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饱到小康: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主要粮食生产区在哪里 从温饱到小康: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温饱到小康: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4-07-14 11: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总体情况

内蒙古位于北纬37°—53°之间,土地总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三。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 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和8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常年调出粮食250亿斤以上,居全国第四位,是公认的优质小麦、大米、玉米、土豆、杂粮和油料黄金生产带。截至2018年末,全区实有耕地1.39亿亩,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33亿亩,是全国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4个省区之一。截止2019年,全区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全年粮食总产量达730.5亿斤,稳居全国第八位,与2018年相比增产20亿斤,占全国增产量的六分之一,延续连年丰收的好形势,为稳定国家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内蒙古东西跨度大,土地资源东西分异显著,耕地资源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区的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是主要的粮食产区,各盟市间的粮食自给率差异显著。而内蒙古是旱地农牧业区,一些粮食产区农业生态环境差,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近些年来土地沙化、干旱现象严重,导致粮食产量呈波动性变化。因此,对全区粮食生产状况和安全状况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全区农业与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

(一)粮食播种面积

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粮食播种面积

2019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888.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2.8万公顷,增长0.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5.8万公顷,增长1.2%。2020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一亿亩以上,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区的粮播指标。

从近些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变化来看,“波谷”值出现在2003年,其原因:一是受粮食市场供大于求和种粮效益较低的影响,对种植业结构进行了积极调整,效益较低的粮食种植面积逐步减少;二是全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仅2000—2003年累计退耕还草63.6万公顷。之后粮食播种面积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截止2019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历史“波峰”值为683万公顷,比2018年增长0.56%,比2003年增长68.55%。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之后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出现下降,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一直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全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不再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继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

(数据来源:2001-202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2.粮食播种面积结构变化

全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以玉米、稻谷、小麦、大豆、薯类五大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五种主要粮食作物所 占份额由2000年78%上升到2019年的87.36%。具体分品种来看:

玉米  2000年以来全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玉米份额上升的幅度最大,由2000年的130万公顷上涨到2015年的394万公顷,增幅达203.39%。这种变化表明在市场需求增加的条件下,高产出、高效益的高投入粮食作物与粗放经营、效益低下的低投入杂粮作物相比具有较强的优势。而2016年之后全区粮、经、饲结构调整明显,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非优势区玉米播种面积继续调减,种植业不断向优势产区集中,截止2019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为377.6万公顷,玉米份额出现下滑,但占比仍然较高。

大豆  2000年全区大豆种植面积为79万公顷,之后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大豆种植面积继续增加,2019年种植面积增长至119万公顷,与2018年相比增长8.78%,与2000年相比增长49.87%,为近二十年来的历史最高值。

小麦  2000年至2019年全区小麦种植面积整体有所下降,截止2019年小麦种植面积为53.8万公顷,与2018年相比下降9.88%,与2000年相比下降12.80%。

稻谷  与其他三种农作物相比,稻谷种植面积变化相对最小,2000年至2019年稻谷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0万公顷左右,截止2019年小麦种植面积为16.1万公顷。

 

(数据来源:2001 -202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农业市场化的推进,全区粮食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2000年以来全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可以将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划分为5种类型:玉米的迅速增加型,大豆的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型,薯类和小麦的先减少后增加然后又减少的波动变化型,稻谷的平稳型。另从数据中不难发现,全区的粮食生产逐步倾向于具有区域优势、效益优势和品质优势的粮食作物,其中以玉米种植面积增长最为突出,大豆紧随其后。

发现问题:目前全区粮食生产结构由多品种并重的格局逐步过渡为玉米单一型结构,其他粮食品种产量结构性问题突出。为此我区不断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缩非优势地区玉米种植面积,促进粮经饲协调发展。

(二)粮食产量

1.粮食产量与粮食单产量

进入2000年之后,全区粮食生产发展速度明显提升。2000 年,全区粮食产量1241.9万吨,2004至2006年,粮食生产一直在高水平上,年产粮都在1500万吨以上,2010年以来保持在2000万吨,2013年粮食产量突破3000 万吨大关。2018 年全区粮食生产首次突破3500万吨,达到3553.3 万吨。201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3652.6万吨,稳居全国第八位,比2018年增加100万吨,增长2.8%。2000年至2019年全区粮食产量实现了“五连跳”,年均增长在6.0%左右,并且从 2004 至 2019年实现了“十六连丰”,持续、高速、阶梯式增长开启了全区粮食生产发展史的新纪元。

同时,从粮食总播种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对比来看,近些年在粮食播种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粮食单产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也逐步提升。全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由2003年的3359公斤/公顷增加到2019年的5350公斤/公顷,增长了近2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稳定提升,不仅解决了全区人民的口粮问题,而且确保饭碗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数据来源:2004-202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2001-202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发现问题:2019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5720公斤/公顷,全区为5350公斤/公顷,粮食单产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3%,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潜力很大。另2013年以来全区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以上,但付出了化肥施用过度、耕地质量下降的代价,带来成本和生态双重压力,危及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全区化肥施用量由2008年的154.1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235.04万吨,10年间增长了53%,而同期全国化肥施用量只增长了11.8%,全区化肥施用增长量远超全国水平。

