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可以“嘚瑟”全中国,这是为什么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北话风靡全国 东北话可以“嘚瑟”全中国,这是为什么呢

东北话可以“嘚瑟”全中国,这是为什么呢

2024-02-11 15: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_刘齐

不一样的“傻、大、黑、粗”

东北人的风趣,主要体现在说话上。

风趣即幽默。

咱不说幽默,在一些雅人看来,幽默是外来语,高级词,轻易舍不得用在一般人身上。咱说风趣、诙谐、好玩。

东北人言谈间的风趣,各地百姓耳闻目睹,能举出不少例子。

有些东北人,自认比较“闷”,可是到了外地,一张口,照样引人发笑,弄得自己都不好意思:

我这算啥,在东北,比我厉害的老鼻子多了。不料众人又笑,哎呀你果然有趣,不说人多说鼻子多。

东北话的风趣有何特点?

多年前我在沈阳上班,听外人说东北产品“傻、大、黑、粗”,心里老大不乐意。

现在家乡“高精尖”的产品多起来,我想起这四个字,反倒觉得可以“旧物利用”,拿来做一番形容。

“傻”,是说东北人的风趣,多发自底层,产于民间,比较憨厚、拙朴,看上去很土,很笨,细琢磨,有“玩意儿”藏在里边,是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没想有境界,却有了境界。

人生多舛,江湖险恶,没谁喜欢周围布满老谋深算之徒。身段很低的诙谐,天真无邪的呆萌,不拿自己当外人的热诚,自然招人稀罕,无须防范。

有时没傻够,傻上瘾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干脆装傻,真傻假傻难舍难分,为的是卖关子,抖包袱,一语双关,欲擒故纵,出人意料,逻辑反常,荒诞离奇,推向极致,以求得语言的喜剧效果最大化。

历史上东北人饱受强权、专制、外寇欺凌,他们的装傻,往往也是躲避风险、指东打西、正话反说、巧妙抒怀的需要。

这时你要留神,如果装傻真被当成傻,那傻的可就是你自己了。

“大”,是说东北人个子大,嗓门大,盘子大菜量大,言谈中的风趣每每也有个“大”。

除了上面提到的大智若愚、大智慧,还有一个大勇气、大胆略。鄙视权贵,抨击腐败,嘲弄僵化,啥都敢比喻,谁都敢揶揄。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大”,也是大气度、大肚量。

风趣是主客、你我共同完成的妙事,世界之大,尚无某人钻进深山老林独自诙谐的先例。

东北固然有许多说话好玩之人,但喜欢听他们说话的人更多,两者合在一起,红花配了绿叶,东北话的风趣才有了完整的生存条件。

在东北,你说话可以不风趣,但只要你懂得欣赏风趣,那就OK,就是俺一伙儿的。

人跟你善意开玩笑,你恼羞成怒,用东北话说:急眼了,就很没面子,人称:不识逗。

“大”,还有大大咧咧、说大话、“扔大个”、有骆驼不说牛的含义。

东北自然状况和工业基础不错,乡亲们就很自豪,带到话语里,难免有几分得意,几分吹牛。

即便吹牛,往往也能吹出花样,吹得有意思,吹了个可爱的小牛,不讨人嫌。

用修辞学的术语说,善于运用渲染和夸张手段。

当代东北经济虽然有些落后,但并不妨害东北人谈笑中的“大”,“大”已长大,积“大”难返。

“黑”,不是黑心肠的“黑”,是网络流行语“自黑”的“黑”,亦即自嘲,东北话叫:自个儿埋汰自个儿。“个儿”,读成葛儿,更有东北味。

自黑是风趣的较高层次,是洒脱,是超越,也是对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大家都有毛病,可又不愿让人笑话,那好,我就笑话自己。人心相通,损了我一个,却于众心有戚戚焉。

一次赴吉林友人宴,说到形势,友人说,“南边的辽宁,北边的黑龙江,都比我们猛,我们是前有狼,后有虎,中间夹个二百五。”

