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新排名、图腾及其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世界姓排名第一人囗 中国姓氏新排名、图腾及其它

中国姓氏新排名、图腾及其它

2023-10-18 04: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71-80

郝 、孔 、白、崔 、康

毛 、邱 、秦 、江 、史

81-90

顾 、侯、邵、孟 、龙

万 、段 、漕、钱、汤

91-100

尹 、黎 、易、常、武

乔 、贺、赖 、龚、文

101至200名姓氏

101-110

庞、樊 、兰、殷、施

陶 、洪、翟 、安、颜

111-120

倪 、严、牛 、温 、芦

季、俞、章、鲁、葛

121-130

伍 、韦 、申 、尤 、毕

聂 、丛 、焦 、向、柳

131-140

邢 、路、岳 、齐、沿

梅、莫、庄 、辛 、管

141-150

祝 、左 、涂、谷、祁

时、舒 、耿 、牟、卜

151-160

路、詹 、关 、苗 、凌

费 、纪 、靳 、盛 、童

161-170

欧 、甄 、项 、曲、成

游 、阳、裴、席、卫

171-180

查、屈 、鲍、位、覃

霍 、翁、隋 、植 、甘

181-190

景 、薄 、单、包、司

柏 、宁、柯 、阮 、桂

191-200

闵 、欧阳 、解、强 、柴

华 、车、冉 、房 、边

201至300名姓氏

201-210

辜 、吉、饶、刁、瞿

戚 、丘、古、米 、池

211-220

滕 、晋、苑、邬、臧

畅 、宫 、来、嵺、苟

221-230

全 、褚、廉、简 、娄

盖、符 、奚、木、穆

231-240

党 、燕 、郎、邸、冀

谈、姬 、屠 、连 、郜

241-250

晏、栾、郁 、商、蒙

计、喻 、揭、窦 、迟

251-260

宇、敖、糜 、鄢、冷

卓 、花 、仇、艾 、蓝

261-270

都 、巩、稽 、井、练

仲 、乐、虞、卞 、封

271-280

竺 、冼 、原 、官 、衣

楚 、佟、栗 、匡、宗

281-290

应 、台 、巫、鞠 、僧

桑、荆 、谌、银 、扬

291-300

明 、沙 、薄、伏、岑

习、胥、保、和、蔺

各省市十大姓氏

(1) 黑龙江省

王、张、李、刘、赵、

孙、杨、陈、于、徐

(2) 吉林省

王、李、张、刘、赵、

孙、杨、陈、于、高

(3) 辽宁省

王、李、张、刘、赵、

孙、杨、陈、于、高

(4) 山东省

王、张、李、刘、孙、

赵、杨、陈、徐、马

(5) 河北省

张、王、李、刘、赵、

杨、高、陈、马、郭

(6) 河南省

王、张、李、刘、杨、

赵、陈、郭、孙、马

(7) 山西省

王、张、李、刘、赵、

郭、杨、陈、武、高

(8) 陕西省

张、王、李、赵、刘、

马、杨、陈、吴、郭

(9) 甘肃省

王、张、李、刘、杨、

马、陈、赵、魏、周

(10) 青海省

李、张、王、刘、赵、

杨、陈、马、郭、吴

(11) 湖北省

李、刘、张、陈、杨、

胡、黄、王、徐、周

(12) 安徽省

王、张、李、陈、刘、

杨、吴、周、徐、孙

(13) 江苏省

王、张、陈、李、徐、

周、朱、刘、吴、杨

(14) 浙江省

陈、王、林、张、李、

叶、郑、吴、徐、刘

(15) 福建省

陈、林、黄、张、吴、

李、王、郑、刘、杨

(16) 江西省

刘、李、陈、张、黄、

