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年度人物】史蹟:心里有座“太阳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京工业大学校友 【校友年度人物】史蹟:心里有座“太阳岛”

【校友年度人物】史蹟:心里有座“太阳岛”

2024-07-16 03: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校友档案】

史蹟,东京工业大学物质理工学院材料系教授,1980年—1984年,本科就读于我校金属材料专业,1997年获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是东京工业大学工学部百余年历史中首位获得教授职位的中国籍学者。2007年,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促成了东京工业大学金属工学科与我校的金属材料工程日语强化专业联合培养模式,东京工业大学委派日方老师长驻或短期来学校讲授专业课。2018年,他又促成我校金属材料工程(日语强化)专业与东京工业大学的“3+2”联合培养项目,为我校材料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

时空浩瀚,有了桥,我们才能互相连接,沟通对岸。有些桥“有形”,有些桥“无形”,连通世界的万千中国桥之中,史蹟也是一座。当母校需要,他能力可许,他愿做一座桥,跨越东海,连接大工和东工大,也连接中国和日本。

安之:大于百分之百的努力

“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1980年9月,大工迎新的大巴车一开进校园,流行歌曲《太阳岛》,就飘进了这些“80年代新一辈”的耳朵。从吉林一个小县城考来的史蹟,踏着歌声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校园。从此之后的40余年里,无论何时,每当这首《太阳岛》在耳畔响起,他总是忍不住跟着哼唱,带着当年的憧憬和对母校的留恋。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您会选择金属材料专业吗?”

“当然!这么多年了,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金属的美和奥妙。”

回答坚定有力,40余年,史蹟对金属材料的热爱已变得执着。当年高考结束后报了大工造船专业的史蹟,却被录进了金属材料专业。虽然对这个专业将来能做什么一无所知,与许多因被调剂专业而闷闷不乐的人相比,史蹟乐观并坦然接受,青葱岁月,未来有无限可能。

很多事情,懂了才会有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做得更好。“大工对基础知识特别重视,基础课程老师们讲得透彻,很多东西一旦学懂了,也就慢慢有了兴趣。”“大工的学风特别好,自习室去晚了根本找不到位置。”谈到这些时,他流露出了自豪和对母校特殊的情感。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个人的努力让史蹟渐渐地对专业产生了兴趣。专业的学习过程就好像一场恋爱,有些喜欢是一见钟情,有些喜欢是日久生情。史蹟对专业的热爱是日久生情。

“在大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金属材料专业,尔后40余年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始终都没有离开过这个‘老本行’。大工在专业上给予我的启蒙和基础作用特别重要。”正是有了这些在大工打下的“基础”,才有了之后史蹟在专业上的厚积薄发。

1983年的春节是他人生中第一个没和家人一起过的春节。他选择了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他要留在学校复习考研。大多数同学都回家了,校园里显得很冷清。没有亲人的团聚,没有过年的佳肴,没有除旧迎新的鞭炮声,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他默默在寂静的校园里为人生努力铺路。

远行,打开一片璀璨星空

7年学习积淀,工作上不断拓展,他收获了成就也收获了自信。能否在专业上有更大突破?史蹟一直在思考,在努力。“在当时能得到一次出国深造的机会,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 在兰州大学从教期间,因为综合能力突出,他被选拔公派赴日本攻读博士学位,此次机会成全了史蹟的坚持。

初入东京工业大学,便觉似曾相识。“东工大跟大工很像,都坐落在海滨,也都是理工科为主的大学。”那时的史蹟也许不会想到,未来有一天,这两所学校将因他的努力而能实现跨海紧密交流。

当时国内各个学校材料研究的设备还不是很充实。大部分情况下研究者只是提出实验设想和方案,而具体的实验只能委托给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去做,反馈回来的实验结果只能接受。因为无法参加整个实验过程,很多细节和实质性结果都观察不到,他说:“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留学日本,让史蹟体验到了实验探索的快乐。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利用这次出国的机会,史蹟打开了专业领域里那片让他充满探索激情的灿烂星空。

读博士期间他每天不仅要扎到论文堆里,还要“泡”在实验仪器旁边。为了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他阅读了大量文献。并经常和研究室的老师、同学进行讨论。“课题组里大家读了论文后轮番发表所读论文的研究结果和自己的看法,之后大家在一起提问、讨论。这种学习方式,让我收获特别多。”独立自主、互动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史蹟的潜力。更让他兴奋的是,指导老师把研究室一台新进的大型实验设备交由他使用。与当时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人手一台”的国内科研条件相比,这种幸福不言而喻。尽管面对这台复杂的设备他也有一些忧心,但他还是选择了挑战。

这台设备是研究室自行设计、委托日本知名日本电子等厂家生产的,是当时研究室里最先进的设备之一,结合了化学气相沉淀和物理气相沉淀的先进技术进行薄膜制备,还可以进行原位能量分散型X射线衍射分析,具有很强的独创性。这台设备很快成了史蹟最挂心的“另一半”。

