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千年沧桑话鉴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汉永和四年是多少年 【中国水利报】千年沧桑话鉴湖

【中国水利报】千年沧桑话鉴湖

2024-03-14 02: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水利报】千年沧桑话鉴湖

发布时间:2020-08-03 11:50

信息来源: 市水利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在汉代的中国江南有一处宏大的水利工程。它就是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境内的鉴湖。在古代史籍上,它又称为镜湖、庆湖、长湖、大湖、南湖等。此湖系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会稽太守马臻在任内利用发源于会稽山的数十条溪河与越国时期的山阴故水道,以及山会平原上一些零散湖堤,重新围筑新堤,汇聚 “三十六源”之水造就的人工大湖。这既是由当年人工筑成最大的水库之一,也是后世浙东运河绍兴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恢宏工程举世瞩目

  会稽山水资源十分丰富。据考证,仅流入古鉴湖0.38平方公里以上溪流有43条,内有0.8平方公里以上溪河36条(即史籍所载的“三十六源”)。由于缺乏完备的水利体系,加上山会平原湖田低洼、濒江临海,每当山洪暴发或海潮倒灌时易造成洪涝灾害。又因无大型蓄水设施,山间来水只能直接排入大海,一到旱季,粮田干枯,造成旱灾。

  马臻到任之初,经过实地考察,顺应民意,兴利去弊,在聚合库银的同时,发动郡内民众以工代赈,兴起大规模筑湖工程。据宋代方志记载,马臻当年所筑鉴湖,周长358里,以三桥闸为界,分为东西两湖。在郡城外会稽山北部平原的岸边,围筑起大量新的堤堰,还建成了诸多水利配套设施。其中,在鉴湖东湖建有斗门4所、闸3所、堰15所,在鉴湖西湖筑有斗门3所、闸3所、堰13所,并埋有阴沟等泄洪、放水设施。此外,在离鉴湖最远的濒海处,建起玉山斗门2间。

  汉代鉴湖的范围,东起东小江(今绍兴市上虞区境内的曹娥江)畔的蒿口斗门,一路向西,经郡城(今绍兴市越城区),迄于今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大王庙村的广陵斗门,堰堤全长56.5千米,堤坝控制集雨面积610平方公里,正常水位5米,水面面积172.7平方公里(约为今杭州西湖的30倍),堤顶高程约7米,正常蓄水量2.68亿立方米,总库容4.4亿立方米以上。鉴湖以堤坝长、水面广、泄洪输水设施多、配套设施全,而成为汉代人造水库的世界之最,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均有其独特地位。

  修筑鉴湖这样宏伟的水利工程,势必会触犯一些豪强的利益。极少数奸徒便与朝中外戚勾连,虚列大批死人的名字,写出“群体性”诬告信。鉴湖大功刚成,昏庸腐败的汉顺帝刘代却下诏将马臻拘捕到京。不容马臻辩解,亦未经核查,便将其处死。

  马臻被冤杀后,越人思其功德,冒死将其遗骸从千里外的洛阳接回山阴,厚葬于鉴湖岸边,建墓立祠,并世代祭祀。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宋仁宗赵祯下敕为马臻平反昭雪,赐封马臻为“利济王”。

  鉴湖功用泽被千秋

  《宋史》对鉴湖的功用有客观记载:“越州水:鉴湖之广,周回三百五十八里,环山三十六源。自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始筑塘,溉田九千余顷,至宋初八百年间,民受其利。”围筑这一汉代伟大的水利工程的马臻虽被冤杀,但他身后的鉴湖却遗泽千年,造福后人。其表现:

  一是极大地完善了山会平原的水利体系。鉴湖“湖水高平畴丈许,筑塘以防之,开以泄之。平畴又高海丈许,田若少水,则闭海而泄湖水,足而止;若苦水多,则闭湖而泄田水,适而止。故山阴界内,比畔接疆,无荒废之田,无水旱之岁。”《嘉泰会稽志》这段简略文字,将汉代鉴湖集蓄水、防洪、灌溉、防潮、抗咸于一体的工程作用表述得淋漓尽致。

