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元典文化基因的挖掘与意义再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典籍的构成包括什么内容 中华元典文化基因的挖掘与意义再造

中华元典文化基因的挖掘与意义再造

2024-07-17 03: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华元典作为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传承和延续中华文化基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元典承载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信仰、道德和价值观念,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传统。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华元典,人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和精神内涵,从而传承和延续中华文化基因。

中华元典对中华文化基因的形成和塑造具有重要影响。中华元典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诗经的音乐文化等。它们为中华文化基因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遗产,对于塑造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都具有深远影响。此外,中华元典还为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重要渠道。中华元典的广泛传播和研究,不仅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和文化影响。通过翻译、解读和学术研究,中华元典为外界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基因提供了重要途径。中华元典文化始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总之,中华元典和中华文化基因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华元典作为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集合体,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信仰、价值观和传统。同时,中华文化基因赋予了中华元典以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元性和博大精深性。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传承,共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典籍里的中国》对于中华文化基因的挖掘

2021年,《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播出。该节目聚焦中国不同历史阶段传统文化典籍,通过主持人访谈、典籍围读会、戏剧化演绎、嘉宾解读等方式,讲述五千年文化历史中的经典名篇,将不同典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以及蕴含其中的精彩故事呈现给观众,增加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经典的认识,深化了观众对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价值认同。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一共播出了11期节目,包括《尚书》《天工开物》《传习录》等。2022年,《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播出,包括《永乐大典》《汉书》《礼记》等。每一部典籍的选择都表达着中华文化之伟大。《典籍里的中国》扎根古籍,立足生活,表达民心,深入时代,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带着经典走近受众,体现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赓续传承。本文通过《典籍里的中国》对《周易》《老子》及《尚书》三部中华元典的解读,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

(一)对《周易》的传承与发展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作“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被视为探索宇宙规律、追寻人生哲理和推进社会治理的经典之一。《典籍里的中国》按照时间顺序对《周易》进行解读和演绎。这部典籍历经三圣,上古伏羲通过总结归纳自己从自然中获取的知识,形成了《周易》中最早的符号体系。中古时期,周文王潜心推演伏羲所留下的天地大道,将自己对天下局势的分析纳入其中,从而完成了对《周易》的编撰。近古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潜心学习研究,对《易经》的思想体系进行哲学转换。从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转向关注人与人之间、人与内心之间的关系。

《典籍里的中国》用时间顺序向大众展现了《易经》的演变过程。历代圣贤不断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因此,《易经》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也极具多样性。《易经》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主张天人合一。它认为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应当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与之相互协调,以达到和谐与平衡。《易经》也强调变化和变通的重要性。它提出了“卦变”和“象变”的观念,认为宇宙和人、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而适应变化、灵活应变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除此之外,《易经》还提出“纲纪”和“群伦”的观念,认为社会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而个体应当遵循道德准则,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价值观在中华文化中一直被传承并受到重视,不断影响着社会伦理、家庭伦理、教育理念等各个方面。《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蕴含了中华文化的许多基本观念和价值观。它以天人合一、阴阳哲学、变通应变、纲纪群伦和经世致用等为核心,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中华文化基因。

(二)对《老子》的智慧与价值观的挖掘

《老子》是先秦时期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哲学史的开山之作,也被视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上善若水,泽被万物。《老子》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和价值观。它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平衡与流动、谦逊和无为等。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情景剧的方式与观众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其中演员“老子”的服饰、妆容都严格遵循着道家学派“被褐怀玉”这一观念。在《老子》一书中,着重强调“道”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宇宙的根本原则和无限力量。它认为“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的规律。它与自然息息相关,也与中华文化中对自然的尊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交相呼应。

《老子》提倡个人内心的修养,倡导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实现个人的内心自由和幸福。同时,它也涉及政治和国家的治理,主张无为而治,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在治理方法上,《老子》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它强调谦逊、谨慎、无为、无争的道德价值观,以及通过无为而治来实现社会和谐。《老子》对权力和社会秩序也有着深刻反思。它提出了简约治理的理念,主张减少权力的滥用和过度干预,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民的自由。这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权力的审慎态度和对社会秩序的思考,对中华文化中的道德伦理和领导智慧也始终有着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老子》提倡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观念。它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强调回归本性,追求内在的平衡与和谐。它鼓励人们学习自然的无为而为,与自然流动相融合,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老子》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和价值观。它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平衡与流动、谦逊和无为、道德观念与个人修养,以及对权力和社会秩序的反思。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被视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不仅引导着数千年来华夏儿女的思考和行为,也为整个人类社会提供了超越个体和时空的智慧指引。

(三)对《尚书》治国理念的概括

《尚书》是一部汇编古代事迹的著作,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之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它承载了中国古代历史、儒家思想、礼制文化以及文化传统的基因。读者通过《尚书》,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尚书》涵盖了虞、夏、商、周四个时期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古代帝王治理、国家建设、礼制制定等方面的内容,反映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程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同时,《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础。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义道德、君臣礼义、孝悌忠信等价值观念,在《尚书》中均得以体现。《尚书》通过记录各时期圣人君王的言行,强调了君子治国、修身齐家的道德要求,对中华文化中道德伦理观念的塑造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除此之外,《尚书》对礼制的记载较为详细,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礼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讲究尊卑有序、谨守礼仪等原则。《尚书》中对于礼制的描述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尊重传统、注重仪式和礼节的特点。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就以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开场,通过戏剧表演,以“伏生护书”为主线,讲述了《禹贡》和《牧誓》的故事,分别表达“一统天下”和“民重于王”两大主题。从而使受众更加直观地理解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以民为本”的思想发展至今,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其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三、《典籍里的中国》对文化基因的意义再造

