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发展 新辉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70年来的变化和发展作文素材 新时代 新发展 新辉煌

新时代 新发展 新辉煌

2023-12-21 22: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经济发展蹄疾步稳,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保定经济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经济总量、人均水平、财政收支大幅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一)经济总量大步跨越。

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全市生产总值仅4.9亿元,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经济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增加到20.4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快速前行,经济总量接连跨越新台阶,1989年突破百亿元,2005年突破千亿元,2010年、2015年先后突破2千亿元、3千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3070.9亿元。

按不变价计算,1952-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了200倍,年均增长8.4%,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0.8%。(见图1)

(二)人均水平不断攀升。

1952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1元,处于极度贫困状态,1978年也仅增加到257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均生产总值隔几年上一个台阶,1988年首超千元,1998年跨上五千元台阶,2006年、2011年、2016年先后突破万元、2万元、3万元大关,2018年攀升到32810元。

按不变价计算,1952-201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增长了101.6倍,年均增长7.3%。(见图2)

(三)财政收支大幅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定财政税源枯竭,1949年,全部财政收入仅2500万元,1992年超过十亿元,2007年超过百亿元,此后平均每三年上一个百亿元台阶,到2018年突破5百亿元,达到512.5亿元。

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一般公共财政支出由1952年的0.14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667.1亿元。(见图3)

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协调性逐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保定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逐步提高。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占主导,工业基础薄弱,195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7.6:12.2:10.2。

上世纪50—70年代,全市把工作重心放到工业发展上来,积极承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一五”国家计划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八个(604厂、化纤厂、热电厂、胶片厂、变压器厂、482厂、铸造机械厂、棉纺厂)建在保定,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基础,到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35:38:27,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主动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转变为工业、服务业共同主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步入新常态,服务业日渐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0.5:41.6:47.9,首次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见图4)

(二)需求结构持续改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在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刺激消费欲望,增加消费需求,经济增长逐步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投资、消费共同拉动,特别是消费日渐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2015-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4.5%,比资本形成总额高6.5个百分点。

(三)民营经济贡献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所有制结构单一化,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据绝对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强,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2086.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9%;民营经济实缴税金399.8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8%,高于全省10.2个百分点。

(四)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城镇化水平很低,1949年末城镇化率仅为5.94%,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到1978年,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到8.28%。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18年末,城镇化率为53.49%,比1978年提高了45.2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3个百分点。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新市民落户,2018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0.7%,比2012年末提高了11.4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92个百分点。

三、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保定不断推进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长足发展,发展动能加速转换提升。

(一)农业经济巩固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农产品严重短缺。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农业经济不断壮大,基础地位日益巩固。

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6.9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167倍,年均增长7.7%。

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2018年,粮食、油料、园林水果、肉类等产量分别为398.9万吨、11.7万吨、108.3万吨、51.6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6.2倍、2.1倍、118倍和30.6倍。

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5.9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593.3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了4.4倍。产业化发展有重大突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9.1%。

(二)工业发展提速提质。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全市积极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建立起以机械、化工、纺织、轻工为主的现代工业,进入改革开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拥有37个行业大类,行业较为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5766.9倍,利润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69.7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高质量发展战略引领下,新产业、新技术大量涌现,推进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2018年,支柱产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1%,比2012年提高了19.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3%,比2012年提高了19.4个百分点;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增加值比重为12.3%。

(三)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

1952-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快于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7%,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迸发出勃勃生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金融、房地产、旅游、物流、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8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5.2%。

四、扩大内需持续加力,发展后劲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保定积极实施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投资建设强势推进,消费热点加快培育,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发展后劲显著提升。

(一)投资建设强势推进。

1952-2018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6万亿元,年均增长15.6%,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投资规模强势扩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39万亿元,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总额的54.2%。

投资结构得到改善,2018年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3.4:34.3:62.3,投资重点向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倾斜,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8.1%,比2012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6.8%,提高了4.8个百分点;2013-2018年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8.4%,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民生领域投资年均分别增长24.3%、38.8%、5.7%,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商品流通规模小,渠道单一,194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4亿元。

上世纪50—70年代,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商业有所发展,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品服务设施和流通网络日益完善,消费品市场日趋繁荣,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1.1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08.9倍,年均增长15.4%。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汽车、文化娱乐、通讯产品、旅游、保险等新兴消费快速增加,2018年,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书报杂志类、通讯器材类等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48.6%;接待国内游客1.1亿人次,创收1174.2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4.1倍;保险业保费收入234.5亿元,增长了1.2倍。

此外,农产品、食品、纺织、日用化工等生活消费品需求不断扩大,网络消费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夯实。(见图5)

(三)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生补短板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城乡建设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交通建设快速发展,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农村公路“三大路网”实现从无到有、从疏到密,公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的5457公里发展到2018年的1.9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51公里,实现了22个县(市、区)均通达高速公路。

邮电业务收入由1978年不足0.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72.9亿元,移动电话、互联网从无到有,移动电话用户、固定互联网接入用户分别迅速增加到1030.2万户、266.9万户。

