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何要读经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佛教经典著作 今天为何要读经典

今天为何要读经典

2023-08-27 08: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孔学堂秋季论辩】

    时  间:2020年11月5日

    主办单位:光明日报、国际儒学联合会、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光明网

    主 持 人:舒大刚(四川大学教授)

    嘉  宾:廖名春(清华大学教授)    李景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詹海云(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丁 鼎(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主持人: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必然有自己经久不衰的经典。“经”是经久不易之书,“典”是规范神圣的典册。“经典”具有根源性、典范性、权威性和永恒性,或是经过历史淘汰,优胜出来的被证明是最有价值的特殊文献,或是对某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品。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中华民族,拥有怎样的文化经典呢?这些古老的经典对当今中国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本期孔学堂秋季论辩就围绕“中华经典及其当代价值”的主题展开。

为什么需要经典

    主持人:为什么需要经典?经典对于个人、社会、民族、国家,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中华传统经典在哪些方面影响和作用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廖名春:“十三经”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来的“经”,另外一部分是后来的“传”或“记”。“五经”基本上是文王、周公的创造。现在看到的《尚书》,主要内容还是《周书》。《诗经》大部分应该还是周代的东西。《周易》为文王、周公所作,也是周人的东西。《春秋》由《鲁春秋》来,《鲁春秋》应该源于周公。孔子及儒家诸子主要是阐释经典的价值,他们所作一般都称为“传”或“记”。孔子有《易传》,今本《易传》虽然不能说都是孔子写的,但基本精神来自孔子。《春秋》不是孔子的原创,但是孔子作《春秋》的精神,主要还是在“三传”上面。《诗经》不是孔子作的,一般学者讲《诗经》,都讲《诗大序》《诗小序》,认为这些代表了孔子思想,地下出土的《孔子诗论》更直接,说明孔子于《诗》应该有“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贡献主要是在“传”上面,他们通过阐发经典,创造了新的经典。对于经典,我们要有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不能把“经”看成是静止的东西,应该有发展、补充。出土文献里面有很多很精彩的东西,像《五行》篇、《孔子诗论》《六德》等,都可以视为“经”的补充。

    李景林:西方的人文学者,像雅斯贝尔斯讲“轴心时代”,帕森斯讲“哲学的突破”,大概都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经典有核心经典、原始经典和以后比较外围的经典。一个文明的核心经典基本上都产生在所谓“轴心时代”。文明都是从自然来的,轴心时代的哲学的突破,实际上就是在文明的初始阶段,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对文明、对自然、对人的存在本身和周围世界一种理性的自觉。我们现在的文明与自然处在分化状态。但是,轴心时代产生的经典是文明和自然的统一。用老子的说法,就是“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在“始制有名”的时代,文明和自然是交错的。轴心时代所产生的经典,保持的是文明和自然的原初统一性。一方面,它是一种理性的自觉,这种理性的自觉,因为不同的思维方向,使得原初的自然被陶铸出特殊的禀性,不光是一种文的形式,而是文质合一。比如,俗话讲“从小看大,三岁知老”,道理是什么?小孩子从自然状态走来,他的家庭环境、受到的教育就把他原来的自然素质陶铸成了一种特殊的禀性,这就规定了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西方文明在轴心时代,通过这样一种理性的自觉,就已经差异化了,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我们作为个体在阅读经典时,能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激励,得到很多感悟。一个文化整体也是这样。比如说,汉学发展到一定程度,走偏了,还要回到源头上寻找发展的动力,重新创造。宋学也按照一个方向发展,走偏了,那么也还得回到源头上。轴心时代是文明和自然的交汇与统一,这个时代产生的经典我们总要回溯,为我们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丁鼎: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奠基性和权威性思想价值的著作,是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走向产生过深远而重大影响的著作。儒家经典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儒家的“六艺”之学,也就是经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价值体系。经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传统国学的主要内容,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思想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今天我们不应该仅仅把“六艺”之学作为文、史、哲等学科的研究材料,而更应该从中挖掘对我们现代伦理道德建设有价值的精神元素。因为“六艺”之中蕴含着丰富的、系统的伦理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对于社会起到过重要的教化作用。

    詹海云:儒家思想的第一根源是以人为本,因此,十分重视人性的探讨,这是中国在轴心时代的重大突破。所以,中国以后的哲学是建立在人性观上面的,对于道德十分关怀。儒家思想的第二根源是重视伦理与现实。伦理是指怎样先建立个人身心和谐的秩序,然后协助社会、国家、世界也建立一个和谐互助的秩序。如过从儒家经典中的“五伦”来讲,夫妇、父子是指家庭中的伦理,朋友指的是社会上的伦理。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讲,它可以让人有归属感、安全感,进而寻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我认为这就是儒家的根、经典的根。

    主持人:中华文化的根、魂、源都在儒家经典。中国的5000年文明史,恰恰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前传2500年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华文化的根,后启2500年的智慧,经典不仅孕育了儒家,也启发了诸子百家,并开启了后世的思想,经典也是中华智慧之源。经典不仅是简单地复述历史,更不是死的文字,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尤其是信仰价值、道德伦理、行为规范等。经典成了中华文明的范式,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寄托。

经典何以成为经典

    主持人:刘勰《文心雕龙》说,经典乃“不刊之鸿教”,揭示了经典著作的永恒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这些2500年前产生的、在历史上曾经影响过中国的经典(主要是“六经”),今天还有价值吗?它们的“不刊”性在哪里?“鸿教”价值又在何处?

    廖名春:刘勰讲经典是“不刊之鸿教”,非常有道理。经典之经,就是常,所以具有永恒价值。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说《周易》,庄子讲“《易》以道阴阳”,《系辞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都是讲看待事物,不能只从一个方面看,要从二元的角度、从阴阳的角度去看,这应该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周易》里面讲做人,非常强调“孚”,就是诚信;强调“同人”,就是团结;强调“大有”,就是庇护众生,共享共有;讲为人要做“谦谦君子”,不能骄傲自大。这些都是“不刊之鸿教”。《尚书》讲王道政治,讲“其命维新”,强调“慎德”也就是重德,也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理念。《论语》里面有价值的就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