2.分品种粮食作物产量

2000年以来全区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不断实现新突破,粮食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尤其是近几年在保持粮食总播种面积不变的前提下,高产作物替代低产作物,扩大前者的播种面积而缩小后者的播种面积,产量高的粮食作物增长快,产量低的增长慢,最终变现结果是高产作物比重不断上升,低产作物比重不断下降。

 

2000年至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年份

玉米

小麦

大豆

薯类

稻谷

2000年

629.2

181.8

85.8

184.3

72.2

2001年

757

127.1

83.4

108.8

56.7

2002年

821.5

121.5

96.4

168.5

56

2003年

888.7

79

53.6

174.5

45

2004年

948

110.5

103.1

189.8

54.5

2005年

1066.2

143.6

130.9

156

62.1

2006年

1134.6

172.2

103.7

178.6

65.3

2007年

1175.2

171.1

74

134.8

75.7

2008年

1442.3

150.8

119.1

159.2

69.7

2009年

1488.3

188.4

124.5

156.1

65.6

2010年

1643.7

174.3

149.4

187.5

67.4

2011年

1858.5

171.9

135.4

189.8

69

2012年

2016.0

186.3

130.7

183.5

66.2

2013年

2397.6

184.3

128.6

178.7

53.5

2014年

2503.2

174.8

115.0

152.2

50.8

2015年

2652.2

179.1

126.7

141.0

50.6

2016年

2563.1

187.7

150.8

134.5

69.8

2017年

2497.4

189.1

162.6

137.5

85.2

2018年

2700.0

202.3

179.4

149.8

121.9

2019年

2722.3

182.7

226.0

139.1

136.2

 

从上表数据中不难看出,全区玉米产量由2000年的629.2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2722.3万吨,增幅为332.66%,大豆产量由2000年的85.8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226.0万吨,增幅为163.4%,玉米、大豆的产量增加较明显,但是作为主要口粮的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却增长不明显,薯类产量近些年有出现下滑的趋势。

发现问题:全区粮食总产量平衡有余,玉米、大豆等杂粮粗粮的比重过大,而水稻和小麦两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增幅不明显,使得全区粮食作物的内部结构比例不合理,出现了粮食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需要通过国内调剂余缺解决。

三、粮食消费

(一)粮食消费量

1.人均粮食消费量

根据全区统计年鉴指标测算,粮食直接消费量包含城市居民粮食人均消费量和农村牧民粮食人均消费量。粮食供求稳定的根本就是保证直接消费量。2004年全区城镇居民粮食人均消费量为90.31千克,农村牧民粮食人均消费量为204.85千克,农村牧区粮食人均消费量为城镇居民的2.27倍。2019年全区城镇居民粮食人均消费量为91.53克,农村牧民粮食人均消费量为217.92千克,农村牧区粮食人均消费量为城镇居民的2.38倍。 

(数据来源:2005-202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2.粮食消费总量

(数据来源:2006-202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根据全区人均消费量和人口数量测算,近些年全区粮食年直接消费量在300万吨左右,其中,农村牧民粮食消费总量下降较城镇居民粮食年消费总量下降明显,主要原因: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摄入量逐步增加,粮食人均消费下降,农村牧区粮食人均消费下降程度要大于城镇居民;另一方面农村牧区人口自2005年逐年下降、城镇人口逐年增加。据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农村牧区人口由2005年的1269万人下降至2019年的930万人,而城镇人口由2005年的1134万人增加至2019年的1609万人。

 

2005年至2019年内蒙古粮食消费总量

年份

城镇居民人口数(单位:万人)

农村牧民人口数(单位:万人)

城镇居民粮食年消费总量(单位:万吨)

农村牧民粮食年消费总量(单位:万吨)

粮食总消费量(单位:万吨)

2005年

1134

1269

91.90

252.14

344.00

2006年

1175

1240

94.01

233.52

327.61

2007年

1218

1211

65.27

231.09

296.37

2008年

1264

1180

82.80

232.28

315.07

2009年

1313

1146

75.53

215.94

291.47

2010年

1373

1099

125.58

202.05

327.63

2011年

1405

1077

130.23

178.09

308.32

2012年

1438

1052

134.10

191.42

325.52

2013年

1466

1031

152.83.

