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巴基斯坦为何闹分家?吵架、屠杀到战争,惨案接连不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巴基斯坦大屠杀是哪一年 印度与巴基斯坦为何闹分家?吵架、屠杀到战争,惨案接连不断

印度与巴基斯坦为何闹分家?吵架、屠杀到战争,惨案接连不断

2024-03-22 09: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托马斯

编辑|t

2023年11月9日,克什米尔地区再次燃起了战火。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士兵拿着机枪和大炮互相,战斗异常激烈。

对于这次的武装冲突,印度表示是巴基斯坦士兵在昨晚先开枪并使用迫击炮攻击己方,这才不得已做出了“适当还击”。

然而在此之前,巴基斯坦就对外宣称,印度的一架无人机入侵自己的领空被其击落,印度军队便主动向巴基斯坦哨所开火实施报复。

总之就是一句话,这次冲突都是对方的错。

自从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与巴基斯坦便暴力冲突不断,酿成了许多惨案。

那么印度和巴基斯坦本是一个国家为何会走向分裂?又有哪些惨案发生?

(印巴冲突)

且看印巴这对“亲兄弟”前世今生的恩怨情仇!

分治惨案

1757年,贫穷落后的印度开始沦为“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国力衰弱,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才终于摆脱了英国将近200年的殖民统治。

此时的印度国内有两大政治力量,一方是由印度教徒为主的国大党,另一方则是由伊斯兰教徒组成的“穆斯林联盟”。

(印巴分治)

这两方势力都想拥有自己的土地并获得独立自主权。

最后,在英国这个前“主人”的协调之下,以保留英国殖民者经济利益为前提,将印度的领土和统治权一分为二,交给了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

而国大党所在的地区就是“新印度”,也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印度,“穆斯林联盟”的统治地区,就是被我国国民称为“巴铁”的巴基斯坦。

1947年两大势力在分治后,纷纷宣布独立建国。

这次分治,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被迫迁徙运动,还酿成了一场场血腥而残酷的暴力冲突。

(印巴迁徙运动)

按照规定,生活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要被迫离开自己生存多年的家乡,进入到新的印度国。

同样的,“新印度”国内的伊斯兰教徒也要被迫进入巴基斯坦。

参与迁徙的人数先后达到了一千二百万人。

很快,大量人群的迁徙运动就造成了混乱,紧接着各大宗教的信徒因为信仰的敌对问题,以及迁徙中因为互相怨恨产生的各种摩擦,最终爆发了多次暴力冲突。

最严重的地区当属孟加拉与旁遮普地区,甚至出现了宗族灭绝的惨案。

(迁徙运动)

本来同为“旧印度”的手足兄弟,如今却将对方视若最大的仇人,丧失人性做出了禽兽不如的事情。

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互相袭击对方的村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最惨的还是两教派的女性。

印度自古以来就是种姓制度森严的国家,女性一直以来没有地位,一旦被对方教徒抓捕,就会遭受比男人们惨烈十倍的不幸。

(烧毁村庄)

据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官方统计中,生活在印度的五万多穆斯林妇女,以及3.3万生活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妇女,都遭受了类似的非人待遇。

最终,在这次大迁徙运动中,有将近一百万人丧生,成为了人类史上最大的惨案之一。

宗教对立

从前面的讲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印巴分治惨案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宗教。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国内大大小小由数以百计的教派,其中最大的两个就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印度教神像)

印度教本来是印度的国教,但在公元十世纪的时候,阿富汗的伽色尼王国入侵了印度,并在印度的西北部建立了伽色尼王朝。

因为伽色尼王朝的统治者正是一个穆斯林,自此伊斯兰教传入到了印度。

所以对印度来说,伊斯兰教是外来的宗教,是伴随着武力入侵传进来的,它与印度教的仇恨从古时候便已经结下了。

之后数百年,印度北部大片领土一直处于伊斯兰政权的统治之下。

这些当权者者为了传播宗教并发展经济,推行了各种宗教歧视政策。

比如伊斯兰教统治区的非穆斯林人只有三条路可选,第一改信伊斯兰教,第二支付人头税,第三被处死。

(穆斯林)

于是,通过收取人头税让穆斯林变得更加富有,与此同时也让负担不起税务的异教徒纷纷加入了伊斯兰教。

印度北部的旁遮普、克什米尔、东孟加拉等地区穆斯林人数得到迅速增长。

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之间的仇恨日益加深。

虽然印度后来进入到了分裂时期,但16世纪信仰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统一了印度,伊斯兰教成为了印度新的国教。

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大帝在位期间实行了宗教宽容政策,非伊斯兰教徒的人头税不再收取,还与印度教的拉其普特公主结婚,让印度教徒得到了重用。

这段时期宗教矛盾得到缓解。

(阿克巴大帝画像)

可在他之后,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又搞起了宗教歧视政策,使得国内的非穆斯林起义不断。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英国侵略者的到来。

1885年,印度当局还是组建了一个包含各个阶层、教派的政党——“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

国大党本来是一个政治团体,不是宗教组织,但逐渐还是被印度教徒把控,使得另一大宗教的伊斯兰教徒席位很少。

到了1896年,伊斯兰教徒组建了“穆斯林联盟”与国大党相抗衡。

(真纳)

在1937年之前,“穆斯林联盟”也只是众多伊斯兰政体当中的一个罢了,但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其它伊斯兰政体便归附进了“穆斯林联盟”,使其成为全国性的大政党。

这都多亏了穆斯林的一个领袖——巴基斯坦未来的“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

真纳本是国大党的干部,因为与“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意见不合,便产生了分家的想法。