众人笑罢,纷纷说自家地面也不是没有二百五,聚餐会成了检讨会。

说话间头道菜上桌,吉林友人又说,“从前咱这儿是,一个菜唠嗑,两个菜开喝。现在是,经济滑坡,一个菜也喝。”哄堂大笑,检讨复归聚餐。癞蛤蟆没毛——随根儿。

当代东北人的自黑,可从老辈东北人身上找到基因。

张学良晚年客居夏威夷,邓朴方前来看望,说他是“民族英雄”。老先生说,“什么英雄,狗熊!”(2016年第4期《财新周刊》)

又一次众明星登岛拜谒,倪萍说现成话说顺了嘴,张口一句:“祝您老长命百岁。”时年九十多的老人家笑答:“快了,没几年了。”

“粗”,平心而论,东北人的风趣,是有那么点儿“粗”。可这个“粗”,冷丁提起来,还不太好掰扯。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如果跟京、津、沪、穗等现代大都市的诙谐相比较,跟孔子苏轼郑板桥的古代文人雅趣相对照,跟英伦三岛的绅士幽默相PK,人们可能就会有了感觉,啊,东北风趣的“粗”,原来是这么个“粗”。

这个“粗”,应该是粗豪的“粗”,粗放的“粗”,其间弥漫四散的,有林莽气、山野气、庄稼气。

庄稼人进了城,当了工人,当了技术人,风趣中又沾了一些机油气、钢铁气,往正规上说,可称之为:大工业气。

比如“没电”(他被整得没电了)、“掉链子”(一到节骨眼儿你就掉链子)、“秃噜扣”(扣,指螺丝扣,别把这事弄秃噜扣了)等跟机械加工相关的俏皮词句,都是由东北人最先运用并传播到关内各地。

沈阳一处墙头写有标语:“此处禁止小便,违者没收工具”。观者无不莞尔,皆知“工具”所指何物,却不知如何将其“没收”。连这样的事都能风它一趣,东北人着实了得。

毋庸讳言,如果不小心,这个“粗”也容易流于粗鄙、粗俗、粗野,比如打架骂人满口脏字,拿生理缺陷逗闷子,用两性和伦理关系瞎搅和等不文明现象,在日常生活和文艺演出中时有发生。

东北人并非讳疾忌医的犟驴,更不是批评不得的官老爷,有错即改,身轻体健。再说这个错,已经过了界,不属于风趣范畴了。

为什么东北人说话这么风趣?

2013年11月29日,沈阳市沈河区一家银行ATM机旁,赵某持刀抢劫一对正在存钱的父子,遭到反抗并被擒获。

赵某自称抢劫是要买“大力”,并说了“大力出奇迹”等东北味十足且不着边际的话,被网络热炒为“大力哥”。

都是中国人,都吃五谷杂粮,为啥老天爷单挑出东北人,让他们如此风趣说话?

东北地方大,黑吉辽三省加上周边文化相同地区,足有一百万平方公里,十分国土有其一,比一还多。不单地方大,样儿还多,山水平原海岸线,森林湿地黑土地,要啥有啥,由着东北人可劲施展才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阳光非常充足,照在东北大地上,敞亮。照在东北人身上,钙质增,血脉畅,不潮不粘,爽!不像高湿度地区那样,总担心衣物长毛。

干爽、直爽和豪爽,写的都是一个“爽”。身上感觉爽,心情和性格都跟着爽。各地好汉议论东北人,说啥的都有,唯独没有“忧郁的东北人”这一说。

“忧郁”一词,雅而陌生,那是形容北欧人的。北欧极地,漫漫冬夜,日照稀缺,几乎没有白天,人们易患季节性忧郁症,腼腆、内向、眉头紧锁。

东北是高纬度地区,冬季也长,但不缺阳光。

北欧人用读书打发时间,早期东北人用聊天充实日月。冰天雪地出不了门,干不了活,没有南方人两茬庄稼三季稻那种繁忙,手边又无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唯有闲嘴一张,闲着也是闲着,那就烟袋锅子一端,热炕头盘腿一坐,南朝北国,海阔天空,“扯犊子”。

没人正襟危坐讲大道理,假门假寺背圣人经,谁说的俏皮大家听谁的,哪个妙语连珠哪个是人中龙。小孩子潜移默化,也有样学样,以此为荣,乐此不疲,一代传一代,渐成天性。

东北汉族人的祖先多来自山东、河北一带。出了山海关,化外之地,茫茫荒野,天灾人祸,虎豹豺狼,遭不完的罪,吃不完的苦,不但没把大家压垮,反倒磨炼出了豁达开放、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苦中作乐,没乐找乐,多少辛酸事,都付笑谈中。

