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爷、天后娘、洪圣王……河源与江河有关的建筑与民俗,你了解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与江河有关 龙王爷、天后娘、洪圣王……河源与江河有关的建筑与民俗,你了解吗?

龙王爷、天后娘、洪圣王……河源与江河有关的建筑与民俗,你了解吗?

2023-08-19 16: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看来,人类智慧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神学阶段,人们认为自然力、社会和自然界是上帝力量的产物;第二个阶段是形而上学阶段,人们用抽象的“自然力”来说明一切事物;第三个阶段是实证阶段,人们不再把上帝或自然界视为创造一切的力量,开始信仰科学并寻找支配社会的规律。在科学并不昌明的年代,江河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得水利之便,满怀感激,五谷丰登;而在江河“发怒”时,人们惊恐万状,便把江河威力予以神化,幻想着有这样或那样的水神能制服江河、平衡雨旱,因而对其大加崇拜。

在广府地区,有龙母崇拜,龙母为河神;在闽粤台地区,有天妃崇拜,初兴于福建,称“妈祖”,元代封为“天妃”,清代封为“天后”,称为海神,但不靠海的源城、紫金等地,亦建有天后庙(宫);还有南海神崇拜,唐天宝年间被封为“广利王”,宋康定二年被封为洪圣,因此南海神庙又称洪圣庙,在河源现辖各县区都建有洪圣庙;北帝被称为水神,河源各地的北帝庙也很多,如江东新区古竹镇开展的北帝诞活动,至今仍每年热闹进行。龙王更是华人广泛崇拜的司雨之神。

河源龙王庙的废墟。大约摄于1931-1950年。

1、人们总有办法对付不听话的龙王爷

河源人都熟悉一个地名:龙王阁。清代河源八景就有“龙庙风帆”的景观。龙王庙原在县城南东江边,最初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知县王盛德建于下城外东南隅燕石亭边,清乾隆三十五年迁下城东门外,至同治十年(1884年),邑人咸思复旧,在燕石亭上复建龙王庙。庙前有一块突兀于东江边的山石。在同治版《河源县志》的“双城一气图”上,称龙王庙旁还建有天后庙,但这个庙现已不存,大概在清末或民初坍毁了。

当年的龙王庙守护着东江上往来河源、惠州、广州的点点帆船,给行船的人莫大的心理依赖和安慰。这一带水域,实在是很惊险的。清代文士萧文藻有诗描写道:“水汇双江怪石蟠,澄潭汩汩昼生寒。朝天客去凭云驭,持节人来破激湍。天际奋飞疑咫尺,波心利济没艰难。怀自往昔追宗悫,万里风樯不待餐。”

但是,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一个夏天,这座并不大的龙王庙被拆毁了。庙的对岸,是极清晰的梧桐山。走近龙王庙的废墟观看,那个慈眉善目、人们看久了也禁不住要发笑的老龙王,穿着宽袍子,站在一堆瓦砾堆砌的破烂“宝座”上。

河源龙王庙废墟上,龙王爷仍旧慈眉善目。大约摄于1931-1950年。

民国十九年(1930年)3月起至5月,河源城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毁庙运动。邑人罗涤良在1993年撰写的《六十年前河源的大改革》一文中提到,时任县长张尔超、国民党县党部常委李祖羲等倡立了“河源县改良风俗委员会”,由政、党、军、学 、商及地方人士组成,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取缔卜、巫、星、相及一切陋俗,如迎神、打醮等劳民伤财的风俗。于是,在城的三社、义荣、上城、县中附小、三江附小、乐育、下城等初等小学以部分学生为主体,分头捣毁神像。队伍高呼口号,摇着小旗子,沿途张贴标语。拆庙运动历时2个月,全城大、小神庙中的神像大多被毁。被毁了神像的庙宇有西门洪圣王庙、孔庙、北帝庙(今区府大院),上城东横巷的文昌公庙,下城关帝庙、双下阿婆庙、九帝公庙、崇报寺等。