随后便开始领导全国的穆斯林,成为“穆斯林联盟”主席,被穆斯林称为“最伟大的领袖”。

此时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教徒之间的矛盾已经积压许久了,这主要反映在印度教徒把牛当作神圣,却被伊斯兰教徒当作食物。

(甘地)

信仰的差异让积怨已久的双方爆发了流血事件,1946年8月16日,“穆斯林联盟”宣布这一日为“直接行动日”,并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宗教大屠杀,致使旁遮普地区约有15万人丧生。

面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同意了印巴分治。

分而治之

英国在殖民印度以来,就一直害怕印度最庞大的两个势力,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联合起来。

1821 年的时候,英国一名官员以“卡纳蒂克斯”为笔名,在《亚洲评论》中对外宣称“分而治之应是我们统治印度的格言”。“

至此,挑拨印度各宗教和各种族之间的的矛盾,进行分而治之,成为其统治印度的根本方针。

(英国殖民印度)

在英国殖民当局采取的一系列分裂政策当中,就有关于克什米尔地区的土地问题,这也将成为日后印巴两国的主要冲突点。

在殖民者的推动下,印度政治领域的矛盾日趋复杂、尖锐起来。

虽然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都与英国殖民者不在一条战线上,但两大政体之间的矛盾也不能让他们同仇敌忾。

但凡双方出现关系缓和的迹象,英国政府立即挑拔离间搞破坏。

正所谓“鹊蚌相争渔人得利”,印度的民主独立运动始终得不到胜利。

(英国殖民者与土邦王公)

英国殖民局害怕将来在印度各省的统治无法维持下去,便在克什米尔、海德拉巴等印度土邦不断建立军事基地,让土邦成了英国殖民局最后的堡垒。

1906年,时任印度总督的明托勋爵,向当时的穆斯林领袖阿加汗做出了保证,会让他们的宗教社团获取到政治权利。

这是英国官方第一次明确了要将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分治,也为后来“穆斯林联盟”的壮大以及印度走向分裂埋下了伏笔。

随后,英国当局又颁布了一系列法案,以教派为单位进行分别选举,承认教派势力合法化,进一步加快了印度民族运动的分裂。

这也使得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权利争斗愈加激烈。

(尼赫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已经丧失了对亚非拉等殖民地的实际控制权,在撤离印度之前,英国打算提前赋予印度“自治权”,但依旧坚持分而治之的策略,保证英国在印度的利益。

此刻作为国大党领袖的圣雄甘地也意识到了印度面临分裂的危机,想要让出国大党的多数席位给穆斯林,其中包括印度总理的位置让给真纳。

然而他的想法没有得到一心想做印度总理的尼赫鲁支持,也没有得到想要建立伊斯兰国家的真纳同意。

最终印度分裂的局面无可挽回。

(蒙巴顿)

1947年,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勋爵颁布了《蒙巴顿方案》,将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支持他们成立新的印度国家和巴基斯坦国,并对领土进行划分。

这才引发了第一章节的大惨案。

然而这还只是悲剧的开始,《蒙巴顿方案》为印巴冲突挖了更大的陷阱。

印巴战争

《蒙巴顿方案》中规定,各个土邦可以按照所在地教派信徒的人数为依据,自愿归属到其中一个国家。

大部分土邦都得到了解决,除了前面提到的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地图)

印度与巴基斯坦之后半个多世纪的争斗,全都围绕在了克什米尔地区。

克什米尔的王公哈利·辛格是印度教徒,但该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再加上地理位置与巴基斯坦更密切,按理是应该加入巴基斯坦。

但是作为印度教徒的哈利害怕加入巴基斯坦后自己失去地位,也怕自作主张加入印度引起民变,便打算独立。

哈利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巴基斯坦的同意,并率先与其签订了协议。

可印度却执着于把该地区纳入版图,就派出圣雄甘地与蒙巴顿去劝说。

最终因为克什米尔南部地区的暴乱,巴基斯坦未打招呼便出兵镇压,让哈利决定加入印度。

(哈利·辛格)

这样出尔反尔使得巴方甚为不满,便支持该地区的穆斯林起义,与此同时印度也派兵进入,双方一触即发,不宣而战。

第一次印巴战争就此打响。

自英国殖民印度以来,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终于从政治上的“吵架”到流血暴力冲突,发展到了全面军事战争。

战争打了一年多印度占据上风,控制了该地区三分之二领土和四分之三人口。

联合国这才出面调停,给两国重新划分了领土线,就此作罢。

可才过了六年,印巴双方军队就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第二次战争,从地面打到了空中,依旧是联合国出面才罢战。

(印巴战争)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再次爆发,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印度双线作战投入47万兵力,战机五百架,巴方不甘示弱拿出34万兵力,200余架战机。

巴基斯坦最后一败涂地,不仅分裂出了孟加拉国,还被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抢占300平方公里土地。

时至今日的半个多世纪内,两国军事冲突不断,文章开篇便是最近一次。

这对曾经的“亲兄弟”,真就闹到不死不休方能罢手的地步吗?

【总结】

印巴分治归根结底在于狭隘的宗教信仰,无法包容对方做到求同存异,以至于酿成流血惨案,国家也四分五裂。

只有在思想文化上百花齐放、包容万象,团结各个民族、团体的力量,才能令国家变得强大!

参考资料:

每日经济新闻·突发!印度和巴基斯坦再次交火

千龙新闻网·印巴历史上的三次战争

王伟均·暴乱、“荣誉”与死亡--印巴分治暴力冲突中的妇女集体殉身现象研究

《南亚研究季刊》·印巴分治社会原因之剖析

汪长明·印巴分治与英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角色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印巴分治原因探析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