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帮你捋清秦朝官制,让你搞懂三公九卿、监察制、郡县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汉官制结构图表 一篇文章帮你捋清秦朝官制,让你搞懂三公九卿、监察制、郡县制

一篇文章帮你捋清秦朝官制,让你搞懂三公九卿、监察制、郡县制

2024-07-15 15: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御史大夫与御史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先秦时期,御史主要负责记录各种档案,而秦朝的御史大夫主要负责监察百官、管理书籍和群臣奏章,地位之高相当于副丞相。

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下又设有侍御史和监御史(郡官)。

三公·丞相

丞相上承皇帝诏令,管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国政大事。

丞相又分为右丞相、左丞相、中丞相三种。古代以右为尊,故右丞相地位要高于左丞相。而中丞相就比较特殊了,宦官担任丞相时才叫中丞相,比如指鹿为马的赵高。

当然,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宰相与丞相是有区别的。宰相是最高行政官员的一种总称,比如先秦时期的国相、汉哀帝时期的大司徒、隋朝的尚书令等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的官员,这些都算是宰相。在不同的朝代,宰相对应着不同的官名。而丞相只是秦朝一个具体的官名。

丞相下设九卿,分别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延尉、典客、宗正、少府、治粟内史。他们分掌具体的行政要务,共同负责全国的各种政务。

九卿·奉常

奉常,周为春官宗伯,掌邦礼,秦改奉常。(《通典》)

也就是说奉常从周朝的春官宗伯沿用而来,主要掌管宗庙祭祀之礼,位居九卿之首。

奉常之下设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医、太史以及太卜。他们主要负责的事务如下图:

九卿·郎中令

郎中令与皇帝非常亲近,掌管的事务繁多,主要负责宫廷警卫、统领和监督下级属官、殿中议论、宾客迎送等等一系列的重要事务。郎中令下有属官大夫、郎、谒者、期门、羽林。

“秦置谏议大夫……属郎中令”(《齐职仪》)

大夫主要负责谏议,有谏议大夫、中大夫、谏大夫之称。

郎分为很多种,有议郎、侍郎、中郎(设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三种)、郎中(设车郎中将、骑郎中将、户郎中将三种)。他们服侍皇帝出行,掌管门户。

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

谒者主要负责传达通报、朝会礼仪等事务。

九卿·卫尉

卫尉主要掌管宫门安保警卫,守卫宫禁,下设巴士司马令和卫士令。巴士司马令管理宫内车马,卫士令掌管宫门卫士。

九卿·太仆

太仆主要负责车马制度和管理车马,皇帝出行时,为皇帝架车马。由于常常与皇帝接近,地位也非常高。

九卿·廷尉

廷尉相当于最高司法机关,主要负责司法审判,其下设延尉丞。很多时候,地方上处理不了的案件都会交给延尉处理。不仅如此,延尉还可以修改律令、管理刑狱,审判和逮捕关押王公贵族。

九卿·典客

典客简单来说,就是外交官,下设行人。主要负责邦交,包括国家与属国的交往,也包括国内各诸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九卿·宗正

顾名思义,宗正主要掌管皇族宗室事务,如记录皇亲国戚的名籍以及他们的嫡庶身份,与我们现在所谓的修族谱差不多。宗正下设宗正丞,相当于副官。

九卿·少府

少府就有点像我们所说的管家,主要负责皇帝的私人小金库,以及照顾皇帝的生活起居的各个方面。其下设有众多官员,如下图所示:

注意:这里的尚书以及中书谒者将来会崛起,成为后世三省六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图中的各种丞就相当于各种令的副官。

九卿·治粟内史

治粟内史主要掌管国库,包括粮食的储备,金钱的储备。当然,还有一个职能,就是调控京城或者各郡的物价。其下设太仓令和太仓丞、平准令和平准丞。前面两者主要管理国家粮食的储备问题,后两者主要负责调控京城和各郡的物价。

总结中央官制,我们可以把中央官制分为三部分。一、负责军事(太尉);二、负责监督(御史大夫);三、负责行政管理(丞相,丞相分管九个部门)。

第二板块:郡官制

郡官最高层次的官员主要有三个,分别为郡守、监御史和郡尉。这三个职位属于平级,由中央官直接任免。他们共同治理郡,可以说军民兼治。

·郡守

郡守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主要负责一郡之内的政事。

从这个官职名称来看,“守”有防守之意,早在战国时期,守护边郡的官员名为“守”,为武将。到了秦朝,郡守稍微发生了一点变化,那些比较偏远地区的郡守还是由武将担任,但是内地的郡守多由九卿之一郎中令之下的郎官担任。

