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以血试毒的中华鲎,成为绝后的hòu……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华鲎 不能让以血试毒的中华鲎,成为绝后的hòu……

不能让以血试毒的中华鲎,成为绝后的hòu……

2024-03-05 13: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年来

福建的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被誉为“海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

在福建海域频繁被发现

但还有一种濒危的珍贵海洋生物

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鲎,是一种珍贵的海洋活化石,最早诞生于古生代的泥盆纪,在地球上已经存活了四亿多年。现在,全世界仅存四种鲎,分别是美洲鲎、圆尾鲎、中华鲎、南方鲎。中华鲎主要分布在中国广东、广西和福建沿海,体内流淌着神秘的蓝色血液,有着特殊的作用。

中华鲎的血液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细胞,用它的血液制作的鲎试剂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微量细菌内毒素的存在。细菌内毒素俗称“热源”,随药物注射进人体后,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副作用,比如高烧、寒颤、休克,严重时甚至会致死。目前,鲎试验法在国际上广泛应用,具有暂时的不可替代性。

然而,自八十年代以后,中华鲎的数量开始逐年减少。

2019年3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将中华鲎在IUCN名录中的等级更新为“濒危”;

2019年6月20日,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发布《全球鲎保护北部湾宣言》,将每年这一天定为“国际鲎保护日”;

2021年2月5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中华鲎、圆尾鲎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福建知名鲎保育专家翁朝红从九十年代开始研究中华鲎,现任教于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她认为,栖息地数量减少是导致鲎灭绝的一个重要因素。多年来,她除了给学生们上课,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对中华鲎栖息地的考察调研和开展中华鲎保护的科普宣传上。

成年的鲎虽然一生都生活在海中,但繁衍后代的时候必须重返海岸。中华鲎在沙滩产卵,潮间带是幼体的栖息地,它们需要在潮间带的泥沙里头生活十几年的时间。但随着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大部分潮间带都被填海造陆,鲎的栖息地越来越少了。

目前,在福建人工繁育中华鲎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有的孵化率都能达到50%。但由于鲎的幼体成长环境比较特殊,到长成需要十几年的时间,需要极大的经济投入,无法实现人工养殖。

中国新型鲎试剂的创始人丁友玲也对鲎栖息地日益减少的现状深感担忧。作为科研人员,她用自己的方式,不断探索鲎资源保护和鲎试剂生产之间的平衡点。

丁友玲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化专业。1978年,鉴于福建海域有丰富的鲎资源,国家卫生部把研制鲎试剂作为重点课题下达到福建省药品检验所,丁友玲就是主要攻关者之一。

1982年,丁友玲和她的同伴们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鲎试剂,获得了卫生部重大科研成果甲级奖,她在鲎试剂全国鉴定会上宣读的中国第一部鲎试剂质量标准也于1995年载入《中国药典》。

1986年,丁友玲赴日本求学,她的导师岩永贞昭是当时在国际上研究鲎血液凝固机制的权威。掌握了开发鲎试剂产品的新技术之后,1995年,丁友玲回到福州创建了自己的公司,专注于鲎试剂的研发和产业化、市场化。

2000年,丁友玲的公司率先在国内研制成功高活性、高灵敏度定量鲎试剂。如今,这里的产品技术经过了四次迭代更新,已经占有国内鲎试剂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并出口到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

中华鲎的资源逐年减少,但鲎试剂的作用目前还是无可替代。为此,丁友玲积极寻求多种可持续利用鲎资源的方案,推出了减少鲎试剂用量的微量动态显色法鲎试剂、重组C因子鲎试剂等产品,鲎血的用量甚至能减少75%。

不仅如此,丁友玲还在研究鲎试剂的替代品,把鲎试剂的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复制其中的蛋白酶,尝试用人工复制的蛋白酶检测细菌内毒素,目前已经初具成果,但精确度、稳定性、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以蓝血拯救人类的中华鲎

用自己种群的牺牲

换来人类种群的延续

提高保护意识,与之和谐共生

深海宝藏才能继续造福人类

否则,它的绝迹

 将是我们无法承受之重……

编辑 | 何佳怡

主编 | 张素桂

监制 | 王丽明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