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 如何弥合中美之间的鸿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世界百大dj中国人有哪些 新媒 如何弥合中美之间的鸿沟

新媒 如何弥合中美之间的鸿沟

2023-05-11 05: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媒《海峡时报》4月27日文章,原题:怎样才能弥合美中之间的鸿沟?文章报道如下:

大多数人认为,随着俄乌冲突和中美关系的持续恶化,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危险的境地,威胁着所有人的和平与安全。

4月19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国会提出这一观点。之前他在许多演讲中也重复提到这个问题,也许是担心没有人注意到他的警告。但问题不在于没人倾听。中美关系占据媒体头条已经有一段时间,但这种情况似乎陷入停滞状态,美国不停的施压,中国想尽办法去应对。

情况变得如此糟糕,意识形态的不同让中美关系缓和的前景十分黯淡。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单方面取消了今年2月的北京之行,而中国也不急于讨论何时会重新安排这次访问。两国军队高层对话已经停止。同时,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都忙于与世界其他地区建立关系。

中国外交部最近都很忙,外国领导人频繁到访中国,其中包括法国和巴西领导人。美国则忙于加强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等盟友的关系。中国不再寄望美国能提出新的建议,因为自贸易战爆发以来美国“讲一套做一套”。所以要缓和关系,笔者认为目前只有中美之间进行直接、公开和真诚的讨论,当中包括彼此学者和智库间的交流,然后采取建设性行动,才能改善两国关系,遗憾的是尚未看到有此迹象。

如何破局?一个答案是:由第三方在中立的地方主持双方都参与的讨论,比如上周由南洋理工大学拉贾拉特南国际研究学院(RSIS)在新加坡组织的三方会议。来自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和北京大学全球合作与理解研究所的学者参加了会议。只有当双方真诚地分享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彼此论点,并希望改善关系时,这些会议才有用。

在所有人当中,学者和智库应该能够相对容易做到这一点,因为开放和探究的思想是学术的先决条件。但中美关系已经变得如此僵硬,甚至学术界也变得党派化和民族主义化。

本次会议确也显示两国思维和理解上的鸿沟,也有令人惊讶的坦率和开放。最重要的是,他们渴望更好地了解对方。这对未来是个好开端。有一点是完全一致:中美双方的关系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将会变得更糟。

那么,中美国是否处于新的冷战中?虽然与苏联的旧冲突存在根本差异,使得目前的情况有所不同,但美国政界并没有摒弃冷战的思维,而是有一种更微妙和更具攻击性的立场。使用冷战的类比可以提醒每个人到目前为止感受到彼此敌意的严重性,并可能促使有关各方寻求替代途径,或者一些人所说的“防护栏”,以保持冲突的可控。

在论坛上出现这样一种观点:就像在旧冷战一样,两个主角需要经历一系列危机,才能实现缓和。譬如古巴导弹危机多次被认为是美苏关系的转折点。在两个超级核大国恢复理智并致力于持久和平之前,有必要把世界带到毁灭的边缘吗?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想法,但学者们正在以此来研究可能性。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不是核边缘政策,而是美国和中国在关键领域持续激烈竞争,争夺统治和影响力。

结果会形成怎样的世界格局?能否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让两个大国始终处于竞争之中,但以一种能够实现和平与稳定的方式?一位美国与会者表示,美国认为这是可能的,这是一个现实的评估,因为毫无疑问,由于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的差异,两国将永远在争夺经济、科技等的影响力。因此他指出,需要的是“防护栏”,以减少意外升级和冲突的风险。

正如一位中国与会者所言,中国认为,美国构建对华关系的战略竞争是“遏制其发展”。他指出,如果美国想要减轻相关风险,就应该包括减少政治领域的风险,比如美国国会通过反华法案的行动,以及与台湾领导人的挑衅性访问和会晤。无论美国人如何努力地争辩说“美国总统没有权力阻止国会自行采取行动”,但这个自主权是由美国自己来决定。中国学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在现有国际秩序,包括其机构变革的总量和在哪些领域存在分歧。北京大学代表提出一系列的领域:互联网、太空竞赛、人工智能、海洋问题、气候变化和反恐。这表明他们相信现有的制度是十分有利于西方国家,他们希望这些领域进行变革。

在乌克兰问题上,有很多东西需要消化。在冲突初期,美国智囊团中有一些乐观情绪,认为中国可以被说服向俄罗斯施压,尽快实现和平。但中国始终坚持中立原则,这与美国最初的想法大相径庭。在台湾问题上,没有涉及太多新的内容,因为这是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国势力干预。

所以没有人指望从这样的会议讨论中产生新的思维,但这样的讨论能让当事双方会从更多方面去思考过往的决策是否合理。学者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清楚地看到他们在分析中哪里出现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令笔者惊讶的是,本次会议中美两国学者都非常重视在新加坡提供的机会。一位美国代表说,如果在华盛顿或北京举行,没有第三方中立主持,就不可能达到这样坦率讨论的程度。

而有第三方在场时,双方往往会采取更具建设性的想法。另一位中国代表告诉笔者,他不希望讨论就此停止。

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之间正常讨论和交流,正是世界其他国家所希望看到的。

编译/迪巴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