王、吴、周、胡、徐

(17) 湖南省

李、刘、陈、张、王、

周、黄、杨、唐、罗

(18) 贵州省

王、李、陈、张、杨、

刘、周、罗、吴、黄

(19)四川省

李、张、王、刘、陈、

杨、周、黄、罗、吴

(20) 云南省

李、张、杨、王、陈、

刘、赵、马、周、朱

(21) 广东省

陈、李、黄、张、梁、

林、刘、吴、罗、杨

(22)海南省

陈、王、李、吴、符、

林、黄、张、周、郑

(23)台湾省

陈、林、黄、张、李、

王、吴、刘、蔡、杨

(24) 新疆

王、张、李、刘、杨、

徐、吴、朱、郭、黄

(25 )内蒙古

王、张、李、刘、赵、

杨、郭、孙、高、陈

(26) 宁夏

王、张、李、刘、杨、

陈、赵、吴、马、孙

(27) 广西

黄、李、梁、韦、陈、

陆、杨、刘、卢、张;

壮族十大姓

黄、莫、韦、覃、农、

蒙、蓝、赵、罗、梁

(28) 重庆市

李、张、陈、刘、王、

杨、周、黄、罗、唐

(29) 上海市

张、王、陈、李、朱、

徐、周、沈、吴、陆

(30) 天津市

王、张、李、刘、杨、

赵、陈、孙、高、马

(31) 北京市

王、张、李、刘、赵、

杨、陈、孙、高、马

在中国,除以上所列几百个姓之外,还有许多比较少见的姓氏。

姓氏的图腾

(资料来自网络,未经证实,仅供参考。不作任何争执的依据,谢谢!)

(一)

李姓是九黎民族之一的氏族的族称。皋陶是李姓的始祖。黎即虎,又写作(貍)、狸、理,通假谐音作李。李姓图腾由虎、木、子三部分组成。虎代表皋陶的祖先少昊,木代表皋陶玄鸟族的图腾,子代表鸟卵,象征后代子孙。

(二)

王姓是远古三苗之一的柯约耶劳的族称。王姓由天齐建木和盖天图组成,或者说是酋长戴了一顶半月形的钺斧天文仪器作成的王冠。天齐是天地中央,俗称天地之中。以天齐为原点观测太阳的周天运行轨迹。而这种运行形成一个周天历度(又称“盖天图”、“浑天图”),王姓是首创这种天文历法文明的氏族之一。

(三)

张姓是炎帝共工氏的文明创造的图腾标志。“弓”代表盖天图,一般作天穹的“穹”。“钺”是模仿其形状而来。张像一个人手持盖天图,手中所握的“弓”代表日升汤谷经中高天落入禺谷的形象符号,“弦”是地平线,代表日夜的分界线。日夜两个盖天图和起来就是浑天图,代表一整天。

(四)

刘姓是燧人氏魁隗氏炎帝神农氏族的系的鸺鹠族的族称。刘姓图腾是由一位长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和秋天天气到达地球的运行规律,简作“留”。 “留”由“卯”和“田”两部分组成,后来演变为刘。留的本义是掌管测定春分点的氏族。“卯”代表春天的天门,简称春门;“田”为立主表天竿的天象台“叀”。

(五)

陈姓图腾,是太昊氏炎帝氏及其后裔的天文中心的象形。 陈由“东”和“太阳升降的阶梯”两部分构成。东为日在木中,此木又叫槫木、扶木、建木。日在树顶为杲, 日在木下为杳,日在地平为旦,日在山下为昏,日在午前午后为昃,当槫木转为建木天干的时候称作“重”,所以古代“重”、“东”为一义。树立“扶桑”或“扶木”的地方为陈,古代有陈仓、陈留,它们都是天文观测的中心。

(六)

杨姓图腾是远古三苗之一柯挪耶劳的族称, 为现代杨姓苗支,祖先是兵主蚩尤。“杨”的意思是太阳,由“木”和“易”构成。“木”指扶桑,《山海经》等古籍记载: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易、阳、杨、扬、汤在远古是同义词,可相互替代,因此“易”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

(七)

