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洋务运动的失败教训和历史意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兴事件的教训 浅谈洋务运动的失败教训和历史意义

浅谈洋务运动的失败教训和历史意义

2024-01-10 20: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尽管一直提防恭亲王奕訢,但对于这种丝毫不会危及他皇位的建议,咸丰帝还是准奏了,下旨成立了大清朝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为“总理衙门”,由奕訢具体负责洋务运动,下设有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

对于这个新成立的总理衙门,朝中以乌齐格里·倭仁为首的顽固派大臣,开始处处刁难,因为他们打心眼里认为西方的先进技艺不过就是奇技淫巧的雕虫小技。

当洋务派提出修建铁路时,顽固派就以破坏“龙脉气运”为借口加以反对,质问洋务派是否有不臣之心;当洋务派提出修建工厂时,顽固派就以影响“皇家风水”为由加以阻挠。

总之,大清朝就总有那么一帮人,自己整天什么事都不干,但只要有人想干一件事,他立即跳出来阻拦。而且,反对的大义凛然,反对的意气风发,反对的斩钉截铁。

关于洋务运动开展的艰难程度,笔者以修建铁路为例,进行简单的阐述。

1863年,在上海的二十多家大小洋行,联名请求当地政府建造“苏沪铁路”。可是,当地的官员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左右为难,两边都不敢得罪,索性来了个口头答应,但没有任何实际行动,铁路的修建也迟迟不见动静。

1865年,英国商人提出在京郊建造一段小铁路方便货物运输。但是,在顽固派的怂恿和鼓动下,周边的民众都认为铁路是不祥之物,就连慈禧太后都寝食难安,跳出来极力反对,行使了自己的一票否决权。

1877年,美国驻上海的领事馆修建了上海到吴淞的客运专线,事后引起顽固派的强烈反对。甚至,当地的数千百姓,在顽固派的暗中支持下,计划以卧轨的方式阻挡火车通行。结果,清廷出面以三十万两白银的价格,回购了这段铁路后立即进行了拆毁。

综上可见,当时洋务运动的阻力有多大。尽管顽固派一再掣肘,但洋务运动还是在暴雪和严寒中继续前行,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1861年,曾国藩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近代军火工厂——安庆内军械所,开始在军事工业领域大胆尝试,试图振兴满清的军事。

1862年,恭亲王奕訢在北京建成了京师同文馆。这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外语专门学校,而且还属于政府官办,以培养外语翻译和洋务人才为主要目的。

1865年,同为洋务派的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成立了中国第一座大型的综合型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彻底填补了近代中国的很多空缺。

1866年,左宗棠创办了中国近代的第一座大型造船厂——福州船政局。之后,左宗棠又以此为依托,成立了福州船政学堂,专门用以培养近代化的海军专业人才。

1875年,李鸿章奉旨开始筹建满清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水师,其规模和实力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成为洋务运动在军事领域最大的象征和标志。

但是,就是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洋务运动,最终还是难逃失败的结局。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曾经不可一世的北洋水师竟然会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纵观洋务运动,作为统治阶级内部开明人士的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而展开的这次自救活动,可谓是不遗余力。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符

当时,伴随着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已经迎来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落后的清王朝依然固守着封建专制统治。

洋务运动属于封建内部的一次自救行为,丝毫也不敢触及相关的政治制度,哪怕是细枝末节的修补都不敢,仅仅只在经济领域提出“自强”和“求富”的口号,提倡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他们仅仅希望利用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技术,实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而对于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现有体系,固执的予以坚决维护。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失败是一种必然。

二、洋务派自身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即便是外因,也只能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洋务派本身就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这种性质决定了他们不敢,也不能触动根本的封建制度,而仅仅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技艺,来维护甚至强化现有的专制统治,这种阶级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种鲜明的阶级局限性作用下,洋务派没有依靠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洋务运动的失败似乎也就不可避免。

三、顽固派势力的阻挠

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封建历程,到了满清时期,已经达到了巅峰,越发的反动和专制。

这种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和保守势力,对于一切新生的事物通通排斥,使得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阻挠和破坏。从而,使洋务运动的开展显得举步维艰。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先有倭仁等人。后来,就连先前支持洋务的慈禧太后,也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在甲午战争的直接影响下,使得洋务运动最终毁于一旦。

四、国外势力的担忧

西方的资本主义列强都很清楚,中国人口众多,疆域广大,幅员辽阔,如果任其通过洋务运动发展起来,势必会成为自己强劲的对手,甚至是敌人。

所以,对于满清统治阶级的这次自救运动,西方诸国中,或许存在一小部分思想进步和政治开明的个人,予以了真诚的支持。但是,从政府和国家的层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真正帮助或者扶持满清的洋务运动,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

洋务运动的失败充分说明,只搞片面的经济改革,而不进行相对应的政治改革,试图在不触及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建立理想的“大清特色的近代化强国”,是痴人说梦。

但是,洋务运动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的运动,对中国的近代思想启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常被后世提及。

