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动荡不定 粮食安全首当其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世界性粮食短缺 国际市场动荡不定 粮食安全首当其冲

国际市场动荡不定 粮食安全首当其冲

2022-12-29 16: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价格理论与实践》

国际市场动荡不定 粮食安全首当其冲

——2020年以来国际粮食市场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张秀青

   内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粮食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表现出创历史新高、“慢涨快跌”、金融化趋向更加显著等特征,其驱动力量主要来自各国金融政策和农业政策调整方向趋同以及贸易、供给和需求等产业链因素变化。其中,政策因素是主要驱动力量。此轮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国内粮价上扬、进口成本高企、进口渠道不畅、种植成本走高、养殖利润下降等。鉴于当前国际市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本文提出加强粮食保供稳价顶层设计;强化我国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升级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升流通效率;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完善国内重要农产品储备调节功能等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粮食市场    国际粮价波动特征 粮食安全  保供稳价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粮食贸易秩序梗阻失调,粮食价格飞升,世界饥饿人口显著增加,各国纷纷调整和采取粮食安全措施,全球粮食市场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虽然新冠疫情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但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已经开始调头转向。2022年4、5月份,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在经历了两年的持续上涨之后开始进入下行通道。9月22日,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再次引起国际粮食市场震荡。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国际粮食市场如何变化,对我国会产生什么影响,国内社会高度关注。本文首先总结新冠疫情以来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特征,分析其主要驱动因素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一、2020年以来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特征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呈现三个主要特征:

   (一)市场价格创历史新高

   2022年3月,联合国食物价格指数达到159.3,超过2011年2月137.6 的历史峰值15.8%;谷物价格指数达到170.1,超过2008年3月163.3 的历史峰值4.2%;油和油脂价格指数达到248.6,超过2008年6月178.2 的历史峰值39.5%。从单个品种看,多数粮油品种的价格都在2022年创下新的历史纪录。例如,小麦、大豆、豆油、燕麦的CBOT期货价格在2022年5月创历史新高。当然,并不是所有粮食品种都突破以往价格水平。少部分粮油品种,如玉米、豆粕的CBOT期货价格接近但未超过2012年9月的峰值。

(二)价格波动呈“慢涨快跌”

   2020年3月,国际市场粮价开始上涨并持续了两年。2022年2月底,俄乌冲突爆发,进一步加剧国际社会对粮食供需不平衡的担忧,粮食价格加速上行。截至2022年3月,FAO食品价格指数已经达到159.3,较2020年5月上涨74.86%,月均涨幅2.57%;油和油脂、谷物价格指数分别为248.6和170.1,与2020年5月相比累计上涨219.54%、74.46%,月均涨幅5.42%和2.56%,明显高于肉、奶、糖等其他品种价格上涨幅度。从2022年4月份开始,国际粮食价格进入下行通道,油和油脂、谷物普遍跌幅较大。截至2022年8月,食品、油和油脂以及谷物价格指数分别为138.0、163.3和145.2,分别较2022年3月下跌13.37%、34.31%和14.6%,月均跌幅分别为2.83%、8.06%和3.12%,跌幅均高于前期涨幅(如图1所示)。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轮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比,这次“慢涨快跌”的情形与2007-2008年极为相似。

图1 联合国粮农组织食物价格系列指数变动情况

   (三)金融化趋向更加显著

   2000年之前,农产品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几乎与金融价格没有相关性(Gorton,2006)。2000年之后,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①,农产品市场逐渐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融为一体,国际粮食市场与其他大宗商品和金融产品价格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强,不同产品价格逐渐出现同涨同跌现象,这就是广为关注的农产品金融化问题。新冠疫情以来的新一轮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其同涨同跌的程度较之前几轮波动更为明显。以期货市场为例,在2008年前后的这轮波动中,我国期货市场上市品种20个,大多数品种是在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之间陆续启动上涨,时间跨度较长;而在2020年以来的这轮波动中,我国期货市场上市品种已经达到99个,大多数品种是在2020年3月至5月启动上涨,时间跨度仅为3个月,“步调”较之前更为一致,金融化趋向更加显著。

