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领域·2023两院院士候选人名单及简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书画学院院士名单公示 轨道交通领域·2023两院院士候选人名单及简历

轨道交通领域·2023两院院士候选人名单及简历

2024-07-16 03: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提升行业认知,成为资深读者:点上方「轨道世界」→右上角菜单→设为星标

8月31日,中国科学院网站、中国工程院网站分别发布公告,公布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其中,轨道交通行业/轨道交通圈有多名专家、学者入围。

据不完全统计,相关的有(如有遗漏,欢迎在留言里补充):

西南交通大学4位教授+10位校友

李志林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1982年获西南交通大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地理及地形系博士学位。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地理信息学讲座教授,国家级特聘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负责人。曾任国际地图制图协会副主席和中国测绘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测绘)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测绘)副主任委员。

他系统地研究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尺度变换、信息传递和质量控制等3大科学问题,取得了包括国内外公认的 ‘Li-Openshaw 算法’和 ‘自然法则’(Natural Principle)在内的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获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 “Gino Cassinis” 奖和“ Schsidefsky” 奖章、中国测绘学会 “测绘科学技术” 一等奖、英国大学科学博士(DSc)等荣誉。

周仲荣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诸暨市人,出生于1965年,无党派人士。1982年进入西南交通大学;1988、1992年在法国里昂中央大学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93-1995年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1997年应邀担任法国里昂中央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2月回国工作;2001年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06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2010年4月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助理;2018年3月任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

主要从事摩擦学及表面工程(微动磨损与疲劳、生物与仿生摩擦学、轨道交通装备磨损与防护等)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论著(章节)10部,其中英文专著1部(Springer出版),Elsevier公布的机械工程学科高被引中国学者;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累计指导国内外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生近百名,其中1名博士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其中2名博士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均排名第一)、法国航空航天工业集团公司斯奈克玛(SNECMA)科技奖;相关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一、第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2005)。先后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摩擦学实验室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Biosurfaceand Biotribology主编、摩擦学学报副主编等国内外多种学术期刊编委。

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国务院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摩擦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Tribology Council, ITC)副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任委员。

何川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重庆云阳人,1964年6月出生。1980.09-1984.07重庆交通大学公路工程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84.09-1987.05西南交通大学桥梁、隧道及结构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87.05-1995.09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地下工程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教研室副主任;1995.10-2000.02日本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留学并工作,获博士学位;2000.02至今西南交通大学工作,历任教授(2000.02)、地下工程系主任(2000.05)、校首席教授(2013.01)、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2015.09)、校长助理(2015.10)、副校长(2018.5)。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现为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川藏铁路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滇中引水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副理事长。曾先后任863计划领域主题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部评审组专家、国家铁路局专家委员会专家、交通运输部西部科技项目咨询专家、盾构与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平台的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大型复杂隧道的结构分析与安全控制研究。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7部,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及国家一级学会科技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成就奖、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四川杰出人才奖等荣誉。培养毕业博士及硕士100多名,带领的团队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高仕斌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1964年生,湖北随州人。1981年至2004年在西南交通大学分别获得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学位。

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致力于铁路供电及自动化领域的创新研究与人才培养,为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与运营做出重要贡献。

他主持完成的“高速铁路弓网系统运营安全保障成套技术与装备”项目在世界上首次构建了完整的高铁弓网系统运营安全保障体系,大大提升了我国高铁安全运行与运维管理水平。中华铁路全国总工会“火车头奖章”获得者,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詹天佑大奖、成就奖和青年奖获得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牌获得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他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先后4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排名第一),2022年获得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另据了解,据不完全统计,该校有10位校友为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中国科学院候选人/工作单位

(1)周顺华——同济大学(提名渠道:翟婉明院士)

·中国工程院候选人/工作单位

(2)刘飞香——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名渠道:曹喜滨院士)

(3)高亮——北京交通大学(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4)郑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提名渠道:朱合华院士)

(5)肖明清——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提名渠道:刘加平院士)

(6)徐恭义——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提名渠道:高宗余院士)

(7)张春生——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名渠道:胡亚安院士)

(8)崔冰——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提名渠道:张喜刚院士)

