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传MFA336+826真题(含解析)中传考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传考研需要作品吗 2018年中传MFA336+826真题(含解析)中传考研

2018年中传MFA336+826真题(含解析)中传考研

2024-07-11 14: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有人认为中国的综艺正在走下坡路,你是否认同这个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并给出原因。

2、中国艺术创作这两年出现众多撞车现象,题材重复,你对此现象有何看法,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2018年艺术基础(336)试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每题9分,共45分)

1、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可以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多样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性。作品的各个部分、各因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例如音乐中的平衡、音与音之间的链接、和声的进行等音乐组织形式,可以唤起人们的“音乐感”。

【凯程解析】在美的领域中,艺术美,形式美,社会美也是同学们需要重点掌握的

2、快感与美感

快感,指人在生理上的快适之感。审美过程中也有适意的生理感受,是人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的生理状态。

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这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审美认识上才能发生。没有对美的素质的审美认识,也就没有美感。

就快感与美感而言,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快感是美感的初级阶段,是美感的生理基础的伴随者。美感包括快感,但不等于快感,是快感的升华。由于在实际生活和在艺术品中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美,感官的快适与理性满足的统一关系也往往是不平衡的;若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前者大于后者,此时产生的美感就是我们所说的快感,即悦耳悦目;反之若两者相同或前者小于后者,则在快感的基础上深化至了美感层面,及“悦心悦意”和“悦神悦志”。尤其是当理性满足大于感官快适时,这种美感是广义的,包括荒诞、悲伤、痛苦、丑等,如,我们在欣赏罗达的《老妓》、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作品时,这时人的快感甚至得不到满足,甚至难受,却可以让人的得到净化,产生美感。因此,美感的范围要大于快感,美感包括快感。

总之,在任何形式的美感中,无论其表现形式是与快感想和谐的,或是与快感相冲突的,其本质一定是欣赏者审美观念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否则,就是不完全的美感或者根本不是美感。

【凯程解析】本题设计艺术美学的知识点,答题时可将艺术美学中最重要的一对概念“美与美感”相与艺术接受轮相结合进行作答。

3、艺术思维

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其中形象思维是主体,起主要作用。

艺术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内容和目标,以抽象思维为引导和协助,两者互相配合、相互转化地共同完成艺术构思任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自始至终都在以构思出一个完整艺术意象为其目的和任务。

在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这两种思维中,都包含着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相互为用的思维方式。所不同的是艺术思维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统一的系统中,以构思艺术意象为目标,因而形象思维占绝对优势。科学思维则相反,它以寻找食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因而形象思维占绝对优势。

艺术思维的特点是自始至终都以捕捉艺术意象为目标,因而形象思维是贯穿艺术思维始终的,抽象思维则是起到配合和引导作用。

【凯程解析】本题在2011年也考察过一次,艺术思维是创作论的重要考点,除整体掌握之外,还要多其中包含的各种思维方式,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做全面了解。

4、现实主义

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同时也是19世纪后期的一种艺术思潮。

特征:1)艺术描绘的客观性。他表现为忠实于生活本来面貌的写实性,并且把描绘的目光集中在普通人身上。现实主义往往非常重视细节真实。如米勒的《拾穗者》、易普生的《玩偶之家》、巴尔扎克的《人间词话》等,都以生活的本来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达到了合乎生活本来面貌的真实性。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现实主义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复制和模仿,而是要反应和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对实际生活现象加以选择、概括、改造、升华、进行艺术的典型化,以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如。周朴园、葛朗台、小武等。

3)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现实主义的思想倾向一般不是有作者公开表露、直接点名的,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而具体的艺术描写,从作品的形象体系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恩格斯在谈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时指出:“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出来。”他主张“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

【凯程解析】本题考察的是艺术创作方法的内容,该类考题基本每年都会考到,该类题目难度不大,只需清楚地交代定义、特征并适当举例即可。

5、李泽厚《美的历程》

李泽厚是当代中国各派美学体系中“实践派”的代表人物,他以马克思“自然的人化”为核心,以“积淀说”为联系美与美感的中介,构筑了一个以“实践”为美学体系,在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界后来居上。在中国古典美学方面,他的《美的历程》运用实践美学的观点,对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的发展流变做了较为系统的深入讨论。

《美的历程》为李泽厚先生的文艺理论著作,概述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拧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

【凯程解析】本题考察考试的文艺理论基本素养,自填空连线题取消后,该类题目就出现于名词解释中,解答时要对作者及代表作分别作回答,同类型题目包括宗白华《美学散步》、朱光潜《谈美》、黑格尔《美学》等。

