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史 中世纪的南亚与东亚(侯树栋 北师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世纪文明有哪些 世界中世纪史 中世纪的南亚与东亚(侯树栋 北师大)

世界中世纪史 中世纪的南亚与东亚(侯树栋 北师大)

2024-05-15 10: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印度

古代印度是地理概念,指南亚次大陆。

中世纪南亚的历史是以恒河为中心逐渐演化。

南亚次大陆的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有高山、大河、沙漠、平原、高原,各种自然条件错落分布。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各文化点之间仍然分布着一些原始森林和没有开化的民族。这种自然条件上的隔绝分布也是印度历史上政治分裂的重要原因。

相对于北印度,南印度更加落后。北印度主要是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南印度主要是达罗毗荼人。另外还有一些部落通过印度西北部连接阿富汗的山口不断进入南亚次大陆。

近代之前印度一直处于多国并立,政治上极不统一的状态。混乱的政治局面是印度的一个特点。

地区割据和政治形式的混乱,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印度文化?

印度特殊在一方面小国林立,另一方面在混乱中文化发展,仍有相互交流、相互融合,逐渐趋同的趋势。如北方雅利安人使用的梵文和南部达罗毗荼人使用的达罗毗荼文在词汇上就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趋势。再如婆罗门教、种姓制度、印度教它们都源于印度北部,但很快传到南部印度。这反映出,尽管政治形势非常混乱,但南亚次大陆在文化上仍有基本的共性。

(一)统治王朝:笈多王朝——戒日王的统治——德里素/苏丹——莫卧儿帝国(印度北部)

1、笈多王朝

通常认为,印度中古史是从笈多王朝开始。

笈多王朝在3、4世纪兴起并强大,一度基本统一北印度。6世纪解体,各小邦再次独立,随后是戒日王统治,玄奘到达印度的时间正是戒日王统治时期。

2、戒日王的统治

6世纪末,印度小邦坦尼沙逐渐强大。

7世纪前半叶,戒日王统治时期(612—647)国力到达最强盛,吞并了许多小邦,称霸北印度,被尊称为“北印度的主人”。

戒日王朝的版图还是要比笈多王朝强盛时期的版图小了很多。

唐代高僧玄奘旅印正值戒日王的统治。629年,玄奘正式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敦煌、新疆进入中亚,631年到达印度中部的王舍城。戒日王给予隆重的接待,并举行盛大法会。但实际上,玄奘访印时,佛教已经在印度走下坡路,戒日王本人并不是佛教徒,是印度教徒。645年玄奘返回长安城后,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戒日王之后,北印度又陷入了一种小国林立的状态。

3、拉其普特时期

戒日王的统治大体上到7世纪中叶。7世纪中叶到12世纪末,北印度出现了很多拥兵自重的地方王公,建立了很多小邦相互攻伐,忽生忽灭。这些拥兵自重的王公自称“拉其普特”,即“王子”(梵音音译)。他们后来发展成了一些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集团,也可以说是中世纪的一批军事贵族。

4、德里苏丹国时期(1206—1526)

拉其普特时期结束后,印度进入——德里苏丹国时期。

长期的小国林立、分裂割据,给外族入侵以可趁之机。从8世纪初,就有阿拉伯人、突厥人、阿富汗人的部落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不断地攻入印度,在印度北部建立了伊斯兰教国家。

13世纪初—16世纪初,北印度先后出现了5个伊斯兰教王朝。这5个王朝都以印度德里为首都,统治者都称“苏丹”。历史上把这5个王朝统称为“德里苏丹”(1206—1526)。

在德里苏丹时期,北印度的大部分都被纳入了伊斯兰政权的统治范围。伊斯兰教徒的到来给南亚注入了新的因素,带来了新的变化。

上古时期,就不断有部落从西北部山口进入印度,不断同当地居民同化,文化逐渐融合。

8世纪初,通过开伯尔山口到达印度的是用伊斯兰教武装起来的阿拉伯人、突厥人和阿富汗人,他们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于是就形成了与当地印度文化对抗的力量。但是就整个南亚次大陆来讲,伊斯兰教的影响和势力还是少数。

由于印度的自然和历史原因,印度本身的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非常复杂,而伊斯兰教的介入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复杂。近代以前伊斯兰教与印度教既相互排斥,也相互渗透与影响,甚至也有富有远见的统治者采取宗教宽容的政策以消除宗教上的对立。采取这一做法最著名的统治者就是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在他统治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贯穿他一系列改革的基本思想就是“宗教宽容”,通过宗教宽容来消除宗教间的歧视与对立。

5、莫卧儿帝国

随后就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打开了印度的大门,来到卧莫儿帝国统治时期。

1526年,卧莫儿帝国兴起,创立者:巴布尔(阿克巴的祖父)。巴布尔是帖木儿的后裔,自称是蒙古人。莫卧儿是Mongol蒙古一词的变音,所以这个国家和王朝就命名为“莫卧儿”。

巴布尔占领了恒河流域,到阿克巴统治时期就占领了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莫卧儿帝国自阿克巴(莫卧儿帝国第三代皇帝)之后又进入一个动荡的时期。

16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纷纷进入印度,首先是葡萄牙人,然后是荷兰人,再后是英国人、法国人等。这些殖民者之间也在相互竞争,荷兰、英国、法国先后成立了自己的东印度公司,最后竞争的结果:英国逐渐取得了支配性地位。

1764年,莫卧儿帝国皇帝正式向英国东印度公司投降,沦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在名义上,莫卧儿帝国一直存在到1858年。

