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装备的选择与使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个人防护用品的作用和基本要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装备的选择与使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装备的选择与使用

2024-07-15 13: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9年底,我国武汉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1],随后在全国乃至全球蔓延。该病被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管理。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为β属冠状病毒,其传染源为病毒感染者,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也已被证明为不可忽视的传染源。2019-nCoV主要的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但在环境相对封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病毒状况下,也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人群普遍易感[2]。医疗机构是收治患者的集中区域,若个人防护和消毒隔离行为不规范,容易发生交叉感染。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建议医护人员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使用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在完成诊疗后,应正确脱去所有个体防护装备并采取有效的去污染措施,如表面消毒、手卫生等[3]。同时医疗机构应为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培训,以降低医护人员感染[3-4]。

正确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是保护医护人员免受血液、体液喷雾和飞溅的主要手段,可降低医护人员感染2019-CoV等呼吸道传播病原的风险[5]。湖北省医疗机构中已发生相对严重的医护人员院内感染事件。截至2020年2月11日,在为COVID-19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的422家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被确诊感染2019-CoV的病例达1 716例(占该病全国确诊病例的3.8%),其中6人不幸殉职(占该病全国死亡病例的0.4%)[6]。目前我国疫情防治形势严峻,医用防护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尤其是护目镜、医用防护口罩和医用防护服[7-8]。因此,做好风险评估,指导医护人员使用合适的PPE[9],既能保障医护人员合理防护需求,保证临床一线人员健康安全,降低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又能合理做到最大化利用医用防护用品资源。本文就医护人员PPE的正确选择、佩戴和脱卸的关键点开展论述。

1 PPE的分类

PPE指用于保护操作人员的器材,包括手套、外套、防护服、鞋套、呼吸器、面罩、靴子、护目镜等。依照防护的部位分为呼吸道防护、面部(眼睛)防护、躯干防护以及其他部位防护,其性能应满足防液体喷溅、渗透等[7]。医用PPE需满足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才能达到防护效果(表 1)。

表 1 医护人员常用PPE的分类 Tab. 1 Classification of PPE regularly used by healthcare workers 防护部位 产品 功能特点 标准 适用范围 呼吸道防护 呼吸面具 电动送风过滤式呼吸器,具有较好的防溅性能和透亮性 LD 6-1991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通用技术条件 适用于较长时间(≥30 min)接触确诊患者、接触可能产生喷溅的患者或进行检测等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医用防护口罩(N95) 过滤效率颗粒物,对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有较好的阻隔作用,具有较好的抗液体渗透性能 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适用于较长时间(≥30 min)接触可能有相关症状的患者、疑似和确诊患者、接触可能产生喷溅的患者或进行检测等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医用外科口罩 颗粒物有一定的过滤效率,对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有一定的阻隔作用 YY0469-2010医用外科口罩 适用于接触普通患者和远距离(>3 m)接触有可疑相关症状的患者或对密切接触者的观察等 其他颗粒物防护口罩(KN95、FFP2) 对颗粒物有较好的过滤效率,对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无阻隔作用,也无抗液体渗透性能。 适用于短时间(< 30 min)接触有可疑相关症状的患者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对细菌有一定的过滤效率 YY/T 0969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适用于普通门诊、病房的医护人员等 面部防护 护目镜 舒适、视野清晰、可调节、密闭、防雾 适用于近距离接触有可疑相关症状的患者、疑似和确诊患者,接触可能产生喷溅的患者或进行检测等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躯干防护 医用防护服 对颗粒物有较好的过滤效率,对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有较好的阻隔作用,且具有较好的抗液体渗透性能 GB19082-2009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 适用于较长时间接触可能有相关症状的患者、疑似和确诊患者和接触可能产生喷溅的患者或进行检测等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防水隔离衣 对颗粒物有一定的过滤效率,对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有一定阻隔作用 适用于远距离(>3 m)接触有可疑相关症状的患者和短时间近距离接触有可疑相关症状的患者或对密切接触者的观察等 其他防护服 对颗粒物有较好的过滤效率,对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无阻隔作用,也无抗液体渗透性能 适用于短时间接触有可疑相关症状的患者 其他防护(手、脚) 帽子 阻止轻微液体的渗透 适用于医护人员所有的工作场景 手套 橡胶手套或医用一次性乳胶手套,弹性好,不易破损,手套长度能包裹袖口,推荐单独包装规格 适用于医护人员所有的工作环境 靴套或保护性鞋套 具有一定的防水、防渗透性能 表选项 2 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的原则与分级 2.1 医护人员的防护原则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当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在进行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的操作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防护面屏),穿隔离衣;在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吸痰等操作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乳胶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或防护服;当PPE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2.2 医护人员的防护水平

