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头文学:焦虑过后,给油腻一个出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丫头眼神是骗不了人的 丫头文学:焦虑过后,给油腻一个出口

丫头文学:焦虑过后,给油腻一个出口

2023-09-24 01: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即便逃避对话是丫头们获得解脱最简单的方法,但是通过丫头文学,丫头们能够了解到,其实和普信男聊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近日,5G冲浪选手们再造新梗,一种以“丫头”作为称呼的新型话术“油”然而生。

“丫头,眼神是不会骗人的”“丫头,我承认你的小花招勾到我了”“丫头,对我有欲望是人之常情”……

风靡一时的“丫头文学”,让微博和豆瓣的网友们莫名多出了无数从地底抠出的豪宅。

这一起源于“普信男”的油腻话术为何能够成为流行,丫头的流行又意味着什么呢?

欢迎收看大型破梗节目《走近丫头》。

反油腻语境下的丫头模因

在日常生活中,“丫头”这一称呼并不稀罕,多为长者对年轻女性小辈的昵称。然而在古早言情小说中,“丫头”的滥用让这个称呼多了一点爹味儿,暗含男性居高临下的心理优越感。

言情思维的现实迁移使得一口一个“丫头”的“大爷”照进现实。

因此在微博和豆瓣,越来越多的人谈“丫”色变,将“丫头”与油腻、普信(普通且自信)联系到一起,恨不得日日将“丫头文学远离我”贴在脑门上。

从亲密的日常称呼到油腻且自信的异常举动,“丫头”的语义变形和互联网新生离不开语言模因的力量。

最早的丫头文学出自微博上一些女性对身边普信男油腻发言的控诉。

从三三两两的私人吐槽开始,类似的丫头式发言在相关话题和专门爆料中不断累积,以至于无论受众是否亲身受过丫头文学的困扰,“丫头”这个标签都顺理成章地纳入了他们对于普信男的认知体系当中。

在这一同化和保留的过程中,“丫头”一词的使用成为油腻普信男的具体特征,与网友们原先对于这一人群的印象相互映证、相互叠加,使得油腻和普信带来的不适感不再模糊,而是能够用“丫头”一词来辨别有无。

关于丫头文学的认知形成过后,丫头文学借助网络文豪的创新迅速流行。

从丫头文学表情包,到用丫头文学击败丫头文学,再到用丫头文学的方式打开不同情境的对话,网友的创造力让丫头文学成为社交新时尚,也让复制和模仿丫头文学变成现实。

丫头话术的提炼凝聚和流行,体现出人们对于男性单方面优越感和油腻普信行为的集体反感。而丫头文学作为一种语言模因的流行,受到消化反感情绪时的不同价值取向的影响。

没有真的遇到过本质普信男丫头式骚扰的受众,把丫头文学当作一种潮流的新鲜玩意儿,用表情包和金句快乐地玩梗,无意识地将丫头文学搬运到自己的真实朋友圈。

网友和朋友模拟职场面试时的丫头文学

丫头文学的东风,带给丫头们“用魔法打败魔法”的可乘之机。他们中的一些人以用胜过对方的油腻占据对话上风为目标,试图用丫头文学击败普信男。这类竞争和报复心理,衍生出丫头文学培训、丫头文学技巧等内容,有目的性地造成丫头文学话语怼术的广泛传播。

而拓展到其他对话情境中的丫头文学,更像是猎奇心理驱动下的网友自发破圈。用油腻的方式展开完全的毫不相关的对话,形成一种丫头文学奇观,自然而然地引发更多受众的围观。

消化反油腻情绪的不同方式和多样的心理诉求巧妙地到达了同一个中转站,让丫头文学这个原本带有负面感情色彩和去油倾向的语言模因占据了一方天地。

从去油到控油:社交焦虑的分化

倘若没有自成一派的丫头文学,面对普信男的油言油语,无助的人们只能选择在心中大喊一声“救命”,然后祈祷下次不要再和普信男产生新的联系。

因为在原本的反油腻语境中,无论是“油腻”还是“令人窒息”、“脚趾抓地”等与普信男相关的形容,大多能够与人的身体器官联系到一起,使人一听到类似表述就会关联引起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不适。

在这种情况下,油腻和普信容易被妖魔化成一种病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将其破除和消灭。