二、国际粮食市场波动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新一轮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两类:一是政策因素,包括各国金融政策和农业政策的调整;二是产业链因素,包括贸易、供给和需求等变化。综合分析,在多年来国际粮食供需大体平衡、库存水平处于高位的情况下(张秀青,2020),此轮粮食价格大幅涨跌的主要驱动力量在于多国趋同的金融和农业政策。

表1  新冠疫情以来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

(一)政策因素分析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应对消极影响,包括频繁调整利率和货币供给等金融政策,以及农业进出口贸易政策。各国政策选择方向在一段时间内趋同是引发此轮粮价波动的根本原因。 

1.金融政策。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为了摆脱经济困境,美联储率先降息。2020年3月3日和3月16日,美联储连续两次降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调降至0.25%,与2008年末的历史低位持平。同时,美联储推出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分别购买5000亿美元美国国债和20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朱聪等,2022)。这一系列措施使美国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从2020年3月的3.9万亿美元增至2022年3月的6.1万亿美元,增幅达56%。美国是全球金融化的主导国和领导者。多国央行也纷纷降息。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3月3日至17日,全球至少已有21个国家及地区降息29次②。据《国际金融报》统计,2020年上半年,全球各国央行降息200余次,超过2019年全年的降息次数。在全球货币政策宽松环境下,发达经济体的通货膨胀水平一次次刷新历史纪录,国际粮食价格普遍上涨。

由于通胀高企,2022年3月中旬开始,美联储又开始连续加息,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已经从0.25%回升至2022年9月的3.25%。在美国带动下,多国央行也相继宣布加息,全球货币环境趋紧,以美元计价的各类大宗商品价格随之全线走低,国际粮价也不例外。

2.农业政策。各国频繁出台的农业政策是导致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政策数据库,近三年来,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共发布农业相关支持政策1500余项,主要包括生产支持类、贸易类、消费和市场类、储备类及可再生能源类等五个类别。在当前粮价高企、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贸易政策具有立竿见影的“开源节流”作用,成为各国保障国内供给、稳定经济秩序的首要政策选择。在已出台的政策中,贸易政策734项,占比接近50%,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9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限制措施受关注度最高。此轮价格上涨以哈萨克斯坦、越南率先宣布禁止粮食出口为始,10余个国家跟“禁”,俄乌冲突后又有20余个国家跟“禁”。截至2022年5月末,共有38个国家先后宣布出口禁令措施83项,主要涉及大宗粮食和油脂油料。各国实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大多是“增加进口、限制出口”,置国际影响于不顾,推动粮价上涨。

随着俄乌战争带来的紧张情绪缓解,多国政策转向。例如,棕榈油第一大出口国印度尼西亚不仅取消了前期的棕榈油出口禁令,还制定了加速出口计划。再加上美元加息、全球流动性收紧,加速国际粮食价格回落。

(二)产业链因素分析

受新冠疫情影响,国际货运物流受阻。在粮食总量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全球粮食供需不平衡问题凸显,引发全球粮食危机。俄乌冲突的影响也是最先作用于贸易环节,其次才是生产环节。因此,在此轮国际粮价波动中,相较于生产端和需求端,贸易因素是更为主要的产业链驱动力量。

1.贸易因素。全球粮食生产相对集中,主产国因投入大而增幅更大,粮食出口集中度越来越高(张秀青,2020)。因此,各国因新冠疫情而相继采取的隔离措施,造成劳动力短缺、塞港和船舶延误、集装箱大量积压等,必然带来国际粮食贸易受挫,引发全球粮食危机。即便是货物贸易物流正常运转,由于能源价格高企和人工短缺,海运费大幅上升,增加了粮食贸易成本,抬高了国际市场价格。比如,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从新冠疫情之初的466猛增至2021年10月的5488,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高点;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到中国青岛的海运费由疫情之初的6-7美元/吨大幅增至2021年10月的27.5-28.5美元/吨。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黑海地区物流和供应链多处于瘫痪状态。乌克兰所有港口关闭,所有陆路运输服务暂停;俄罗斯也已暂停在亚速海的商业航运;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领空关闭。自3月2日开始,包括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地中海航运在内的多家物流公司相继宣布暂停所有往返俄罗斯的海运、空运和洲际铁路新预订,严重影响全球正常粮食贸易流通秩序,又引起了海运费再次上涨,这直接影响全球粮食贸易量。根据全球贸易数据库,2022年1-7月全球粮食出口量较2021年1-7月下降38.5%,较2020年1-7月下降49.5%。