202.89

355.72

2014年

1491

1014

148.82

167.78

316.61

2015年

1514

997

151.03

169.88

320.91

2016年

1542

978

143.08

166.16

309.24

2017年

1568

960

149.90

162.13

312.03

2018年

1589

945

143.85

171.45

315.30

2019年

1609

930

147.31

202.71

350.02

 

(二)粮食自给率

为了更好的了解全区粮食现状,将通过粮食自给率(粮食总产量/粮食需求总量,其中,粮食需求总量=人均粮食消费量*总人口)对全区粮食状况进行说明(指标说明:粮食自给率≥100%,为完全自给;粮食自给率≥95%,为基本自给;粮食自给率≥90%,为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粮食自给率<90%,粮食供求的风险增大)。

1.全区情况

(1)总产量与总消费比

通过对2006年至201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总消费量数据测算,粮食自给率的变化基本与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一致。2006年以来全区粮食自给率均在200%以上,远在国家安全线以上。近些年,在自然灾害和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下,粮食生产规模出现调整,但现阶段粮食供求的基本特征依然是总量有余,完全能够实现粮食自给的目标。

 

2006年至2019年内蒙古粮食自给率

年份

粮食总产量(单位:万吨)

粮食总消费量(单位:万吨)

粮食自给率

2006年

1806.7

327.61

551.48%

2007年

1768.2

296.37

596.63%

2008年

2100.9

315.07

666.80%

2009年

2128.9

291.47

730.40%

2010年

2344.3

327.63

715.53%

2011年

2573.4

308.32

834.65%

2012年

2739.8

325.52

841.66%

2013年

3070.5

355.72

863.18%

2014年

3112.4

316.61

983.07%

2015年

3292.6

320.91

1026.03%

2016年

3263.3

309.24

1055.28%

2017年

3254.5

312.03

1043.01%

2018年

3553.3

315.30

1126.87%

2019年

3652.6

350.02

1043.54%

 

 

(2)扣除玉米因素

以上是综合考虑粮食各种类总产量与居民粮食总消费量的对比关系,其中的主要问题是玉米所占粮食比重较大,口粮占比较少,而实际上在居民饮食结构中,主要以小麦和稻谷为主,因此剔除玉米因素,仅从居民主要口粮品种——小麦和稻谷进行测算,粮食自给率出现了新的变化。

 

2006年至2019年内蒙古小麦和稻谷自给率

年份

小麦和稻谷总产量(单位:万吨)

粮食消费总量(单位:万吨)

小麦和稻谷自给率

2006年

237.5

327.61

72.49%

2007年

246.8

296.37

83.28%

2008年

220.5

315.07

69.98%

2009年

254.0

291.47

87.14%

2010年

241.7

327.63

73.77%

2011年

240.9

308.32

78.13%

2012年

252.5

325.52

77.57%

2013年

237.8

355.72

66.85%

2014年

225.6

316.61

71.26%

2015年

229.7

320.91

71.58%

2016年

257.5

309.24

83.27%

2017年

274.3

312.03

87.91%

2018年

324.2

315.30

102.82%

2019年

318.9

350.02

91.1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剔除玉米因素后,全区粮食供给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基本维持在200%以上的水平下降到100%左右,且2006年至2017年全区小麦和稻谷供给率均低于90%,居民口粮供求存在风险,到2019年全区小麦和稻谷供给率为91.11%,为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

问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改善饮食结构的需求也更加强烈,玉米食用需求占比将越来越小,大米、面粉等逐渐成为居民餐桌上的主食,而目前全区粮食总产量虽然完全能够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但是如果单从小麦和稻谷产量来看,粮食自给率还存在一定风险。

2.各盟市情况

全区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但是从各盟市具体情况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据内蒙统计年鉴数据,2019年全区城镇居民粮食人均消费量91.53千克、农村居民粮食人均消费量为217.92千克。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各盟市粮食安全情况,对2019年各盟市粮食自给率进行测算。

 

2019年各盟市粮食消费量统计表

地区

2019年城镇人口数(单位:万人)

2019年农村人口数(单位:万人)

2019年城镇居民粮食消费总量(单位:万吨)

2019年农村居民粮食消费总量(单位:万吨)

呼和浩特市

220.99

92.69

20.23

20.20

包头市

243.11

46.58

22.25

10.15

呼伦贝尔市

185.14

68.27

16.95

14.88

兴安盟

80.10

81.03

7.33

17.66

通辽市

157.41

156.47

14.41

34.10

赤峰市

221.35

211.74

20.26

46.14

锡林郭勒盟

70.56

35.27

6.46

7.69

乌兰察布市

106.12

102.90

9.71

22.42

鄂尔多斯市

156.74

52.02

14.35

11.34

巴彦淖尔市

94.14

75.24

8.62

16.40

乌海市

53.87

2.74

4.93

0.60

阿拉善盟

19.84

5.23

1.82

1.14

 

2019年各盟市粮食自给率统计表

地区

2019年粮食生产总量(单位:万吨)

2019年粮食消费总量(单位:万吨)