赵是东夷民族少昊族团的一支伯赵氏的族称。由在供案上供奉“肖”图形和 高大的巨人奔走的人形组成。肖是玄鸟燕子(偃、赢)的象形,“肖”是“赵”的简体,又作“御”。

(八)

顾是 崇凤之族,以鸟与门户结合的图腾得姓。 顾姓来自己姓昆吾氏,以国名为氏;或来自姒姓,是越王勾践的后裔,以祖上封号为氏;或少数民族改姓。

(九)

武姓是以社会分工命名的族称。武由戈与止两部分构成,戈代表武力,脚印代表奔走征战,合起来即征伐之意。端坐战车,挥手施号,坐看阵前群龙斗,乃将军之族。

(十)

江是共工氏的本姓,以水、工(矩、勾股)、日、蛇为复合图腾。蛇为本族图腾, 日为炎帝太阳图腾。。又因世为水正、工正、土正、木正,又以水、工为图腾。

(十一)

易因蜴得姓,是 崇龙之族,图腾由太阳和蜴(龙)组成。 始祖为 吕尚,后人称姜子牙,其后人有被封于易地,之后便以封地为姓。

(十二)

孟是玄鸟族一支子姓的族称。孟姓乃燕子或“金乌”所生之族。 上部分为玄鸟殒卵生子,下部分代表接纳的意思。

(十三)

常是常羲氏姓氏, 守“家”之族,与尚为繁简字。 常由、且碑、挺木牙交(巾)组成。常羲氏负责月亮观测,制定十二月太阴历。

(十四)

赖姓是神农氏姓。赖的图腾由俞表、贝、刀组成,合是贝氏立俞表观天之地,占卜契刻纪历,为图腾徽铭。

(十五)

段是以司职为图腾的族称。右边为手拿利器砍山崖的石壁,左边为被砍的山崖已开裂,合起来就称作段。

(十六)

侯以猴图腾得姓, 诸侯王族。左代表峨冠端坐之士, 右是座前礼器。黄帝打败榆罔、夸父后,猴图腾的魁隗氏从帝位降为侯伯,所以由猴而侯。

(十七)

乔是有虫乔氏图腾得姓。由灵台危屋耒、蛇图腾合文。乔是有虫乔氏的简字,有虫乔氏蛇图腾,具有祭天权。

(十八)

尹以官职为图腾命名的族称。它由两部分 组成。右边是一个官员,左边是一个辛刀,代表刑具,合起来就表示手持刑具的官员握有生杀大权,这种管理者称为尹。始祖少昊之子工正殷(尹)封于尹得姓。

(十九)

贺是以耒、贝置于灵台祭祖礼天而成姓氏图腾。姜姓的别支,传闻齐桓公的后人庆封为了避刘庆改贺封而有贺姓。

(二十)

邵姓是魁隗氏在酉地(郑)观察甾危天象的图腾标志。邵的召由下而上分别是博山灵台、酉(仰韶文化尖底罐)、甾(滴水器),双手的意思是“把持”。邵氏主要是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后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我们连姓氏也那么有趣!

网上找了一下,仅供参考。

其中“江”应为“汪”(已修正),

另:“黎”、“易”排序应互调。

【以上仅为1-100的姓氏图腾】

网络搜集,未能找齐,抱歉!

中国姓名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人文情怀、民俗风情、历史积淀、社会发展、文化融合、精神意趣等无不蕴藏其中,经过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与文明。

姓名,传承了人的情、意、志;蕴含了人的精、气、神。探寻我国姓名文化传承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民族精神,是当代国人肩负的文化使命。

自2018年以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已连续四年发布全国姓名报告,获得了社会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这也有效引导了公民户籍登记中姓名用字的规范性,大大提升了新生儿户籍登记的及时性,显著增强了新生儿姓名的文化内涵,弘扬了姓名文化,彰显了文化自信。

