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089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京都市圈 国际观察089

国际观察089

2023-08-29 11: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规划要点

对都市圈结构性要素的重新认识

20世纪东京都市圈的空间格局历经了五次首都圈规划,已形成高度成熟的多圈层城市体系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本次规划在大结构稳定的基础上对主要的空间要素提出了优化发展思路。

1

深化区域协作

进一步发展环状都市圈结构

(1)充分利用现有环状结构,促进交流、合作、挑战:既有规划提出了环状的都市圈结构并建设实施,结果是城市功能高度集聚在大致位于首都高速中央环线内侧的核心区域,同时三环路的修建工程得到推进、羽田机场的功能得到强化,提升了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未来预计少子高龄化、人口减少将会持续发展,为了提高东京都市圈的整体活力与国际竞争力,必须最大限度地活用现有的环状都市圈结构,进一步促进国内外人、物、信息的交流,使东京成为“创新的源泉,挑战的场所”。

(2)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协作提供便利:将进一步强化公路网,同时充分活用作为东京最大优势之一的网络化铁路网,并强化机场和港口的功能。通过缩短对外联系的时间距离,在当前都市圈的基础上将更大的区域范围纳入视野中,强化产业、旅游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

吸引全球目光

建设广域据点,通过全球性交流产生新的价值

(1)在都市圈内统筹布局首都功能,建设6个广域据点:为促进东京圈一体化,更好地承担首都功能和广域性的经济职能,将高级别城市功能集中的、位于区域交流关键节点的地区定位为“广域据点”。在铁路网密集、城市基础完善的区部中心地区设立支撑日本中枢功能的“中枢广域据点”。在多摩地区通过交通网络整备、促进区域产业合作和人员流动,建设“多摩广域据点”。加上东京都以外的埼玉、筑波·柏、千叶、横滨·川崎·木更津,整体形成6个广域据点。

(2)形成国际性商务交流和创新交流的核心区域:在中枢广域据点内侧设置“国际商务交流区”,进一步集聚国际经济活动和提升城市魅力。形成国际金融、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全球人才、资本、信息汇集的全球商务业务统筹中心、亚洲总部等国际性中枢业务高度集中的多个核心片区,强化作为亚洲商务和交流中心的地位。同时,为从事这些全球性商务的外国人才建设国际高水平的住宅、人才服务公寓、医疗教育机构,塑造一流城市环境,使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能够与家人团聚在此。

在多摩广域据点内侧设置“多摩创新交流区”,促进新产业集聚和引导多种创新,建设成为引导日本及东京圈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面向世界宣传多摩独有的魅力,包括丰富的自然环境、职住近接的便利等。特别是在大学、企业、研究机构等聚集的区域,利用线性中央新干线、首都圈中央连络自动车道(以东京为中心,半径40-60km的环状高速公路)、多摩都市单轨铁路等交通网络,形成便于交流、鼓励挑战的环境,通过促进交流来激发创新。

图1 强调环状都市圈和广域据点的都市圈结构

3

塑造多彩片区

反思副都心和业务核都市建设,彰显地区个性

(1)从建设产业功能承接地的思维中脱离出来:以往规划提出了都心、副都心、业务核都市等多种概念,聚焦产业发展,推进形成了商业、文化等城市功能的据点。其结果是虽然在许多据点,产业功能得到了一定的集中,但是也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各据点间产生了不均衡的情况;二是部分区域虽未规划为核心据点,但由于民间开发等力量而发展出了高度集聚的城市功能;三是在发展过程中关注点局限于产业,对地理特性和历史价值等地域特色缺乏重视。基于此,为实现东京的高品质发展,将摆脱建设“产业功能承接地”的单一视角,从自上而下的产业发展计划思路向自下而上的“内生发展动力+市场自主选择”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个性与潜能,在相互竞争中创造新的价值。

表1 东京都市圈城市结构规划理念的发展

(2)建设个性化的多样据点,以地域轴进行连接:今后将最大限度地活用艺术、文化、产业、商业等地域特色,在交通枢纽性高的据点和有突出个性的地域,根据特色生活方式创造出个性化的据点。同时,将相关功能汇聚成轴状,利用公共交通、绿地、水景地网络将中心和据点结合在一起,产生连续的繁华景象和相辅相成的效果。