(9)凌建明——同济大学(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10)刘国友——中车时代电气/西南交大中车时代微电子学院副院长、西南交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带头人之一(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北京交通大学 4位教授

高自友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安徽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副主任,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高自友教授潜心于城市交通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取得了众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系统化及创新性成果,作为主持人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计划”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副主任,国务院系统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唐涛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城市轨道交通北京实验室主任、国家铁路局列车自主运行控制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铁道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茅以升铁道科技奖获得者。已发表期刊论文2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4项。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获铁路行业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成就奖。

高亮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本硕博)。国内著名的轨道学科专家,长期从事高速、重载及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工程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尤其在高速铁路无缝线路、智能监测、无砟轨道及有砟轨道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现任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历任北方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

轨道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黄大年式高校教师团队负责人。近年来,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及重点、“863”课题、国家重点专项课题及铁道部重大与重点等项目总计70余项。主、参编学术著作多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形成知识产权40余项。曾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詹天佑铁道科技奖大奖、茅以升铁道科技奖等荣誉。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一等奖、铁道学会特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参加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十余项。(数据截至2022年9月)

张顶立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国家973计划《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项目"大型跨海隧道钻爆法修建核心技术研究"负责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地下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隧道及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隧道及地下工程安全性控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

国铁集团 2名专家

赵国堂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982年至1992年分别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京沪高铁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铁道部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高铁工程建造与安全运维领域主要学科带头人,致力于无砟轨道平稳性控制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是中国高铁技术自主创新的坚定实践者。他面向高铁建设与安全运营国家重大工程需求,针对高铁轨道毫米级不平顺标准带来的巨大挑战,探明了软土地基长期固结变形、季节冻土年复一年冻融变形、无砟道床日夜循环温度变形、钢轨反复碾压磨损变形等对轨道不平顺的影响规律,揭示了高铁钢轨-道床-路基本体-地基多层结构体系中路基变形传递效应和无砟轨道界面失调变形机理,创建了无砟轨道不均匀变形调控理论与技术,解决了深厚软土区、严寒季冻区、复杂温度区等极困难条件下无砟轨道高平顺性实现与保持工程难题,支撑了世界高铁标志性工程京沪高铁建设运营及首条严寒地区高铁哈大高铁安全运营,为我国高铁技术从追赶到领跑做出突出贡献。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詹天佑铁道科技奖大奖。

郑健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962年3月出生,广东潮州人,中共党员,1984年7月上海铁道学院(现并入同济大学)工程系铁道工程专业毕业,大学学历,2001年6月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毕业,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

曾任铁四院副院长、铁三院院长,原铁道部总规划师兼经济规划研究院院长、工程鉴定设计中心主任、铁路客站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国家铁路局党组成员,国铁集团总工程师、技术总顾问。近四十年来一直从事铁路勘察设计、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工程管理工作,技术功底坚实、专业见解独到、发展研判敏锐、创新成果丰厚,全过程参与和推动了中国高铁技术路线、技术政策、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是铁路技术发展顶层设计和宏观决策者之一。

作为我国铁路专业技术领军人物,郑健同志在打造高铁客站综合交通枢纽、推动高铁勘察设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主持高铁客站建设,提出并实施了高铁客站“理念-技术-管理”三位一体技术创新路径,转变了高铁客站建设理念,丰富了客站设计理论和方法,攻克了复杂空间结构技术难题,解决了客站建设管理突出矛盾,打造了北京南、上海虹桥、武汉、广州南、杭州西等一大批以高铁客站为核心的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实现了高铁客站功能定位、运营管理的根本性转变;为提升我国高铁自主设计创新能力,以京津城际为载体,主持高速铁路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攻克了高速铁路标准梁桥、勘察设计一体化设计等关键技术,主持制定了铁路主体设计规范,推动了高铁勘察设计高质量发展。

几十年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主编出版了《铁路旅客车站设计指南》《新时代铁路客站设计理论创新与实践》等著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全国勘察设计金奖2项,为中国高铁实现从无到有、从探索到突破、从追赶到领跑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中车 2名专家

王军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963年出生,毕业于中南大学铁道学院,正高级工程师。

