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丨 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医的起源是道家吗 论坛 丨 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

论坛 丨 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

2023-12-12 04: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养生”一词首出《庄子》内篇,又称为修身、养性、摄生等。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精气、调节饮食、活动形体、调适寒暑、谨行房事等各种手段或方法,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道家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摸索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与祖国传统医药学一起,为护卫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新的定义为“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行为的良好适应”。因此,现代所说的“健

康”是一个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完好的社会适应性的综合的概念。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健康的需求的提升,人们对养生越来越重视。

中医养生学是医学与人文相互促进与发展的典范。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思想的影响十分深刻。道家文化不仅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医养生学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工具,可以说道家文化为中医养生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医养生学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传承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祖国医学与文化的精粹,推动中医养生学的发展。

道家文化是中医养生学理论的主要来源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体现的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与道家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老、庄的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有着非常直接的渊源关系。

道家养生思想可包括道家养生思想首倡者为老子,西汉前期是其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黄帝内经》使道家养生思想第一次系统化。道家以“返朴归真”为目标,但它不是简单地退回到原始状态,而是在新的层次主动适应自然,是追求健康、和谐、文明的生活。道家的养生原则,约略可以归纳为三大原则,就是“自然养生”、“清静养生”、“以德养生”。其中包含了天人合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动而有常、清心寡欲、精神内守和性命双修等具体原则。

道家养生的思想基础是以“道”为本的养生观。关于“道”的学说由《道德经》首次提出。这里的“道”既指导致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又指的是客观世界本身。任何事物都离不开“道”,在老子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在自然界产生,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变化。到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养生理论的全面形成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内经》在完成古代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同时,也及时地对先秦以来的各种养生方法和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不仅使之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还总结和记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的养生保健方法,从而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理论的坚实基础。《内经》一书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养生方面与《道德经》等道家经典更是互相渗透,《内经》正是由于吸取了道家的养生思想,使其养生学理论得到发展、完善并成熟,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可以说道家思想是中医养生理论的主要来源。

道家文化为中医养生学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工具

道家养生文化逐步形成养生范畴论、养生宇宙论、养生过程论、养生社会论、养生身心论、养生自然论、养生环境论等系统理论和非常丰富的养生方法。如炼神守窍存思的精神修养,气法、内丹、导引等形体养生类、服食类、摄养类等饮食调摄类,还有药物、辟谷、房中、金丹类等,为中医养生学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工具。

精神修养是道家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精神修养,主要是指人的情志、性格和意识等心理方面的调养与保护,是中医学的养生方法论的基石之一。《黄帝内经》中就“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论述,以及后世医家的“主静去欲”、“清心寡欲”等都是注重精神修养的重要养生术。

形体锻炼也是道家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地方,它主要是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姿势、创立了很多的健身体操,并且进行按摩保健等,通过形体锻炼来养护身体,使身体得到适度的活动,推动体内气血运行,增强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做到保健养生,延年益寿。

服食补养的方法也为中医养生学吸收为重要手段。采用矿物、植物等药物,经过一定的炮制,配方等,然后服用,以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近代医家养生家葛洪《抱朴子》曾记载百余种可供服食的药物,根据“上药延命,中药养性,下药除病”的原则把这些药物分为上药、中药和下药。孙思邀的《千金方》和孟诜的《食疗本草》都把食养发展成为具体的饮食疗法,并在书中列举了丰富的饮食疗法的方案,有力地推动了中医食疗学的发展。

医道相通促进了中医养生学体系的完善与提升

道家关于生命和精气神以及养生理论的阐述,以及自然观如“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守静笃”等,对中医养生学说有巨大的影响。道家哲学中蕴涵了丰富的贵生、养生理论与实践,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在其理论体系上逐步形成了“医道相通”的哲学观。“摄生”、“摄养”、“养生”、“长生”等概念,本为《老子》、《庄子》之言也是老庄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命题。中医养生学常用术语,如恬淡、虚无、清静、淡、素、朴,以及精、气、神、真、元等等,亦多属道家惯用之语。

古代医道相通,当以养生学中最为突出。古代医家以养生而受到后世推崇者,多出自道家,或必托于道家之说者,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邀、刘守真、张景岳、傅青主等。孙思邀是将道家性命双修养生理论进行总结诠释和推广应用的伟大的医学家和养生家,在他的影响下,道家内丹养生学说在唐宋元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医学与道家养生学继《内经》之后的第二次大融合,从而推动了命门学说和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成熟。

由于道家以人生的终生修道为实践和练功中对中医学的需要,使其在修练中不由自由地与中医养生融合为一体,身体力行的推动了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以“合于道”为准则,主张去欲、主静、守一和调息,从而达到“天人合一”,“长生久视”,“全命保生”,以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也因为在现实中不断实践,逐步吸取道家文化中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内核,摒弃道家消极的、被动的顺应自然,超越了道家遨游于太虚世界的观点,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锻炼身体和“治未病”等手段以达到“保生长全”的目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使五脏功能协调,正气充盛,既要创造条件以避开四时不正常的气候,还要适当地运用导引、按跷、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方法,保全并延长生命。

中医辩证地、批判地接受了道家的养生思想,淘汰了其消极的一面,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然,调节人体,使之得以健康长寿,以享天年,这是中医养生学对道家养生文化的发展和超越。

道家文化为养生学提供当代新的应用潮流

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人文生态环境恶化,人际关系日趋淡漠。同时,繁忙的生活节奏,紧张的工作压力,也常使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蕴藏有极深的生命科学智慧,就是在科学和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治未病”理念的不断普及,深入了解和实践道家无为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乃至社会关系的和谐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道家的养生文化又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从微观的个别养生术到宏观的养生哲学都得到了新的重视。尤其是导引养生对人类体育文化、近代保健体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精气神的重视提升了体育项目对人身体功能的新的认识,对当今的体育潮流和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以及东方古典哲学思想的弘扬,都将起到某种积极的促进作用。

道家饮食观中的“天人合一”、“清净无为”的思想,曾对古代中医食疗理论的形成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食疗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人人都享有健康保健的今天,道家“天人合一”、“清净无为”思想表达的“知食宜”、“服石与炼丹”、“反对虐生”的饮食养生观,适应了人们要“五谷养生”、“吃出健康”、“吃出长寿”的需求,顺应了人们探索饮食文化、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追求。同时其本身也蕴藏着大量的科学信息。因此,道家和中医养生中丰富的食养思想,对促进现代中医饮食养生、食疗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陈 敏,北京丰台兴隆中医院原院长,北京延昌燕京国医学派文化研究会顾问。)

. . . . . .

交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