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进化史:隶书与碑的结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汉隶书曹全碑属于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风格 隶书进化史:隶书与碑的结合

隶书进化史:隶书与碑的结合

2024-07-16 08: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

导语: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史称,隶变!这个过程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彻底改变了汉字的面目!

秦亡汉兴,在秦代作为钦定正规字体的小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很快下降。虽然汉承秦制,篆书仍然是汉代通行字体之一,但它的使用范围却逐渐下放到民间地位,也正因为其正规性减弱,又使其书法艺术性的发挥更为可能。

何绍基《临汉代隶书》

同时,由于汉代广取博纳,充分重视美的多样性的文化背景,所以处于广泛使有的隶书日益发展成熟,而成为正规字体的过程中的篆书,便必然地吸取隶书的经验与成果,从而发生创造性的变革,得到艺术上的新发展。

汉碑是东汉晚期石刻制度仪式化及隶变终结的产物,官方碑刻制度的建立与隶书本体语言的高度成熟为汉碑奠定了文化物质基础。由此,站在书史立场上,虽然不能无视简帛书在隶书进化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但将汉碑视作隶书的典范却无疑是符合书史事实的。

邓石如隶书局部

篆隶混参的秦代隶书

秦代隶书被称之为古隶、秦隶。带有浓厚的篆书意趣,笔画平整无波磔。

此时的草篆字体仍为大篆,字势已经渐变为宽阔,而且趋向于横势。笔画表现出波动的运动感,已有明显的笔画之间的映带关系状态,书写的时候有了笔意,初步形成笔画化趋向。

由篆到隶的书体演变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快写手段来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形成自己的规律。

《峄山刻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李斯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篆法左右对称均衡,肃穆缜密,笔笔浑圆,堪称“玉筋”,上紧下松,直线相接之处的弧转,让紧张的气氛得以舒缓,体现出雍容甚至妩媚的气度。

《云梦睡虎地秦简》

我国最早的隶书,该竹简形体中仍保存有大量的篆体痕迹,篆隶混杂,秦隶在破坏、肢解秦篆的书写方式中,尽管仍留有大量的篆书圆笔中锋的笔法,但汉代隶书中的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等在简中都已出现,部分简上还有明显的连笔意识。与石刻文字相比,此简更直接体现了毛笔运动的丰富性。

《居延汉简》

四大汉简之一,汉简隶书是草率的,但《居延汉简》的笔迹更加随意。从书法史角度看,这恰恰佐证了隶书到章草的过渡。从字形上看,有些字结体工整字形严谨有,有的烂漫轻灵飘逸多姿,有的敦厚端庄古雅朴茂,内容之丰富堪称汉代边疆军政生活的百科全书。

《侯马盟书》

大篆,起笔粗重,多侧锋取势,收笔细,笔画多圆弧形,少用方笔,形似蝌蚪,与战国时期其他手写体如楚国简书,帛书等古文接近。

《天水放马滩秦简》

字体还带有浓厚的篆意,形体上又与篆书已经明显不同,由长方变正方或扁方。由篆书强调竖画转变为强调横画。书写时中侧锋并用,提顿分明,使转流动,收笔露出磔意。

《青川木牍》

秦代早期隶书,篆法隶势明显,笔画平稳工整。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字形扁方,取横式。用笔的动势和笔迹清晰地表现出起止时回锋和出锋的变化,向右方向的末笔已显露波挑之势。

形成时期,西汉至东汉前期

到了两汉才是隶书真正的成熟时期,它取代了篆书成为汉代最主要的书体。

隶书在汉代受到厚葬之风的影响,碑刻成为隶书的主要载体,同时,摩崖刻石,包括一些简牍帛书也是非常的盛行,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作品。