粮食自给率

呼和浩特市

171.34

40.43

423.83%

包头市

109.47

32.40

337.84%

呼伦贝尔市

653.71

31.82

2054.19%

兴安盟

624.46

24.99

2498.88%

通辽市

848.6

48.51

1749.49%

赤峰市

605.19

66.40

911.40%

锡林郭勒盟

45

14.14

318.15%

乌兰察布市

124.17

32.14

386.38%

鄂尔多斯市

189.85

25.68

739.22%

巴彦淖尔市

264.2

25.01

1056.25%

乌海市

3.32

5.53

60.06%

阿拉善盟

13.26

2.96

448.63%

 

以95%(基本自给,我国粮食自给率红线)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安全指标,从表中可以看出,乌海市的粮食自给率低于95%,不能实现粮食自给的目标;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和阿拉善盟粮食自给率在200%—1000%之间,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巴彦淖尔市粮食自给率在1000%以上,完成能够实现粮食自给的目标。

具体来看,乌海市的粮食自给率最低,为60.06%,该地区粮食供给主要依赖周边地区,粮食安全问题严重;锡林郭勒盟的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7.8%,粮食播种面积最少,粮食自给率仅高于乌海市;乌兰察布市的粮食播种面积较大,但耕地质量不高,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重工业基地,这三个地区粮食自给率相对其他盟市较低;阿拉善盟的粮食播种面积少,粮食总产量也不高,但是人口最少,因此粮食可自给自足;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的重要工农业发展基地,粮食大量供应其他地区;赤峰市、巴彦淖尔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的耕地质量好,受经济发展等人文因素影响小,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安全相对较高,对我区粮食安全保障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商品粮流通及库存

全区商品粮流通承担着实现商品价值、调剂余缺、满足区内外市场需求的重要职能。

(一)商品粮流通

1.商品粮收购

据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2019年全区原粮收入共计2837万吨,其中,从生产者购进1814万吨、从企业购进846万吨、储备粮油转入76万吨、加工成品收回92万吨、其他收入8万吨。2019年全区成品粮收入共计107万吨,其中,从企业购进28万吨、储备粮油转入23万吨、加工成品收回56万吨、其他收入0.07万吨。

从具体品种来看,2019年全区谷物收入2748万吨,其中从生产者购进1788万吨、从企业购进794万吨、储备粮油转入76万吨、加工成品收回82万吨、其他收入8万吨。值得注意的是,全区谷物收入以玉米为主,为2281万吨,占到年均总收购量的80.4%。2019年全区豆类收购89万吨,其中从生产者购进27万吨、从企业购进52万吨、加工成品收回9万吨、其他收入0.03万吨。

从省外调入情况来看,2019年全区谷物从省外调入194万吨,占总购进量的7.5%(其中,小麦省外购进量占总购进量的13.3%,稻谷省外购进量占总购进量的43.8%,玉米省外购进量占总购进量的6.6%);全区豆类从外省调入194万吨,占总购进量的22.6%。2019年全区成品粮(无生产者购进)从企业购进中约50%是从外省企业购进。

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商品粮收入统计表

单位:万吨

品种指标

从生产者购进

从企业购进

储备粮油转入

加工成品收回

其他收入

小计

其中:省外

小计

其中:省外

谷物

1,786.7

70.1

794.3

124.1

76.1

82.0

8.0

折合小麦

64.5

1.5

69.8

16.3

35.0

54.8

0.9

折合面粉

45.2

1.1

48.9

11.4

24.5

38.4

0.6

折合稻谷

33.3

12.0

18.3

10.6

18.9

16.1

0.01

折合大米

23.3

8.4

12.8

7.4

13.2

11.3

0.007

折合玉米

1,546.6

55.9

699.2

92.7

22.2

5.9

7.1

高粱

29.5

0.5

6.1

4.3

——

——

——

大麦

5.7

——

0.1

0.01

——

——

——

谷子

5.5

0.006

0.08

0.015

——

3.7

0.00003

其他谷物

101.6

0.2

0.6

0.2

——

1.5

0.002

豆类

27.3

1.0

52.2

16.9

——

9.6

0.03

折合大豆

21.8

1.0

52.0

16.9

——

9.5

0.02

其他豆类

5.5

——

0.2

0.02

——

0.1

0.01

其他粮

147.7

0.8

7.1

4.5

——

5.2

0.01

成品粮

——

——

27.7

13.8

23.3

55.5

0.1

 

另外,从上报数据中可以看出,全区原粮中玉米收购份额外省占比很小,而作为口粮的面粉、大米外省购入比重相对较高。例如,2019年全区面粉从企业购进中,外省份额占比为22.49%;大米从企业购进中,外省份额占比为61.54%。

