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邹忌到底有多高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两丈相当于多高 你知道邹忌到底有多高吗?

你知道邹忌到底有多高吗?

2023-06-16 00: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代表示人走路,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所以,一只脚往前迈一步就是一跬的距离。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古代一般采用身体的部位来规定各种长度单位,而且同一度量单位在不同的朝代表示的长度也不同。但是,古代长度的换算关系与现代还是保持了一致,如十寸为一尺。

我国的计量制度源远流长,各个朝代的度量衡都有所变化。

先秦时期,黄帝设五量,衡,量,度,亩,数。商鞅变法以后,改革了亩积制。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算是建立了一套比较齐全的计量制度,所以汉代承袭了秦朝的制度。

我们都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局势混乱、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所以度量衡制度也很混乱,在长度计量中,将长度增大了十分之三。

接下来的隋唐至明清时期,度量衡制度变动比较小,唐代具有大小尺之分,民间普遍采用大尺,以后基本以唐代的单位制度作为参考。

寸字是部首之一,带寸的字往往和手紧密相关,因为寸的本意是指中医切脉,大约在手腕一寸的地方,所以距离手腕一寸长的地方称为“寸口”。

《大戴礼记•主言》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所谓寸,即手指的宽度长短,也有人认为寸就是中指中关节的长度。如此来看,一寸大概是2-3厘米的范围,而我们常说的三寸不烂之舌、一寸山河一寸金、方寸之地,也可以看出是短小的意思。

关于尺的出处,说法较多。首先从尺的字形构造来看,尺的下半部分很像是两个手指在丈量,所以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所测量的范围就是一尺,即所谓“布手知尺”。

也有说法表示,男子一个胳膊的长度就是一尺。《说文解字•尺部》记载,“尺,十寸也。”这里则表示尺由寸换算而来。

与现在的一尺(33.33厘米)相比,古代一尺显然比较短,而且各朝各代又不尽相同,比如,周代一尺约为23厘米,而唐宋时期约为31厘米。

所以,邹忌修八尺有余,他到底多高呢?

邹忌属于战国时期齐国人,《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而《战国策》成书于西汉时期,所以说,这里的八尺采用战国或者汉代的标准。

《汉语大词典》根据出土实物的测量和文献记载,认为战国时期和汉代的一尺即为现在的23.1厘米,根据这个标准来看,邹忌的身高就是185厘米左右,可见邹忌是个又高又帅的公务员了。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木工一尺合今31.1cm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丈到底是多少米呢?丈,十尺也。而丈夫,就是形容一个成年男子的身高为一丈, 商代一尺约为16.95厘米,所以他们用1.69米指代成年男性身高。

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人们去买布的时候,都会用到匹这个单位,所以匹一般用来计量布帛、绸缎等的长度。白居易《卖炭翁》写到: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那么,半匹布有多长呢?《汉书·食货志》记载:“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可见半匹布为两丈,以唐代尺寸计量,有6米多。

到此,邹忌这个美男子的身高问题终于解决了,你有什么上学期间的未解之谜,快来告诉我们吧,我们也可以帮你研究一下哦。

不过千万不要问我,小明这个穿梭在各种变态应用题、作文中的不辞辛苦的小朋友,为什么要开开关关他家的水龙头,为什么要和别人在甲乙两地来回折腾!大概这就是他考不上大学的原因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