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小皇帝频出,却为何还能维持190多年,而曹魏只一个小皇帝就大权旁落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汉外戚为什么权力这么大 东汉小皇帝频出,却为何还能维持190多年,而曹魏只一个小皇帝就大权旁落了?

东汉小皇帝频出,却为何还能维持190多年,而曹魏只一个小皇帝就大权旁落了?

2023-06-24 13: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东汉政权主要由三股势力构成:外戚、宦官和士族。

外戚和宦官是皇权的衍生势力,对皇权的依赖性很大。在特定的时间,他们可以转化为皇帝本身的力量。

而士族在东汉前期的势力较弱,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政权的稳定,是皇权最坚定的维护者。

东汉前期,小皇帝即位后由外戚掌权,士族辅佐。小皇帝长大后,就依靠宦官诛杀外戚,收回权柄,同时获得士族支持。

得益于东汉政权中三股势力的对峙、平衡,由于无法彻底消灭对手,三方对于皇权支持自身的需求都很强烈。

这就是东汉前期小皇帝频出,却总能翻盘执政,将政权维系下来的原因。

补充说明一下,东汉外戚的大将军梁冀,因汉质帝称他为跋扈将军,毒杀汉质帝的行为,纯粹是为了自保。从梁冀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没有篡位自立的意图。

梁冀最终也是被他所拥立的汉桓帝指使宦官杀死。

东汉末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士族通过垄断知识,垄断舆论,进而垄断做官的权力,不断做大。三股势力的平衡态势逐渐被打破。

东汉最后的两位实权皇帝,汉桓帝与汉灵帝,为了恢复平衡,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汉桓帝在诛杀跋扈将军梁冀时,将与梁冀有关的士族强行牵连,一并诛杀,使得朝堂为之一空。

按照惯例,这些士族在皇帝夺权后,大多会转而支持皇帝,可这次,他们没机会了。

随后,汉桓帝利用宦官与士族争斗,大批罢黜有名士族,终生不再任用,史称“党锢之祸”(士族角度的称呼)。

最后,汉桓帝以财政吃紧为由,开始大规模“卖官鬻爵”。这件事常被后人诟病,也是他被称为昏君的重要理由。

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在没有科举制度的东汉,通过卖官,打破士族对做官权力的垄断,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到了汉灵帝时期,士族失控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袁氏、杨氏等四世三公的大士族,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各个中、小士族围绕在大士族旁边,通过姻亲、师徒、荐举等关系,结成一张网罗天下的巨网。

士族在大量攫取政治、经济利益的同时,各种花式互吹、大造舆论,什么三君、八顾、八及、八厨……让自己成为伟大、光明、正确的化身。

反观外戚与宦官,却陷入尴尬的艰难境地。

由于一百多年来的交替掌权、彼此厮杀。面对士族的强势崛起,他们根本无法联手对抗,甚至外戚有了与士族合流的迹象(灵帝时的外戚大将军窦武,就是三君之一)。

外戚为什么向士族靠拢?说白了还是为了自保,戏法变了一百多年,傻子都看明白了,掌权的外戚没一个有好下场,连活下来都成了奢望。

公元168年,汉灵帝即位伊始,陈蕃(士族领袖)与窦武(外戚大将军)联名上书,要求革除宦官参政,宦官管霸、苏康等人被杀。

同年9月,宦官抢先发动政变,诛杀陈蕃与窦武,再次实行“党锢”。

汉灵帝也继续推行桓帝“卖官鬻爵”的政策,而且卖官级别越来越高。

虽然因黄巾起义,为了团结统治集团,汉灵帝被迫开放党锢。但在起义后,汉灵帝依然试图建立新的平衡。

设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统领全军。(加强宦官)

设立州牧,以刘表为荆州牧、刘焉为益州牧,刘虞为幽州牧、刘繇为扬州牧。(加强宗室)

立何氏为后,使何进成为外戚大将军。(何进屠户出身,与士族天生不和)

无奈大势已去。

汉灵帝死后,士族终于露出了隐忍百年的爪牙,挑唆外戚何进与宦官相争被杀,士族代表袁绍则带兵进宫杀尽宦官。

东汉最后的大宦官张让,在穷途末路之际,对年幼的汉献帝说:“我等灭绝,天下大乱,希望陛下爱惜自己。”随即,投入黄河而死。

正如张让所言,没有了外戚和宦官,汉献帝再不可能像他的先祖们那样取回自己的权力。

在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同归于尽的时刻,东汉灭亡已成定局。

我们再来说说曹魏的情况。

说到曹魏,就不得不提起曹操。作为实际开国皇帝的曹操,他所构建的政权里也是三股主要势力:宗室贵族(曹氏、夏侯氏)、寒族(许褚、张辽等)和士族(陈群、司马懿等)。

宗室贵族与寒族依托曹魏政权获得荣华富贵,他们对曹魏政权的忠诚度极高,是皇帝可以依靠来平衡士族的力量。

而此时的士族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无论谁建立的政权都不能忽视其存在。

排斥士族的曹操,到死也未能称帝,士族的反对是关键原因。

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接受了士族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以保证士族当官的特权,换取了士族对自己称帝的支持。

但是,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再次巩固了士族强盛的基础。同时,彻底推翻了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方略,使曹魏政权里的寒族势力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只能逐渐消亡或者转化为新士族。

士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平衡越来越脆弱,好在曹丕、曹睿两代帝王的能力不算太差,对士族严防死守,总算维持了下来。

但平衡被打破,似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到了曹魏第三代的小皇帝曹芳时期,打破平衡的契机出现了:辅政的大将军曹爽能力根本不足以维持局势。

士族代表司马懿趁着曹爽离开都城的时机,仅仅带领数百家丁就控制了整个都城。满朝大臣无人反对,纷纷投靠。

只有一个大司农桓范带着印信逃出都城,投奔曹爽。曹爽却拒绝了桓范以皇帝名义号召天下兵马反击司马懿的建议,向司马懿投降。

桓范大哭:“曹真英雄一世,他的儿子却是蠢笨如猪。”

怯懦的曹爽、固执的桓范,终究都被司马懿所杀,夷灭三族。

顺带一提,这个为曹魏殉葬的桓范,他的后世子孙桓温、桓玄在150年后,终结了司马氏的东晋政权。

曹爽的死去,意味着曹魏政权中,宗室贵族势力的彻底破灭。

失去了宗室贵族和寒族的支持,面对一家独大的士族势力,曹魏的小皇帝们已经无力回天。

公元254年,曹魏第三位皇帝曹芳被司马师废黜,时年21岁。

公元260年,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带领侍从讨伐司马昭被杀,时年19岁。

公元265年,曹魏第五位皇帝曹奂将皇位禅让给司马炎,时年18岁。

士族的崛起或许是历史的必然,但不得不说,曹丕确立的九品中正制,破坏了曹操为政权建立的平衡,大大加速了士族天下的形成,也让曹魏政权的崩溃来的更早了一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