2.商品粮支出

据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2019年全区原粮支出共计3034万吨,其中,销售1762万吨,转作储备粮油118万吨,加工原料付出97万吨,转化用粮油1028万吨(其中,饲料用粮油191万吨、工业用粮油837万吨),其他支出25万吨。2019年全区成品粮支出共计107万吨,其中,销售81万吨,转作储备粮油3万吨,转化用粮油2万吨(其中,饲料用粮油1万吨、工业用粮油1万吨),其他支出0.05万吨。

从具体品种来看,2019年全区谷物支出2945万吨,其中销售1719万吨、转作储备粮油119万吨、加工原料付出86万吨、转化用粮油994万吨(其中,饲料用粮油157万吨、工业用粮油837万吨)、其他支出25万吨。2019年全区豆类支出89万吨,其中销售43万吨、加工原料付出11万吨、转化用粮油34万吨(其中,饲料用粮油33.6万吨、工业用粮油0.4万吨)、其他支出0.5万吨。全区粮食支出仍然以玉米为主,玉米占总支出的81.8%,大豆占总支出2.8%。

从销往省外情况来看,2019年全区谷物销往省外576万吨,占销售总额的33.5%。2019年全区大豆销往省外13万吨,占销售总额的30.2%。2019年全区成品粮销往外省6.1万吨,占销售总额的7.6%。

 

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商品粮支出统计表

单位:万吨

品种指标

销售

转作储备粮油

加工原料付出

转化用粮油

其他支出

小计

其中:省外

谷物

1,719.0

576.0

119.0

86.0

994.0

25.0

折合小麦

137.0

29.0

39.0

56.0

2.0

1.0

折合面粉

96.0

20.0

28.0

39.0

1.5

0.9

折合稻谷

52.0

19.0

18.0

17.0

0.3

0.6

折合大米

36.6

13.0

12.6

12.0

0.2

0.4

折合玉米

1,397.1

517.7

61.2

6.7

990.3

23.1

高粱

20.6

7.8

——

0.1

0.9

0.03

大麦

5.4

0.3

 

——

0.1

——

谷子

5.5

2.6

——

4.2

0.01

0.0001

其他谷物

101.0

0.5

——

1.9

0.5

0.03

豆类

43.0

13.0

——

11.3

34.0

0.5

折合大豆

38.0

12.2

——

11.2

34.0

0.5

其他豆类

5.0

0.7

——

0.1

0.007

0.05

其他粮

137.6

11.9

——

6.3

1.5

0.1

成品粮

80.6

6.1

25.0

——

1.7

0.05

 

3.商品粮进出口

总的来看,全区粮食进出口贸易一直比较平淡。粮食进出口受国家政策因素影响,近年来大体在几万吨到几十万吨不等。2019年,内蒙古贸易粮进口11.06万吨,出口25.89万吨,进出口逆差为14.83万吨,其中,占比不高的进口粮主要是为了品种调剂,满足居民“舌尖上”的需要。

从进出口品种来看,小麦(进口量为11.06万吨,占比100%)是主要的进口品种,玉米(出口量为24.34万吨,占比94.01%)是主要的出口品种。粮食出口方式主要是从区内以铁路运输方式调往大连、营口、锦州、秦皇岛等港口,再装船运往国外。水路运输以散粮为主,而铁路运输仍以包装粮为主。

发现问题:全区保持着3000万吨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粮食供需总量平衡来看属于粮食安全等级较高的地区,但就粮食收支的结构而言其矛盾仍较突出,例如,区内消费43.8%的大米靠从区外购入解决,实现粮食供需结构的均衡需要着眼于国内市场。另外,全区粮食连获丰收,但输出粮食绝大多数是初级产品,粮食加工发展空间较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而2017年,内蒙古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265亿元,与全区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仅为1:1.3。

(二)粮食库存

粮食储备是确保全区粮食平衡,调剂余缺,保障供给,减少损失的基础,也是全区粮食安全的基础。近些年,内蒙古粮食总量平衡有余,粮食库存也比较充足。

1.库存总量

全区粮食总库存已由“八五”时期的不足300万吨增加到目前的600万吨左右,主要包括地方储备和商业库存。例如,2020年呼和浩特市大米市级储备975.36吨、贸易企业库存5651吨、商超库存576吨,共计7202.36吨,按照每人每天7两计算,312万人口可以消费天数为6天;面粉市级储备8144.79吨、加工企业库存1186吨、贸易企业库存14088吨、商超库存529吨,共计23947.79吨,按照每人每天7两计算,312万人口可以消费天数为22天。近几年,全区库存总量大体稳定在600万吨以上,相当于当年总产量的17%,也相当于当年生产生活消费总量的近2倍水平。

2.品种结构

2019年全区原粮期初库存620万吨,其中,玉米期初库存为531.9万吨,占总库存的85.81%;小麦期初库存为46.8万吨,占总库存的7.54%;稻谷期初库存为16.4万吨,占总库存的2.65%。成品粮期初库存为8万吨。可见库存品种主要是我区的主产品种。