2022年5月以后,随着疫情形势好转、俄乌冲突带来的紧张气氛缓和,国际粮食贸易形势开始好转。截至2022年8月底,BDI已经回落至1017,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到中国青岛的海运费也已回落至11.5-12.5美元/吨。为了促进贸易、改善全球粮食和农业市场的运作及韧性,2022年6月,世贸组织第12届部长级会议(MC12)达成《关于紧急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部长宣言》与《关于世界粮食计划署购粮免除出口禁止或限制的部长决定》。7月22日,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和联合国四方签署《黑海粮食外运协议》,有效期4个月。滞留在乌克兰的近2200万吨粮食陆续运往全球多地,助推国际粮价继续回落。

2.供需因素。在该轮国际粮食价格上涨过程中,虽然供给和需求因素并不是主要驱动力量,但后期对高粮价起到支撑作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年6月的《粮食展望》报告,2020/2021年度,世界谷物产量27.81亿吨,同比增长2.6%;利用总量27.33亿吨,同比增长1.6%;季末库存同比增长5.0%。国际粮食整体供给状况相对宽松。然而,随着新冠疫情久拖不决,隔离措施和人工短缺加重了市场对生产前景的担忧,再加上沙漠蝗灾、地震、风暴、干旱等灾情不断,国际粮食供需形势逐渐趋于紧张。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1年6月的《粮食展望》报告,2021/2022年度,世界谷物产量28.21亿吨,同比增长1.9%;利用总量28.26亿吨,同比增长1.7%;季末库存同比增长0.3%。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国际社会对粮食生产的担忧情绪加重。俄罗斯和乌克兰均是世界上重要的谷物和油料生产国。两国大麦、小麦、玉米和葵花籽出口量合计分别占全球的19%、29%、16%和52%。俄罗斯又是全球最大的化肥出口国,出口量约占全球的40%。俄乌冲突不仅影响黑海地区的粮食外运,还影响乌克兰春播,再加上全球性持续高温干旱,对后期粮食产量造成较大影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2年6月的《粮食展望》报告,2022/2023年度,世界谷物产量27.88亿吨,同比下降0.6%;利用总量27.88亿吨,同比下降0.1%;季末库存同比下降0.4%。近两年的国际粮食供需情况将对国际粮价形成支撑。

根据上述因素进行综合研判,未来一段时间,一方面,美联储加息和海运秩序正常化是驱动国际粮价继续回调的主要力量。根据美国银行全球研究部预计,美联储11月将再次加息75个基点,12月将加息50个基点,2023年2月和3月将分别加息25个基点,本轮加息周期利率区间峰值将达到4.75%-5%,高于此前预测的4%-4.25%(刘亚楠,2022)。进入后疫情时期,国际物流将逐渐改善,全球粮食贸易秩序将回归正轨,再加上能源价格下降,海运费也将随之下降。随着市场流动性和海运费降低,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还将继续回落。另一方面,全球旱情和多国“自保”措施是驱动国际粮价上行的主要力量。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经历几十年一遇的高温干旱,农田干裂、庄稼枯萎;俄乌冲突尚未结束,乌克兰耕地破坏严重,无法种植。总的来看,全球小麦、玉米、稻谷总产量预计将减少4000余万吨。当前,全球粮食危机尚未解除,各国都会慎重考虑自己的粮食贸易政策,“自保”仍是主基调,“增进限出”或将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全球经济进入疫后恢复期,部分粮食品种需求也将保持温和增长。因此,预计2022年第四季度至2023年,新冠疫情对发达国家的冲击将较前两年明显减弱,国际粮价上行力量与下行力量交错发力,市场价格呈现区间震荡,总体水平略低于2022年。

三、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与国际粮食市场相比,国内粮食供应充足、价格相对稳定、市场运行基本平稳。但是,不同品种存在一定差异,要全面评估、理性看待。当前,国际市场大幅波动向国内传导,对我国的影响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国内粮价温和上扬