二、简答题

1、请简述艺术的人民性。

引领时代风气,文艺不能迷失价值方向;塑造民族之魂,文艺不能远离人民生活。“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重申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定位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艺术的人民性体现在创作的对象上

艺术要体现人民性,首先就要做到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内容。中国当代作家刘绍棠曾力倡“乡土文学”,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京东平原十八里运河上的农民生活,有着天然的接地气的特点,受到农村广大劳动群众的喜爱。作者本人曾经明确说过:“中国好比一座金字塔,八亿农民是塔基;不了解农民的心情,不考虑农民的需要,金鸡独立在塔尖上异想天开,舞文弄墨,还口口声声自称是代表人民的心情,为人民而创作,岂非自欺欺人,咄咄怪事!”

2)艺术的人民性体现在创作的形式上

艺术要体现人民性,还要注意采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为人民接受。比如,唐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在人民中的传播,就是因为采用了俗讲、变文的形式进行传播,才得以传播开来。再说古代很多经典名作在今天这个视觉化的时代,传播力度较弱,改变成影视等大众通俗文化形式之后,就可以被群众接受。如电视剧《西游记》等古典名著的读者数量不及电视剧版的观众数量。

3)艺术的人民性体现在对人民精神的引领上

人民的精神需要被引领,而不是被迎合,这才是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培养、提高、净化人民,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人民正确的价值引导,、符合人民真善美要求的精神思想,而不是一味的迎合、迁就、逢迎,创作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荒诞无趣之作,正如东汉思想家王充所说:“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章无补。”

综上所述,艺术创作只有扎根于人民、落脚于生活,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到传播,从等视到引领,都要充分考虑到人民的特殊性,才能体现人民群众的基本夙愿,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才是,真正的“人民的艺术为人民”

【凯程解析】 本题取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的相关讲话,同学们在日常复习时要注意关注传媒及艺术前沿热点,并与自己所学建立关系。

2、如何看待现如今的艺术创作集体化的现象。

自20世纪60年代,艺术创作进入了后现代语境,在此语境下,当代艺术出现了集体创作的倾向,以下作进一步论述。

从哲学基础看,后现代主义的集体创作的思想根源主要来自于存在主义、非理性主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等,如果说现代主义更倾向于尼采哲学的“日神精神”,那么,后现代主义更倾向于尼采哲学的“酒神精神”,其具有更加彻底的悲剧色彩。

从人的主体性问题来看,现代主义具有鲜明的自我中心色彩,强调弘扬个性与表现自我,后现代主义的集体化创作突出自我怀疑,强调主体丧失,反对一切中心。较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反叛更加彻底,表现在“主体已经死亡,人不再有主体性而言”。

从艺术作品本身的性质出发,传统艺术为精英文化,强调独创性和独一无二性,这也是许多古典主义传世名画的价值不菲的原因之一。而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强调复制性、大众化、娱乐化,而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是典型的诞生于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形式,因此偏向于集体化创作。

就后现代艺术自身而言,后现代主义的集体化创作,首先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其次消解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区别,最后更是消解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如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西游降魔篇》,网络文学改编作品《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作品,以及众多现象级综艺节目,如《极限挑战》、《偶像练习生》;话剧舞台上的实验话剧,形式多样的“行为艺术”等等,这些作品通常都是艺术家集体创作的产物。同时,在这个强调用户体验和交互性的传媒时代,大量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满足了受众多屏观看,多屏互动的要求,与此同时观众也成为了艺术创作集体中的一份子。

就文化发展的目标看来,后现代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平面感,反对文艺向深度开掘,主张无深度的平面文化,追求感官刺激和文化游戏,使得文化进一步向世俗文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和商品文化发展。例如《女神的新衣》、《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其带动的商业价值是相当可观的。

然而,后现代主义的集体创作的“复制性”导致“快餐文化”的泛滥,使千锤百炼、呕心沥血的文化力作变得匮乏,艺术的独创性和独一无二性被大幅消减。列如,今日类型雷同的电视剧或版权引进类栏目滥觞,而如《大宅门》、《87版红楼门》等经典佳作却难再现。需要指出的是,集体创作与艺术个性并不矛盾,在集体创作,群策群力的背景下,我们仍旧呼吁有个性的精品力作出现,实现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

【凯程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同学对于艺术流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考生在日常学习中应注意思维发散能力,避免死记硬背。

3、请针对“广告是不是艺术”谈谈自己的理解。

艺术是实践基础上审美主客体的统一,是主观的人和客观的物的一种统一,它既要反映外在生活的客观世界,同时又要反映内在心理的主观世界。既有再现,又有表现, 二者是统一的。广告艺术的创作同样,广告的创作体现了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的和谐统一,既有再现因素又有表现因素。因此,我认为广告是艺术。