3.自治区级储备

目前自治区级原粮库存约35万吨左右,约占总商品库存的5.65%。在总库存中,粮食购销企业库存约占总库存的95%,在粮食库存中起主导作用。

(三)粮食应急供应保障

内蒙古努力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确保严重自然灾害或紧急状态时的粮食供应。

届时,全区每个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将至少有1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盟市所在地和人口集中的社区,每3万人至少有1个应急供应网点,并配套相应的应急加工企业、储备设施和配送中心。呼和浩特、包头和价格易波动地区的成品粮油储备要达到10至15天的市场供应量。各地区将采取企业自愿、政府认定、签订合同的方式,选择符合条件的粮食加工和经营企业承担应急供应任务并给予必要支持。自治区将对应急供应网点实施动态管理,跟踪掌握运行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确保应急需要。

截止2020年,全区粮食收购许可企业约1674家,应急加工企业约165家,应急供应网点约1022家。

五、价格走势

粮食价格与粮食生产息息相关,“谷贱伤农”和“多收了三五斗”都是困扰农民的难题,同时,粮价是百价之基,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础性地位,是稳物价、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内蒙古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稳定粮食价格,畅通粮食流通体系,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好粮食储备供应工作,不仅是一项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一)从监测情况看,进入2013年全区原粮收购价格开始出现下降,2018年之后稳中小幅上涨,2020年原粮收购价格涨幅较明显

1.收购环节

2013年之后全区原粮收购价格出现下跌迹象,尤其是进入2016年,在市场和政策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区粮食价格降幅较大,小麦、玉米、大豆收购价格分别为123.90元/50公斤、91.17元/50公斤、189.49元/50公斤,同比分别下降6.77%、19.80%、6.73%,其中由于国家取消玉米临储政策,玉米市场价格大幅下降。进入2017年,全区玉米收购价格持续下降的态势未得到缓解,收购价格降至77.01元/50公斤,为近十年来的历史最低值。2018年,全区小麦、大豆收购价格同时呈现下降态势。进入2019年,玉米、大豆收购价格小幅上涨,全年玉米、大豆平均收购价格分别为85.67元/50公斤、180.56元/50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2.11%、0.31%。

(注:2020年数据截止到10月份)

进入2020年,受生猪生产形势好转、新冠疫情和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粮食市场出现新情况,小麦价格波动上涨,大豆、玉米消费增加,价格涨幅较大。

截止10月份全区粮食主产地小麦、玉米、大豆三种粮食混合平均收购价格为158.48元/50公斤,比年初价格上涨22.40%,比去年同期价格上涨21.32%,其中,小麦、玉米、大豆收购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0.18%、15.37%、38.89%。

大豆收购价格涨幅最为明显,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各地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豆制品行业全面复工复产,造成大豆需求集中涌现;另一方面,大豆进口依赖度较大,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国外疫情加速蔓延,因担心大豆出口受到限制,市场出现恐慌情绪,但疫情对大豆生产和装运尚未造成实质性影响。

玉米收购价格也出现明显上涨。年初由于春节假期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农户家中玉米延迟上市,而养殖企业对于玉米的饲用需求增加,玉米市场供应呈阶段性紧张局面。之后各地疫情防控形势取得阶段性进展,下游消费进一步恢复,同时生猪养殖稳步提升,饲用需求向好对玉米价格有实质性拉动作用,玉米价格仍保持上涨走势。

另今年以来,部分原粮品种收购价格一路保持上涨态势,除了下游企业加工需求及饲料需求增加外,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外投资市场对粮食市场的炒作也需引起关注。

2.零售环节

据全区主要成品粮零售价格监测点数据,2012年以来我区成品粮零售价格总体呈现稳中小幅上涨走势。具体来看,2012年至2016年,全区成品粮零售价格持续走高,粳米、面粉、玉米粉零售价格均呈现上涨走势。2017年成品粮上涨势头有所缓解,除面粉零售价格小幅上涨外(特一粉、标准粉零售价格同比上涨0.79%、0.97%),粳米和玉米粉零售价格均出现小幅下降(粳米同比下降0.65%、玉米粉同比下降0.43%)。2018年成品粮零售价格再次出现小幅上涨。2019年除小麦零售价格外(同比下降2.23%),面粉、玉米粉零售价格均出现小幅上涨。

(注:2020年数据截止到10月份)

进入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市场供需、政策等因素影响下,全区成品粮零售价格稳中小幅波动。截止10月份全区粳米、特一粉、标准粉、玉米粉零售价格分别为每500克3.05元、2.85元、2.20元、2.37元,与年初相比,粳米、特一粉、标准粉零售价格分别下降2.55%、0.35%、0.38%,玉米粉零售价格上涨2.52%。与去年同期相比,标准粉、玉米粉零售价格分别上涨1.38%、2.60%,粳米、特一粉零售价格分别下降4.39%、0.70%。

 