依据医护人员所在的工作区域和接触的人群,防护水平划分为标准预防和分级防护,其中分级防护包含一级防护、二级防护和三级防护。标准预防是指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排泄物、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具有传染性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的措施,包括手卫生及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面罩、隔离服、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和医疗器械[10]。分级防护是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空气隔离等措施。分级防护根据医用防护装备的管理原则[7],医院内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表 2)。

表 2 医护人员不同区域防护分级及具体要求 Tab. 2 Protection class and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healthcare workers in subareas of hospital 防护分级 适用区域和人群 具体要求 标准预防 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护人员 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严格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 预检分诊工作人员急诊/内科发热患者、问诊人员运送确诊或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标本人员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要求的基础上,还需做到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②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戴乳胶手套;③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 进入隔离留观室、隔离病房、隔离手术室,为患者提供一般诊疗操作/消毒的医护、工勤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病例的人员 严格遵守一级防护要求的基础上,还需做到:①进入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乳胶手套,必要时穿鞋套;②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③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 对疑似病例进行操作(会产生气溶胶)的医护人员;处理确诊或    疑似病例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确诊病例尸体的工作人员 在二级防护的基础上,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表选项 2.3 不同岗位医护人员的PPE配置

穿戴与风险相匹配的PPE是预防感染的基础保障。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能进行不同风险级别的临床诊疗工作,但往往在做这些工作时来不及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因此医护人员应遵循分级防护原则,根据接触患者和(或)感染性物质时可能被感染的风险程度,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空气隔离等不同场景特征,合理选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PPE。COVID-19疫情中,医院不同部门和岗位的医护人员应正确选择PPE进行诊疗工作(表 3)。

表 3 不同岗位医护人员PPE的选择 Tab. 3 Selection of PPE for healthcare workers with different duties 部门 岗位 工作服 帽子 手套 呼吸道防护 眼睛防护 躯干防护 医用外科口罩/其他颗粒防护 医用防护口罩(N95) 一般医用口罩 护目镜 防护面罩 全面具呼吸器 隔离衣 防护服 (非胶条款) 医用防护服 门诊 维持秩序及红外体温检测保安人员 ● ○ ● ● ○ ○ ◎ ○ ○ ● ○ ○ 近距离测体温及询问流行病学的医护人员 ● ● ● ● ○ ○ ● ○ ○ ● ○ ○ 其他门诊医护人员 ● ● ● ● ○ ○ ○ ○ ○ ○ ○ ○ 抽血/注射室护士 ● ● ● ● ○ ○ ◎ ○ ○ ○ ○ ○ 发热预检处医护人员 ● ● ● ● ○ ○ ● ○ ○ ● ○ ○ 急诊 普通急诊医护人员 ● ● ● ● ○ ○ ● ○ ○ ● ○ ○ 发热急诊医护人员 ● ● ● ○ ● ○ ● ○ ○ ● ○ ○ 普通病房 医护人员 ● ● ● ● ○ ○ ◎ ◎ ○ ● ○ ○ 普通手术室 洗手、巡回护士、手术医生 ● ● ● ● ◎ ○ ◎ ◎ ○ ● ○ ◎ 隔离病房 普通诊疗操作 ● ● ●(双层) ○ ● ○ ● ○ ○ ○ ● ○ 有血液、体液喷溅或产生气溶胶 ● ● ●(双层) ○ ● ○ ● ● ○ ○ ○ ● 手术、接生医护人员 ● ● ●(双层) ○ ● ○ ● ● ○ ○ ○ ● ●:需佩戴;◎:可佩戴;○:不需佩戴。 表选项 2.4 PPE使用注意事项

