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阳平”,沦为了“第一声第二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两个字都是第一声的词语简单 “阴平阳平”,沦为了“第一声第二声”

“阴平阳平”,沦为了“第一声第二声”

2024-01-12 17: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新一代的孩子,只知道汉语声调有“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没听说过什么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因为考试不考,没有必要知道。

汉语作为一种孤立语,声调是它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所谓“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大有来头。

古四声

四声曾指古汉语四种声调,包括平、上、去、入。隋《切韵》与宋《广韵》,即以“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平、上、去三声以元音或鼻音结尾,入声是促音,以塞音结尾。事实上,“平、上、去、入”这四个字就分别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按照部分南方方言(如吴、粤、闽、客、赣等)来念,依旧如此,你可以念着感受一下。

南北朝时,梁武帝曾经问周舍什么是“四声”,周舍回答:“天(平声)、子(上声)、圣(去声)、哲(古入声)”,因为这四字也刚好就是“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古人在四声的基础上根据声母的清浊不同进行分化,凡是古清音声母字的声调属阴调,古浊音声母字的声调属阳调。这样,古四声分化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类。

今四声

现代汉语四种基本调值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统称“四声”。

现代汉语声调系统是继承古汉语的声调系统而来的,主要由古四声和古声母的清浊而决定(相关阅读:《全浊、次浊、全清、次清》)。古平声中,清声母演变为今天的阴平,如“天”,浊声母演变为今天的阳平,如“人”。古上声中,清和次浊声母演变为今天的上声,全浊声母演变为今天的去声——“上”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它是古全浊声母上声字,现在读为去声。古去声无论清浊声母,今音全是去声。入声在普通话中消失,归并到其他三声中。

由于古全浊上声变成今天的去声,“入派三声”也增加了普通话去声字的数量,再加上古去声在普通话仍然读作去声,导致普通话去声字明显比上声字多。

平与仄

说四声,就不能不说平仄。“平”,顾名思义,平直,不曲折;“仄”,顾名思义,倾斜,曲折。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中,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都有高低变化,故统称为“仄声”。“平”与“仄”两个字,念起来也刚好属于平声和仄声(“仄”字属古入声,今去声),十分形象易懂。普通话虽然没有入声,但仍然有平仄之分,阴平和阳平为平,上声和入声为仄。

写近体诗时,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联有定对(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此谓格律。其中,“字有定声”即平仄要求(相关阅读:《绝句格律与拗救大详解》),本着琅琅上口的“音乐美”原则。取名也是同理,一个顺口悦耳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其中不光有文字的艺术,也有声调的艺术。

“重视”

近些年来,传统文化教育似乎得到了重视: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词比重大大增加,古诗词的课外阅读也逐渐变得重要,但是,这一切“重视”仅限于重视背诵:背诵全文、背诵译文、背诵中心思想。

诗为什么琅琅上口?韵脚什么时候该用平声字,什么时候该用仄声字?平、上、去、入的字念起来感情色彩有什么不同?不知道,也没必要知道,因为考试不考。

声调作为汉语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它的错落有致,使汉语天生带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旋律美。不论是“平上去入”,还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至少都有理可循,形象生动。四声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

当这有理可循、形象生动的名字变成“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让人想起《1984》的经典语录“好,双倍好,加倍好”——一切有思想与美感的词汇都被取消,语言沦为彻底的工具。你通过这样的语言,从中挖掘不到一点可供品味的东西。缩减语言,也是缩减思想。

难以想象,当新一代的孩子长大,“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再也无人知晓,所有人只知“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外国人也只知道汉语里有“first tone,second tone”而不是“level tone,rising tone”,他们对汉语之美还能感受到几分?

不得而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