(3)推进具有灵活性的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关注人们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的将来,考虑不受场地束缚的工作方式、居住与办公一体化、在住宅区布局咖啡馆和餐厅等更加灵活与复合的土地和建筑利用方式。为此,在低层住宅区等目前土地用途单一的地域,也需要创造新的价值,在确保良好居住环境的同时,实现土地用途复合化。在以往的住宅、商业、工业等土地用途分类基础上,将考虑叠加最尖端的研究、学术、制造、文化艺术、体育、农业等新用途,使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激活地区个性与激发潜能。

城市设计

理想空间场景的生动描绘

规划基于自由和浪漫的构想,描绘了代表东京城市光明未来的空间场景,希望表现一个“任何人都具有梦想和希望,可以实际感受到丰富生活”的城市。

1

全球之城

正在开展国际性商务活动的区部中心地区

新锐的设计和历史的街景相融合,聚集了世界顶尖的企业和多种多样的人才,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从事金融、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商务人士,一边使用全息图等先进科技与各国人士洽谈,一边享受公共空间中举办的艺术展演和活跃的城市活动。

2

创新之城

青年留学生和研究者汇聚一堂激发创新的多摩地区

通过大规模居住区的改造和道路空间的重建,建设良好的居住环境,年轻的留学生和研究人员将在这里运用最尖端的技术,进行机器人、航空等前沿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提高交通便利性,促进产学研结合,使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不断进步。

3

宜居之城

所有人都可以享受生活的美好社区

提供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都友好的生活环境。在国际标准的住宅、公寓林立的区部中心地区,建设提供外语服务的医疗、教育、育儿等设施。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本地居民都可参观历史建筑和艺术文化设施,泛舟在清澈的运河之上,在水边的咖啡厅、运动广场度过闲暇时光,实现充实而高质量的生活。

启示

对北京规划建设的启示

1

关注人口长期变化趋势,

强化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东京2040》在城市发展宏观判断上与以往表现出两个显著区别:第一,在日本人口持续减少的背景下东京都市圈是唯一保持人口持续增长的地区,但本次规划对东京人口也做出了减少的预测,标志着东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主要“城市病”和发展风险从功能过度集中、人口过度增长转向高龄少子化、社会活力降低。第二,日本是对移民态度最谨慎和条件最严苛的国家之一,然而本次规划明确表达了大力吸引全球人才和拥抱多元文化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对技术革新背景下国际交流更加活跃的趋势判断,另一方面也是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维系东京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地位的自保之策。

未来的国力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劳动力活力的竞争,因此当前世界各国依托大城市来争夺国际顶尖人才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北京一方面应以东京为鉴,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提前布局,建设儿童友好型、老年友好型城市,另一方面需要加快推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尤其是弥补国际化的人才服务管理和宜居城市环境方面的短板。

2

城市副中心和“多点”建设注重塑造地区魅力,避免简单化的功能承接。

东京在都市圈发展历史上建设的各类副都心、新城、业务核都市不可谓不多,它们在承担重要城市功能、与中心区分工协作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新城建设远远没有达到规划预期效果,例如作为会展业、企业总部承接地的幕张新城,规划就业岗位15万、人口2.6万,经历30年发展后仅有5万就业和少量人口,入住的BMW总部、佳能日本市场总部等又重新搬回了东京中心区。又如规划人口30万的筑波科学城,虽然已聚集了30多家国家级科研单位和300余家民营研究机构,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城,但至今只有约20万居民,研究人员不愿住在筑波,长距离通勤仍是常态。

因此,本次《东京2040》深刻反思了新城普遍重产业轻生活、吸引力和竞争力不足的教训,提出新城建设不应仅承接生产性职能而缺乏作为一个城市片区的生活品质和人文魅力。应着眼于商务、居住、产业、环境、文化等多项综合城市功能的发挥,尤其要发展地域特色,形成独特个性,才能持续吸引与地区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相契合的居民。

【北京·国际城市观察站】是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主建立的研究小组,旨在追踪世界前沿、推广国际经验,深入比较北京和其他国际大城市规划实践,为规划师和各级政府部门服务,关注领域涵盖城市规划所关注的所有方面。我们致力于:第一手资料+第一时间推送+第一流的分析总结。期待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