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积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十大自然景观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积累

作文素材积累

2024-07-14 04: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文底蕴·文化中国

一、概念

人类精神成就的深度和广度,人或人群所秉持的文化特征

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人文积淀:积累中外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

人文情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文化理想

审美情趣:感知、欣赏、评价文化艺术之美,在生活中拓展、升华美的能力

人为核心,文为途径

无论是钻研知识还是崇尚道德,人们最终的立足点,不是冷冰冰的文字或严苛的清规戒律,而应该是人的尊严和感受

二、价值/重要性

修身养性层面

1、教化:

《易经》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儒学中孔子主张德治,即教化人民,使人心良善,知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英国借助人文手段遏止犯罪

2、开阔视野:

哥伦比亚大学核心课程认为人文底蕴是专业学习和人生幸福的不可或缺的基座

3、宏观指导:

数学天才杨振宁幼时学习的唐诗宋词以铸就内心品性

在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中,只有具备人文素养的人,才能有所坚守、有所超脱,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不计较眼前得失,真诚地为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管面对何种生命境遇,泰戈尔都未曾放弃追求爱与美好,他的诗歌具有“天然的美感”,很少有愤懑与悲伤,总是洋溢着慈悲与希望

4、精神文明之于国也:

泱泱大国,巍巍华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植根于深厚的人文素养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强大的重要支柱,是一个民族面临国际社会风云变幻的坚实底气。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管子》有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际,莫如树人。”

“人”得以“树立”,首先在于品德,其次才是知识。立德树人,立的是上善若水之德,树的是明月清风之人。

5、人文积淀:知识积累

知识,尤其是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的成果,它的精髓是追求真理,它的信仰是崇尚理性。

在柏拉图的定义中,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

知识能够拓宽人们的生活空间,丰富人们对万事万物的理解。

科学文化知识,是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

但无论知识发展到何种程度,以人为本,是它应该具有的气质;实事求是,是它不可或缺的手臂。

文化传承层面

哈佛大学:若葬送了人文教育的薪火相传,一切将覆水难收

在大时代的风雨飘摇中,梅贻琦始终扎根在教育,开创了清华的黄金时代,为新中国培养了众多大师,保存并延续了文化的血脉,一生清华,一生清白

林清玄:人应该站在传统之上,内心才会深刻

社会治理层面

培育人文素养,不仅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更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应台: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联起来成为社会。

民族心理层面

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中国古代的哲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从而使得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赤壁赋》中,苏子劝慰客人哀吾生之须臾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吟唱,阔个人之胸襟视野 

人生哲学层面

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不懈追寻的精神结晶,代表着人类永不停歇,奋勇追寻的精神美学。

卡西尔《人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 

中华文化在形态上印证了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有时间性的“持久性”与无时间性的“永恒性” ,前者指那些特定时代的观念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常改常新;后者指的是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这些精神性的东西生生不息,融入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文学创作层面

给作者提供的“厚重的情怀”虽是游离于技巧之外的人文情怀,但唯有将此融入创造者血管里,才能让恢宏格调自笔中流淌

如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有之,请自嗣同始”,他愿将自己这颗头化为一颗种子,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为的就是开出自由的花。

三、人文底蕴的危机

中西文化

“林风眠之问”:如何协调中西艺术和文化

       “林风眠之答”:介绍——整理——调和——创造

文化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难以领略其中奥义,城中的人守护不肯撒手,高蹈颂扬,带着点傲慢和偏见。而我想,只有当城门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打开,任百家鉴赏默叹,这座城才不会被岁月腐朽,文化之于人美的意义才能彰显

在世界大潮的滔天前屹立的应是高举红旗的华夏文明

和合共生的中国方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文化失觉——普世价值的迷失 

表现:失去对文化责任的担当,失去对文化现象的判断能力,失去对文化信号的价值敏感,沉浸在自我的价值体系中,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自得其乐

精致利己主义:浸透着庸俗、冷血、工具化和抽离了价值敬畏的自私,失去人情味

原因:有膨胀和贪婪的人性,却没有正确而主流的价值观。当人性中的美好与丑陋发生冲突时,需要正确的主流价值观来引导,而并非以真实与赤裸就是最美。 

粗俗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在被改得浅显粗陋,然而这文化的粗鄙化带来的更深更长远的危害,不仅在于文化本身,还将败坏我们的国民精神,即浅尝辄止、甘居落后等 

语言的粗鄙,不讲究,注重速度效率,往往缺失了文字的典雅与华美。火星文、梨花体、周琦式成语等语言新形势的出现,除了暗合这个多元时代之外,是否也存在着另外一种解读:以典雅华美为代表的古代文言在今却日益式微,古代文言背后承载的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是否也在与我们渐行渐远?21世纪的中文正在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纪大阉割。

