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21世纪以来的中国戏剧“后浪”(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出名的话剧 细数21世纪以来的中国戏剧“后浪”(一)

细数21世纪以来的中国戏剧“后浪”(一)

2024-05-01 18: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94年12月,孟京辉执导的《我爱XXX》排练中。照片上的徐静蕾、郭涛、王锦鹏(王千源)如今都成了大明星。这部被认为孟京辉最优秀的作品,当年被禁止公演,只内部观摩演出了五场。李晏 / 摄

于是去年的首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上,组委会在剧谈单元邀请到了李晏来讲述“当下年轻戏剧人关注的主题和舞台呈现方式”。

他带去200多张剧照,涉及近60位年轻戏剧人(包括现在活跃在剧场80、90后导演),和大家聊了聊近几年他的看戏日常。

*以下文字整理自李晏在首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上的分享“当下年轻戏剧人关注的主题和舞台呈现方式”。

口述、供图 | 李晏

整理 | 百元

进入新世纪,很多年轻导演出现了。而在这个节点之前, 有一个人和一个戏剧节不得不提。

这个人是林兆华导演。

林兆华导演在自己创作的同时一直没有忘记扶植年轻戏剧创作者。2001年7月,时任北京人艺副院长的他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举办大学生戏剧展演,开始展现大学生戏剧群体的热情和才华。到2003年,大学生戏剧展演举办三届,涌现出了一批极有潜力的新人,吸引了全国各地高校积极参与。给年轻创作者舞台之外,林兆华导演还领头在北大管理学院办了一个班,培养年轻的创作骨干。

2002年的最后一天,在刚成立的北剧场,一帮年轻人为林兆华举办了一个中国小剧场剧20周年纪念会,还给大导准备了一个大蛋糕,让大导吹蜡烛。李晏唯一一次看大导哽咽和流眼泪就是这次,他只说了一句话,他说“这样一个活动应该是北京人艺给举办的”。

林兆华导演

2012年在当代·剧场·三十年研讨会上

2003年秋天,林兆华导演快卸任了,还动用自己最后的资源举办了一次青年处女作展。

而不得不提的戏剧节是北京大学生戏剧节,后来的戏剧工作者中有不少都跟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有关。

用一个不形象的比喻,它像黄埔军校一样,一期、二期、三期,一直到五期。很多大学生就是因为大戏节开始接触戏剧,对戏剧发生兴趣,甚至把它当成一个终身的职业,比如黄盈、裴魁山、赵淼,这些人当年都是要么热衷参与,要么在旁边打鼓的。

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最开始是在北剧场举办,如今那个剧场已经不复存在,被改成了快捷酒店。

到了2005年的时候,一开始参加大戏节的很多年轻导演毕业了或者考上研究生了,再参加这样的戏剧节,对其他大学生来说就不太公平,于是一个新的戏剧节被酝酿出来了,也就是 2008年开始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艺术总监是孟京辉。

在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正式开始之前有一个过渡—— 从2005年开始,大戏节里多了一个“青年导演”单元,参加这个单元的年轻导演不参与评奖,但是可以在这里展示他们的作品。

青年处女作展和大戏节的青年单元都为后来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得有人、有作品,才能成为一个戏剧节。

接下来的细数里,我们可以看见这一代年轻戏剧人如何在各个戏剧节里初登场、成长或者变道、离开。

▼▼▼

在这些一部部作品里,李晏也总结出了他们的特点——

一是从业人员的 背景很“复杂”。

“我说的‘复杂’是褒义词,以前我们都觉得学文学、学艺术、学戏剧的人才搞戏剧,但是仔细看他们的履历会发现,现在很多活跃的年轻导演、编剧等戏剧工作者不一定是学戏剧的、学艺术的。比如顾雷,他从本科到研究生都是学生物的,何雨繁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按吕效平老师的话说,他是从米糠往箩筐里跳,建筑这是多有前途的一个职业,就搞艺术去了。”

二是 流动性大,一会儿流动到这儿,一会儿流动到那儿,或者突然就消失了,这也说明可能生存压力比较大。

三,通过剧照大家也能看出来, 每一位导演都有自己的创作脉络和自己的风格,越到后来会越来越明显。

相比“前浪”,戏剧“后浪”们似乎对剧本的依赖性降低。以前导演排戏都得有一个很完整的剧本才能进行工作,但是现在很多导演 本人就是编剧,甚至他 不需要剧本。

以下我们就通过李晏拍摄的剧照,按照年份来索引这些戏剧“后浪”。

2001-2003年

2001年

《囊中之物》

《囊中之物》

编剧 / 王小力,导演 / 林熙越

北京人艺小剧场

2001年拍摄的剧照——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的《囊中之物》。导演是林兆华导演的儿子林熙越,他同时也是一个演员。