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实现全覆盖,农村厕所改造9.29万座,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五、开放步伐不断加大,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保定利用区位优势和机遇利好,从下大力“引进来”到加速度“走出去”,从京津保协同发展到借势雄安,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

(一)利用外资水平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利用外资在近乎空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1978-2018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2.4亿美元。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39.7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总额的43.3%。投资领域已经覆盖了二产、三产中的25个行业大类,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吸收外资达到69.4%。

(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全市进出口总值由1996年的3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43.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由1996年的1.8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36.5亿美元,出口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1996年的5.9%提高到2018年的10.7%。

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2018年,对俄罗斯出口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4%;对欧盟出口4.6亿美元,增长12.8%。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2018年,机电产品出口总值19.3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44.5%。

(三)协同发展深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到部署雄安新区建设,开启了保定发展新纪元。

高标准启动新一轮规划编制,对标对表新区规划纲要,及时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和环雄安地区规划修编,取得阶段性成果。

多维度推进交通一体化进程,京津保地区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保定—雄安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正在建设。

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全市与京津合作项目累计达到436项、引资1800多亿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保定分院、中国五矿涿州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河北京车造车基地、中船重工涿州海洋装备科技园、中电科涞水产业园、北京公交智造产业园、通美晶体等项目加快建设,围绕与新区产业融合,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华讯方舟太赫兹国际科技产业基地、光启创新产业基地等一批与新区产业链衔接项目纷纷落地保定,全面协同、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六、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保定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优化提升。

(一)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白洋淀上游综合治理,全面推进“一核三带八廊十片林,五库九河十湿地”生态体系建设,环境质量越来越好。

2018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67微克/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了54%;地表水达标率提高到90.9%;森林覆盖率达到33.66%。

(二)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推进结构、技术、管理节能,全市单位GDP能耗由2010年的0.974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18年的0.537吨标煤/万元,“十二五”时期累计下降24.6%,“十三五”前两年降幅为15.4%。

(三)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煤炭消费比重下降,清洁能源比重提高。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38.6%,比2010年下降了15.5个百分点;天然气比重为11.7%,提高了9.9个百分点。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势头强劲,风力、太阳能发电量分别为1.58亿千瓦时、14.7亿千瓦时。

七、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保定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大力推进精准脱贫攻坚,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收入水平很低,195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元。

7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快速提升,城乡居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迈进。

2018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283元、14108元,比1952年增长了137.3倍、189.6倍;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9078元、9876元,比1980年增长了49.3倍、61.9倍。家电、汽车等家庭耐用消费品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城乡居民居住面积也在不断增加。(见图6)

(二)社会保障逐步完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层次低,仅是国家和单位对城镇职工提供劳保等一定福利,集体对农民实行少量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在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面和待遇水平不断提升。

2018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80.6万人,比1995年增加了530.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56.9万人;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0.1万人、82.3万人和74.9万人;1.6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0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三)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十分重视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对9个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人口严格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谋划实施产业扶贫、社会保障、结对帮扶、技能培训、教育扶贫、利益联结、集体收入等“七个全覆盖”。

望都、博野、易县、顺平、唐县、曲阳、涞水等7个贫困县脱贫摘帽,累计有897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138.1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5.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5.9%下降到0.88%。

八、科教文卫齐头并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保定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百姓享受到更多的发展红利。

(一)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仅有以初小、高小为主的各级各类学校2277所,在校生21.1万人,教职工1.8万人。

上世纪50—70年代,教育事业得到稳定发展,1978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增加到6729所,在校生115.6万人,教职工9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国家恢复高考、素质教育、高校扩招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教育普及率、均衡化、优质化水平逐步提高。

义务教育全面普及,2018年,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教育水平不断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4.4%,普通高校增加到17所,在校人数从2008年的19.9万人增加到25万人。

(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70年代,全市科技发展处于创业期,科技事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体制改革力度逐步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研发能力明显增强。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61.3亿元,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75%,比1996年提高了1.69个百分点。

2018年,全市本年申请专利11831项,授权专利7581项,拥有产业创新联盟33家,院士工作站31家(其中:院士53人),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4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2家,农业科技园区71个,国际合作基地14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843家。

(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保定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到70年代,群众文化、图书电影、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但仍难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2018年末,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19个,总藏书量217.9万册,博物馆、纪念馆21个,文化馆20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63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065个,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34%,98.57%。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

(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只有医院5个,床位257张,卫生技术人员97人。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

2018年,全市卫生机构1万个,医院床位数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7万人,农村有卫生室的村数占总村数的比重达到95.9%。

生命质量不断提高,2018年,孕产妇死亡率为9.07/10万,婴儿死亡率为1.4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14‰。

忆往昔沧桑巨变,70年保定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望前程奋楫争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保定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拥有高质量推进全面小康、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等政策支撑,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戮力同心、锐意进取,加快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新时代新保定发展的新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注:

1、本文数据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均按可比口径进行计算。

2、2018年当年全市数据均不含定州、雄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