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离美归国收神秘电报:切勿中途下船,50年后发报人身份揭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世界上最神秘的画像 钱学森离美归国收神秘电报:切勿中途下船,50年后发报人身份揭晓

钱学森离美归国收神秘电报:切勿中途下船,50年后发报人身份揭晓

2023-04-26 05: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34年23岁的钱学森考取了,当年清华大学第七届的“庚子赔款”的赴美留学生,第二年便考进了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的航空学院。

正式说起的话,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钱学森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开挂人生。

1936年,仅在麻省理工学习一年的钱学森拿到了硕士学位,三年以后,又拿到了加州理工的博士学位,而且是航空和数学的双博士。

读博期间,钱学森的导师是著名的航空工程学专家冯·卡门,钱学森在航空理论上的天赋和刻苦努力学习的精神,得到了冯·卡门的欣赏。

他甚至把钱学森当作自己最为得意的门生,时常的对身边的好友说,钱学森未来的成就一定会超过他本人。

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在钱学森的博士毕业论文这个问题上,冯·卡门特意给钱学森挑了一个有关于“亚音速”和“超音速”的空气动力学的课题。

而正是这个在别人看来简直无法理解的课题,诞生了“卡门-钱学森公式”。这个公式的诞生,让钱学森在这一领域名声大噪、轰动世界,一下子就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专家。

同样这项研究也为实现超音速飞行的“魔幻世界”提供了一项更有力的理论支持,这一年钱学森刚刚28岁而已。

毕业以后,钱学森在冯·卡门的推荐下,留在了加州理工任教,与此同时,继续在冯·卡门创立的喷气动力研究所,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的研究。

也许此时的钱学森并不清楚,他已经成为了,当时美国最高机密的“曼哈顿计划”中的一员,已经开始为美国军方服务。

1941年,钱学森的同学,冯·卡门的另一位高徒马利纳在这间实验室里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用于提高飞机性能的火箭助推技术。

在钱学森和马利纳等人的努力之下,技术上的难题一一被攻克,并在短时间内研发出了用于实验的样机,并且创建了通用航空喷气公司。

而这一成果很快也引起了美国军方的注意,随即与这家公司达成合作,要求他们提供更多的飞机所需要的起飞助推火箭。

正是在这个时候,在冯·卡门的推荐之下,31岁的钱学森拿到了美国陆海空三军的安全许可证,准许钱学森可以自由出入军方的研究所,并且参与最高等级的军事机密研究工作。

这对于钱学森而言,不仅是身份上的一种荣耀,更是能力上的认可。试想能够允许一个外国人接触一个国家的最高军事机密,这个人到底要具备何等出色的能力,这似乎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但钱学森做到了。

1943年欧洲正陷入二战的泥潭当中,纳粹德国就像是一群饿狼在欧洲各处厮杀,这年的年初,英国的情报机构向美国分享了一份谍报,称德国正在研制一种射程能够达到100公里以上的火箭飞弹。

不过这个消息在一开始,并没有引起美国军方的注意,认为这份谍报不仅荒唐,甚至有些可笑,世界上怎么可能有能飞100多公里的炸弹呢?简直是异想天开。

然而当美国陆军航空大队的司令亨利,请教了冯·卡门这位权威之后,顿时对此有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他能够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用于研发美国的新型火箭。

于是曾经的航空动力研究所转身成为了JPL,著名的加州理工喷气推进实验室,而作为重要成员的钱学森担任了分析组的组长,负责火箭研发的各项数据分析。

这间实验室在1958年成为了美国航天局NASA的下属机构,掌握着美国航空领域最尖端的科技和最顶端的军事机密。

1944年,似乎黔驴技穷的纳粹德国,走到了战败的边缘,无计可施的希特勒下令将V1火箭弹发射到了英国,这也佐证了此前英国情报的准确性。

而随着德国的战败,诸多的实验数据也得以让美国人拿走,有了更多的理论和实际成果的支撑,美国火箭弹的研究也加快了步伐。

1946年,美国第一枚地道导弹“下士”发射成功,紧接着又是“女兵下士”、“二等兵”等多枚导弹实验成功。

在这其中无疑都蕴含了钱学森的汗水,还有他的努力。

多年以后,他的老同学马利纳曾说过,美国导弹的成功,离不开钱学森的贡献,有人也把钱学森奉为“美国导弹的奠基人之一”,如此说来,钱学森不仅是“中国导弹之父”,还是“美国导弹的叔叔”。

大概也正是这份成绩,钱学森被聘为了加州理工的终身教授。这年钱学森35岁,是加州理工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而他所创造的这一记录,直到70年后才被打破,打破这一记录的是一位34岁的华人。

