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佛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学诚 专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佛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专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佛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4-07-10 19: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了对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的专访,学诚法师在专访中表示,佛教文明跨越千年追求人类共同福祉,佛教文化对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建设有重要作用,佛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物介绍: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1966年生于福建仙游,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出家,1991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并获硕士学位,2007年被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授予教育行政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被全印度比丘僧伽会授予“三藏大法师”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陕西法门寺住持、北京龙泉寺住持、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等。

学诚法师(《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陆航拍摄)

2000多年前,始于西汉都城长安,跨越陇山山脉,经河西走廊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丝绸之路不仅见证了中西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各宗教的交流与传播。在丝绸之路上,除了兴盛的佛教外,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拜火教等多个宗教与民族文明相遇融合、共同发展。为进一步探究千百年来,佛教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发展、丝绸之路上各宗教间的对话,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

丝绸之路见证佛教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古代丝绸之路贯通远东、中亚、南亚、中东、欧洲和非洲,见证诸多宗教的传播与交往,汇聚了不同宗教的智慧与贡献。在中国倡导和推动“一带一路”构想的大背景下,请您谈谈历史上佛教与丝路发展间的关系。

学诚:丝绸之路又被称作“佛教之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均盛行佛教。新疆境内沿丝绸之路遗存大量的佛教石窟,喀什的三仙洞、吐鲁番的雅尔湖、伯孜克里克千佛洞和世界闻名的敦煌莫高窟都是当年佛教兴盛的见证。

如果说丝绸之路是汉唐盛世经济文明的象征,那么佛教就是汉唐盛世精神文明的代表。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丝绸之路大幕,而后东汉明帝遣使入西域求法,于公元67年迎请印度的迦叶摩腾、竺法兰在洛阳建白马寺,佛教由此在中原大地上落地生根。再经魏晋南北朝,佛教到隋代已相当繁盛。随着国力的逐步增强,到唐代贞观年间,佛教的发展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峰:华严、天台、禅宗、律、净土、密等八宗并弘、竞放异彩,高僧大德辈出,玄奘大师便是著名代表之一。他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西行求法17年,行程5万余里,回国后在长安与弟子一起翻译大小乘佛经75部一千多卷,为中国佛教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汉朝到唐朝,丝绸之路沿途即现今的新疆、甘肃、陕西、宁夏等地都是历史上各民族交往最密切、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也是佛教弘扬最兴盛的地方。而今,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进步,佛教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央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佛教也将在这一宏伟战略实施中发挥出自身的文化推动作用,为社会和谐发展和各民族友好交往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佛教文化对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建设有什么作用?

学诚:2014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一带一路”建设时指出,要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而佛教文化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层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佛教倡导“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理念,圆融对待一切宗教,具有不执成见、兼容并包、广纳一切的胸襟,让正信的佛教徒比较容易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学问都是佛法深邃智慧的应机开显,“一切法皆是佛法”。佛陀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域、民族的差异,制定戒律教导弟子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认为“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佛教还特别讲求“随喜”的精神,无论任何众生,只要是其思想、行为有可取之处,佛教徒皆赞叹欢喜。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曾认为佛教在传入一个国家后,一般都能与原有的宗教友好相处。

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见证了这一判断。一千多年来,丝绸之路沿线不仅佛教繁荣兴盛,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拜火教等宗教的传播。不同宗教与民族的文明在这条通路上相遇融合、共同发展。另外,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贸易之路,也是宗教文化交流的信仰之路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之路。各国人民在贸易往来的基础上,搁置宗教文化差异,发展经济,消除偏见,促进宗教内外部的和谐。宗教的和谐,文明的交往,为新丝绸之路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地区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到不同的文明完全有可能各美其美,共生共荣。在全球化的今天,我相信佛教依然可以像过去一样,为各国的经济交往和各民族的友好共处奠定坚实基础。

佛教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中国社会科学报》:宗教是人类信仰的一种重要表现。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宗教在社会意义上是对其所在的社会之反映,不应脱离其社会处境来空谈宗教。而在文化意义上,宗教则保留、反映了人类文化的遗存,显示出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变迁。中国的佛教文化中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

佛教建筑受中国影响的证明

学诚:在中国的佛教建筑、雕塑、绘画和服饰等方面,处处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建筑上,由于受儒家伦理的影响,中国的寺院围绕中轴、左右对称、先殿后堂、主次分明,体现了儒家的礼乐制度,强调有序和界限分明,结构上明显不同于印度的佛教庙宇。早期的佛教人物塑像和绘画大多带有西域特色,符合印度的审美观念,随着本土化进程的加深,佛教人物塑像与绘画创作都有汉人的面貌特点,符合古代中国的审美观,更加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