王为政:现在盲目地追求浅薄的“现代化”,流行的是快餐文化,没有营养,没有底蕴,没有令人回味的价值。作为文艺工作者有责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雅、更有内涵的精神食粮,糟践传统,而不是用一味的媚俗、低俗来适合读者的口味。

王为政曾说他是最后一代中国人,正是因为他眼看着传统文化与道德的丢失,痛心不已。

拜物教的流行

真正的文化不在于用金钱造势,而在于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

哈佛经济学家本家明·弗里德曼在《经济成长的道德后续效果》指出,“经济成长在改善人的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会促进公平、忍让、自由等各种道德品质”,这种古典式的进步论在近代遭遇了挑战;理直气壮的自私更趋普遍,除了物质可供消费之外,符号、价值也无一不可被消费,虚无主义抬头,冷漠驾驭人心。拜物的结果,就是让人更加耽溺在新形态的自私之中。套用当今美国思想家雅克比的说法,“以前我们有乌托邦,现在则是近视症”

现代社会拜物教义让人们更耽溺于新的自私中,对邻居、社区甚至世界表现极度冷漠,逐渐失去人文情怀;而人们阅读和思辨能力的衰退,又加剧了对抽象思维能力的有力应对,让平庸化的口号四处盛行,蒙骗群众

民俗失传

冯骥才:人为地简化或淡化年俗,是文化上的怠慢与缺失

年文化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 

原因:1.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2.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很多人不再愿意遵从繁缛习俗;3.现代人缺乏对年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认知

HOW:积极构建当代年俗系统,需从节日生活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而非盲目创新。 新闻媒体就应该把这些节日的传统文化内涵讲清楚,舆论应该进行人文的教育。

娱乐化:《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通过《娱乐至死》,向读者发出警示:在“电视统治”的影响下,一切公共话语都在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我们的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向着浅薄无知堕落。

波兹曼认为,媒介不仅仅起到“承载信息”的作用,媒介的形态本身就反映着文化的形态。

例如,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人们主要通过纸张和书本这样的媒介来传递信息,信息呈现在规整排列的一行行文字中。由此,当时的文化环境也是严肃、有逻辑、整合性的。

而到了后来,以书中提到的“电视时代”为例,电视成了主要的信息载体,跳动的一帧帧图像成了信息的主要呈现方式。由此,它导致社会的文化形态变得动态、跳跃、碎片化、娱乐化。

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不管我们是通过言语还是印刷的文字或是电视摄影机来感受这个世界,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为我们将这个世界进行着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和着色,并且证明一切存在的理由。

在此基础上,波兹曼进一步提出了“媒介即认识论”的观点。

例如,电视主要通过图像而非文字来向我们传达信息。碎片化的镜头拼接、随意的节目跳转等等,这些信息的呈现方式,引导我们按照这样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泛娱乐业时代:

伴随着技术革新的飞速发展,它所带来的新媒体视听盛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在电视的统治下,肥皂剧、真人秀等占据了收视的主要范畴。由于电视的视觉传播特征,电视节目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追求收视,不断地制造各种新鲜刺激的噱头,甚至不惜降低品格。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波兹曼警惕地提出,被“娱乐”主导的社会文化,将导致逻辑性、连贯性、意义性的缺失,从而进一步导致人们精神的退化。

波兹曼指出,媒介社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在于电视为人们提供娱乐性的内容,而是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娱乐为王”“娱乐当道”的现今社会,每天出现海量无用的碎片信息,都只为博人一笑,甚至艺术价值和伦理道德都可以弃置一旁,一切皆可娱乐。

波兹曼给我们的警示仍应时时引起我们的反思:在空虚、麻木、转瞬即逝的廉价欢笑之后,我们是否渐渐丧失了精神思考的能力,我们是否会在娱乐之中葬送自己?

四、如何培养人文底蕴

个人层面

读书启人心智、明人精神,它是每一个人拓展眼界、提升自我的最便捷的渠道。

陋巷深处的小贩,可以在晨曦中吟唱唐诗宋词;被繁琐工作困住的白领,亦能在夜灯下品味哲理人生。

书籍给予人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试卷上的分数、众人的崇拜,抑或银行卡上的数额,它最大的意义,体现在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体现在帮助我们怡情养性,开辟一处心灵的桃花源。

人道精神与人文情怀,乃是一种必须透过深度阅读,深度思辨,始有可能形成的心灵态度和能力,它不可能唾手可得,必须有所付出,有所期勉,始可窥其堂奥。

要努力克服以往的“轻薄短小”、图像和短讯语言等阅读习惯,避免阅读的“平庸化”,从而陷入“一无所知的民粹主义”之泥淖,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没有人的思想能完全超越个体和时间。人们对复杂世界的认识从没有标准答案,任何理论都需要经过实践的千锤百炼。唯有将理论知识化为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它们的真正价值才得以展现,它们的内涵意蕴才会与时俱进。正如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苦思冥想的结晶,更是他以一生所实践的承诺,无论是治学还是治国,他都坚持以这种精神砥砺前行,反对知行分裂、知而不行的流弊

