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八十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唐的两大诗派是王孟诗派和元白诗派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八十三)

中国古代文学史(八十三)

2023-08-12 15: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大历诗风

        名词解释: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概况:大历诗风是指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766—805)三、四十年间诗坛的的创作风貌。这一时期活跃于诗坛的诗人,主要是刘长卿、韦应物、“大历十才子”及李益等人。

        从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诗人其青年少时期都是在盛唐渡过的,因而都保留着对盛唐时代的美好记忆,后来又都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战乱所带来的州县残破,民生凋弊,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这就使他们的诗歌创作主观出现一种从盛唐到中唐的过渡面貌。一方面,他们在诗歌的美学风貌上,继承了盛唐诗人特别是王、孟等作家的情韵,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巨变又使他们缺乏了盛唐诗人的那种元气浑厚的内在骨力而呈现“气骨顿衰”的特点,诗歌情感与风貌上表现为冷漠、萧瑟、衰飒等,在意象选择上也多表现为清冷、荒寒。诗坛的这种状况,表明这是由盛唐到中唐过渡的一个创作低潮时期,这也为后来中唐诗人的诗风变革提供了一个契机。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1、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的词语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暗淡的色彩。类似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冷淡色彩的词语,在大历诗人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2、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与词语选择密切相关的意象运用,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①象征性意象;②描述性意象。

        二、刘长卿、韦应物

     (一)刘长卿:秋风夕阳的诗人

刘长卿,字子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两遭迁谪,大历中,官至鄂岳转运留后,为视察使诬奏,系姑苏狱,后又贬南巴尉,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的一生经历了玄、肃、代、德宗四朝,《唐诗纪事》云:“以诗驰名于上元、宝应间”,其创作可能于天宝年间已开始,但其时毕竟年纪尚轻,涉世未深,并未形成自己的特色,真正形成自己风格的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情。

       作为从盛唐过来的诗人,刘长卿的经历主要跨越“安史之乱”前后这一时期,一方面盛唐时期繁盛在他的记忆深处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另一方面,安史之乱带来的州县残破民生凋敝又在他的心灵上罩上了浓重的阴影。如他在诗中曾写道:“途经百战后,客过二陵稀”(《送王端公和奏上部》)“故园经乱久,古木隔林看”(《送严侍郎御玄东畿观察判官》)“蓬蒿千里闭,村树几家全”(《送袁明府之任》)等等,因此当时动乱的社会生活对他的的创作心理都造成了影响。也可以说,刘长卿的创作是带着绮丽的美梦而又被突然而来的动荡打破,抚摸着受伤的心灵从事创作的,这样就使得他的诗歌在情调与盛唐的乐观向上有所不同。同时,诗人的个性、经历对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形成也有极大关系,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这种倔强、刚直的个性,使他在仕途遭受了挫折。仕途的不畅,清白受辱,无端遭谗等等,也使他在心灵上受到创伤,从而给诗歌带上了一种萧疏、冷落,忧伤的情调,因而他的诗在意象的选择上多选用带有衰讽荒寒,冷落色彩的自然景物,如秋风落晖,白去寒雁,落叶夕阳,在色彩上则多用冷色调的颜色,如白、青,在审美感觉上则多用冷、寒、暗、晚等字眼,我曾经对刘诗中“云”字作过粗略的统计,约有一百多处,占四分之一,其他如“夕阳”“秋风”等也用得相当多,所以说刘是秋风夕阳的诗人,是大致不错的。

        刘诗反映现实的诗,一般认为为数较少,但从刘集来看,这是相对而言的,刘诗中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主要以反映安史之乱后衰败的社会现实为主,这部分诗歌有描写安史之乱造成的州县残破的社会现实,如:《奉使到申州伤经陷没》:“举目伤芜没,何年此战争。归人失旧里,老将守空城。废戍山烟里,荒田野火行。独怜溮水上,时乱亦能清。”再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梦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也有反映中原人民对平定安史之乱战争的积极态度的,如《吴中闻潼关失守因奉寄淮南萧判官》,也有直接反映“安史之乱”的景象的,如《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等等。总的看这方面内容不容忽视。

       但刘诗中写得较多较好的却是那些写山水隐逸生活情趣的题材。这部分诗多写贬官以后的情绪与山水景物。在山水中寄托着消极的人生态度,情调萧瑟,寂寞感伤。如《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又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其代表作为《寻南溪常山人山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此外写得较好的还有《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见访》、《长沙过贾谊宅》、《余干旅舍》等。