2003年

青年处女作展:

《火脸》 《审判记》 《Three》-《瞎子和瘸子》 《暂住证》 《杀手不嫌冷和哈姆雷特病毒变异》

《火脸》

编剧 / 马里乌斯·迈恩堡 [德] ,导演 / 曹克非

曹克非导演的《火脸》。拍照的时候(2003年)曹克非还比较年轻。

曹克非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一直在做剧本翻译工作,现在也还比较活跃。

《审判记》

编剧 / 导演:康赫

北京人艺实验剧场

康赫导演的《审判记》。

康赫是符合李晏所说第一种特点的导演。他原本是新京报的记者,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当记者当了很多年。

“从这部剧开始他就下海了,干脆辞职专门导剧了。”

《审判记》是一个挺好玩的故事,讲的是在过去的农村里,丢粮食了,大队干部审嫌疑犯。穿红衣服的是“美好药店”的主唱小河,各种活动他一直都参与。

《Three》-《瞎子和瘸子》

导演 / 顾雷

顾雷导演的《Three》-《瞎子和瘸子》。

和康赫一样,顾雷也并非科班出身,他从本科到研究生都是学生物的。李晏第一次看顾雷的戏是在顾雷学校体育馆的一个角落,很破旧的场地,也基本没有灯光。导演的《沃伊采克》,顾雷本人演沃伊采克,那时候他还很稚嫩。2001年春节刚过,顾雷导演的《沃伊采克》就参加了大学生戏剧节。

顾雷2003年参加青年处女作展的这部《瞎子和瘸子》,是根据国外的一个宗教小故事改编的。那时候李晏对顾雷的这个剧特别不喜欢,而且丝毫不避讳,他对顾雷说“我说我不喜欢你的戏,你的戏怎么都小情小调的,而且挺低俗的。”顾雷当时“嘿嘿”一笑。

结果后来顾雷变成了李晏最喜欢的一个导演。

《暂住证》

创作:胡磊、张蒂莎

北京人艺小剧场

2003年青年处女作展的唯一一部现代舞作品——《暂住证》,创作者是胡磊、张蒂莎。说是现代舞,但是用“剧场艺术”更准确。因为说到戏剧,我们马上就会想到话剧,就是说话的那种剧。像这部剧虽然是现代舞,但实际上它有很复杂的情节,是写两个年轻人在大都市打拼的过程。图片里的这个海绵垫子是个道具,既是一个家、一个床的概念,也是两个人风雨同舟的意象。

《杀手不嫌冷和哈姆雷特病毒变异》

编剧 / 集体创作,导演 / 田戈兵

七色光剧场

2003年田戈兵导演的《杀手不嫌冷和哈姆雷特病毒变异》。田戈兵和李晏差不多大,和其他“后浪”比不算年轻了。但是拍这张照片时候还比较年轻,30岁左右。

他是从中戏文学系毕业的,但是从毕业那天起他就特别叛逆,既不接受分配工作,也不参与到主流戏剧里,一直是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后来他成立了纸老虎戏剧工作室,出了很多作品。

田戈兵作品的特点就是特别关注现实,而且极其粗暴。这个 “粗暴”是褒义词,就是指语言上的粗暴、行为上的粗暴。因为没钱,他的服装、道具都特简单,通过剧照也能看出来这种“粗粝”的风格。

他探讨的都是社会上特别尖锐的问题,形式也很怪异。现在他的风格稍微有点改变了,变得越来越精巧了,但是批判的力度倒是没有减弱。

以前各个年轻人的剧组经费再紧张,起码还管个盒饭,田戈兵特绝,连饭都不管,“你自己带饭”,但即使这样,这些人还一直跟着他。他一开始跟牟森排过好几部剧,给牟森当演员,参加各种各样的剧,之后开始自己进行创作。

李晏看他的第一部独立作品是1997年,照片中这部剧已经是5年之后了。

2004-2006年

2004年

《情人》

《情人》

编剧 / 哈洛德·品特 [英] ,导演 / 徐昂

北京人艺小剧场

这是北京人艺青年导演徐昂的作品。徐昂后来导了《动物园的故事》,尤其是《喜剧的忧伤》,特别成功,知名度也很高。他分到北京人艺是作为演员的,现在成为了导演。照片是他在2004年导的,由王斑和杨婷主演的《情人》,是一部荒诞派戏剧。