不同年代使用最多的名字

1959年及以前,男性叫 “光明”的人最多;女性叫 “秀英”的最多。

1960-1969年,男性叫 “勇”的人最多;女性第一还是叫 “秀英”。

1970-1979年,男性还是叫 “勇”的人最多,女性则叫 “丽”的人最多。

1980-1989年,男性叫 “伟”的人最多;女性叫 “艳”的人最多。

1990-1999年,男性叫 “涛”的人最多;女性还是叫 “艳”的人最多。

2000-2009年,男性叫 “涛”的人最多;女性叫 “婷”的人最多。

2010-2019年,男性叫 “浩宇”的最多;女性叫 “欣怡”的最多。

在时代的发展中

取名的热点也随之发生变化

取“名”的学问

《居民身份证法》第四条规定:居民身份证使用规范汉字和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符号填写。《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规定,除姓氏中存在的异体字,否则应当使用规范汉字,也就是《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汉字。 所以,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都不能用来起名!

还有,起名最好别用

生僻字!

因为

老师同学同事朋友们

可能不会读

……

姓名小知识:起名规则与习俗

我国人名文化源远流长,文字的产生使人们拥有了用文字表达的姓名这一独特身份标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独特的人名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起名遵循不同的规则与习俗。

春秋时期取名讲究“五类”“六不”,即“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和“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

两汉时期取名以温文尔雅为风尚,亦有对幸福安乐的期盼,更崇尚建功立业的雄健。如苏武、霍去病、李延年、刘秀、班固……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教风行一时,谢玄、王僧辩之类的名字由此浮现。南朝人名亦盛用“之”字,如王羲之家族及祖冲之。北朝人起名则较为朴直率真,如傅竖眼、闾大肥。

时至唐朝,儒学复兴,尉迟敬德、狄仁杰等儒家意味浓厚的名字在历史的星空大放异彩。

唐宋时期还逐渐形成了以辈次取名的习俗。宋朝喜欢用五行序辈,取五行相生之义,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如,南宋丞相张浚,子张栻,孙张焯。

当代,人们起名虽已不囿于古代起名的繁杂规则,更多的是表达理想信念、崇尚仰慕、纪念意义和祝福赞美,但姓名的传承意义从未改变。

中华姓氏树你见过吗?

注:因上古神话无法确证,本图仅为对姓氏发源情况尽可能合理的猜想和尽可能详尽的示意。

绘图时,“大树”的各级“主干”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大致体现了各神话人物可能的生活年代距离今天的远近。同时,通过各级“枝条”之间的连接方式,展现了姓间的派生关系。

不过,因资料和时间有限,同一级“枝条”上各姓氏排列循序,并不体现其诞生年代的先后顺序。

最早的姓氏

去过轩辕故里的人,对“中华姓氏树”一定不会陌生。树干上的姬姓,一向被认为是“万姓之祖”,它与姜姓等“上古八大姓”,同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姓。

而实际上,中国有史记载最古老的姓,既不是姬,也不是姜,而是“风”。最早用这个姓的两个人,也都大名鼎鼎: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氏。

传说中,两人既是兄妹、又是夫妻,被古人尊为“人类初祖”,地位尊崇。据古籍记载,伏羲氏还是中华大地上最早完成局部统一的王。

据《三家注本纪·三皇本纪》记载,女娲氏姓风,名字叫“风里希”。如今的甘肃秦安陇城镇的风台等地名,均与她有关。

伏羲氏生活在公元前约5000年,人类正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在那之前,中华先民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两个时期,学会了建造住所和使用火。

伏羲氏创造了占卜、八卦、乐器,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教会了人们打鱼狩猎,先民的定居时代便从此开始。

据《竹书纪年》记载,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伏羲氏姓风,这便是有史记载的“姓”的开始。

姓氏大玄机:同姓同“遗传密码”

姓氏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姓氏起源要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的姓氏是作为氏族的一个标志符号,多以女字旁为主,如上古八大姓氏“姜、姬、妫、姒、嬴、姞、姚、妘”,姓氏中均有女字,也用来辨别不同氏族的后代。