相对于欧美等经济体创历史纪录的高物价水平,我国物价水平相对平稳。截至2022年8月,我国CPI同比上涨2.5%,远低于美国8.3%和欧元区9.1%的水平。但是,受国际高通胀影响,我国物价水平也呈上升趋势。与2022年初相比,我国CPI同比涨幅已增加1.6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我国物价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快上涨的猪肉价格以及高温导致鲜菜价格高企。虽然国内市场相对平稳,但在国内外大环境影响下粮价还是呈现温和上涨态势。根据Wind数据库,我国小麦、大豆、玉米、粳稻的现货平均价2022年上半年累计涨幅分别为15.31%、4.64%、2.46%、0.55%。

(二)粮食进口渠道不畅

2022年1-8月,我国农产品进口量同比下降9.95%,粮食(谷物)进口量同比下降12.11%。农产品进口量下降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新冠疫情导致的物流不畅;二是多国实施出口限制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国际物流不畅随着疫情发展转移至国内,为国内外贸易渠道联通带来挑战。2021年,国际海运受到新冠疫情的较大冲击,船期可靠性从2020年的约70%降至2021年的不足35%,塞港、罢工不绝于耳。自2022年4月开始,虽然国内严防死守,但国际输入性病例增多,导致国内多地新冠疫情反弹,扰乱了国内正常的物流秩序。例如,上海、沈阳等城市进入隔离静默状态,物流基本暂停运转,上海外高桥、洋山港等港口船舶等待时间延长,多艘货船只能在港口外漂泊。我国粮食进口量以及其他农产品进口量下降对国内供需平衡并不会带来实质性影响,但此次粮食进口渠道不畅所反映出的国际贸易风险可给予我国完善粮食安全政策提供极端情形下的警示实例。

(三)粮食进口成本高企

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商与出口商谈判时采用基差点价的定价方式,即“期货价格+升贴水”。其中,期货价格是定价基础,升贴水主要包括期货与现货价格的基差、运费、港杂费以及卖方利润等。国际谷物期货价格的涨跌直接关系我国粮食进口价格。2022年5月以来,国际粮食期货价格回落,通常我国进口价格也应随之下降。但是,因美联储连续加息,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粮食价格折合人民币反而上升。例如,2022年3月至9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经从1:6.3跌至1:7.2。同期,美国CBOT大豆期货结算价下跌7.68%,而美国大豆和南美大豆到岸成本却分别上涨1.31%和3.03%。

(四)抬升国内种植成本

俄乌冲突不仅推高国际粮价,而且还抬升了全球的农作物种植成本。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化肥出口国,出口量约占全球的40%。俄罗斯自2022年3月10日暂停化肥出口,国际化肥价格应声而起,我国化肥价格也跟随上涨。据Wind数据:截止至2022年9月18日,重庆尿素、25%复合肥、高浓度复合肥价格分别为3.34元/千克、2.9元/千克、4.2元/千克,分别比年初上涨17.6%、42.2%和10.5%。2022年3月,中央财政为实际种粮农民下发一次性补贴200亿元,以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稳定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五)养殖利润趋于下滑

国际粮价上涨影响通过贸易和金融市场传导至国内,再加上原油、化肥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大幅度抬高了饲料成本。例如,根据调研,2022年4-5月,重庆畜禽饲料价格较1月底上涨2%-4%。2022年1月以来,某大型饲料企业的饲料价格已累计涨价2-3次,涨幅累计达到200-300元/吨。同时,因国内疫情防控趋严降低物流效率以及猪肉价格持续走低带来的替代效应等原因,国内活牛、活羊以及牛羊肉的市场价格走低。俄乌冲突爆发至9月下旬,在国际牛羊肉价格坚挺的情况下,江苏活牛、活羊平均价分别下降1.0%、9.8%,河南活牛、活羊平均价分别下降2.0%、10.3%;牛肉、羊肉批发价下降2.8%、8.7%。牛羊养殖利润遭到双向挤压。当前,我国牛羊养殖仍以“户繁企育”为主,小规模农户将长期是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2020年,牛规模化养殖(年出栏50头)比例为29.6%,羊(年出栏100只)为43.1%,而猪(年出栏500头)为57.1%。小规模农户的利润波动承受力不强,利润继续下降必将损害农户养殖积极性,减缓牛羊产业的发展势头。

四、政策建议

鉴于当前国际市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落实“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也要注重宏观调控和流通增效,建立全方位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现在提出建议如下:

(一)加强粮食保供稳价顶层设计

建立大食物安全观,对主要农产品逐一进行梳理,根据国内国外供给潜力、成本收益、产品的重要性和敏感性等因素比较分析,进一步明确国内供给保障优先序和进口优先序。正确认识和把握粮食供给保障,加强战略谋划,做好保供稳价工作。一方面,要把提高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适当储备,做好重要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创新粮食进口模式,通过拓展海外农业合作、收购海外企业、组建合资公司等方式拓展多元化的新型进口体系。制定2022-2035年食物供给保障规划,分品种明确提高国内综合生产能力和适度增加进口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杜鹰等,2022)。

(二)加强我国粮食市场宏观调控

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体系建设,强化国内外市场监测预警技术团队建设,尽快将国内外粮食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市场、人口、政策、天气、自然灾害等方面数据进行整合,充分利用遥感、航天、地理信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加强对全球农产品生产、供求、价格、贸易动态等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常态化监测主产国和主消国政策及市场变动,及时分析研判和应对国际市场异动,化解国内市场风险,保障国内市场供给稳定,价格平稳运行。对各种外生冲击做出科学预案,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宏观调控能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避免投资炒作和盲目行为。严格管控自媒体平台的误导性报道行为,配合国家宏观管理部门进行预期管理。坚决打击查处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的行为,打击供需紧张情况下的囤积居奇和走私行为。

(三)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在错综复杂国际环境下,充分发挥我国内市场的规模优势,完善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全球供应链,提升对国际资源的掌控能力,形成更加多元化的进口格局,减少对少数国家的依赖,降低风险。完善重要农产品的关税配额和国营贸易管理,加强检验检疫,把握好进口品种规模、节奏和时机,严厉打击走私行为。把境外农业投资合作、构建全球农产品供应网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规划和部署,原则上支持企业“产业外扩、产品回国”。

(四)优化升级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升流通效率

加强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东沿海、华南沿海、西南和西北等粮食物流通道建设,形成一批多功能粮食物流园区,构建现代粮食仓储物流网络。支持产地集配中心、综合性加工配送中心等跨区域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追溯服务等粮食供应链。推动形成布局合理、流转顺畅、安全高效的全国粮食流通骨干网络。主销区以粮食产业园培育为抓手提升粮食价值链,支持农业设施、土地流转、产业融合、公共区域品牌等发展,支持企业开展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全程机械化生产、高效生态农业等于一体的经营发展模式。推进集贸市场、超市、便民连锁店、主食厨房等多种形式粮食零售市场加快发展,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诚信经营服务水平。

(五)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体系

建立健全粮食应急加工、供应、储运网络,将粮食应急供应网络建设纳入当地粮食物流发展规划建设规划中,尽可能做到平战结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应急供应网点布局要兼顾城乡及边远地区,确保一定的覆盖面且布局合理平衡;要会同交通等部门,落实好应急运输线路和运力工作预案;要全面建立与交通、物流等相关部门长期稳定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粮食一体化多部门协调管理体制。

(六)完善国内重要农产品储备调节功能

完善储备粮管理制度,优化储备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合理确定政府储备规模,建立动态吞吐和轮换调节机制。把握好时机和力度,加强逆周期调节,提高储备吞吐平抑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探索建立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协同的分梯级储备新机制,将粮食储备联动机制落实落地。

参考文献:

[1]张秀青.全球粮食市场形势、异动风险及应对措施——基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际视角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05):4-8.

[2]朱聪,曲春红,王永春,赵伟.新一轮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原因及对中国市场的影响[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03):69-80.

[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杜鹰,张秀青,谢兰兰,梁腾坚,张学彪,杨光,于敏.新时期我国农业对外开放与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J].全球化,2022(01):5-26+134.

[4]Gary Gorton,K. Geert Rouwenhorst.Facts and Fantasies about Commodity futures[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6,62(2): 47-68.

[5]刘亚楠,《综述: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预期令美股前景恶化》[N],《新华网》,http://m.news.cn/2022-09/22/c_1129023306.htm.

①美国于2000年出台《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推动场外衍生品发展,2003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首次批准商业银行交易实货商品。欧盟于2004年出台《金融工具市场指令》,推动场外新兴交易平台发展。

②《超级央行月:21个国家及地区降息29次,一文看懂各央行“博弈”》,《21世纪经济报道》,2020年3月17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1406717947503446.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