医护人员应根据实际需求,正确选择和佩戴尺寸合适的PPE。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呼吸面具后应进行适合性和气密性检验,保证个人穿戴的舒适性、完整性和密闭性[11]。脱卸时,首先进行彻底的表面消毒。脱卸的顺序:先脱重污染PPE,后脱轻污染PPE。脱卸过程中手尽量避免接触污染部位。一旦手接触风险较大的区域,应及时进行表面消毒等去污染操作,双手避免接触手套、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用品的污染面。离开隔离区前对佩戴的护目镜进行表面擦拭消毒。一次性防护服脱卸与丢弃:从上到下依次卷脱并包裹(里面朝外),动作要慢且轻柔,避免脱卸过程中造成污染,最后放入医疗废弃物袋(黄色)中。防护口罩每4 h至少更换一次,遇污染、受潮或溅撒,应及时进行表面消毒并更换;需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脱卸后必须放入指定容器内进行消毒。

2.5 诊疗COVID-19患者时的个人防护要点

进行诊疗操作时,眼睛、眼结膜及面部有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气溶胶等污染的风险,因此要注意诊疗时的个人防护,包括:①标本采集时,动作轻柔、快速以减少气溶胶的排出,如果接触了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应及时更换外层乳胶手套。②重症患者如需气管插管,医生要做好防护,插入气管导管后,应立即充气固定以免泄漏;完成操作后,对可重复使用的专用设备进行消毒。③手术过程中,除了防护自己免受患者血液、分泌物等污染带来的危险,还应格外重视气管插管、吸痰及使用电外科设备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使用电外科设备时尽可能清除烟雾,减少气溶胶的扩散。术中医护人员之间还需做好配合工作,操作轻缓、准确,避免出现针刺伤等不必要的伤害。

2.6 护理COVID-19患者时的个人防护要点

截至2月9日24时,全国共有19 8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其中护士约14 000人。2月11日WHO公布的数据显示,COVID-19患者90%~100%需要补充氧气,20%~25%需要密集护理,5%~10%需要一定程度的机械通气,这些工作基本由护理人员承担。护士每天既要给患者做治疗性护理(如吸痰、管道护理等),又要给他们做生活护理(如给患者翻身、口腔护理等);同时还要承担环境卫生清洁等非护理工作。尤其是在诊疗重症患者时,护士在开放气道、气管插管、痰液引流等护理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直接暴露于强感染性的气溶胶环境,从而大大增加了感染风险[10]。

2019-nCoV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此,对护士个人防护的要求严苛。高规格的PPE虽然保障了护理人员的自身安全,但影响了其行动的灵活性。护士需穿着很厚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防护面罩、口罩。工作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每个操作都要格外仔细。因此与普通防护时的护理状态相比,行动能力会有较大程度的下降,体力和精神消耗也很大。在抗疫一线的战场上,护士在陌生环境、严密工作流程和高规格自我防护下给患者提供密集护理,在承担沉重工作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

在护理COVID-19患者时,护士个人防护要点包括:①掌握“三区两通道”的正确走向,严格按照要求在不同的区域完成防护用品的穿戴和脱卸。②保证所用PPE的密闭性,穿戴后进行密闭性检查。③护理过程中动作要幅度小、轻柔、缓慢,小心处理各类锐器,避免物品的剐蹭而导致防护服破损、针刺伤或其他损伤。④进入病房后,减少与护理无关的多余动作,尤其是手尽量不要触碰自己的头面部(如防护眼镜和口罩)以及病房其他设施;若需要触碰脸部,必须用消毒剂处理手套后再处理口罩。⑤为患者翻身、搬运较重物品时会形成强呼吸,可能对防护形成负面影响,建议此类工作由双人协同完成。⑥如发现防护用品被污染、溅洒或出现受潮、破损,应及时进行表面消毒并更换。⑦注意手卫生及戴手套并不代表手部清洁,因而应严格执行手卫生的5个关键点: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⑧严格掌握穿脱PPE的流程,保证脱卸时无污染。