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调查研究发现,很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统计好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研究人类遗传学就有了很大帮助。实际上,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

但是,姓名却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侨要出钱修补自己的家谱,他们要寻找自己的根。

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且有内涵。

比如说日本,虽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内涵极少。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而且没有源头及意义,多数是以位置名来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学者很难把日本的姓氏与人类遗传联系起来。

在美国,虽然有固定的姓氏,但区区200多年的历史还不能形成文化的传承,因此,美国学者对本国人的考证主要从肤色、毛发颜色和眼球颜色来确定。

由此可见,只有中国的姓氏,显示出了遗传基因及姓氏传承,更加凸显出了中国所独有的文化。

中国姓氏数量众多,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历史上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

这还不包括元代、清代移居中原的蒙古族、满族人译改的汉字姓。边疆少数民族译成汉字的姓也没有计算在内。宋代《百家姓》收入506个姓氏,明代《千家姓》收入2398个姓氏。解放以来,在北京市的户口档案中就有二千二百多个姓氏,上海市有一千四百个姓氏。

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及甲骨文的出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但是在中国古代姓和氏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夏商周三代之际,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氏是贵族宗法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即远古时期的部落组织。【诸子界注:姓字,从“女”从“生”,从造字上就可以看出大概的意思了。上古时代是母氏氏族社会,这么一想,也就明白“女子多称姓”的缘故了。】

姓的产生,从史籍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还有“姬民出自轩辕”的记载。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朝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

这种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秦朝,那时,周朝的封建宗法制度基本弱化,旧贵族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荡尽清除的差不多了。到了西汉,姓和氏的区别已经不再显现。因此,太史公司马迁在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统称,从此,“姓氏”之称,自太史公起合而为一。其著《本纪》中,言秦始皇则曰姓赵氏,言汉高祖则曰姓刘氏。自此,中国人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没有贵贱之分,因而很多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所以,姓氏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的家族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每一个家族的成员。

【诸子界注:有一种说法是秦皇嬴政统一了天下,也统一了“姓”与“氏”而合为“姓氏”,看来这个始皇帝不仅仅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战车轴距、采用郡县制统一治天下啊!】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姓氏发展演变,延续传承,升华凝练,形成了一种内涵丰富、体例完备、超越历史时空、跨越地域界限、包容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体系,并以其人人皆知的普及性、世代传承的持续性、兼容并包的统一性、博大精深的系统性,纵贯了中华文明的进程,涵盖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就是不同血缘姓氏的宗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融、兴衰更替的总汇。以血缘姓氏为脉络的姓氏谱系,正是具体而微地载录各姓氏宗族的渊源世系、兴衰荣辱及其历史功业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文献,是中华文明进化的轨迹,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因而中华姓氏成为传承文明、解读历史、透视社会的独特视角和微观窗口。

中华姓氏是传统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强、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结,是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基石。中华民族历来以炎黄子孙自居,把炎黄二帝作为共同的人文初祖和精神偶像。无论是偏处一隅的少数民族,还是飘零异域的华裔侨胞,时时处处都流传着炎黄二帝的传说,人人都以炎黄子孙为荣。这种以血缘、姓氏为传承纽带,对共同祖先形象的塑造,对民族渊源的追述,构成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和连续传承性的认同基石,它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桥梁纽带,也是当今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时至今日,中华姓氏已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沧桑,但其世代相承的延续性,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仍永葆青春,仍然是现实生活中人人必备、无时不用的重要标记和社交工具。举凡订立合同,签署书证,信函往来,交流沟通,无一不以姓氏作为重要凭信。“按姓氏排列”、“按姓氏为序”,已成为重要的社交场合、家国大事、学术活动中组合、排列有关人士的惯例。而“贵姓”一词,更是日常社交必备的第一用语和礼仪之词。

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姓氏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文明的积淀,是我们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事事皆用的重要工具和信息体系。

版权说明: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仅做公益分享,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觉得不错,请点【 在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