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300字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2)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2)

2024-07-16 13: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P2:礼、巫、史、儒:略看儒家起源

    恩格斯曾在《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一书中指出:以前的一切宗教中,仪式是一件主要的事情。这里他所论及的对象为基督教,我想这也适用于对塞国早期原始社会的神秘祭祀活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儒家经典的不少内容及其观点,不难发现一些很是和原始社会遗风类似(当然,其他学派也有这种情况,例如老子著作中不乏南方楚地文化色彩,因其开发晚较为落后,又处于中原文化较边缘地带,原始遗风保存更为浓厚,如“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甚至公然宣称“信而好古”,将自己的郑智主张裹上三代遗风理想主义的色彩大肆宣扬。例如所谓“被发左袵”(孔丘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即“用夷变夏”一说,实为孔学严守夷夏之大防之体现。夷夏之分源自于上古时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敌我区别,在那个民族纷争剧烈的年代(自剥林木以来,何日无战?李泽厚认为塞国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 充满了极为频繁、巨大、复杂的战争。“)这点愈发受到重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是其体现之一(在大一统强盛时代对外交往中此类观点常不受待见)。

    孔门儒学中对原始氏族统治恋恋不忘,自然也有其基础与来源。前面在恩格斯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原始礼仪的地位,下面按照李君的说法再解释一遍。“所谓原始礼仪,即是图腾和禁忌。它们构成了原始社会强有力的上层建筑和ysxt,仪式在这里是不可违背的一套规范标准和秩序法则”。我个人把它理解为一种类似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未成文的习惯法,但是高度适用于礼仪祭祀活动(要知道在原始社会祭祀活动即是权利的象征和阶层的区分)。《左传》之中那么多“是礼也”、“非礼也”的告诫,表明这是一套完整详细且非常严格的程序。在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存在,如鄂伦春族人捕鱼时种种禁忌,不能跨过渔网,不能切开鱼的胸骨等。一旦有失则被视为渎神不敬,被理解为会给族人带来灾难与报复。在原始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与自然关系处于极不相称的的情况下,祭祀有着其无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从底层人民来看,它是风调雨顺的精神寄托和对自然的敬畏,从同治者来看则是维持同治的必备活动之一。

既然谈到了祭祀巫术活动的地位与作用,那么儒士怎么和这些原始社会活动挂上钩呢?我们来看看“宰相”这个词。宰,钱穆认为它是指“在内管家”,是一个部落氏族中的享有地位的管家,主管家族事务。宰本义乃是祭祀中宰杀牲牛(传说中伊尹“宰割要汤”)。此等重要职位,非一族之首领之务者不可任也。“生民之初,必方士以为政”(非研究羽化者也),章太炎也认为儒家源于“术士”(同其师俞氏之说)“明灵星午子吁嗟以求雨者谓之儒”,“助人君顺阴阳以教化者也”。可见儒家之前身“术(方)士”是一种带有很强郑智性和宗教性的群体,而往往就是一部落(后来一小方国)之首领、总务之人。儒家赞扬的理想郑智人物如周公伊尹之悲,盖皆如此矣,兼巫政。后世儒家士人皆以成为宰辅为最高理想,其来有自。

礼则更不必多说。“礼由史掌,而史出于礼”,礼史与儒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最后一一段出自柳诒徽《国史要义》的论述来做个小结:“宗祝卜史,皆司天之官,所谓太宰者,实亦主治庖膳,为部落酋长之下之总务长。祭祀必有牲宰,故宰亦属天官。”春秋所及,朝聘会猎,无不与祭祀相关。儒家之名虽出较晚,但其前身大行巫尹史司之职,乃是旧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