1)广告之再现

首先广告具有再现性。所谓再现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倾向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再现是广告创作中的主要倾向,无论是公益广告还是商业广告,大多作品都建立在再现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再现生活,平易近人,如实摹写,从而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起到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因此广告具有再现性。

2)广告之表现

其次广告具有表现性。所谓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臆。广告是信息的传播载体,广告中饱含着创作者要传递的情感和主旨,并且为使受众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能更快地接受信息,广告在创作手法上往往会采用象征、夸张及寓意地表现手法,因此广告具有表现性。

3)广告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广告艺术通其他艺术类型一样,是再现与表现的相互统一。广告的创作离不开艺术家的主观能动作用,离不开他们对社会生活和客观世界的认识、选择、提炼、加工和改在,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再现中蕴含着表现。同样,如果没有了现实生活的基础,广告所要表现的信息只可能是无根之源,难以引发受众共鸣,制约了广告信息的传播效果;广告艺术家那些充满奇特幻想的艺术形象的创作,终不过是在再现客观对象基础上的一种人为加工,在表现中蕴含着再现。因此,广告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就此而言,广告艺术同样是实践基础上审美主客体的统一,因此我认为广告也是艺术。

【凯程解析】此题无论是否赞成言之有理即可,但注意要明确摆出自己的观点,再做论证。

三、论述题

1、请从定义、创作者、生产过程、功能诸多方面对民间艺术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原属于工艺美术中的一个范畴,现今已自然并入艺术设计学科之中。民间工艺是劳动者为了适应和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满足对美的爱好和欣赏,就地取材采用手工生产方式设计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及部分装饰品。民间工艺在历史上相对区别于宫廷贵族阶级的工艺美术;在现代则区别于城市中的专业工艺美术的设计和制作,有别于现代专业话生产部门制造的工艺品。

就创作者而言,民间工艺以往主要是农民的工艺美术,是农村手工业者创造,少量的属于城市中民间手工业者所为。因而可以说,民间工艺以广大的农民为主体,包括各民族的农、牧、渔民及市民中的手工业者,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创造者。

民间工艺保持者鲜明的、朴素的乡土特色,是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基础,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间工艺更置于生活,结合实际需要和可能的条件,创造的品种丰富、范围广泛,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服装、服饰、食器、茶器、家具、玩具、工具以及印染、织绣、雕刻、编制等实用品和装饰品。在民间生活的节日喜庆、婚丧嫁娶等各种民俗活动中,都离不开民间工艺的制作和应用。

民间工艺基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物品,在满足实用的前提下,自然地形成民间工艺的特点,如民间陶瓷、民间家具、民间服装等;

2)既有实用价值,同时又具有审美意义的民间工艺,如民间刺绣、印染、编织物品等;

3)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民间工艺,主要为装饰和欣赏而制作的,如民间剪纸、民间年画、民间泥人等。

民间工艺的设计构思反映着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朴素而充满真情;在创作设计的类型、题材、内容、技巧和形式结构诸多方面,表现着普遍的继承性;在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间工艺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对于研究设计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凯程解析】本题较为简单,答题时根据题目要求逐一作答即可,注意艺术综合与艺术基础两门专业课之间的迁移。

2、“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该句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阐述了艺术与时代的关系。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认为,时代、种族、环境是影响艺术的三种要素。时代之于艺术的影响,除了内容、形式,甚至在深层的审美节奏上也有反映。首先,不同的时代就会造就不一样的艺术,也会产生不同的代表性艺术,其次同一个艺术在不同的时代所表达出来的精神内涵也是不一样的,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什么样的时代产生什么样的艺术

从现实主义角度来看,艺术所反映的内容正是彼时代之映射。以汉乐府为例,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有四十多篇,数量不算多,但内容充实,感情饱满,极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其时正当汉初至汉武帝之后,长期的穷兵黩武和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不断加剧人民沉重的负担;加上土地兼并,使广大农民陷入贫困和破产的境地,因而社会毛盾十分尖锐。这种社会情况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得到了极为具体而生动的反应。我们再看杜甫,杜甫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色彩,这和他生活的背景有关,杜甫深处大唐由盛转衰的阶段,战乱纷繁,民不聊生,所以我们不难看到《悲青坂》中的:“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这样的艺术作品,通过作者的感情,对战争屠戮,尸横遍野的惨象进行了诠释,这不正是时代影响下的艺术作品吗?