有些人一直试图否定它的历史进步性和积极意义。但是,笔者个人认为,应该更加客观和理性的看待这次近代化的自救运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推动了中国思想领域的近代化

洋务派旗帜鲜明地提出“师夷长技”这一主张,无异于向长期坚守的“祖宗之法”宣战,其口号本身就带有相当的进步意义,是对数千年封建制度的怀疑。

1875年,时任福建按察的洋务派人士郭嵩焘,向朝廷的奏折中提出:

可否令沿海商人独立广开机器局。

洋务运动从之前单纯引进和仿造西方坚船利炮开始,到官办的民用设施和工厂,再到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逐步放开,充分表明一部分洋务派对于西方借鉴和学习的不断深化。

不仅如此,受此近代化思潮的影响,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早期的维新派开始逐步从洋务派中分化独立出来。例如冯桂芬、郑观应等人,都是早期的洋务派人士,他们从经济领域逐渐向政治领域开始探索,甚至大胆提倡在国内设立议院,仿行君主立宪制。

可以说,洋务运动不仅只在学习西方的技术,后期还在其他领域多有探索。实在是因为洋务运动开展时间过短,只有区区三十年,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爆发,洋务运动必将会在思想领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二、促进了中国教育领域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既然提倡“师夷长技”,所以,兴办一系列的近代化学校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推行新兴文化和教育事业,传播了近代化的先进科技和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的近代化人才。洋务派提出: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

随着西方科技和现代机器的引进,对能够掌握这些技术和运用这些技术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培养自己国内的科技人才和应用人才,就显得越来越迫切。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外交家,还是第一位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容闳提出:

授以机器工程之理论与实验,以期中国不必需用外国机器及外国工程师为目标。

受此理论影响,洋务派开始大规模的创办各类新式学校,比如福州船政学堂、京师大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陆军学堂等近代化的学校,皆以西学为主,对学生大力进行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和军事领域的教育,为洋务运动输送新式人才。

不仅如此,洋务派在自主兴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格外注重留学教育,他们认为派国内的先进人才到外国学习,可以“远适肄业,集思广益”。

1872年,清廷派出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学生,先后四批共计120人。从此,清政府以官派的名义,不断向海外派遣各类留学生,直到洋务运动结束后依然没有中断这一渠道。

这些外出留洋的学生,接受了国外的近代化教育,亲身感受到资本主义的进步和国内封建主义的落后,不仅在文化知识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就连思想意识也产生了巨变。

留学生学成回国后,开始大力倡导西学,倡导变革,涌现出了近代的许多科学家和思想家,甚至还有革命家,成为中国近代化事业的领军人物。

三、加速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 (一)、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其出现的准确年份没有定论,但后世通常认为,洋务运动期间是民族资产阶级诞生的时期。

19世纪60年代初,清王朝正处于巨大的危机之中: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南方的半壁江山;外有西方列强侵扰,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受此影响,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批主张西学的开明人士,即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訢、桂良等人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

随着洋务运动前期军用工业的发展,也伴随着洋务派在实践中认识的提高,他们逐渐意识到一味发展军工是不科学的。

李鸿章率先提出:

欲自强,必先裕饷,欲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于是,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开始大力兴办民用工业,进入到“自强”和“求富”并重的时期。先后兴办了三十个民用的官办工业,例如开平煤矿、汉阳铁厂、上海织布局和湖北官布局等。

与此同时,洋务派还积极修建铁路,例如津沽铁路、关东铁路等支线,就是在此期间完成修建和使用。

这些官办企业和铁路在修建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手工操作生产方式,有了以机器生产为主的资本主义近代轻工业和重工业。这些,都为近代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导致了产业工人出现并且队伍逐渐扩大。据史料记载,截止甲午战争失败,中国的近代产业工人总数已有十万人的规模。

(二)、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直接破坏了原先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而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一系列官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出现,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促使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在创办一系列企业的同时,主张“官合民之力以收利权”,尤其在民用领域,采取了招引私人投资的办法。此举,既减轻了清廷的财政负担,又调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积极参与。

伴随着洋务运动的一步步兴起,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渗透

从两次鸦片战争中,洋务派已经认识到外国的武装侵略越来越严重,但其经济侵略也不容忽视。如李鸿章提出:

机器制造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洋务派通过兴办一系列的近代企业,除了军事领域的效果外,民用领域也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以轮船招商局为例,在它存续的二十年间,共获得白银600万两的纯利,是原先资本投入的十几倍之多。

因该局在国内市场与西方企业的直接竞争,大幅度降低了运输的价格,变相抑制了西方企业的垄断,减少同期白银支出数百万两。

这表明,在洋务运动期间,伴随着一系列新式企业的设立,使中国不再单一依靠国外的商品和服务,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尽管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抑制了国外势力的入侵,加速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过渡。列宁曾经指出:

评判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讲,洋务运动的进步意义就非常的明显。

原创作者:文史不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