(二)宗教和种姓制度的演化:印度教与闍提

印度政治方面的主要特点:小国林立、政治混乱

印度社会方面的主要特点:种姓制度的长期存在,以及宗教的复杂性。

1、印度教的兴起

进入中世纪,印度在宗教方面最突出的变化:印度教的兴起。

笈多王朝时期,佛教还是相对普及的信仰,但是此时印度教已经日益兴盛和发展,戒日王就是印度教徒。

从整体上看,佛教在中古时代的印度是不断衰落的,占支配地位的是印度教。佛教的发展命运与基督教十分相似,都是在自己的诞生地衰落,但却在世界其他地区广泛传播。

印度教非常复杂,没有自己的教祖(不是由某一个人创立),信仰体系十分复杂,甚至有的信仰相互矛盾,经典有很多。印度教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宗教,有三大主神。

历史上又称作“新婆罗门教”,它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将佛教等印度当地各种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融合的产物。来源、体系、内容极其复杂是印度教的一大特点。

兴起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甚至确定在那个世纪有印度教都十分模糊。大致上是从4世纪初开始,至8、9世纪定型,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演化。

中世纪时,印度教的兴盛取代了佛教的地位。

2、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的存在既是印度社会长期特点,也是印度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阻碍。

此制度从上古开始,到中世纪有了明显的演化,日益固定化和严格化。不同种姓之间的界限和差距越来越明显。

随着印度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印度社会日益分化出实行“内婚制”的职业世袭的小集团,成员主要是原来的吠舍和首陀罗。

这些小集团有两大特点:①内婚制;②职业世袭。这种中世纪产生的大量小集团称作“阇提”,即为“种”,可以当作中世纪印度种姓制度来理解,各集团间互不往来,互相隔绝,完全闭塞。 

二、日本

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洛赫《封建社会》中将中世纪西欧同日本对比,两者大体上的相似之处如下:

①中世纪的西欧和日本各自都受到了先进文化的影响。西欧受到罗马文化的影响;日本则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②中世纪的西欧和日本都各自保留不少部落制度的残余,并逐渐演化出一些具有某种相似性的制度。如西欧的封臣制和日本的武士制度;西欧有骑士集团,日本有武士集团。

(一)政治线索:大和——奈良和平安时期——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

与其他古老文明的发源地相比,日本原始社会持续时间长的多。

中古时代的日本的第一个国家是大和。大和国在公元3世纪后期兴起,首脑称作“天皇”。到公元5世纪,大和国基本统一日本。

奈良和平安时期:710—1192年。710年日本皇室把都城迁至平城京(今奈良),794年又一次迁都到平安京(今京都)。

之后进入幕府政治阶段。

(二)社会与经济:大化革新、庄园制、工商业

1、大化革新

大和政权时期,基本的社会制度称作“部民制”,传统观点认为部民制是一种具有日本特色的奴隶制度。

646年,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当时的改革派(皇室的一部分人,加上曾在唐朝学习制度典章的人)主张仿效中国隋唐进行制度改革,目的:建立中央集权制。传统观点: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

2、庄园制

8世纪,大化改新所推行的基本制度开始瓦解,班田制(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农民承担固定的租税和徭役)无法维持,贵族私人土地占有制度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庄园制开始出现。

伴随着庄园制的兴起,武士集团也逐渐崛起,使得庄园在司法与行政上成为日益独立的地区,导致割据局面。实际上,以上情况都是一个过程的几个方面:首先是班田制的瓦解,私人土地占有出现,这个过程必然导致庄园制的出现。在最初,武士其实就是庄园主的私人武装,所以庄园制的发展造成了武士集团的崛起。庄园主有了独立武装力量就使得该庄园在司法和行政上成为独立地区,进而造成了分裂割据。

从8世纪末出现的局面说明,在大化改新中,仿照隋唐在日本推行的班田制与中央集权制并不能与日本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3、工商业

13、14世纪日本工商业的发展带来城市的繁荣,一些城市也拥有了自治权利。如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堺市”(位于大阪湾),工商业繁荣且拥有自治权利。

但总体上看,日本的市民力量相对于西欧市民阶层力量相对较弱。虽然日本有一些城市取得了自治,但整体上还是处于封建主的控制之下。

(三)政治制度:幕府政治

幕府政治出现的基础:贵族私人大土地制度的发展和武士集团的崛起。

武士集团最初是庄园主的私人武装,后不断发展为以地方豪强为核心力量的军事贵族集团。武士和武士集团的首领(将军)结成一种特别的主从关系(与封君封臣制度类似)。将军有义务保护跟随自己的武士。如果武士没有土地,那么将军可以赐给武士土地。武士要随将军出征打仗。

日本的武士明显受到儒家“忠信为本”的影响。

幕府建立后,日本最高权力由天皇转移到幕府将军手中。虽然如此,幕府将军和武士要尊敬天皇,天皇在名义上仍是日本最高权威。

三、朝鲜

三国时期——新罗统一——高丽王朝——李氏朝鲜

4世纪之前,朝鲜半岛已经形成三国并立的局面,朝鲜北部高句丽,西南部是百济,东南部是新罗。

7世纪中后期,新罗与唐朝联手,先后灭掉百济和高句丽。随后唐朝又被新罗排挤出朝鲜半岛,新罗实现了统一。

9世纪末,新罗开始走下坡,后高句丽、后百济重新立国,再加上新罗,朝鲜历史又出现了“后三国时代”。

936年,高丽重新统一半岛,建立高丽王朝。

1392年,高丽王朝大将李承贵率兵推翻了高丽王朝,自立为王,定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是为李氏朝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