2)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代表性艺术

时代与时代不同,其精神内涵便有不同,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常有共同的特征,体现出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追求。远古的图腾崇拜、殷周的青铜饕餮、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文人自觉、盛唐的燕乐之音、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世俗文艺……这些时代风格,又称“朝代气象”,是指艺术在特定时代里呈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时代所特有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艺术家对艺术时代风格的形成发展有着或积极或消极的巨大的影响促成作用。因为艺术家的个人艺术风格总是比整体性的艺术时代风格更具体、实在。同一时代的艺术家个体或艺术家群体的不断创造运作,便形成了该时代的艺术风格。

3)同一艺术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精神内涵

我们从建筑艺术来看,故宫与人民大会堂就着各自鲜明的时代特色。故宫作为封建时代的建筑,处处显现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成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象征,故宫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是太和殿,它高大森严,殿前有广阔的空间,大殿两侧的朝房却又非常低矮,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充分体现出“天子至尊”,“皇权至上”的封建宗法礼制。人民大会堂作为社会主义时代的建筑,显得崇高、壮丽,同时又十分亲切、开朗,尤其是人民大会堂前的巨大石柱,犹如一根根擎天柱,给人一种雄伟坚实、挺拔有力的感觉,并且是整座建筑物显得广阔开朗。所以说同一个艺术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精神内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时代对艺术有着积极的影响,不论是内容、形式等等,都会受到当下时代的影响,艺术反映着时代,艺术是时代“一面镜子” 。

【凯程解析】本题考察艺术与时代的关系,与十九大热点精密相关,再次强调对媒介前沿热点的关注。答题时注意先破题,然后进一步论证。

2018年艺术综合(826)试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

1、歌剧《白毛女》

定义:歌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体裁。它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同时也容纳了舞蹈、舞台美术等其它成分。

歌剧《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于1945年集体创作,取材于晋察冀地区流传的恶霸地主黄世仁迫害贫农喜儿,在共产党领导下已在深山变成“白毛女”的喜儿重获新生的故事,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真理。是中国歌剧的典范。

特点:1)创作者广泛吸收各地的民间音调来作为主要人物的主题基调,喜儿的音乐主题以及“北风吹”、“扎红头绳”等都是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为基础。

2)创作者同时大胆运用了西方歌剧创作的手法,将独唱、伴唱、重唱与合唱交替穿插,歌剧、器乐、说白和表演协调统一,成为我国歌剧创作典范。

【凯程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重要音乐题材代表作,注意要对题目中的“歌剧”一词稍作解释。

2、曹禺《北京人》

简介:曹禺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贡献:1)曹禺的作品集中表现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人的主题,发展了我国的悲剧艺术,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为悲剧艺术提供了典范。

2)他的戏剧成就对我国现代话剧文学样式的成就起了决定作用,奠定了五四以来这一新生艺术样式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代表作:曹禺的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中国话剧艺术经典,四幕话剧,是曹禺的话剧代表,该剧是曹禺的处女作,是他最伟大的作品,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雷雨》具有浓厚的古希腊悲剧色彩,但题材内容和人物塑造完全是民族化的。

该剧具有尖锐戏剧冲突,故事讲述了两个家庭几个人物在短短一昼夜之间发生的悲剧故事,全剧以繁漪力图挽回她与周萍畸形的爱情为矛盾纠结的核心,表现了 20 世纪初封建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以及封建制度与专制思想对人的禁锢与摧残。

《雷雨》在创作中采用了高度集中的“三一律”结构,将前后30年的矛盾集中在一夜发生。同时,作者并不墨守成规,根据创作需要,运用了回溯式的戏剧结构方法,通过顺叙与倒叙相结合的方式,将过去的矛盾冲突与现在的矛盾冲突交织起来,展现了对事件和作品结构强大的驾驭能力。

【凯程解析】本题考察重点为中国戏剧史,艺术史一贯是“艺术综合”的重点,尤其是电影、戏剧、戏曲等章节。该题是中传“艺术综合”的典型考题,即作者+作品,答题时,同学因先介绍作者,再对作品作简要说明即可。

3、中国现代舞吴晓邦

定义:中国现代舞也是“新舞蹈的概念”,是由吴晓邦先生从日本带回中国的。新舞蹈的概念主张“与旧有的古典芭蕾彻底划清界限,努力创造出一种在思想观念、训练体系、创作方法的舞蹈形象上具有全然‘新’意”的舞蹈来。吴晓邦先生的代表作《饥火》揭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社会现实。