2.7 风险防范意识的健全

医护人员在从事诊疗过程中,应及时总结穿戴的PPE与实际工作接触/暴露导致风险之间的关系,做到既无过度防护又无防护不当,避免防护后暴露[4], 即在实现有效个人防护的同时提高性价比。只有经常性实施风险评估,才能完善医护人员实际诊疗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意识[12]。有效的风险评估应从5个方面开展,即“收集相关信息→评估相应风险→建立风险对策→完善控制措施→对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估”,从而不断改进并完善相应措施(表 4)。

表 4 风险评估的实施步骤与考虑因素* Tab. 4 Implementation step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risk assessment 步骤 主要考虑因素 收集信息 1是否有任何国家/国际法规要求采取规定的控制措施? 2哪些控制措施在当地可使用且可持续? 3可用的控制措施是否足够有效,或者是否应结合使用多种控制措施以提高疗效? 4选定的控制措施是否与风险控制策略一致? 5施加控制措施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多少?现在是否可以接受/在容忍水平范围内? 6是否需要额外的资源来实施控制措施? 7所选控制措施是否符合国家/国际法规? 8是否批准进行工作? 9是否已将风险控制策略传达给相关人员? 10是否已将必要的项目包含在预算中并购买? 11运营和维护程序是否到位? 12人员是否经过适当培训? 评估风险 1如何进行暴露和(或)释放? 2暴露和(或)释放的可能性有多大? 3收集的哪些信息会影响最可能的可能性? 4暴露和(或)释放的后果是什么? 5收集的哪些信息最能影响后果? 6活动的整体内在风险是什么? 7风险承受能力水平是多少? 8哪些风险高于风险承受水平? 9是否可以控制不可接受的风险或者工作是否应该进行? 建立风险对策 1有哪些资源可用于风险控制? 2哪些风险控制策略最适用于可用资源? 3资源是否足以获得和维持这些控制措施? 4拟议的控制战略是否在当地背景下有效?可持续和可实现? 选择和完善控制措施 1是否有任何国家/国际法规要求采取规定的控制措施? 2当地可用和可持续的控制措施是什么? 3可用的控制措施是否足够有效?是否应结合多种控制措施以提高疗效? 4选择的控制措施是否与风险控制策略一致? 5采用控制措施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多少,现在是否可以接受/在容忍水平范围内? 6是否需要额外的资源来实施控制措施? 7所选控制措施是否符合国家/国际法规? 8是否批准进行工作? 9是否已将风险控制策略传达给相关人员? 10预算中是否包含必要的项目并购买? 11是否有运营和维护程序? 12是否对人员进行了适当培训? 评价风险和控制措施 1活动、人员、设备或设施是否有任何变化? 2是否有任何关于设备实施和(或)所用过程的新知识? 3是否有从事故报告和调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可能表明有待改进? 4是否已建立定期审核周期? *:翻译自“世界卫生组织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四版(草稿)”(WHO Lab Biosafety Manual Draft 4th Ed.) 表选项 3 结语

最新研究表明,2019-nCoV基本传染数R0为3.77[13],其传染性强,传播迅速,且尚无特效药物和针对性疫苗。以降低COVID-19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抗疫战在武汉和全国已全面展开,每天数十万名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密切接触和近距离护理患者,如何预防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问题再一次引起关注。医护人员在诊疗患者的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保障自身安全是抗疫取得胜利的基础,因为他们不仅是控制疫情、战斗在第一线的生力军,也是目前全国医疗卫生体系内抗击疫情、预防医院内感染暴发的中坚力量。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时刻,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不同PPE的功效,正确评估风险,选择合适的PPE,掌握穿戴和脱卸的正确顺序和细节,从而在整体上保证医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安全性,有效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