传承与创新

正面:

故宫文创依托故宫的历史文化和文物瑰宝,令之与现代新潮发生碰撞。文化传承的情怀和能工巧匠文化创新的玲珑心思,达成了完美的和谐统一,以厚重的文化根基做底色,以潮流创新的方式展机巧。

故宫博物院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其文创不以盈利为目的,凭着“想让故宫文化走入大众视野”的情怀来打动国民,引领文创产业。

匠人精神:

匠人们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

所有精美的艺术与工艺作品,都是由一种专心致志、做到极致的心思锻造的,这是流淌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血液中的美好精神——“匠心”。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闪闪发光,在时代变迁中坚守最初的信仰,在无数传承者的持续打磨之下,历久弥新。

  4. 龙应台:文化绝不是一幅死的挂在墙上已完成的画:油墨已干,不容任何增添涂改。

负面:

中国传统文化富矿开发在任何时候都要抓住“传统文化”这个根本,以富有现代意识的匠心创造来吸引消费,才会使未来发展潜力无穷。要平衡产品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和作为“日用品”的价值,要把握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要让文化单位和市场主体各司其职,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不落入盲目开发、急功近利的窠臼,让文化与市场联袂演绎辉煌

国家层面:文化自信

文化艺术的发展,不能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脱离,否则,一个社会的文化就很难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处于今日中国的我们,应细致琢磨而使传统文化艺术焕发生机,让人们从内心深处对它保持信念。

近两年来,中国正在大踏步走一条文化自信的道路,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性态度,不断磨合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中国的连接点,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唤起当代社会人尘封的精神角落。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和《了不起的匠人》等文化纪录片,到许多综艺节目慢慢开始强调华夏精神、传递弘扬优秀文化的正能量,我们都能看到一条逐渐明晰的通道,它正在将过去的优秀文化艺术与今日的社会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更加确信自己的文明,更加懂得如何保持它的魅力。

《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掀起一股中国热,央视将节目定位为“让国宝与年轻人对话”,它丰富了教科书的只言片语,将国宝“拟人化”让沉寂千年的国宝如获新生,扎根其背后的“匠人精神”正是中华文化精髓所在。只有立足传统,内心才能深刻,方可在沉淀后爆发千钧之力。

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宝贵精神财富才可以摆脱昙花一现,真正活起来、走下去。

从民为邦本到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从锐意创新到开放包容的视野胸怀,中华文化的特质,让国民的信心更大、底气更足。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源于中华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源于中华文化不断进行的自我更新,源于中华文化积极与世界文化交流,兼收并蓄。

审美情趣

人人都行色匆匆,急切地从“快餐式文化”或“快餐式艺术”中找寻自我的存在,希冀通过“文艺的休闲方式”“紧跟潮流的时尚触觉”“光鲜亮丽的衣饰”展现自己的“审美”与“品味”,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消费主义的同谋。要想真正拥有一种个人的、内在的审美生活,提高生活格调,究其根本,需要自身生活态度的转变、审美能力的修炼。

在这个崇尚竞争、追求卓越的年代,很少有人的目光会停留到脚边漫游的一行蚂蚁、河塘中追逐嬉戏的游鱼。人们往往追逐那些被贴上“美丽”标签的“商品”,却错过了日常生活中充满灵动的点滴,以至于难以领略到外界之物自然流露的艺术美感。

与美交流,陶冶情操:

       充实我们的审美生活,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还要学会与美的事物、美的艺术交流,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这些经过历史淘洗的经典,蕴藏着真正的美的内涵,值得我们去欣赏、学习、钻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艺术交流、与作者交流,充实心灵、陶冶性情

五、遗珠

李汉荣:站在山里的夜空下,仰望苍穹,发现今夜的天空缺失几颗道德的星星,虽然依旧辽阔无垠,却缺失原有的美丽。

改:仰望苍穹,发现夜空中缺失几颗(xx)的星星,虽然依旧辽阔无垠,却缺失原有的美丽。

在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中,只有具备(人文素养xx)的人,才能有所坚守、有所超脱,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不计较眼前得失,真诚地为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蒙:在生活的大海上,每个人都应当作一次明朗的航行。

加缪:任何小说都是形象化了的哲学。

改:任何(xx)都是形象化了的哲学。

对待(xx)采取的应是一种观察体味,一种包容和浸润,是一种问世界、看世界、认识并回答世界的能力,并非沉浸在具体而琐屑的生活中。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