简介:吴晓邦,中国现代舞之父,舞蹈编导、演员、理论家。吴晓邦先生的创作观念在政治内涵上与腐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旧舞蹈彻底划清界线,努力以舞蹈探索人生,使自己的舞蹈创作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步调一致,努力融民族气派和时代精神为一体,努力将国外现代舞蹈的表演技法与中国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表现出“在时代的脉搏上跳舞”的鲜明特征。吴晓邦先生先后创作表演了《饥火》、《思凡》、舞剧《虎爷》等作品,他的《新舞蹈艺术概论》成为中国第一本舞蹈理论专著。

【凯程解析】本题考察的重点是舞蹈的种类及舞蹈家,同样是综合类考察方式,在回答这种类型题目时也要注意先介绍类型简要介绍艺术家。

4、北宋翰林图画院

北宋沿袭前朝旧制,在宫廷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宋代的院画,对绘画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绘画人才。

山水画,至此朝着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更加注意写生和激发的探索,著名画家有李成、范宽,以北方雄浑的自然景观为描绘对象。李成最突出的就是创造了“寒林”的形象。范宽的传世作品《溪山行旅图》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院画花鸟中,以徽宗为代表,其本人的粗笔水墨花鸟也是一种创新。

人物画,尤其是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画得到了高度发展。

文人画开始出现,主要有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他们强调绘画要有诗的意境,追求萧散简淡的水墨表现风格,主张即兴创作,取神舍形。

【凯程解析】本题考察的点是考生对于中国美术史的了解,较冷门。美术篇的考察点多集中于中国绘画部分,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

5、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

简介:小津安二郎是日本电影史上最具有民族审美形态风格的大师,被认为是日本无声电影走向最纯和最高形式的一位艺术家。小津的作品,通常是以描述普通日本家庭之生活琐事,在寻常处刻画日本人之生活面貌和人生苦乐,展现日本现代社会的风俗与人情,他的电影,形式严整完美,内涵丰实周延,成熟地阐释了东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东方影像美学特征。

代表作品:小津安二郎的重要作品有《浮草物语》、《东京物语》、《秋刀鱼的滋味》等。

《东京物语》讲述一对老夫妇前往东京与其他子女相聚而产生的感情矛盾。旧家族制度亲子关系面临瓦解,年轻人忙于应付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无暇顾及敬养老人,老人们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内心充满了惆怅。本片淡淡地联结一个家族的日常生活,巧妙地描绘出日本人的生活姿态,反映二战后日本家庭关系中所发生的划时代的巨大变革,手法优雅流畅,细致而质朴。20 世纪 70、80 年代,小津风靡世界,赢得世界影坛的广泛认同。

【凯程解析】本题的考察点是亚洲电影史部分,电影史是本章节重点也是艺术综合考试重点,考生在回答时应同时就艺术家及作品给出答案。

二、简答题

1、请简述电影的再现功能。

电影是记录声像、传播信息与感情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电影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联系更为直接和紧密。其本身所具有的纪实性、逼真性以及与社会现实的密切关系使电影的社会再现功能较其他艺术来说更为突出。

1)逼真性是电影再现功能的基础

逼真性是电影的重要特性之一,也是电影的再现功能的基础。电影与生俱来的纪实本性使人们通过摄影手段将现实生活物象完整、生动地记录下来,而且还可以表现出生活本身的运动状态。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张艺谋在再现和写实方面向前跨进了一大笔,电影以纪实的手法,再现和关注了现实社会中人民的生存处境,展现了导演独具一格的创新能力。

2)、再现社会现实的功能和责任

电影的纪实本性与逼真性是电影自觉地承担了记录历史状况、再现社会现实的功能和职责它不仅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状况,而且还能更为深入地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透视出社会历史的特定面貌和人们的特定文化心态。当我们在观看《阿甘正传》时,我们可以从主人公一生的足迹了解到美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特征,对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及文化生活有所了解。

3)电影能为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保存、积累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同时,电影最突出的再现功能也为人类文明与文化保存、积累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作用也日益加强。这一点在纪录电影中体现的尤为集中,纪录片既可以纪录当下现实也可重现过去历史,不但保存了人类的历史文化记忆,也为日后对于某一时代的研究提供了史料依据。

由于影像自身对于客观生活物象的依附,所以电影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如窗口般、镜子般反映、表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作为艺术的电影创作,还是作为工业的电影产业,都是特定的社会历史的产物,因此具有再现的功能。

2、请谈谈文化类综艺的成功之处。

在低质的娱乐快餐文化中,浸润着深厚历史文化的传统经典始终是人们审美的最终需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成功的背后,一方面来源于泛娱乐时代下受众对于精神的渴求,另一方面来自观众对娱乐狂欢的审美疲劳。其成功之处可从以下三点做简要论证。