  二是有力推动了农耕时代的经济发展。“溉田九千余顷”,以一顷为100亩计,使郡内90多万亩农田免遭洪涝和咸潮侵袭的祸患,成为膏腴之地。农业的稳步发展,让旱涝保收的山会平原成为历代农桑基地与赋税来源地。

  三是发展了水产养殖业。品种繁多的水生动植物,让捕捞养殖成为沿湖农户的又一产业,丰富了民众的食材。

  四是集聚了源于会稽山中的优质水源。鉴湖筑成后一直是沿湖居民须臾难离的主要饮用、生活水源。富有大量微量元素的会稽山源头活水,还是绍兴酿酒业久盛不衰、无可替代的传统配方。

  五是发展了水上交通。鉴湖成为重要的水上驿路,促进了山会平原与外部的经济、人文交流。自东汉起,这里一直是连通京城的漕渠。南来北往的官宦商贾、文人墨客,经此到达会稽各地。

  运行千年走向衰落

  鉴湖给越地带来了一千多年的繁荣,但自北宋后期起开始沦落,至南宋时已大部堙废。《宋史》对鉴湖的衰落,作过如下记载:“岁月浸远,浚治不时,日久堙废。濒湖之民,侵耕为田,熙宁(1068—1077年)中,盗为田九百余顷。……自时奸民私占,为田益众,湖之存者亡几矣。”

  鉴湖的衰落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社会原因。一是人口剧增,人湖矛盾突现。北宋末、南宋初,大批北方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山会平原人均占有土地量锐减,田赋日益加重,使围湖造田成为客观需求。二是随山水冲刷而下的泥沙自然沉积。三是地方官府疏于管治。南宋绍兴末年(1162年),填造湖田已达2300余顷;乾道元年(1165年),开禁鉴湖。大规模垦湖后遗存的水面,最后又回复到古越时期的山阴故水道, 成了后世浙东运河绍兴段的主航道。

  鉴湖衰落后,为抵御旱涝灾害的再次肆虐,绍兴府与山阴、会稽两县官民,又经过数百年海塘(闸)建设与河湖治理,最终使会稽山南部“三十六源”之水通过遗存部分的鉴湖,与晋代贺循开凿的西兴运河、明代成为内河的西小江,及纵横交叉的各类河湖重新连通,在山会平原再次编织成一张巨大水网,从而消除了鉴湖衰落后水利系统出现的隐患。

  盛世治水重塑新景

  如今的鉴湖,在东西两湖诸多地段,仍随处可觅一二百米宽的湖面。鉴湖东湖遗存下的白塔洋等湖面,最宽处达四五百米。

  1988年7月,浙江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以地方立法形式通过了《浙江省鉴湖水域保护条例》。《条例》对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与公民保护鉴湖的责任及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作出了明确规定,成为保护鉴湖的法律依据。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包括鉴湖城区段在内的“环城河整治”,到21世纪初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绍兴市通过20余年不间断整治,使鉴湖沿岸重新焕发了青春。

  位于绍兴市城南段的鉴湖周边,通过大规模拆迁和环境整治建成了多个成片相连的开放式公园绿地,成为市民与游客的休闲赏景之处。

  该市柯桥区柯岩街道段的鉴湖西湖畔,通过大力疏浚与保护性开发建设,早已建成国家AAAA级风景区,并在鉴湖畔的海山村,建起了马臻纪念馆。通过旧村改造与“美丽乡村”建设,在岸边广泛植绿,建起了规范化的游步道与配套的亭台楼阁,使鉴湖西湖沿岸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2016年6月起,绍兴市着手筹建“东鉴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核心区由鉴湖东湖遗存的洋湖泊、百家湖、白塔洋等3处湖泊及浙东古运河组成,规划总面积98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约692公顷。该公园(试点)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正有条不紊地展开。可以预见,鉴湖东湖昔日两岸绿荫、碧波荡漾、桑柘芰荷、鹭鸟翱翔、渔舟晚唱等美景将会重现人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