《五凤二年刻石》

虽然形构已脱去篆书遗意而完全隶法,但刻工在雕刻中仍然沿用篆书之法,无明显波磔。字大小不等长短不齐,稚拙有趣且一派天真,保留着生动的灵气,具有出人意料之美。

《莱子侯刻石》

此刻熔篆籀之意写隶。苍简古拙,笔力劲健,筋丰力足,极具风骨,同时结体开张,章法丰密,情趣饱满,率真痛快。字外有边框,刻石字迹清晰,刻痕显露,保存完好。

《老子》甲本

马王堆帛书用笔与一般汉简相比,无草率之意,沉着遒健,有圆厚之感。但帛书中所表现出的风格也各有不同。如其中的《老子》甲本,其形态大都保留有小篆纵势遗意,字距较大,多呈长方之体势,与秦隶一脉相承。

《老子》乙本

与甲本不同,乙本字形扁方,横势强烈,横竖结构规整,波挑和掠笔有明显的装饰趣味,更近于成熟的汉隶。工整而有变化,端庄而又清峻。章法上字距空间较大,更衬托出简洁典丽的气息,与甲本繁密古朴的感觉正好相反。

繁盛时期,东汉隶书

正体字从篆书到隶书的发展经历过两个阶段。结体由圆转变为方折,字形由长竖变为扁平。

在短线的基础上加以粗细变化,产生出横、竖、撇、捺、点各种形状不同的笔画。进入东汉,隶书的发展着重于点画形式的突破,一波三折,蚕头雁尾等写法逐渐成熟。

端庄平正、 法度严谨

这类作品受儒家中和美学思想的整体笼罩,因而,其审美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对早期汉隶庶民化倾向的遵循,将简帛书法的“逸笔草草”做了有效的限制,而使其呈现出情理交融,文质彬彬的审美风范。

《子游残石》

用笔峻利劲达,掠画和“雁尾”分明,大多重按然后轻提,笔势上扬,略显滞重和粗率。结字上下紧结,左右取势开张,茂密而不乏自然之态,布局疏朗有致。是东汉隶书中的精品。

《乙瑛碑》

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

《西岳华山庙碑》

此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其结体方整匀称,笔致遒丽灵秀,丰腴醇雅。结字规正。整饬谨严中又极尽变化之致。气度典雅,点画俯仰有致,波磔分明多姿,是汉隶中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代表作品。

《史晨碑》

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方整,端庄典雅。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

《熹平石经》

此碑由蔡邕等人主持订正经籍文字, 经汉灵帝许可, 刊刻于石。出于多人之手,虽面貌近似,但仍可分工拙,有的雍容端庄,有的沉厚宽博,但亦有不少刻板造作缺少艺术趣味,它的整饬和规范以及华饰的笔画,是汉碑隶书走向程式化的产物,显示了汉碑隶书规范至顶峰的特征,已开魏晋时的隶书碑刻之风。

《张景碑》

字法端严工细,体势开张,波磔分明,用笔峻利,方圆兼备,秀丽多姿。属于汉碑中隽永秀劲一派,笔势波磔分明,体势横扁平整,端庄自然,是上承古篆,下开楷则的汉代隶书碑群代表。

挺峻流利、 清劲秀逸

此类汉碑隶书之结构也较为严谨,但与端庄典雅类型不同的是,在严谨之中又有些许变化,更有奇趣,虽规矩整齐,一笔不苟,却又姿媚横溢。

《曹全碑》

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笔法严谨而显多姿,结体舒畅,波磔柔美,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

《礼器碑》

是汉代碑刻中与后世以“二王”为主线所形成的经典审美样式和范畴一脉相承的最为典型的碑刻。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

《孔宙碑》

此碑书法以圆笔为主,笔势与结体极力向横向拓展,蚕头燕尾的横画。左展右舒的撇、捺,与字的中官密实紧凑形成鲜明对比。既典雅秀丽,又潇洒飘逸,是我国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尹宙碑》

结体内紧外拓,笔画细瘦圆健,字体风格俊逸洒脱,颇具秦小篆之遗风。书法风格工整中透出洒脱,统一中富于变化。行笔一波三折,有金石之气。因与《孔宙碑》相类,故有“二宙”之称,康有为称其为“汉分中妙品”。