  (二)后期粮价走势预测

粮食市场预期整体看稳。除大豆因进口量较大受国际影响较明显外,其他主粮品种的价格运行,主要受到国内粮食供需影响,以及宏观调控的引导。2020年国家继续在稻谷、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将支撑小麦、稻谷价格保持基本稳定。2020年全区继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继续调低镰刀弯地区玉米生产者补贴,提升优势区玉米产能,玉米稳产将为玉米价格稳定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加上近些年玉米深加工企业产能增长幅度较大,尤其是酒精、淀粉等加工规模都有一定增长,以及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均稳步提升,玉米饲料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会对玉米行情有一定拉动。综合影响粮价运行的主要因素,在天气条件基本正常,不发生大范围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玉米需求向好,将对价格运行起到支撑作用;稻谷、小麦、大豆在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下,种植面积和产量都预期增加,后期市场价格整体将呈稳中小幅波动走势。

从疫情形势来看,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蔓延,一些国家疫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未来可能在一些国家采取管控措施的情况下,包括粮食贸易在内的商品的流通可能都会受到阶段性的影响;再加上一些国家最近采取了农产品的出口禁令,使得在疫情之年人们对粮食危机的担忧加剧。但对于国内来说,其实不必过于担忧,国内暴发第二次疫情的可能性很低。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粮食生产连续16年丰收,真正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除大豆外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供应影响不大。因此,综合预计在今年粮食生产未受到疫情较大影响的形势下,2020年四季度新粮陆续收获上市后,粮食供给充足,国内粮价仍将会总体以稳定为主,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较小。

六、相关建议

(一)加快改良耕地,补耕地质量较差的短板

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做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的带动作用,健全耕地轮作休耕财政补贴制度,确保在耕地质量有所提高、农民收入不降低的前提下,围绕生态严重退化地区、重金属污染区、地下水超采区耕地,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

(二)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要继续深入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稳定自治区的水稻、小麦生产,保障全区的水稻、小麦安全供应。继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优质大豆、薯类、莜麦等杂粮和红小豆、绿豆等杂豆种植面积,保障粮食稳定生产。进一步突出农产品质量地位,大力增加优良品种生产,强化生产流通领域监管,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大力提高农产品品质。

(三)加快发展粮食产品精深加工业

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引进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延长粮食产业链,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加快实现由粮食输出大区向食品输出大区的转变。同时,为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实施,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业,打造一批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产业融合领军企业,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培育一批产业融合先导区。

(四)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之间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发展适合当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获得规模效益。鼓励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的同时要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等老大难题,尤其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效益。充分利用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组织系统和流通体系,推动粮食市场流通信息化和精准化,保障生产要素的质量和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

(五)建立区域地标公用品牌,打造地域知名度

努力推进区域地标品牌建设,各地依据本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传统优质粮食品种,打造本地区公用的知名品牌,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宣传产品,提高市场知名度。例如,巴彦淖尔市保持本地区小麦的种植生产,打造小麦品牌知名度;兴安盟建立地域自然环境特色的公用稻谷品牌和谷子品牌及糜子品牌;做大做强赤峰市谷子品牌;通辽市建立本地区公用的荞麦品牌;乌兰察布市建立马铃薯公用品牌;呼伦贝尔市建立本地区的小麦和杂豆公用品牌等。全区各盟市通过建立本地区自然环境特色的公用品牌,推进粮食生产大旗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六)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利用“互联网+”串起农业现代化链条

逐步有序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特征的低成本职能终端,加强涉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互联网+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服务等环节互联网化。尤其利用“互联网+ ”推行线上、线下销售等方式大力补上现代粮食流通渠道方面的“短板”,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降低交易成本。例如,2020年年初我国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多地优势农产品滞销,一些地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利用电商平台“带货”,实现跨区域产销对接,帮助滞销农户打开销路。

(七)加快人才引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各级政府要出台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来自不同阶层的精英、能人来农村创业,尤其从财政、税收、土地、教育、社保等各方面吸引农民工和大学生、转业军人返乡创业,有效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把我区地方特色的优质小麦、稻谷、谷子、莜麦、荞麦和杂豆等打造出品牌,打开市场销往全国各地。真正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带动的新型农民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八)增强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

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用科技力量支撑和保障粮食增产提效。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增强创新技术和推广技术能力,为改良产田提供技术支撑。

 

附件:全区粮食情况概要

全区粮食情况概要

一、粮食生产

(一)粮食播种面积

2019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888.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2.8万公顷,增长0.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5.8万公顷,增长1.2%。

全区主要粮食作物以玉米、稻谷、小麦、大豆、薯类五大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五种主要粮食作物所占份额由2000年78%上升到2019年的87.4%。具体来看:2019年全区玉米、大豆、小麦、稻谷播种面积分别为378万公顷、119万公顷、54万公顷、16万公顷,其中,玉米份额上升的幅度最大,2000年到2019年增幅达190.9%。