1949年钱学森已经是喷气推进中心的主任,统筹着各项风洞实验和喷气式飞机的研发。他在此时提出的,一个小时可以从纽约飞到伦敦的设想更是轰动了世界。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从广播里听到一个消息,新中国成立了,钱学森腹内五脏六腑都在翻滚,脑海里的思绪搅成一团乱麻,他在想是不是该回国了,是不是该为远在万里之外的祖国做点事情了。

就在这个时候,中央人民政府给钱学森写了一封邀请信,希望他能回国看看,希望他能回来建设新中国。当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接到这封信以后,显得异常的开心,决定尽快地回国。

然而,以他的身份和能力,美国人怎么可能轻易地让他走呢?回头想想,他当年在美国军方的地位有多高,也就明白他归国的路有多难,前后耗费的五年,是钱学森不可挽回的岁月,是在最年富力强时浪费掉的光阴。

先是有人诬陷钱学森是共产党人,剥夺了他进入实验室的权力,并且下了驱逐令,要求钱学森在规定的时间内离开美国,这毫无根据又不可理喻的理由让钱学森非常的气愤。

不过,此时已经决定回国的钱学森,也因此找到了回国的契机。可当他携着妻子和两个孩子来到港口的时候,他却被FBI的探员拦了下来,不由分说地丢进了监狱。

钱学森之所以得到这样的待遇,这完全要归功于他在美国的好友,时任美国海军次长的丹尼·金布尔,钱学森在主持推进中心的工作中,经常与金布尔接触,因此两个人成为了关系不错的朋友。

但金布尔毕竟是个美国人,毕竟是个军人,他了解钱学森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更清楚钱学森的能力。

“一个钱学森,比五个海军陆战师还要可怕”。这句话正是出自金布尔之口,同时也是金布尔阻挡钱学森归国的原因,他说宁愿让钱学森死在美国,也绝不会让他回到中国。

他们给钱学森扣上了一顶新帽子,说他是剽窃和泄露美国最高军事机密,而证据就是他行李中的八百多公斤的书和笔记。

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这对于一个从小就接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在被关押的一个多月里,钱学森瘦了30多斤,这是在用他的生命,在表达抗议。

好在在朋友的周旋之下,钱学森被无罪释放,但他也被软禁了起来,受到FBI的监视,他的很多美国好友一直不理解,钱学森坚持回到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中国能干什么。

他的导师冯·卡门甚至抛出了那段著名的“苹果”理论,钱学森对答的是“如果种苹果是报效祖国的唯一方式,那我就回去种苹果”。一个西方世界的人,他是无法理解中国人生在骨子里的那种赤子之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955年在周总理的多次谈判之下,终于以朝鲜战场上被俘的11名美军飞行员,换来了钱学森的自由,他终于得到了美国的许可,可以踏上归国的旅程。

就在离开美国前的9月13日,钱学森接到了一封远渡重洋的电报,嘱咐他“途中切勿下船,切记!切记!”落款是他已经八年未曾见到的父亲钱均夫。

9月17日,钱学森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急切的登上了前往香港的“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这是美国前往中国的所有轮船中,出港最早的,也是到达香港最早的一艘,即便是头等舱、二等舱的票都卖完了。

钱学森一家四口还是义无反顾的登上了甲板,深夜蜷缩在三等舱里,三等舱是环境条件最差的舱,里面多是住的东南亚来往美国打工的穷人,也许条件很差,但钱学森的内心却是幸福的,因为他终于可以回到他日思夜想的祖国。

后来,在同行的留学生的帮助下,船长不得已给钱学森一家升舱,条件变得好了一些。

直到10月8日,“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终于抵达了香港,在这20多天的航行里,虽然停靠了不少的口岸,也有不少的人想要采访这位曾轰动世界的大科学家,但钱学森始终谨记着电报上的那几个字,一直没有下船。

后来钱学森向他父亲问起这件事,父亲钱均夫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告诉钱学森,自己并没有发这封电报,这件事也就一直埋藏在了钱学森的心里。

此时,这封电报是谁发的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家的导弹事业发展起来,才是钱学森脑海中日思夜想的心头大事,也是他心中早已想了千万次报效祖国的愿望。

2005年,这封神秘的电报被意外的解密,原来是当年周总理考虑到钱学森的安危,让外交部以钱均夫的名义给钱学森发的电报。

钱学森毕竟太重要了,谁知道狡诈的美国人会不会在路上做什么手脚,船是受美国保护的,美国人一定不敢让钱学森在船上出事,所以才告诫钱学森途中不要下船。

钱老归国后的事,绝大多数人也都了解,中国的导弹与航天技术能够走到今天,钱老功不可没。如今,随着这颗耀眼巨星的陨落,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后钱学森”时代,一步步飞向了更远的太空。

当“钱学森”这三个字逐渐成为历史的代名词,注定会逐渐地被后人所遗忘,但他的丰功伟绩必定会镌刻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他终将会青史留名、万古流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