1)修复文化记忆

2013年以来,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到《传承者》、《中国诗词大会》,这些原创文化类节目的核心都在于激活文化记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国民的文化认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宣传语是“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文明传递”,“未雨绸缪”体现了主创者对传承中华文明、建构民族认同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倡导全民参与,期望通过节目传播激活国人对于古诗词的文化记忆以及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

2)激活“文化记忆”

原创文化类节目中大量采用中国语言和文字、经典诗句激活观众的文化记忆。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Logo涵盖了汉字的基本笔划,舞台背 景中大量采用汉字。节目中听写的字词既有日常生 活中的常用词汇,也有不少来自传统文化典籍。“椿萱”“解酲”“嗒然”等词语虽然在当今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并不高,但情感意蕴和文化内涵都很丰富。在选手书写、专家解读、观众收看的过程中,这些文字连同表征的文化记忆都被激活了。

3)重塑文化自信

所谓的“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理性地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对其产生强烈同感,并对文化的未来发展持有坚定的信心。基于对海外节目引进潮及电视泛娱乐化的自觉反思,原创文化类节目以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自信确立节目的品质和责任,同时也传递给国人对文化传统的信心。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选手武亦姝、姜闻页、侯尤雯、彭敏、陈更等都是年轻人,他们以淡定、自信和从容诠释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自信,而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现场“百人团”选手也为民族文化记忆的当代传承赋予更多信心。“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它的文化记忆还在发挥作用,就可以得到持续发展。相反,文化记忆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文化主体性的消亡。”

【凯程解析】艺术综合这门考试与当年的媒体热点问题有紧密联系,尤其是该年的现象类节目,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网综都是考生应该重点掌握的。

3、简述戏剧体裁的多样性。

戏剧的体裁在戏剧发展过程中逐渐变得丰富多样。体裁指戏剧的不同的风格类型。体裁分类的概念在古希腊戏剧时期已出现。

1)悲喜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讨论过的戏剧体裁包括悲剧和喜剧两种,他认为“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那时的悲剧表现神、英雄、帝王将相和贵族;而喜剧则表现普通人、奴隶,总之是有缺点和弱点的人。亚里士多德还将体裁进一步细分化。例如他把悲剧又分成四种复杂剧、苦难剧、性格剧、情景剧等。

2)正剧的出现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戏剧家洛卜•德•维加在《今日新的编剧艺术》一文中主张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在一个剧本里可以并存。这实际预示了在悲剧和戏剧之外还可以和应该有其他的戏剧体裁存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戏剧家狄德罗提出了“严肃戏剧”的概念,他是针对悲剧、喜剧的两分法概念已经不适应当时日益兴起的资产阶段文化的需要。这种严肃戏剧后来又被称为正剧,这是一种悲剧和喜剧更能够感动观众,从而也就更能够发挥它的道德教育意义。

3)近现代的戏剧体裁

需要指出的是,近代和当代戏剧越来越偏好将不同的体裁要素在一出戏中混合使用。如情节剧中将爱情喜剧与一定的悲剧因素相结合,并将滑稽小丑与英雄并列,后者往往需要前者的帮助才能完成英雄救美的行动。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固然是喜剧。但谁能否定夏洛克为捍卫民族尊严而对基督徒采取报复行动失败后显露的某种悲剧色彩呢。

三、论述题

1、有人认为中国的综艺正在走下坡路,你是否认同这个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并给出原因。

无庸讳言,电视综艺节目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观众甚至电视业内人士 对之不满的呼声曰益高涨。总体而言,目前的综艺节目,的确存在着低俗化、庸俗化、同质化、过度化等问题,节目内容不足而过度注重形式,制作成本水涨船高然制作精良者罕见。正如阿多诺所说:“大批量生产千篇一律的文化产品。将情感纳入统一的模式,纳入巧妙包装的意识形态。”然而由此就断定我国的综艺节目正在走下坡路难免过于片面,我们应保持“文化自信”总结现阶段存在问题的同时,认识其进步之处,从而进一步发展。

一、现阶段综艺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1)形式结构雷同,“克隆”问题严重

许多综艺节目结构雷同,手法单调,没有新意,缺乏个性,一再模仿他人或重复自我,给人以大同小异、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感觉。往往 是一有节目成功,就模仿如云克隆”成风。恰如有论者指出:“目前的综艺节目大多奉行‘拿来主义’,有的直接引进,有的移植过来”。收视率极高的内地品牌综艺《快乐大本营》的制片人兼导演表示节目与香港10年前的《综艺 60分钟》同出一辙。《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则与台湾同类节目换汤不换药,其它的像《欢乐总动员》、《假曰总动员》等都 是《快乐大本营》的北京版、浙江版而己。”

