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大师贝聿铭:用尽一生,只为最极致的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 最后的大师贝聿铭:用尽一生,只为最极致的设计

最后的大师贝聿铭:用尽一生,只为最极致的设计

2023-07-10 14: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小教堂到玻璃幕墙摩天大楼,再到座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公民中心,它们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从苏州到纽约成为“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之路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在中国广州。身为苏州望族之后的他,在苏州狮子林中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代。受家族的影响,他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平和谦逊的性格,这种优势帮助他在职业生涯中,获得了很多业主的理解和信任。

17岁中学毕业后,年轻的贝聿铭如同当时大户人家的有志青年一样出国留学,但他没有遵从父亲的希望学习经济学,而是选择了赴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系。后来又转学到了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专业。

1939年,贝聿铭毕业,以有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1944年退役后,又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当时的导师,正是包豪斯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贝聿铭在哈佛大学的毕业设计,是一座位于上海的艺术博物馆,他后来坦诚,1946年的这个设计与他时隔60年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1948年,贝聿铭加盟纽约房地产开发商,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他是该公司首次受到聘用的中国建筑设计师。后来,他们的合作持续了十二年,在这期间,贝聿铭为这家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和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特别多的社会改建计划。

虽然贝聿铭曾经有些遗憾地表示,在这十二年里,一定程度上推迟了他自己在创意方面的发展,因为他经常要面对城区重建、低成本改造的项目,在成为建筑大师的路上,这并不算一个很好的起步。但他也坦言,这段经历的确增进了他对于都市开发的深入了解。也正是因为这些设计,使得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从而也奠定了他后来几十年的事业基础。

1955年,贝聿铭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并在美国设计了很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公寓。

1964年,贝聿铭受到了杰奎琳·肯尼迪的青睐,为纪念遇刺身亡的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修建一座私人图书馆以表纪念。由于当地社区成员的反对,这个图书馆不得不被移址到了一处垃圾填埋场,原本的设计也只能向新的地理位置妥协。贝聿铭后来将这个项目称为“最大的遗憾”。

真正将贝聿铭推到建筑界大师一级上的项目是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它位于国会大厦脚下,在宾夕法尼亚和国家广场交汇成的梯形场地上。在这个项目中,贝聿铭开始寻求他在技术和对空间运用上的突破,之后很多项目中运用的手法和材料都可以在这里初见端倪。

1983年,贝聿铭获得普利兹克奖。1992年,他的两个儿子——贝建中、贝礼中子承父亲业,创立了“贝式建筑事务所”。

“我生平遇到的最大挑战,也是最大的骄傲,那就是卢浮宫新馆的创作。”

在贝聿铭进击的建筑生涯中,他为世界创造了很多兼具力与美的作品,而在这些作品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了。

贝聿铭这位中国出身、美国养成的建筑大师,在成为卢浮宫改建计划设计师前,从未改建过历史建筑物,看似不是最适合的人选,但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对于贝聿铭在华盛顿国家艺术博物馆的现代主义扩建作品印象太深刻,因此坚持由贝聿铭操刀改建卢浮宫。

1989年,卢浮宫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完工,包括金字塔、周边的广场和地下空间。为了让卢浮宫的新入口与原址建筑和谐统一,贝聿铭在原本的中轴线上放置了同样对称的金字塔。参观者可以通过开放式电梯从庭院下行到新的主入口,从四五个方向任意选择一个开始参观。这个金字塔实际上是为整个卢浮宫提供了一个入口,让几个独立的宫殿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成为这栋建筑的主要入口,同时也分担了大量的人流。

1989年3月29日剪彩时,人们为贝聿铭鼓掌,全世界的媒体都为他的作品叫好。但在此之前,几乎九成的法国人并不满意这一设计,法国《费加洛报》曾带头抨击卢浮宫金字塔这个“糟糕透顶”的设计,甚至有人佩戴了写有“为什么要造金字塔?”字样的圆形小徽章上街抗议。

其实当时贝聿铭已经年过六十,曾设计出很多著名的建筑,比如肯尼迪图书馆和达拉斯市政厅。而且,他在1983年赢得了有“建筑界奥斯卡”之称的普利兹克奖,可以说已经是建筑界的一方之霸了。但他完全没料到,会在玻璃金字塔改善计划中遭到如此敌意的对待。贝聿铭回忆,曾经有专家在开会时向他咆哮说,”你现在不是在达拉斯!“

卢浮宫的改造计划不仅是对博物馆的改造,也是城市建设的改造。贝聿铭特别清楚这一点,很好地融入了这一语境之下。他不仅保留了卢浮宫的历史遗址,也突出了卢浮宫身处市中心的交通枢纽功能。巴黎城市的历史核心是塞纳河畔,身处塞纳河右岸的卢浮宫改造,也符合既现代又尊重文化遗产的巴黎城市建设精神。

法国前文化部、教育部部长雅克·朗曾说,“建筑这门艺术是需要时间的,会唤醒各种各样的想象力,带有一种比较神秘的独特性,很难提前预知,而它是否受欢迎,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种神秘的独特性:也就是说,它究竟会以何种方式融入到它所处的环境之中。”

在贝聿铭长达七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东方“和”西方“对立又和解,他融合中西方的设计理念,创造了无数经典的作品。

写在最后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被建筑包围着,这些建筑棱角分明、形态各异,我们行走其间,总能感受到一种凝固的美。其实,在这些“钢筋怪物”被赋予立体形态之前,它们都曾温和又谦逊地躺在设计师的素描本上,静候“成为“建筑的可能。

在这些设计手稿中,不仅饱含着建筑师的技艺,同时也凝聚着在地的历史与文化,在一本用纸团揉出来的建筑手稿集中,我们将看到的,是建筑所承载的更多可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