       刘诗的风格,语言精炼雅静,形象鲜明,诗境韵味淳厚,耐人寻味。体裁形式多五言,权德舆称其为“五言长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既说明了他的长处,也指出了他的缺点。

      (二)韦应物:“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作品有《韦苏州集》。

         韦应物在任地方官时,对民生疾苦十分关心,并力图做一个廉洁正直的官吏。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所写的一部分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明显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而后期则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与散淡。他的诗歌中有一些讽刺统治阶级、反映民生疾苦的好诗。“身多疾病思故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可看出他的人格追求。其中讽刺权贵、反映现实者有:《睢阳感怀》、《采玉行》、《长安道》、《贵游行》、《观田家》等。其《观田家》云: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丁壮俱在野,场圃亦新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诗中写田园生活,不是一片怡乐祥和,而是把田园中的矛盾也揭示出来,这也可以看出中唐以后田园诗对盛唐王、孟田园诗的发展。

        在另一类诗中虽也寄托了对现实的不满,但也更多地表现出希企隐逸的感情色彩。这类诗歌的数量占全部诗歌的一半左右。如《寄全椒山中道士》、《滁洲西涧》: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些诗很能代表韦诗的特点。韦一直学陶,虽不及陶的淳厚,但其清新自然,于景物描写上观察细致,表达新巧上,却可谓得陶之神韵。白居易对韦诗极为推崇,《与元九书》中曾说:“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苏轼也说:“乐天长短三千首,却避韦郎五言诗。”都可看出他在当时及后代诗人心中的地位。

        三、大历十才子与李益

      (一) 大历十才子

        所谓“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历时期活跃于诗坛的十位才子型诗人。他们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十才子”之名最早见于姚合的《极玄集》,后《新唐书·卢纶传》有著录。“十才子”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社会相对安定的一段时期,以参加当时长安权贵等组织的唱和活动而著称。由于他们生活面较狭窄及自身思想的局限,他们的诗歌较少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民疾苦,大多是唱和应酬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在诗歌艺术上,他们以谢眺为宗,步武盛唐,追求清雅闲淡,注重声律和对仗,体裁上以五言律为主。尽管他们刻意模仿盛唐,但由于在艺术上创新不足,同时也缺乏盛唐诗歌中风骨与生机,故而显得虽有风味却气骨顿衰,总体成就不及盛唐王、孟等诗人。

       1、钱起,字仲文,吴兴人。时代比其他九人为早。作品多写于肃、代二朝,曾任尚书考功郎中。有《钱考功集》十卷。其当时与郎士元齐名,胡震亨云:“郎员外与钱起齐名,自丞相以下作牧,二公无诗祖饯,时论鄙之。”其名作为试贴诗《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清。

          2、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人。其诗以《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最著名。其二、其三云:

林暗草风惊,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于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二)顾况和李益

        1、顾况诗歌的俗与奇。顾况的诗,受江南民歌的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有如白话,影响了张籍、王建和元白诗派;又常常俗中有奇,有怪奇的想象,怪奇的比喻,对韩孟诗派有一定的影响。

         2、李益

        益字君虞,姑藏(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进士,先后入幽州节度使刘济、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邠宁节度使张献甫等幕,前后过了十年戎马生涯,太和初官至礼部尚书。由于他有十余年的从军经历,故所写边塞诗广泛流传,乐工常被之管弦,有《李君虞集》。虽带有盛唐诗的一些特色,但其诗中的感伤悲凉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 《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为其代表作。

       (1)七绝

        有一些诗表现将士的英雄主义精神,豪放遒劲,如《塞下曲》: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但多数是写战士的思乡的痛苦,并常以月色、角声渲染气氛。如: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从军北征》)

回乐峰前沙似雪,首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

      他的诗虽似王昌龄,但整个气度已非盛唐边塞诗,类似岑参诗的豪迈、王昌龄的豪壮雄浑都没有了。如歌唱胜利、大军出征的雄壮场面也很难看到。《回军行》即写了一支军队的败退: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沙云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士卒哭陇荒。

      《观回军三韵》写将军阵亡,部队回撤:行行上陇头,陇月暗悠悠。将军万里没,回旌陇戍秋。谁令呜咽水,重入故营流。

        他也有宫怨题材,如《宫怨》: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2)五言亦有佳作,如: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喜见外弟又言别》)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妻。早知朝有信,嫁与弄潮儿。 (《江南曲》)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