2005年

《6:3Ⅱ》 《等待戈多》

这两组是2005年-2006年北京大学生戏剧节青年单元的作品。

《6:3Ⅱ》

导演 / 赵淼

这部是2005年赵淼导演的《6:3Ⅱ》。赵淼导演的作品以肢体为主,中间李晏看过几部说话的,觉得还是不说话的要好一些。

《等待戈多》

导演 / 顾雷

顾雷和何雨繁都是从大戏节走出来的戏剧人,他们在2006年的大戏节青年单元合作过,这是顾雷导的《等待戈多》,顾雷自己演,照片上裤子掉了的是何雨繁,裴魁山也在这部戏里参演,他和何雨繁演的流浪汉。

2006年

《晚安,妈妈》

2006年,东方先锋剧场上演的《晚安,妈妈》,是李晏第一次看上海青年导演周可的作品。

《晚安,妈妈》

导演 / 周可

东方先锋剧场

2007-2009年

2007年

《三更雨》 《6:3Ⅲ》 《向上走,向下走》

《三更雨》

导演 / 高艳津子

《三更雨》是一部拥有复杂故事的现代舞作品。北京人喜欢养花鸟虫,编导高艳津子通过把三个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变成一部现代舞。

《6:3Ⅲ》

导演 / 赵淼

通过照片可以看出赵淼的作品每一年都在发生一些变化,主题上一直都是关注生死、亲情,虽然比较小,但是很细腻、很温馨。李晏觉得,《6:3》之Ⅰ、Ⅱ、Ⅲ完了以后,赵淼的作品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像戏剧。“说实话,过去更像小品。这就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了。十几年前,这些演员也都是特别年轻可爱,现在就成熟多了。”李晏说。

《向上走,向下走》

编剧 / 秦文、李梁,导演 / 李梁

戏剧“后浪”里非官方身份的比较多,很多戏剧人可能本职并不是戏剧,他们的作品往往很鲜活、生动,而官方身份的大剧院大团体则更倾向经典剧、大制作,但这部《向上走,向下走》是例外。它是国家话剧院(2002年中央实验话剧院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合并而成)出品的一个小剧场剧,李晏特别喜欢。讲的是大都市里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小保安、小保姆、流浪歌手等等。照片是小保姆和小保安谈恋爱。导演李良,编剧秦雯是写前年热播的《我的前半生》的编剧。

2008年

《达人未爱狂想》 《动物园的故事》 《我说》 《西游记》 《采访记》 《在变老之前远去》 《十个人的夜晚》

《达人未爱狂想》

导演 / 赵淼

《我说》

导演 / 何雨繁

《我说》是第一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上的作品,何雨繁导演的,“他的作品当时还比较小。”

《西游记》

导演 / 黄盈

黄盈导演的这部《西游记》,道具上运用了画、簸箕、卫生纸,还是讲西天取经的故事,但他把主题升华了。

《采访记》

导演 / 康赫

康赫在第一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上的作品,此时他已经完全辞职在家搞创作。现在他应该算一个职业作家,写小说、做戏剧。这个剧叫《采访记》,讲的是一个艺术大师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胡言乱语。演艺术大师的是李晏的一个好朋友叫狗子,一个小说家,他有一本著名的小说叫《一个啤酒主义者的自白》。

《在变老之前远去》

编剧 / 小马 、赵尔,导演 / 邵泽辉

《在变老之前远去》是邵泽辉导演的作品,讲的是青年诗人马华的故事。马华去云南支教的时候,在一次给学生买文具的途中不幸发生意外(车掉到怒江里),非常年轻就走了。他有一本诗集叫《在变老之前远去》,邵泽辉导演用这个诗的意象做了这部剧。有两位演员来演马华,李晏觉得这么设计的用意是因为马华自己在云南支教太孤单了,他老自己跟自己说话,所以让两个演员互相对话。他们俩在那儿喝酒,自言自语。别人看来是自言自语,但实际上可能表现的是他自己跟自己对话。

其中之一位演员胡磊就是演《暂住证》的现代舞演员。

2009年

《十个人的夜晚》 《未完待续》 《夏娃的火车》 《你好,打劫》 《昨夜的双拥路》 《我说》2009 《一出梦的戏剧》 《抽屉》 《问题MAMA》 《自我控诉》 《卤煮》 《马前马前》