但这种身心不适,实则是无法有效沟通造成的焦虑感迁移。含油量超标的对话一般体现为一方自说自话、过度表达,另一方的观点无法到达。

丫头文学提示的就是如何推进与难以沟通的谈话对象继续交流的问题,关键在于丫头们如何回应。

从丫头文学本身出发,模仿普信男的表达方式同样令人感到不适。

但是丫头文学为丫头们和他人的对话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那就是除了强硬反对油腻、要求去除油腻之外,丫头们还可以选择成为“丫头文学大师”,寻求自身社交性格和油腻性格的和谐。

通过对丫头文学的学习和讨论,让创新表达方式的有趣抢走社交无能的风头。即便丫头们依旧学不会反击,他们也能够学会调侃,学会用戏谑的方式排解身心的不适。

或是学习一些丫头们主动融入“丫头文学”的方式,用假普信之间的假互动的乐趣暂时取代与真普信真互动的焦虑。

有了丫头文学,丫头们就有机会握住普信男们谈话套路的命脉,用他们最熟悉的那套占据上风。这样一来,即便不能彻底“去油”,也能一定程度上获得“控油”的自我认同与成就感。

丫头文学对油腻和普信的戏说,让丫头们的焦虑心态产生分化,无论是转变成戏谑嘲弄,还是转变成搞笑改变,至少都体现出对油腻的一些包容,体现出不同对话性格之间交流互动的一点可能。

即便逃避对话是丫头们获得解脱最简单的方法,但是通过丫头文学,丫头们能够了解到,其实和普信男聊天没什么大不了的。

社交笨拙:请允许油腻存在

无论是把自信吸烟刻肺的油腻男,还是面对丫头文学不知所措的丫头们,甚至是主动融入丫头文学的“才子文豪”,多少都显露出一些社交笨拙。

与其说油腻和普信是一种令人不适的病症,不如说是人际交往中尺度把握的失误。油腻也不是某些男性的专门属性,当聊天越界时,男女老少都逃不过油腻的魔爪。

因此,油腻并不是理应被消灭的病症。要求油腻从此消失、要求普通且自信的人格全都灭亡并不合理,也不应该被视为丫头文学存在的意义。

对话之所以被称之为对话,正是因为它不仅仅只属于某一方,有来有往才是对话。丫头文学的笨拙不仅仅是属于被嘲弄的普信男,同理丫头文学的趣味也不仅仅属于丫头们。

但是用丫头文学趣味玩梗就能够改变由于双方的笨拙引起的对话困境吗?答案应当是否的。

因为有趣的梗能够让有趣的人变得更加有趣,也容易让笨拙的人显得更加笨拙。

在这种情况下,丫头文学的“才子文豪”们并不见得就是高级玩家。

因为在丫头文学尚未成型之前,是否油腻取决于对话双方想要表达的内容。有了丫头文学之后,是否油腻不仅仅取决于对话内容,在这之上还有展开对话的表达方式,即让丫头文学在不油腻的情况下保持有趣的难题。

此外,对网络新热点、新梗料的掌握,无形中产生一种层级关系,让人在其中产生一种追逐潮流的危机感。随波逐流的有趣是否算是真正的有趣,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各有不同。

丫头文学的存在既不是为了合理化油腻,也不是为了消灭油腻,而是提供一种对话油腻的方式。

当油腻和去油腻各自成为了一种现象,对丫头文学的分析就应该回到油腻这件事情本身。

被认为油腻的表达大多出现正经话题之余的闲聊当中,并不具备获取有效信息的强目的性,更接近一种情绪化的为了拉近彼此距离的闲话。对话中的丫头文学出现得突然,既没有前后文的逻辑支撑,也没有特定的传递信息的目的。

因此,在某种层面上,油腻发言本身、丫头文学就是无意义的,是一种为了催熟气氛的没话找话行为。

造成没话找话的行为在意义赋予环节被污名化的原因在于,对话双方和对话情境的不适配。自信男并不是真正的长辈或是心怡对象,丫头也不是懵懂无知的青涩少女。

油腻应该被允许存在,但是不合适的对话引起的油腻反感也值得一个出口。

用情绪应对情绪原本是最佳手段,但是成年人的体面为直接表达厌恶设置了难题。因此,用无意义对付无意义,才是丫头文学的真谛。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