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项研究,让中医药研究领域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医的活血 他这项研究,让中医药研究领域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这项研究,让中医药研究领域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4-07-08 20: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他这项研究,让中医药研究领域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3-03-27 13:49:43

0

“你看,煎药的方法,我都写在这里了,你煎药前一定要看!”“吃药期间一定要忌口,药也不要中断,有什么问题记得来找我。”

这些详细的嘱咐,在这位国医大师的诊室里经常出现。自26岁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以来,他就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西医结合事业。在他的带领下,历经数十余年艰苦攻关,“活血化瘀”研究形成了富有创新特色的理论体系,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位院士,就是我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

陈可冀院士

1930年,陈可冀出生于福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当时,他家附近恰好有一家医院,耳濡目染下,从医的理想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1949年,陈可冀考入福建医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在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成为一名内科医生。

1954年,陈可冀福建医学院毕业照

1956年,陈可冀积极响应国家“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来到北京进入刚成立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学习中医。他白天跟随老中医出诊,夜晚参加学习班上课,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医经典。随着学习的深入,他慢慢意识到中西医并非对立的医学体系,完全可以互为取长补短,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世界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逐步上升,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开展针对冠心病的研究。1970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对冠心病的防治研究。而这,也成为了陈可冀工作转型的重要节点。

1971年,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成立,陈可冀加入其中。为了突破冠心病这一难关,陈可冀向当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多名老中医学习,同时不断翻阅古籍古方,寻找着相关记载。并逐步了解到,冠心病就是血液不通,是“血瘀”。而上至秦汉,下至元、明、清,各家学说都有关于血瘀法的记载。

只要清除淤血,心脏就可以重新供血供氧,这为陈可冀和研究团队带来了思路。在研读张仲景、李东垣等古代医家的多部著作后,他们从9000味中药中,筛选出150种活血化瘀的药材,结合治疗经验,进一步挑选出30多种。3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陈可冀和团队点着煤油灯,常常工作到夜里12点后。

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陈可冀取诸家所长,首先倡导“本虚标实,血瘀贯穿发病过程”是冠心病的病因,治法上则提出“三通”“两补”原则的治疗思想。陈可冀强调,要注意温通药不宜过用、久用,尤其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证,过用、久用易耗伤气阴,必要时宜通补兼施或通补交替应用。

1970年,会诊心脏病人(左一陈可冀、左二

郭士魁)

1981年,团队开展了国内第一次中医药临床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将30味中药最终确定为5种,形成冠心二号方。随后的实践证实,用中医的活血化瘀法对冠心病进行诊治,其有效率从70%提升到88%,这一方法也成为国内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

在通法应用方面,他与郭士魁研制了由芳香温通药物组成的宽胸气雾剂,之后又改进了抛射剂,经多中心临床验证,确认其效果良好。

在病理病机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后,陈可冀根据数十年的临床经验,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机特点创立了终末期冠心病基本方——愈梗通瘀汤。他认为,血瘀证贯穿了冠心病发病的整个过程,而活血化瘀法就是冠心病治疗的基本治疗法则,但又不能忽视痰浊湿阻,则往往需要祛痰化浊与活血化瘀并重。该方具有扶正益气生肌、化瘀抗栓通脉、行气活血定痛、通腑降逆、化浊祛湿之效。临床实践以及小样临床研究皆表明,该药方对冠心病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证书

由于在治疗冠心病领域的卓越贡献,2004年,陈可冀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这是中医药研究领域自1984年国家始颁科技进步奖以来,第一次获此殊荣。国家奖励办的公示文件中如此评价到:“血瘀证是中医常见证候,中医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常见重要病证。‘活血化瘀’是中医重要治法。深入研究‘血瘀证’与‘活血化瘀’,对于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陈可冀认为,大多数人对中医还是不了解,没有亲身体会到益处,要在逐渐发展中去认识中医的优点。如今,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研究学派已经形成,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制定了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几十年来,陈可冀培养师承人员、博士、博士后等百余名,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等国的一批研究生。

2005年,中医研究院成立50周年留念(右二为

陈可冀)

近些年来,伴随着年事已高,陈可冀不再对外出诊。但他仍在为推动中医药学时代性的转化不断奔走。对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他一直充满信心,“传统中医学是古而不老,旧而常新,永远富有生命力的。”“我希望今后的中医发展道路中,能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学有机结合,跨文化认同彼此的优势和特点,优势互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精髓,提高临床疗效。”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到:

0

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