历任中车集团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中国中车党委常委、副总裁,南车四方股份公司董事兼总工程师、董事兼总经理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和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南车集团党委常委、副总裁。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奋战在我国高速列车技术研发与生产制造一线,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列国产化CRH2型“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并快速批产,助力中国进入高铁时代;主持研制的CRH380A高速动车组,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线运营车最高试验速度;带领团队攻克高速列车核心部件自主化关键技术,组织“复兴号”系列高速动车组工程化和产业化,建成了国际领先、规模最大的高速列车持续创新能力和产品平台,实现我国高铁装备全产业链高水平自主可控,支撑中国高铁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为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刘国友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车科学家,功率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现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中车时代电气副总工程师,西南交通大学中车时代微电子学院副院长。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光召科技奖”、“杰出工程师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Semi中国化合物半导体标准技术委员会主席。

长期从事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主持国家功率半导体领域重大科研与产业化项目10余项,研发了全球第一只6英寸直流输电晶闸管、第一片8英寸高压IGBT芯片。在8英寸高压IGBT芯片制造技术与工艺集成、高速列车IGBT、超大容量压接型IGBT、汽车级IGBT、SiC器件技术与产业化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PCT专利5项,中国专利奖银奖1项,省部级科技特等奖/一等奖10项,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

中国中铁 2名专家

徐恭义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963年3月生,山东青岛人,全国工程设计大师。1984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专业。历任大桥设计院桥梁工程设计软件主编、项目设计负责人、设计室副主任、设计室主任和院副总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和注册咨询工程师,英国特许工程师(CEng)和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学会Fellow。现任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学位,中国中铁特级专家。

2000年被评为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获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人才奖,2005年获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2006年当选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07年当选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4年获得全国杰出工程师奖。

2018年获约翰·罗布林终身成就奖——国际桥梁界的个人最高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也是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2018年10月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国际成就奖。

李建斌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962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中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郑州大学、福州工程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掘进机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十佳科技型杰出创新企业家。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高级专家。曾任任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长期从事盾构、TBM等大型隧道施工机械设备的研发、制造和产业化推广工作。作为多项国家863 高科技项目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8项,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中国铁建 2名专家

刘飞香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963年5月生,湖南湘阴人,1983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工程机械专业,本科学历,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曾任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技术中心主任。

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图学学会常务理事、应用图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隧道施工和装备技术研发工作,是我国地下工程建造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领域的知名专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主持参与起草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获多项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好设计银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

自2009年以来,刘飞香牵头自主研制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系列装备,相继突破了高效破岩、连续掘进、电液同步驱动、围岩快速支护、姿态自动纠偏、常压换刀等30余项核心技术,推动产业打破了国外技术和市场垄断,实现从替代进口到走出国门的创新蝶变。

肖明清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992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专业,30年来,一直奋斗在隧道设计与研究第一线,是国内水下隧道设计的领军人物。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铁建首席专家、铁四院总工程师。

主持设计了武汉长江隧道、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等50多座极具影响力的水下隧道,发展了隧道结构设计理论,创新了水下隧道设计方法、结构体系与防水技术、盾构隧道修建模式与方法,强力推动我国从“隧道大国”向“隧道强国”迈进。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6部,参编国家/行业标准5部,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央企楷模、湖北省特级专家等荣誉称号。

石家庄铁道大学 1位教授

杨绍普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1962年11月生,河北平山人,1985年12月参加工作,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北省燕赵学者、高端人才。

1983年7月毕业于天津大学海洋与船舶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12月毕业于天津大学力学系一般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1年6月毕业于天津大学力学系一般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于1995年-1997年、2002年-2003年、2012年分别在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美国内华达大学、加州大学作访问学者、高级访问学者和高级研究学者。历任石家庄铁道学院理论力学教研室副主任,振动与噪声控制研究所所长,机械分院院长,2002年8月任石家庄铁道学院副院长,2006年12月任石家庄铁道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2010年8月任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5年11月任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19年4月任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车辆动力学与机械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与应用,先后主持了“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项,铁道部、河北省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230余篇SCI、EI收录论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附1:“大交通”领域入选中国工程院候选院士名单

素材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告及候选人简历公开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