《十个人的夜晚》

导演 / 顾雷

故事讲的是一个魔术师晚上下班的时候遇到的一些人和事。他被一个卖菜的开着三轮摩托给撞了,在撞的一瞬间,故事开始生发出多条路径。

一个作家在楼上看到了这场车祸,当时这个作家正在想写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魔术师的故事变成了这个作家的故事,进而变成作家虚构出来的母亲的故事…… 每一段故事里的主要人物通过一个小移动平台被推上来。魔术师被撞了以后,他的妻子出来找他,在找他的过程中又回忆起以前他们俩的很多往事。

所有演员都是日本人,台词说的是日语,“其实它的文字都特别简单,没什么太大意思,如果把台词用汉语说出来,你会觉得特别没劲,但是你听到的语言和看到的文字实际上是不一样的,不是对等的,不是1=1的。你听到就是听到的,但是看到的文字可以联想,所以看到的质量会更大。”

《未完待续》

导演 / 黄盈

黄盈导演的《未完待续》,2018年十周年的时候又演了一次。

《夏娃的火车》

导演 / 姬珮菱(姬沛)

《夏娃的火车》是第二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上的作品,写两个年轻人感情纠葛的故事,肢体多一些。导演是中戏的老师姬珮菱(姬沛),演员张鲁一是他的学生。

《你好,打劫》

导演 / 饶晓志

9剧场·TNT剧场

饶晓志导演的《你好,打劫》,后来被拍成电影了。

《昨夜的双拥路》

导演 / 任明炀

9剧场·凹剧场

导演任明炀,前几年特别活跃,突然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李晏问曾经跟他很好的朋友,都不知道他干吗去了。这个剧也很魔幻。

“双拥”这个词好像在哪个城市都有,我在昆明还见过双拥路,可能哪个城市都有一个双拥路,但是这个双拥路上夜晚发生的故事很好玩,它写几个在一块儿长大的孩子,后来重遇居然不认识了,通过谈话才互相确定身份,原来都是小时候的伙伴。

《一出梦的戏剧》

导演 / 裴魁山

《一出梦的戏剧》,这个剧特别难导,裴魁山非常有勇气。

《抽屉》

导演 / 李凝

李凝的肢体游击队是一直很活跃的一个戏剧团体。这个剧叫《抽屉》,前边这位就是李凝。

《问题MAMA》

导演 / nunu kong

《问题MAMA》写母女俩的情感纠葛,既相爱又相排斥,是一部肢体剧,躺在地上的是妈妈,她们穿的衣服,包括腿上绑的红绳子都是一样的,但是她们俩又是完全不同的人。

《卤煮》

编剧、导演 / 黄盈

黄盈导演有个“京味儿三部曲”,这部《卤煮》是第二部。卤煮是北京的一个小吃,《卤煮》则通过一个卤煮店的兴衰变迁来反映市民阶层的生活、情感。过去黄盈导演合作的都是非职业演员,都是他的同学、学生。因为大家都要上班、上学,而且他的剧组演员挺多,排一部戏并不容易。

《马前马前》

编剧、导演 / 黄盈

《马前马前》是“京味儿三部曲”的第三部,“马前”是一句北京话,就是快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快、快、快”。《马前马前》讲北京城600年的变迁,从明朝在这儿盖紫禁城一直到当下拆城墙等等。这部剧观众没有固定的观众席,每人发一个垫子,大家得跟着在剧场里到处走,有时候也得参与演出,比如老百姓迁徙的时候,你就是迁徙的一员,被兵轰着,往另外一个地方走,最后城墙拆了,火车头开进城了。

《自我控诉》

编剧 / 彼德·汉德克,导演 / 王翀

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的《自我控诉》,王翀导演。

▼▼▼

点击图片即可收听讲座录音

步入21世纪,戏剧“后浪”们不断涌现,年轻的他们或许稚嫩,却敢于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十年过去,曾经年轻的导演也步入了中年,作品风格日趋稳定,他们有的仍在创作,有的转向了别的领域。也不断有新导演出现,打破既有的规则。

看完了21世纪前十年,中国大陆年轻导演们的戏剧作品剧照,下一期,我们来看近十年,又有了哪些新的“浪花”。

-未完待续-

最近微信改版了,很多小伙伴不能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信息

大家可以

1.将【演员圈】星标

2.多给【演员圈】优质内容右下角点亮“在看”

不错过精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