这一帮东北先民,原本也不是什么迂阔陈腐、酸文假醋之人,而主要是流民、移民、谪戍之众。

远离了家乡故土,淡漠了礼义教化,束缚小,能闯;文化低,不装;禁忌少,敢造。

“敢造”一词,最为东北人所津津乐道,时至今日,仍是东北话语中的高频用词,简直成了东北精神、关东性格的一种体现。

生活中敢造,言谈中更敢造,逮谁泡(打趣)谁,张嘴就没“正形”,想象奇绝,喜感浓郁,敢言人所不敢言,笑人所不敢笑。

东北这些老辈人,看似没有文化,不懂规矩,实则整出了一种新的文化,新的规矩。“敢造”的这个“造”字,理所当然,名至实归,披上了“造就”的光辉,“创造”的彩霞。

东北内有满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浸润,外有俄、日、韩、朝等国文化掺入,加之东北汉族先民自带的家乡文化老底,以及全球一体化、社会现代化的频率震荡,致使东北语言的风趣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五彩纷呈,多元并举。

东北有道名菜“东北乱炖”,豆角、土豆、茄子、青椒、番茄、木耳等多种蔬菜,与排骨等肉类混在一起,不分贵贱,不论荤素,“一个锅里搅马勺”,炖熟后大盆大碗,大快朵颐。

东北语言的风趣恰如“东北乱炖”,古词文词社论词,土话普通话时髦话,外语民族语网络语,多元乱炖,借用自如,反差强烈,水乳交融,引人发笑,促人深思,原来话可以这样说,玩笑可以这样开。

东北人的风趣是一种综合文化现象,各种因素缺一不可。

如果单摆浮搁,只抽出一两样说事,就不好解释,为何中国有的地方阳光也足,人们也闲,却没闲出、晒出东北人的风趣。

探讨此话题,可能还有一些因素,被我漏掉,有待大家补充。

总之,老天爷把我提到的,没提到的,统统归拢到一起,装在一个大罐子里,哗啷啷那么一摇,一勾兑,妥了,齐了,东北话的风趣就活生生展现在世人面前。

东北话“嘚瑟”全中国

东北是中国一个奇特地方,东北大米东北话,东北饺子东北人,说起来浑然天成。

别的省区就没这么方便。你可以说自己是广东人、山西人,却很难自称华南人、华北人,别扭。

历史和现实,屈辱和荣光,苦难和争斗,把东北血肉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好也夸赞整体,孬也连累整体,一粒鼠屎坏了一锅汤,一条仗义汉子撑起一面旗。

据2010年人口普查,东北人已有一亿一两千万之众,几乎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

这一亿多东北人的口音,非常接近普通话,因此也非常有利于广泛传播。

相对于其他方言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与普通话相比,东北话又有许多不同。

东北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发展创造出一种特色鲜明的话语言说方式。这种方式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为东北人的风趣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近年东北经济困难,人口有些流失。这也不全是坏事。

祖先敢闯关东,我们敢闯天下,被动变主动,流失变流动,流到哪里都说东北话,传播东北风趣。

影视舞台上,小品演员、曲艺明星、脱口秀人物的频频出彩,更使东北话的风趣锦上添花,影响日甚。

有些词句因为触到了社会敏感神经,迅速成为中国流行语。比如“忽悠”二字,不但妇孺皆知,外交人士也用它回答记者提问。

再如“嘚瑟”一词,原是东北调侃某人爱显摆、乱折腾、好出风头等行为的老话,其发音可能源于比较古雅的“蹀躞”——音“蝶谢”,小步走路或徘徊之意,又指古代一种腰带。

如今,“蹀躞”依然于故纸堆里徘徊,“嘚瑟”却大步流星,走向全国。2005年第五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尚不见“嘚瑟”词条,2012年的第六版一看,全国都“嘚瑟”上了,咱也得有所表示,那好,就收了它。

中国正在变化,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性格也在变化。东北人的风趣和各地风趣一道,为这种变化出力不少。

【来源】南都周刊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