质朴高华、 雄浑沉厚

此类汉碑隶书无论是用笔还是结构,都没有前两种类型精丽典雅,笔法方拙简真,少八分波磔,尤见刀意,充分体现了汉代朴拙大气、浑然天趣的审美取向。

《张迁碑》

此碑用笔以方为主,是汉隶中方笔的典型代表。其结体常于平稳中见崎岖,静中寓动,错综而富于变化。初看似有笨拙之感然细细咀嚼,则会领略出其体态变化多端、疏密得体、方圆兼备的在巧拙之妙。特别是碑阴之字,似不经意,但其意态上的雄健高古之气尤为明显。

《衡方碑》

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整篇章法紧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很少,但又毫无局促壅塞之感。

《鲜于璜碑》

结体方形偏扁,略少奇崛变化,总体印象浑厚平实,虽具古朴之风,却略显木纳。这主要由于一味形扁,笔划粗壮,缺少一些细瘦硬挺的线条从中调节,故而形成平实厚重有余而险劲奇崛不足。这种缺憾,在碑阳中甚为突出,而碑阴中不甚明显,碑阴字大小不一,不甚工整,参差错落,近两爨书风,真率稚拙。

《石门颂》

此碑就山壁凿刻,结字疏宕奔放,古拙自然,富于变化。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西峡颂》

古朴方劲,刚健整饬,用笔多方笔起收,少作提按,取中锋行笔,兼参侧锋作波磔。尤其是笔画转折处外方内圆,方处棱角分明,圆处刚劲深含拗力。此碑在汉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书法篆意楷形,既严劲又灵动。

《封龙山颂》

书风雄强豪放,结体方正古健,点划之中有篆籀之意,粗犷俊朗,有独特的阳刚之美;与《石门颂》、《西狭颂》和《杨淮表纪》等同属一路。

《裴岑纪功碑》

以篆入隶,圆劲古厚,气势磅礴。字形较它碑为长,宽博大度,章法茂密。清方朔谓其书“雄劲生辣,真有率三千人禽王俘众气象。乃以篆为隶,由篆变隶之渐也。”

结语:

魏晋以后,隶书的发展已没有太多的余地,在标准化样本隶书《熹平石经》的影响下,体态大小一律,横平竖直,工整而且规矩,点划拘谨刻板,蚕头燕尾和波磔挑法千篇一律,基本上都在往工整规矩的路上滑行。

(下)

导语:昨天的隶书进化史说到,魏晋以后,隶书在《熹平石经》这样标准化样本的影响下,已经走上了点划拘谨刻板,波磔挑法千篇一律的道路。

隶书,自先秦至当代,在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规矩有则,法度易掌握,操作简易,实用美观,深受各代人的喜爱。

但由于时风的影响,各代隶书的命运则是不同的。从书法发展史来看,隶书有两个高峰,一是上文的汉代,二是本次要说的清代。

《纪泰山铭》

隶书衰落的魏晋唐宋元明

魏晋时期是“今文字”书体演变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这时期正书逐步完善,趋于定型,越来越成为应用文字的主流,并使书法成为一门自觉和艺术。

面临日趋成熟的草书、行书、正书,隶书则显得规矩严谨,在表达情趣方面逊于上述书体。

唐代则是隶书发展的谷地,如果从书法发展史来看,方笔的出现是一种进步,其打破了圆笔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撇,捺,折等笔画,是楷书的基础 ,后世的行、草书都是从隶书蜕化出来的。

邓石如《隶书新洲诗》局部

但若一味地强调单一的用笔,就可能走向反面。隶书是楷书的基础,但唐人却用楷法写隶书,失去了古味,徒具其形。因而隶书在唐代难以取得较大成果。

两宋书家也大多不问津篆隶,除北宋初期的徐铉兄弟和郭忠恕及金人党怀英外,以篆隶称世者鲜见。其实就两宋史实而言,收藏金石古玩,集录金石铭文,甚而集古印成谱,早就十分风行。