后来,这被毁的龙王庙一直没有重建,倒是在这些旧址上建起了河源县糖厂,该糖厂今亦不存。河源人喜欢将这一带称为“龙王阁”。

没有了龙王庙的日子,人们也一样生活。风调雨顺时,一切顺利;如果碰到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船在对岸,摆渡者钻进横水渡办公室躲风避雨,等上一两个小时也不足为奇。还没建新丰江、枫树坝这两个水电站时,夏天风大雨急,江河水满,撑船的竹蒿往往探不到底,船工只好用木桨来划船,水大浪急,木船很难控制,常常被冲到渡口下游的龙王角,这时渡船往返一次就得用上二三个小时。

清代,佗城镇内有各种神坛庙宇34座,其中12座是供奉山神、河神的,如江东庙,龙王庙、风云雷雨坛等,有的在清末已废。

龙川的何福添曾撰文《河源市和东地区民俗两则》,详细记载了和平东南部与龙川西北部两县接壤的一些乡镇天旱求雨的民俗。

原来在古人甚至老一辈的心目中,龙王司雨,旱也因他,涝也因他。旱时抬出他来,摆出各种祭品,大伙儿一同恭恭敬敬做足各种仪式向他求雨。求雨数日不得,就迁怨于他,将他的神像掷于路边,让龙王爷也挨暴晒。若是他还腆着老脸硬撑着不肯下雨,人们还有办法,就去小河大江闹腾。

民国时期,有司对遍布城乡的各种庙宇很不“感冒”,经常将之挪作他用,以更务求实效。民国十九年(1930年)秋,龙川乡村师范创办,但是没有校舍。当时县里决定把县城(佗城)东门外的东岳庙和龙王庙两栋房屋修理改造,以作乡师校舍。对这个决策,龙川县教育会会员和地方人士都觉得是明智之举,不但节省了建筑费,还能破除迷信,开通民智。

龙川第一中学校长张道隆从浙江湘湖乡师请来的老师程本海,去这两座庙察看一番认为,两寺规模相当大,环境亦幽静,是设立学校的好地方,便将之进行改造。这个举动,可把附近乡民吓坏了,他们阻止工人施工,还说东岳大帝和龙王爷会让做工的人生灾得病吃大亏。工人们吓坏了,不敢再施工。学校教职工只得自己动手,并以浙江湘湖乡村师范改造三座寺庙为校舍的成功案例,开恳亲会、演话剧,开导学生和家长以及民众,破除迷信。半个月后,民众不仅被说服,还帮助教职工一起顺利完成了校舍改造工作。

1949年之后,“龙王爷”在民间更不吃香了。2019年,微信上随时可查的卫星云图,更是让人们对各地的天气一目了然。

古竹乡民在庆祝洪圣诞。凌丽 摄

2.人们还在怀念洪圣王和北帝公

在源城,洪圣王庙很早就有了。现存河源最早的康熙年间编纂的县志上,就记载了洪圣王庙。在同治版的《河源县志》的“双城一气图”上,称在上城西门外塘边,建有一座洪圣王庙,向北二栋。红花书院附近也建了一座老洪圣王庙。

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是洪圣王爷爷生日。洪圣王原是南海神,唐代天宝年间被封为“广利王”,宋康定二年被加封“洪圣广利王”,因此南海神庙又称洪圣庙,在河源现辖各县区都建有洪圣庙。

江东新区古竹镇的洪圣宫,离东江岸边距离只有约600米,至今还有村民举行祭祀仪式。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四,白田、古竹、梁化张氏及十里八乡的其他姓氏共300余人,齐聚洪圣宫门前,虔诚地感谢“大王爷爷”保佑先祖平安渡河之功德,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800年前,因胡妃之难从南京石井头珠玑巷逃难到广东的张氏祖宗,曾受过洪圣王庇祐,因此古竹张氏族人极其看重洪圣公的寿诞。时至2019年,张氏族人在庆祝洪圣诞的时候,有的从广州、深圳等地赶来,90岁高龄老人也坚持年年到场,有人还专程从香港或加拿大赶回来,就是为了参加年年此日举办的拜祀活动。

在多个程序的拜祀仪式完成后,乡人排队虔诚地给洪圣大王及左右二仙上香,喝了供神的“仙茶”,领了红粄后,才心满意足地散去。而张氏族人,还在附近的张氏宗祠摆数十围的宴席,招待各方归来的张氏宗亲。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二,古竹人还举办一年一度的北帝出巡仪式。古竹北帝庙临江而建,位于龙王阁旁,此河段东江水转弯流急,所以当地人建北帝庙来镇守此处。