因为是自行设计,所以这台设备在各个功能的整合上并不是特别完善,史蹟一边做实验,一边和厂家商讨改进方案。经过很多个日日夜夜,他搞清了这台设备的全部构造和性能,整合了设备的各种先进功能,可以得心应手地去使用设备完成实验了。这台设备俨然已成为他最亲密的战友,与他一起并肩作战探索金属材料的世界和奥妙。“实验研究,可以让人萌生出更多的想法,自己用心得到的可靠数据和结果有时能推翻以往的论文甚至是教科书中既定的结论,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做研究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创新的过程。”利用这台设备,史蹟采用物理气相沉积和化学气相沉积共沉积的方法,成功地合成了热平衡状态下不存在的镍和钴的碳化物,在理论上阐明了亚稳态化合物的的形成机制和稳定机制,为亚稳态材料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对金属和非晶碳的纳米复合膜和多层薄膜的性能,特别是电学性能和磁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这种结构的材料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成果也让他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读博士的期间,史蹟还学习掌握了电子显微镜技术。每当在电子显微镜中观察到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会感觉到发自内心的愉悦,他都会感到荧光板上的一张张图像都很美,像一张张捕捉到了瞬间美的印象派绘画。这些由金属原子排列出的图像都很小,只能以纳米度量;但它们也很大,构成了材料人探索的星空。

学而优则“师”,博士毕业之后史蹟在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获得了教职,5年后再次回到东工大的研究室时,他已由曾经的学生,成了一位先生。

化桥——在教育事业上跨海而立

史蹟在日本学习、工作了近30年,这期间得到了很多日本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他深知只有理解和尊重所在国家的文化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他的研究室里有好多从中国来的留学生,尤其是从大工来的学生。史蹟不仅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研究,也经常提醒他们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别。曾有位学生很困惑地问他:“我很想结交几个日本朋友,可是为什么在这里很难交到像国内那么铁的朋友?”这一点史蹟也感受颇深。他便细心给学生讲了中国人和日本人对朋友的不同理解,指导他正确地和日本同学交往。而他自己在心底还是保留了一份炙热的情感。

2004年,收到毕业20周年回校聚会的消息,史蹟心里就“热”了起来。“大工带给我的不仅是专业上的启蒙,还有一些真挚的朋友,这些都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为此史蹟专程从东京飞到大连。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同学、老师、大学时期最亲密的伙伴,大家一起故地重游,回到了当年的宿舍、教室,在毛主席像前合影,很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现任大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雷明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杰教授等很多老师都是史蹟的老同学、老朋友,他们之间的同学情谊,对后来大工和东工大的合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千禧年之后,随着国际教育交流不断深入,史蹟经常回国作学术交流。不光是回母校,还去了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国内的其他大学。交流得越多,就越挂念母校。他也时常在想,该为心中的“太阳岛”做些什么呢。一个暖阳和煦的日子,史蹟接待了大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老师,他们带着跨越东海的“连理之情”,也带着两校教育合作的意向。早有服务母校意愿的史蹟,欣然把任务挑上了肩,他调研了东工大和国内其他高校合作的情况,结合大工的专业设置特色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前景预估。

2007年,针对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日语强化班的办学特色,在史蹟和两校各位老师的努力之下,两个以“理工”专业见长的大学在金属材料领域牵手了。这无论对大工还是东工大都是在国际合作教育上的一次深度合作,尤其是在本科教育层面。之后的10年间,在史蹟的协调促进之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陆续迎来了包括东工大的水流徹教授、丸山俊夫教授等材料专业领域的8位世界知名专家教授,他们和史蹟一起站在上大工的讲堂,为大工学子上课500学时,培养学生160余名。“我十分感谢那些支持帮助两校合作的东工大的同事、大工的老师和朋友。没有他们的支持所有这些都是不可能的。我也十分欣慰地看到这些联合培养的学生都非常优秀,毕业后他们在中日两国都非常活跃”。

留学日本的经历,让史蹟打开了专业研究的另一种可能,改变了史蹟的一生。因为亲历过,史蹟尤其注重对学生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素质的培养。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他一直在探索推进大工金属材料日强专业,向着更高层次的国际化方向发展。

2018年,在史蹟和两校其他老师,两校国际合作部门的努力下,大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达成“3+2”联合培养项目,面向金属材料工程(日语强化)专业,每年择优进行联合培养,达到毕业要求可获两校学位。今年7月23日,首届联合培养的本科生顺利完成答辩,作为答辩组评委,隔屏相望的史蹟对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毕业生们寄予厚望,他希望,这些优秀的大工和东工大的学子要成为具有创造力、适应全球化发展的一流人才。

化身教育事业上的一座桥,史蹟想做的事还有很多。“现在的联合培养,针对的主要是本科阶段的学生,今后,可能还会去探索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联合培养。”史蹟还有很多的设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愿时光慢行,岁月不老,横亘在教育事业上的一座越宽越长的桥,等史蹟慢慢来做。

暖阳温煦的日子里,忙碌之余,头发灰白的史蹟和朋友相约打起了乒乓球,球案之上起起落落的“国球”,让他暂时忘掉繁重的工作。之前几乎每个月都要回国的史蹟,因为疫情未了,已经大半年没有回国了。“特别想回国,想回大工看看。”遥遥一水之隔,史蹟最念的还是海那边的那座“太阳岛”。挥动着球拍,动作轻盈的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拥抱大工的秋天,一阵爽朗的笑声从时光里传来,暖阳里,他还是那个从迎新大巴上走下来的大工少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