2)电视综艺节目缺乏足够的创新性

电视综艺节目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为了获得长远的发展,电视综艺节目也要对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相应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性,但是这却也是很多电视综艺节目所缺乏的,甚至也成为其落败的根本原因。以 90 年非常流行的电视综艺节目《综艺大观》为例,那时候可谓是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该电视节目在 21 世纪初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其实也反映出该节目存在的问题,即创新性缺失,最终导致观众群体流失,所以难以在众多的电视综艺节目中立足。总而言之,某档电视综艺节目一旦缺乏创新性,即节目内容多年不变,那么影响的不仅是其当前收视率,更有其长远的发展。

3)电视综艺节目传播引导理念的低俗化

电视综艺节目由于其传播的特殊性,也就决定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是从目前一些卫视的电视节目可知,其所传播引导的理念变得十分低俗,这对观众而言,也将会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并且不利于正向价值观的传播。比如某些传统真人秀节目为了博得观众的兴趣和青睐,竟然毫无顾忌地暴露他人的隐私和展示人性的弱点。参与到节目中的选手,为了一己私利也是变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实际上是对观众的错误引导,同时也体现出舆论导向的偏颇。

二.现阶段综艺节目的进步之处

1)传播方式多样化,加入新的传播形式

在传播手段上,许多综艺节目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实现多屏互动,分平台播出,抢到互动性参与性,给受众以更友好的体验。以《我想和你唱》为例,在湖南电视台及优酷视频等网络平台上实现了二次传播,进一步推动了全民互动、资源共享的媒体传播矩阵,以此获得更广泛的传播面和更强的受众粘性。此外,在播出时,节目实现了通过唱吧APP与观众同步互动合唱;播出后,节目还在微博话题、微信平台、朋友圈等方面方面开辟了各种宣传渠道。这种多屏互动的方式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成功实现了以大屏带动小屏、以小屏深化大屏的传播效果。

2)丰富电视化表达手段

以本季文化类栏目为例,节目采用更为丰富的电视化表达手段,唤醒文化自觉和自信方面做出了成功探索,同时给未来的节目提供了范本。《诗书中华》主打家庭概念,由家庭表现诗词文化 ,进而体现了中国家庭的优秀家风。《国学小名士》则侧重引入“大国学概念”,塑造和展示当代“名士”风格。两档节目在丰富电视元素上都下了功夫,借鉴了娱乐综艺的设计。此外,该类节目的集中上线,对创作者在表现手法的创新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程模式设计、第二演播室、第二现场、演播室机关的设置、科技元素的加入、舞美灯光和演播室大屏的多维使用等等,要以文化的魅力、文化的元素、文化类节目的嗲是表达吸引更多观众。

3)分众时代是综艺节目的一次飞跃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新的信息接收习惯开始冲击传统的大众传媒方式。网络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使得传统的传播者为接受者提供信息的传播方式不再适用,受众需要通过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自己关心的信息。这也导致了电视分众化趋势的到来与发展,而且在年轻一代最热衷的娱乐节目与综艺节目中得到了最快、最明显的体现。以深圳卫视综艺节目《年代秀》为例,《年代秀》节目分七个环节,其中有五个环节分别是“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00年代”,代表了不同的年代,本为不同年代的观众群邀请了他们熟识的嘉宾,环节设计上也能使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引发共鸣。所谓秀,就是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展现一个人的才艺、情感等,以满足观众的窥私或猎奇心理,在当今的综艺节目中,秀,特别是真人秀节目,受到了大众的青睐,获得很大的成功。《年代秀》融入了真人秀、模仿秀、歌舞秀的元素,其综艺秀的形式更加稳定了秀本身的魅力与限娱令后国家政策严格限制之间的平衡。

4)新技术手段丰富综艺形式

新技术手段和类型的不断发展,大大提升了综艺节目的丰富度和表现力。新技术、新品类的互动融合将成为未来综艺节目尤其是网络综艺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直播、H5(可以实现很多动态功能、适用于各种终端的一种程序语言)、3D、VR、弹幕、黑科技(包含一切新硬件、新软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更强大的技术)……2016年国内

综艺节目广泛运用新技术、新方式,与资本、产品联姻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湖南卫视《我们来了》 节目在新闻发布会时就吸引了75万人同步在线观看,随后推出的“明星朋友圈公开,手慢无”的H5广告,瞬间引爆朋友圈,为节目开播造势拓展了新思路;浙江卫视《中国新歌声》也推出3D综艺真人秀的概念,通过3D电视或手机,感受“高科技+娱乐”的收视新体验。