文化基因是一种文化核心元素和能保持其文化性质的最小单位,支持着文化生命有机体遗传的基本构造和性能。文化基因在塑造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模式和认知框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讲述典籍的核心思想和历史故事,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其中蕴含的集体记忆和中国智慧。

(一)叙事结构的创新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创新叙事结构,对中华文化基因进行了重塑。该节目主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洞察中华元典文化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关系,深入挖掘典籍中的优秀作品,展示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和价值,专家学者通过解读历史典籍的文本内涵和价值传统,结合现代社会的主题诉求,实现了传统价值的时代解读和现代转换,为观众更好地接受典籍文本提供了新的角度,从而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崭新时代内涵。

两季节目从典籍中甄选最值得讲述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并着重突出其核心思想,以全新的视角和语言诠释和阐释元典文化,使其更加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典籍为出发点,聚焦中华文明史,通过串联典籍中的亮点,构建深入全面且有洞见的文化传播、交流的历史图谱;通过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传中的故事,描绘中华文明的脉络,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中华元典文化的深厚底蕴。节目不仅高度还原典籍文本中的经典历史场面,而且也赋予了典籍新的时代诠释。

(二)多模态呈现与多媒介融合

《典籍里的中国》以多样化的方式将典籍呈现在受众面前,一部典籍、一个故事、一群人物,这种客观呈现更能引起受众关注,使叙事更加真实,给观众提供直观的视觉印象,使其增强对于典籍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媒介融合时代,视觉技术的发展更迭了传统文化节目形态,使中华文化实现多维度立体呈现。专家解说、演员读书等环节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典籍文化,集体感受典籍力量。当下古籍文化传播将文字从书中拎起,以多模态方式活化文字力量,传递典籍精神,立体真实地展示出古籍文化与先人精神。《典籍里的中国》结合多种媒介形式对中华典籍进行呈现,将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整合在一起,创造出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这种跨媒体展示可以提供更丰富、多层次的体验,从而增强观众的参与感。观众通过数字互动、视听整合、媒体跨界合作、交互性体验和社交媒体互动等手段,与节目进行更深入的互动和参与,从而获得更具个性化的典籍文化体验。这种多媒介融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节目的表达形式,也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优秀元典文化。

(三)记忆认同的增强

《典籍里的中国》整体上通过回顾和探索中国的历史记忆,介绍、解读中华典籍中的经典文本、故事和思想,使观众重新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进一步加强观众对中国历史和中华元典文化的认同感。

除了在节目中穿插影视短剧外,《典籍里的中国》还邀请了很多资深学者、专家对经典典籍进行专业解读,进一步强调中华典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介绍典籍中的价值观、哲学思想和道德准则,引发观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认同,加强对中华文化特征的认同感。

同时,节目也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介绍中华典籍中的典故、诗词、名句等文化符号,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习俗和艺术表达,帮助观众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文化符号不仅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观众对于中华文化的记忆和认同的重要来源。

通过以上方式,节目可以在传播中华典籍文化的过程中,唤起观众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记忆认同。《典籍里的中国》将典籍作为一种记忆媒介,使典籍在跨媒介传播中实现了文化上的跨越与超越、技术上的互动与融合,以及媒介形态上的多元与互文。观众可以通过对典籍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在这种认同感的基础上,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华元典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四)仪式感的再建构

《典籍里的中国》将仪式以多维度融入节目中,精心建构仪式化符号互动系统。该节目设立了一系列仪式性的行为和符号,以表达对于中华典籍的尊重。例如,在开篇或结尾处有特定的仪式动作,如鞠躬、合掌或行礼,以象征对典籍文化的致敬。此外,节目中会特别选用典籍文化中的象征性符号,如书法作品、古代文物、传统服饰等,以营造仪式感和强调典籍文化的重要性。

另外,《典籍里的中国》认真布置极具仪式感的场景,以增强观众对于典籍文化的体验和感受。不仅录制现场布置符合典籍文化氛围的道具和装饰,而且背景音乐也有意选择传统乐曲,以营造庄重、古朴的氛围,从而配合典籍文化的主题。主持人在与先贤进行对话时,其动作、语调、神情都十分庄重,以增强对于典籍文化的敬意和重视。专家学者将典籍中的经典句子、故事或思想进行精彩的诠释和解读,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典籍的内涵和智慧。

《典籍里的中国》在作品介绍、嘉宾访谈、剧本典读会、舞台表演和嘉宾评论这些环节都营造出一种庄重且富有仪式感的氛围,将观众带入一个深入探索中华元典的旅程,使观众在以各种方式进行的仪式建构中,全方位、多层次地对中华元典进行了解,并引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关注。

四、结语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一档以中华典籍为主题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中华典籍的传播和文化基因的意义再造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两季节目通过对中华典籍的精选和解读,使观众深入了解了中华元典中蕴含的智慧和精神内涵,进而引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节目通过创新的节目形式、融合多种现代化媒介手段,将中华元典的文化基因注入到当代的文化环境中,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中华文化基因得以传承和发扬,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思想指引,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与价值。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1BXW0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施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河南日报社高级编辑;郭娅妮,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施宇 郭娅妮.中华元典文化基因的挖掘与意义再造——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3(9):24-28.

原文刊登于《新闻爱好者》2023年9期(总第549期)

详见《新闻爱好者》2023年第9期杂志、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重庆维普等

转载、引用请注明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杂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