郡守除了不能掌管监御史和郡尉两个平级郡官外,官职在其之下的官员都能凭其任免。

·监御史

监御史被三公之一御史大夫下的御史中丞掌控。其主要负责监督郡内各级官员,包括郡守。

·郡尉

郡尉与三公之一的太尉有些类似,为郡的最高军事长官,主要负责军队驻守以及郡内治安。在一些偏远郡地,一般百里设一都尉,都尉之下有士史、尉史,关隘之处还有关都尉。

郡内除了这三个重要官员还有一个郡丞,郡丞作为郡守的次官(相当于郡守的副手),辅佐郡守完成工作,若郡守职位有空缺,郡丞则顶上。

总结郡官制,我们也可以把它分成三部分。一、负责军事(郡尉);二、负责行政管理(郡守);三、负责监督(监御史)。

第三板块:县官制

郡下置县,县作为最低的行政地区,主要有县长或县令、县丞、县尉。

·县令或县长

县令或县长是县内最高的行政长官,他们按照县内人口数量来区分。人数超过一万的县,行政长官就为县令,人数不足一万的县,其行政长官即为县长。

·县丞

县丞与郡丞类似,作为县内最高行政长官的次官,辅佐县长或县令完成工作。

·县尉

县尉主要管理县内治安、抓捕坏人,与郡尉有点相似之处,但是其不掌兵。

县里除了以上三个重要职位还有以下官员:

·令史

令史主要管理重要的文档。

·狱掾

狱掾就是所谓的监狱长,管理县里的监狱。

·治狱吏

简单来说就是县里监狱的狱卒。

·文无害

主要负责案件的复查,以免出现冤假错案,同时也可以巡查监狱。

·仓吏

顾名思义,“仓”指的是粮仓,所以仓吏指的就是管理县里粮库的官员。

·厩驺

厩驺就是掌管县里车马的官员。

第四板块:乡亭制

县以下是乡,乡以下还设有亭,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亭制主要由四个职位组成,有三老、有秩或啬夫、游徼和亭长。

·三老

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汉书·高帝纪上》)

虽说这是刘邦在位时期建立的制度,但是这是在秦朝制度上改变而来的。他在秦朝的制度基础上加了县三老。

三老主要掌管乡里的教化,一般都是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他在掌管乡里教化之时,还可以向郡里或县里举荐优秀子弟,让这些优秀子弟不被埋没。

·有秩或啬夫

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续汉书·百官志》)

有秩或啬夫的官名按照乡里人口的数量来区分。若一个乡的人口数量达到五千人,则担任此职务的人叫做有秩,若这个乡人口不多,没有达到五千人,则担任该官职的人是为啬夫。

有秩或啬夫两者职务相同,主要负责解决乡里乡亲的矛盾纠纷,同时负责帮忙收取赋税,还安排人们的徭役。

·游徼

游徼主要负责巡查、维护治安以及抓拿盗贼,不过此职务其实是当时的一种徭役。

·亭长

我们熟知便是汉高祖刘邦,他就担任过亭长之职。亭长主要负责调节邻里纠纷,抓拿盗贼,管理卫生,也是徭役的一种。亭长下设负责保洁的亭父和负责抓捕盗贼的求盗。

结语:以上便是秦朝官制的四大板块。我们不难发现,从中央到地方都存在行政、监督、武装三个部分,这里的监督机制也就是所谓的监察制度。捋清了这些,大秦的官制也就豁然开朗了。

大秦王朝不管是书同文、车同轨,还是国家的政治管理体系,它的各种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其官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给了后世参考沿用的价值,如它的监察制度以及九卿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三公九卿制度也为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把秦朝官制分成四个板块来看,可以清晰地看到秦朝的军政管理体系是层次分明的。这样一来,便使得管理社会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当然,这一切在皇帝以及官员能够有所作为基础之上。

按道理来说,有了合理的军政管理体系,秦朝应该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但是为何会二世而亡?追其原由,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1、秦的管理构架虽然比较完善,但其律法严苛程度让人悚然,并且律法复杂多变,罪轻刑重。以重刑治服天下,弄得人心不向,不得人心者,不得国也。

2、统治者在秦的灭亡上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秦始皇的残暴在一定程度上将百姓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然而他又动用庞大的人民群众大兴土木,极大加剧了与百姓的矛盾。

3、秦二世与赵高的祸害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秦二世胡亥的任性使得赵高有机可趁,而赵高也抓住机会将自己的权力发挥到最大,到后面已经没有任何官员能够与赵高相抗衡。本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还可以互相监督和牵制,但是李斯被杀后,加上二世胡亥的纵容,中丞相赵高一家独大,没有人能奈何他。最终各地农民起义,导致秦消亡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之中。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查找文献和创作以及制图都不易,还望各位支持。本文均属本人观点,如有遗漏或不妥之处,请补充或指正。

参考资料:

《秦朝官制、文化、科技总结》(论文)

《秦朝官制》(论文)

《三公九卿转变为三省六部的内在政治因素》(论文)

《汉书·高帝纪上》

《汉书·百官公卿表》

《通典·职官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