(二)粮食产量

201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3652.6万吨,稳居全国第八位,比2018年增加100万吨,增长2.8%。2000年至2019年全区粮食产量实现了“五连跳”,年均增长在6.0%左右,并且从 2004 至 2019年实现了“十六连丰”。分品种来看,全区玉米产量由2000年的629.2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2722万吨,增幅为332.66%;大豆产量由2000年的85.8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226万吨,增幅为163.4%,玉米、大豆的产量增加较明显,但是作为主要口粮的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增长不明显。

二、粮食消费

粮食供求稳定的根本就是保证直接消费量。根据全区统计年鉴指标测算,2019年全区城镇居民粮食人均消费量为91.53克,农村牧民粮食人均消费量为217.92千克。农村牧区人口由2005年的1269万人下降至2019年的930万人,而城镇人口由2005年的1134万人增加至2019年的1609万人。根据全区人均消费量和人口数量测算,2019年全区城镇居民粮食年消费量为147.31万吨、农村牧民粮食年消费量为202.71万吨,全区粮食年直接消费量为350.02万吨。

三、粮食自给率

(一)全区情况

以下通过粮食自给率对全区粮食状况进行说明。

1.总产量与总消费比

201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粮食需求总量为1043.54%,远在国家安全线以上,完全能够实现粮食自给的目标。

2.扣除玉米因素

实际上在居民饮食结构中,主要以小麦和稻谷为主,因此剔除玉米因素,从居民主要口粮品种——小麦和稻谷进行测算,2019年全区小麦和稻谷供给率为91.11%,为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而2018年之前小麦和稻谷自给率均在90%以下,属于粮食供求风险地区。

(二)各盟市情况

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安全指标,12个盟市中乌海市粮食自给率最低为60.06%,不能实现粮食自给的目标;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和阿拉善盟粮食自给率在200%—1000%之间,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巴彦淖尔市粮食自给率在1000%以上,完成能够实现粮食自给的目标。

四、粮食流通及储存

(一)粮食流通

1.商品粮收入

据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2019年全区原粮收入共计2837万吨,其中,从生产者购进1814万吨、从企业购进846万吨、储备粮油转入76万吨、加工成品收回92万吨、其他收入8万吨。

从具体品种来看,全区粮食收入以玉米为主,为2281万吨,占到年均总收购量的80.4%。从省外调入情况来看,2019年全区谷物从省外调入194万吨,占总购进量的7.5%(其中,小麦省外购进量占总购进量的13.3%,稻谷省外购进量占总购进量的43.8%,玉米省外购进量占总购进量的6.6%);全区豆类从外省调入194万吨,占总购进量的22.6%;全区成品粮从外省调入14万吨,占总购进量的49.6%。

2.商品粮支出

据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2019年全区原粮支出共计3034万吨,其中,销售1762万吨,转作储备粮油118万吨,加工原料付出97万吨,转化用粮油1028万吨(其中,饲料用粮油191万吨、工业用粮油837万吨),其他支出25万吨。

从具体品种来看,全区粮食支出仍然以玉米为主,玉米占总支出的81.8%,大豆占总支出2.8%。从销往省外情况来看,2019年全区谷物销往省外576万吨,占销售总额的33.5%;大豆销往省外13万吨,占销售总额的30.2%;成品粮销往外省6.1万吨,占销售总额的7.6%。

3.商品粮进出口

总的来看,全区粮食进出口贸易一直比较平淡。2019年,内蒙古贸易粮进口11.06万吨(小麦占比100%),出口25.89万吨(玉米占比94.01%),进出口逆差为14.83万吨,其中,占比不高的进口粮主要是为了品种调剂,满足居民“舌尖上”的需要。

(二)粮食储存

近几年,库存总量大体稳定在600万吨以上,相当于全区当年总产量的17%,也相当于当年生产生活消费总量的近2倍水平。从品种结构看,库存品种主要是我区的主产品种。

(三)粮食应急供应保障

内蒙古努力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确保严重自然灾害或紧急状态时的粮食供应。截止2020年,全区粮食收购许可企业约1674家,应急加工企业约165家,应急供应网点约1022家。

五、价格情况

从监测情况看,2020年全区粮食价格出现上涨,截止10月份全区粮食主产地小麦、玉米、大豆三种粮食混合平均收购价格为158.48元/50公斤,比年初价格上涨22.40%,比去年同期价格上涨21.32%,其中,小麦、玉米、大豆收购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0.18%、15.37%、38.89%。大豆、玉米收购价格涨幅最为明显。零售环节方面,进入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市场供需、政策等因素影响下,全区成品粮零售价格以降为主。

综合预计在今年粮食生产未受到疫情较大影响的形势下,2020年新粮陆续收获上市后,粮食供给充足,国内粮价仍将会总体以稳定为主,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较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