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中悟算理,记中明算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两位数除法怎么算竖式的 分中悟算理,记中明算法

分中悟算理,记中明算法

2024-07-16 16: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经历将较大数目的物体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在用圆片代替较大数目的物体平均分时,能理解如果大单位分完有剩余需要换成小单位继续往下分的道理。

基本技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并能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意义,能将分物的方法和竖式对应起来。

基本思想:在借助圆片理解平均分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和抽象概括的数学思想。

基本经验:获得用除法竖式分层记录平均分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除法竖式与分圆片对应的记录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退一作十”的问题。

教学流程

环节一:分物,积累平均分的经验

1.出示:把15个圆片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个。

15÷5=3,用乘法口诀就能分好了。

2.出示:把42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个。

(1)你看到42了吗?能用乘法口诀分出来吗?那你打算怎么分?

(2)想一想。

(3)请生上来演示。

生操作,互动:还剩下一个大圆片怎么办?变成10个小圆片,和剩下的2个合起来一起分。

(4)回顾:平均分了几次,第一次先分4个十,分后有剩余,把余下的1个十变成10个一,和2个一合起来一起分。

3. 小试牛刀:作业纸上分一分。

4.挑战自我:把324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 )个。

(1)你看到324了吗?把324平均分成2份,你有信心吗?

(2)想一想,把你的方法和同伴交流一下。

(3)请生上来演示。

生操作,互动:还剩下一个大圆片怎么办?换成10个中圆片,继续分。把12个中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6个,最后分4个小的,每份2个。

(4)回顾:平均分了几次,分别是怎么分的?

第一次先分百,剩下1个百,换成10个十,继续分,最后再分几个一。一共分了三次。

5.如果换成其他的数,你还会分吗?分的时候,有什么诀窍吗?

生:从大到小。

师追问:为什么?

生:分后有剩余可以换成小的,继续往下分。

师:其实这些圆片就是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这个小的代表一,中的代表十,大的代表百,还可以继续变大,代表千,万等,无论有多少,我们只要从大开始分,分完有剩余,就换成下一个小一点的单位继续分,一直可以分下去。

设计意图:本环节试图通过生活中分物的经验,感悟分的方法,先分大的单位,再分小的单位,大的单位分完有剩余,可以换成小的单位继续往下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除法竖式计算的道理,从大到小分,有剩余时,可以换成小的单位继续分。

环节二:竖式,感悟平均分的记录

1. 看来无论多少数量,大家都能平均分了。只要我们一步一步分下去,就能得到结果。在数学上,这样分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用竖式把它记录下来。

2. 师板书15除以5的竖式,帮助孩子们回忆。

3. 42÷3的竖式我们没有学,但是上课前大家进行了尝试。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你们来看看哪一个竖式更合理呀,我们班26人,有14人用了第一种记录方式,有2人用了第二种记录方式,你怎么想?为什么?

师:像这样正好分完,我们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记录?

4. 讨论明理:

(1)辨析:现在你认为哪个竖式更合理?

(2)反馈:在第二个竖式中能找到两次平均分的过程。

(3)演示:我们来看一看课件,第2个竖式是怎么体现分2次的。

(4)交流讨论。

(5)小结:数学上平均分可以用这样的竖式进行记录,平均分一次,竖式记录一层;平均分两次,竖式记录两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物体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竖式是平均分的过程记录。学生结合分物过程,将两次平均分的过程与竖式的每一个步骤对应起来,明白第二个竖式记录了两次平均分的过程。

5.规范记录

(1)教师示范写,学生跟着写,并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语言表述:学生看着竖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试一试:记录48÷2 35÷2的竖式。

小结:分物时我们都是先分大的再分小的,除法计算时,我们先除十位,再除个位,十位有剩余,和个位合起来继续除。

设计意图:师生合作记录体验用竖式记录平均分,然后用数学语言描述竖式书写的过程,有理有据地探究了42÷3的竖式为什么写成两层。同时也为后面的举一反三环节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时,通常会出现两个典型的困惑:除法竖式为什么要写“两层”?除法竖式为什么要从高位算起?基于困惑产生的原因,设计“用圆片操作体验计数单位的等分;体会记录,将除法竖式与两次等分过程进行关联”这两个教学活动,在计数单位的转换中凸显两次等分记录的道理,加强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一、实践:理解笔算除法的核心所在

除法竖式就是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学生第一次接触,难度还是很大的,他们有口算的基础,在前测中大部分孩子能得到正确的商,但是只有两个学生写出了正确的竖式,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分成两层来记录。第一环节让学生借助分物来理解算理,但是采用什么素材来进行分比较合适呢?教材中分桃子,分小棒,都是具体的物,大家对分的过程能理解,但是却无法感受到1个十就是10个一这样的转换过程,因为他们看到的1捆就是10根小棒,不需要转换计数单位,这和竖式中所留下来的1,要把1个十转化成10个一,和个位一起继续除,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所以这个难点就难以突破。本节课还是采用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俞正强的思想,用圆片来代替小棒。当大圆片分完之后有剩余那就只能把大圆片换成小圆片继续来分,1个大圆片代表十,1个小圆片代表一,当分完有剩余大圆片时,逼迫学生想办法,把1个大圆片换成10个小圆片就可以继续往下分。

如笔算42÷3为例,教师可以用4个大圆片和2个小圆片来表示42,引导学生联想到计数单位“十”和“一”。把4个大圆片和2个小圆片平均分成3份,应先分4个大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1个大圆片,余下1个大圆片;再根据“退一作十”,将余下的1个大圆片转换成10个小圆片。这种“把1个十换成10个一”的大小圆片转换过程,为学生理解竖式分两次的算理,理解为什么要先从高位除起奠定基础。

二、推理:构建笔算除法的算理系统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经历了一次分物后,教师马上进行竖式的教学,把竖式和分物进行对比,接下来就是竖式的规范程序化指导,有很多学生最终还是把竖式停留在了模仿阶段,并不能将竖式和分的过程有效结合起来。所以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充分进行分圆片活动,边分边说,而先不对应竖式的记录方法,从几十几分到了几百几十几,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分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进行归纳:有什么诀窍吗?学生在交流中得到:要从大的圆片分起,分完有剩余可以转换成小的圆片继续分。追问原因,也都能理解,为什么要先分大的,是因为大的分不完,可以换小的。为什么要换小的呢?那是因为换成小的数量就变多了,就可以继续分。理解分的道理之后,将圆片与计数单位进行对应,原来分圆片就和分计数单位是一个道理,将事理转变成了数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操作后对于分计数单位的体会还是非常深的,都能将分的过程清晰的表达出来。

三、表征:对应中规范笔算除法的算法。

笔算的规范记录对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让学生边回忆分的过程边思考两种笔算的记录方式哪一种会更合理呢?该如何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呢?在一一对应中感悟竖式记录的合理性与规范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还是比较困难,需要边说边记录,你说我记录等方式进行练习。经历这样的一个转换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算法的合理性,也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做好铺垫。

整个设计让学生经历从实践到数学的过程,真正明晰竖式的意义和原理,最后真正落实运算能力这一核心素养。

5

学一学:正月初七的典故

正月初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人日节”,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传说,人类是由女娲在第七天创造出来的,因此正月初七被视作人类的生日。在这个节日,人们通常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佩戴象征吉祥的人胜(一种头饰),吃七宝羹,以及进行各种仪式,以祈求新的一年健康、繁荣和平安。

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

审核人: 朱蕾 倪森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