明、以中轴线突出主要建筑物的布局手法;

其二为中国封建专制社会所折射的统治阶级“不正不威”的森严等级观念和宗法礼制秩序。

5.2【里坊制】

里坊,源自于“闾里”,是中国古代对居住区的最早称谓。

《说文解字》:“闾,里门也,从门,吕声。《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也。”

《考工记》虽对都城规划作出详细规定,但唯独对居民区称谓和划分未做说明。

里坊制,封闭管理,各坊皆有围墙和坊门

里坊

从汉唐时期规划来看,多以“方块”的形式存在。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

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里坊模型,清晰可见其“封闭”性的特征

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

至唐代后期,在如扬州等发达的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概念已逐渐模糊;到了宋代,商业繁荣,夜市兴盛,“破墙设市,屡禁不止”。

由此坊市逐步结合,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时里坊制已名存实亡,逐步衍化为街坊的形式。

06 建筑制度

6.1【建筑等级制度】

古代森严的建筑等级制度,造就了我国古建独特的秩序分明的风格,但却极大约束了建筑的发展,成为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发展和推广的障碍。

某些形制一旦为帝王宫室所采用,即著为禁令,成为禁脔。在规模和形制上如违制,视为违法僭越,轻则刑罚拆改,重则引来杀身之祸。

因此客观上讲,中国古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发展缓慢,和建筑等级制度脱不了干系。由于历代规定不同,这里主要以明清时期的规制作简要介绍。

开间数:两根柱子之间叫一开间。

最高等级是九间,后来发展到十一间,例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但理论上仍然是九开间为最高,只有皇帝专用的建筑才能用九开间;

其次是七间,皇亲贵戚和封了爵位的朝廷高官可用七开间;

再次是五间,朝廷一般官员和地方政府官员可采用;

平民百姓就只能用最小的三间。

太和殿的十一开间

另外建筑结合阴阳五行有其特殊的含义,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最高为九,所以有开间九间、台阶九级、斗拱九踩脚、门钉九路、屋脊九兽等形制。

此外九和五结合为最高吉利数,《易经》有云“九五,飞龙在天”,因此九五变成皇帝的专用数字组合,称“九五之尊”,其专属的建筑往往是面阔九间、纵深五间。

台基:台基是一种高出地面的台子,是建筑物的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使建筑物显得高大雄伟,并有防潮、防腐的作用。

台基根据材料(汉白玉、普通石头、土)、层数(三层、二层、一层)和结构(须弥座、普通座)的不同来区分等级。

材料越好、层数越高的台基级别就越高;须弥座台基级别高于普通座台基。

须弥座台基及栏杆

建筑色彩:建筑色彩最高等级为黄色,以下依次为红、绿、青、蓝、黑、灰,其中黄色为皇帝的专用色。建筑屋顶的黄色琉璃为皇家专用,但祭祀孔子的文庙却是个例外,历代礼制规定全国统一,其享受皇家建筑等级的待遇,因此宫廷建筑、文庙皆为红墙黄瓦琉璃。

皇家建筑的红墙黄瓦

文庙,享受皇家等级待遇,红墙黄瓦

至于绿色,多用于王公大臣、宗教寺院等建筑的屋顶及装饰;蓝色,代表天的颜色,只在特定祭天场所建筑中使用,例如天坛。

北京什刹海西侧的恭王府,绿色琉璃屋顶

特定场合的蓝色格调

另外柱子的颜色等级有所不同,金色等级最高,其次为红色,再次为黑色;对于门的颜色,清代规定皇宫正殿门为红色;一品至三品官员府第门为红色;四品以下官员府第门为黑色。至于平民百姓的民居,其格调只能是黑白灰了。

太和殿内金柱

皇宫宫殿之门,红色

民居,黑白灰色格调

彩画式样:即为古建筑的梁枋斗拱等木构件上的彩色图案,既起到装饰作用,又可以保护木构件。按等级划分为三种: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和玺彩画为最高等级,只有皇帝专属建筑才能用。其特点是有双括号的箍头,里面的图案以龙主。

和玺彩画

旋子彩画为次高等级,其特点是单括形的箍头,里面的图案以旋转形的菊花为主,多用于除最高等级以外建筑,例如次要的宫殿、官衙、大型寺庙等。

旋子彩画

苏式彩画为最低等级,以包袱装的画外框为主要标志,包袱里面是一幅完整的图画,或为山水风景,或为人物故事,亦或为花鸟虫鱼等,并非格式化图案,一般用于园林亭廊或明以后的民居建筑。

苏式彩画

屋顶瓦兽:屋角上的仙人走兽,数量越多等级越高,最高神兽的数量是10个,即为故宫太和殿。

太和殿的屋脊神兽

斗拱:斗栱,又作斗拱,别称斗科、欂栌(bó lú),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斗拱为我国古建筑所特有,其由斗、拱、昂组成,支撑支撑无顶出檐,减少室内大良跨度,将屋顶大面积荷载经其递减到柱子上。

等级规则是有斗拱大于无斗拱、斗拱多的大于斗拱少的,层次多的大于层次少的。例如故宫太和殿下搪为七踩斗拱,上檐为九踩,建筑等级最高。

太和殿下搪为七踩斗拱,上檐为九踩

斗拱,是汉族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

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斗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少),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

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

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

6.2【工官制度】

工官制度,是我国古代为皇室、官府服务的官营土木营造的制度。这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的古老制度延续了数千年,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宋代《营造法式》

历代称谓不同,但万变不离其中,我们重点看它所具备的共性特点:首先它是垄断性质的官办机构,仅服务于皇家、官府工场;其次“工官”的营造水平,代表了当期建筑技术水平的巅峰;

再者有严格的管理规定,有建筑制度等级、材料使用等级、各种工序工时、材料消耗定额标准以及建筑维护的一套管理办法,以宋《营造法式》为代表,集法律制度、设计、施工、管理于一体;

最后这一点是关键,古代被管理的“匠人”会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其职业由子孙世代继承,不得脱籍改业,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地位低下,更别谈创造积极性了。

宇文凯,隋唐杰出的城市规划、建筑工程专家

所以“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建筑手工业者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创造不能服务于社会,而且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另外技术工艺传承是封闭性的“子承父业”,往往会失传;从古代匠人社会地位的低下,也侧面反映了统治者对于建筑发展的保守态度。

总结来讲,数千年来我国古代建筑之所以结构技术创新发展缓慢,第一是宗法礼制等级的约束,第二就是这“工官制度”。

来源:中国建筑文化通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