综上总述,我们应该对我国目前的综艺制作抱有积极的态度,要有“文化自信”,在认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要对其发展进步有了解,客观公众的对待我国综艺节目发展这一问题。

【凯程解析】本题考察媒介前沿热点类栏目,考生在复习时要对本年度的电视、网络热点节目有所了解,尤其是每年的现象类综艺,如《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中国有嘻哈》、《我想和你唱》等。

2、中国艺术创作这两年出现众多撞车现象,题材重复,你对此现象有何看法,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近些年来,艺术创作屡屡出现“撞车”现象,题材重复,作品扎堆。无论是电视综艺、电视剧还是网络综艺、网络剧,一旦推出现象级爆款,各大雷同题材立即紧随其后。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1)消费主义推动盲目跟风抢夺热点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提到目前我们处于消费社会当中,一切都在朝着资本热钱的方向。一旦出现艺术作品爆款,在资本利益的推动下,为抢夺热点,雷同题材便迅速跟风,以便赚取商业利益。以综艺节目为例,2013年湖南卫视明星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便呈现出全民热潮,话题度不断蔓延,成为爆款节目。随后,浙江卫视便推出同款亲子类节目《爸爸回来了》,芒果TV推出《妈妈是超人》,深圳卫视推出《闪亮的爸爸》。尽管所请明星不同,但都换汤不换药,打着明星亲子牌。

2)原创力低下导致复制扎堆

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的文艺界原创力依然不足。电视综艺自2012年引进荷兰版权的《中国好声音》,到2013年引进韩国版权的《爸爸去哪儿》,再到2015年引进版权的《奔跑吧兄弟》以及引进日本富士康版权的《全员加速中》,众多爆款节目大多都逃不开购买国外版权的命运。甚至《花儿与少年》还被质疑未购买版权,抄袭韩国节目。同样,电视剧中,经典IP如《流星花园》,《匆匆那年》,多次被翻拍。可见,目前中国文艺界的原创能力依然不足。在这种缺乏原创力的情况下,抄袭,雷同现象便如过江之鲫,层出不穷。

3)文艺创作急功近利、粗制滥造

在巨大的资本与粉丝经济的推动下,文艺界也出现了各种屡试不爽的捷径。例如在影视圈,IP+流量明星仿佛成为了必胜的法宝;而在综艺圈,引进模式+流量明星则成为了制胜法宝。文艺创作急功近利,大多将钱投入在了IP、版权以及明星身上,而在模式研发、创意上则投入少之又少,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题材的雷同与撞车。

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有如下一些建议:

1)立足中华传统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泉源。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到底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所以,任何文艺创作都应根植于我们五千年优秀的文化传统。例如电视综艺《奔跑吧兄弟》虽然引入了韩国版权,但完全是本土化的改造。其中不仅在主题的设置上融入了传统文化,如丝绸之路、古道驼铃等,而且在道具的使用上,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也呈现在观众眼前,如扇子、脸谱、象棋等等,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

2)坚持创新驱动原则

早在古代,创新便是文艺工作者的灵与肉。创新是艺术源源不断的源泉与活力,坚持创新才能为艺术作品不断注入活力。以音乐节目为例,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超级女声》率先开启大众选秀的模式,实现了模式的革新。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中国好声音》启用转椅的形式加上高水准选手和权威性导师,唱响大江南北,实现了选秀形式上的创新。之后,《谁是大歌神》、《看见你的声音》《蒙面唱将猜猜猜》又将音乐融入悬疑推理元素,再次实现内容上的创新。而湖南卫视《我想和你唱》嫁接“直播”加“APP”新媒体,赢得不错收视。综上,创新是文艺作品之魂。

3)文艺工作者应发扬工匠精神

文艺工作者应发扬工匠精神,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精神,有“择一事,忠一生”的坚守,以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勇气。如电视剧《甄嬛传》,导演郑晓龙亲自到故宫向专家请教清朝时服饰,并让演员学习宫廷礼仪,剧中无论服饰、诗词、歌曲处处精心雕琢,历经春夏秋冬,最终打磨出一步经典之作,被译作十几门外语,销往各个国家。

4)加强政策监管

加强政策监管是文艺界最后一道防线。国家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对节目、影视题材做明确规定,对复制、抄袭比例作出明确规定,在政策层面加强版权意识,在法律层面坚决维护文艺版权,杜绝抄袭、复制,提倡创新。

【凯程解析】媒介前沿热点类考题,注意在复习时对于新节目、新信息等方面的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