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世界四大戏剧样式指的是 传统戏剧

传统戏剧

2024-04-19 02: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尤以戏曲和话剧、杂剧为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被誉为国粹。

发展历史:

秦汉时代,戏曲已逐步出现。过程漫长,宋元之际才得以成型。而标志着戏曲成熟的应为元杂剧,明清时期又得到了不断地发展,至今繁盛不衰。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等多种基本形式。

1、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是指从北宋末年到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流行的传统戏曲艺术,产生于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南戏大约产生于南北之际,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能够表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其唱法富于变化,采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

2、元代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

3、明清传奇

明清传奇是古代中国戏曲样式。明代中叶以后,嘉靖、万历年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奇创作的题材逐渐开阔,出现了一批抨击时政,歌颂青年男女爱情,追求个性解放的剧作。明初以后,杂剧逐渐衰微,南戏兴起于“村坊小曲”、“里巷歌谣”深得群众的喜爱与支持,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4、清地方戏

清代地方戏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在清代地方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乾隆年间被称为“乱弹”戏的梆子腔、弦索腔、皮簧等新兴剧种和以藏剧、白族吹吹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戏曲。其次,也包括了由前代延续下来而有新的变化的昆、弋腔戏和其他古老剧种。

近代时期仍有继续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浓厚的时代色彩。

收录代表: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基本成型。明清许多从事昆曲剧目创作的剧作家,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鸣凤记》、《玉簪记》等都是代表作品。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昆曲在表演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歌、舞、介、白等表演手段高度综合。

申报地区或单位有北京市、湖南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中国艺术研究院。

2、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传统剧目在潮剧中占据重要地位,有《荔镜记》、《苏六娘》、《刘明珠》等精品剧目;传统折子戏《扫窗会》、《杨令婆辩十本》、《闹钗》汇聚了传统潮剧的精华,被誉为“百花潮中的三块宝石”。

申报地区或单位有广东省潮州市、福建省云霄县、广东省揭阳市、广东省汕头市。

3、弋阳腔

弋阳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南宋中期,兴起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结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元末明初孕育出一种新的地方声腔弋阳腔,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列为当时的四大声腔。弋阳腔以弋阳为中心,主要在江西省内的贵溪、万年、乐平、鄱阳、浮梁、上饶等一些地区传承延续,明代前中期曾流布及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及北京等地。

弋阳腔剧目分连台大戏和传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三国传》、《水浒传》、《岳飞传》、《目连传》、《封神传》等,后者包括《青梅会》、《古城会》、《定天山》、《金貂记》、《珍珠记》、《卖水记》等。自诞生以来,弋阳腔即以其“杜撰百端”的连台大戏和“错用乡语”的艺术特色在民间广为流传。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江西省弋阳县,相关传承人为林西怀。

后世影响:

戏剧是中国特有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发挥着重大作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