但宋代书法崇尚意趣,以苏、黄、米为代表,其追求意趣又主要阐发于可以任性恣情的行草,所以除米芾因好古而偶有涉及篆、隶外,少有大书家专攻此道。

邓石如《隶书新洲诗》局部

其中原因也是篆、隶二体在当时人的眼中十分严肃、高古,而不能随意的缘故。所以宋代的金石收藏及好古之风,并没有成为篆、隶书法发展的重要渠道。

时至元代,篆、隶书法蔚然成风,所取得的成就也不低于其他书体,在“托古改制”、全面回归的古典主义书法潮流中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

元代的篆隶不同于秦汉的篆隶,其主要特征是能够将篆隶书创作纳入到文人书法创作的轨道上来,而非仅限于金石碑版。从而使元代成为自秦汉篆隶书法衰微以后重新复苏的的第一个高潮,并开启了明清文人篆隶书法的源头。但点划和结体过于光挺平直,缺少变化,非常刻版。

邓石如《隶书新洲诗》局部

明代隶书发展式微,仅可视作元代和清代两座隶书高峰的之间的过渡桥梁。虽如此,明代隶书在隶书师法观念的转变和传承中发挥的作用仍不可忽视。

明初沿袭元代赵孟、吾丘衍复兴隶书的风气,师古法、师名家隶书碑刻、学习“折刀头” 笔法。明中期在文徵明的提倡与实践之下,隶书延续明初的师古风气,宗法汉魏名家,引领了吴门书派的隶书师法风气。

明末,隶书师法名家的同时,出现了师法非名家隶书的滥觞。书法家品评隶书的标准也不再局限于是否为名家,而单纯地从隶书碑刻本身出发,“不衫不履”成为晚明重要的隶书审美观。

《赵孟頫隶书千字文》

枯木逢春的清代隶书

明末清初,由于金石考据之风日盛,加之出土金石碑铭渐多,在书法界形成了碑学的革新浪潮。由于碑学的崛起,因而篆隶日益为世人所重,书法纷学汉碑,出现了一批精擅隶书的高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契机,促成了隶书在清一代的枯木逢春,使清代隶书成就超越唐、宋,成为继汉隶后的又一高峰。

清代隶书上承金文篆书,取法汉人,旁涉北碑,创造了一代新风,也涌现了一批大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桂馥、赵之谦等。

郑板桥

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金农

“扬州八怪”中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这是其大胆创新、自辟蹊径的标志。金农的行书从其早期开始就不入常格,而以碑法与自家的“漆书”法写成的行草书,用笔率真,随心所欲,点画浪藉而又笔墨醇厚,粗头烂服之间,透出苍逸稚拙之趣,令人叹服。

赵之谦

清代杰出的书画篆刻家。他的篆刻取法秦汉金石文字,取精用宏,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赵派” 。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伊秉绶

伊秉绶的隶书高古博大,字愈大愈壮,如正人君子,气象伟岸。古拙中蕴灵秀,老辣中含韵致。

邓石如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其隶书水平极高,他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体势值由雅驯而趋开张,笔意由温润而趋劲豪,气格宏阔而无纵横习气。风格大气磅礴,遒劲飒爽,自然独树一帜。

何绍基

独创“回腕法”,战掣裏毫,朴拙生动、奇崛有力,在凝厚古拙中见沉雄苍劲。其隶书线条形如“肉皮卷”状,沉雄峻拔,屈铁枯藤,这也与他的“回腕法”执笔有很大关系。

《石台孝经》

结语:

清初帖学垄断,书风单一。由于历史性的文化积习的压力,使书法在以法致道的漫漫长途中艰难地跋涉著。最为明显的是,帖的巧美导致了“馆阁体”对清初书法的侵蚀,从而形成了颓弱的格调低下的局面。

清初和这—局面分庭抗礼的关键书体,就是隶书。 清隶不仅为碑学在清代的发展开了头, 而且清隶始终伴随著有清三百年书法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著。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