北帝全称叫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又有玄天上帝、真武大帝等称呼,为统理北方、统领所有水族之道教民间神祇,又称黑帝。古竹北帝庙出巡的北帝公,即面容黝黑。

古竹北帝公三月初二巡游节每年举办一次,每3年举办一次加秋祭(农历九月十二),秋祭时北帝与关帝一起銮游;每10年举行一次大祭(即打醮)。近年来,参加古竹北帝公三月初二巡游节的人越来越多。古竹黎氏在巡游结束后摆下族宴,宴请从各地赶回来的黎氏族人。

已列入市级非遗项目的古竹北帝公三月初二巡游节,无论从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来看,都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和学术研究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凝聚乡情、促进和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都具有现实意义。

据了解,北帝本是统管北方的神明,广东人拜北帝是因为当时民众相信北方五行属水,而南方的水,也是由北方来的。广东多江河,靠海,北帝为水神,奉祀北帝,可保农业、渔业、贸易畅顺。广东最早开设的北帝庙则位于佛山,称为“祖庙”。祖庙的北帝诞是三月初三,古竹则提前一天为北帝庆生。

3.保平安的天后娘与谭公爷

天后宫,也就是原来的阿婆庙,天后崇拜仪式相传是数百年前由福建一带随着人群迁徙而来的。原址在南门外五里许,后迁至新丰江大坝下面右侧江边。1989年10月由刘招妹女士重建。

自明朝至清乾隆年间,正月十三,河源人恭抬天后神像出行,至十五还宫,美其名曰“麒麟会”。到了嘉庆年间,人们把这惯例改了,正月十三、十六分日恭抬北庙、东庙、天后神出游,俱在当天还宫;正月十九,恭抬阿婆庙天后神出游,次日还宫。

这些神祗“出游”时,都先在新城(即今上城)东门外校场(当为今日中山公园)以为驻跸之所,城中的士绅、贩夫走卒,竞相以童男童女扮演古代人物,走在神前作为“先头部队”,多时竟达三四十队。这些童男童女扮演的角色,便是飘色了。

凡神所经过的人家,必设香花宝烛,极其致敬。阿婆庙神——天后娘娘还宫的日子,更是倾城相随。天后娘娘驾经新城(今上城)南门外的时候,城中男女老少聚集在南门岗观看,不下万人,年年如是。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河源城还举办这种活动。

河源城曾有三位天后娘娘,也有三个天后宫:一位天后娘娘姓林,她的天后宫在下城东巷巷口,早已湮没,城里的人知道的不多。第二位天后娘娘姓陈,她的天后宫叫“望水娘”,在头塘街。这座天后宫香火最盛,很多人去礼拜,尤其是行船走水者必礼拜望水娘,祈望娘娘保佑平安,逢凶化吉。第三位天后娘娘姓李,她的天后宫便是“阿婆庙”。

阿婆庙建筑和环境都很好,是一个游览胜地,另一方面,因为求过签的都说阿婆庙的香火很灵,所以平时前去礼拜求签的人很多。

但有时天后娘娘并不庇佑所有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2月20日,正是农历元月十七,一早,信众手持冥镪,乘“利昌”渡,前往河源县城南门外五里许阿婆庙参神,约五十余人之众。船至竹沥河时,因船小人多挤拥,又逢东风大作,船夫挂帆乘风疾驶,因转舵不慎,遂渡船倾侧,船即入水沉没,搭客呼救。是时幸有货船看见,纷纷驶近往救,男性谙泳者,自泅水登岸,计救回妇孺约20余人。有女性5人溺死。(《香港工商时报》)

途经双下村双下公路时,人们总能看到一座残存的古建筑,现仅有四条花岗岩石柱和几面老砖墙。这就是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谭公爷庙。谭公是水神,但水神所居之处遭了火灾,现仅存拜亭、头门、正殿,占地面积220平方米,为夯土、砖、石、木结构。

天后庙未普遍时,谭公是海神之一,彼时中国沿海建有不少谭公庙。随着客家人从中国南迁到马来西亚谋生,惠州人建的谭公庙也在马来西亚拥有了分香,成为马来西亚客家人信仰文化的一部分。从各地史迹看,对谭公爷的信仰主要是随惠州人的南迁而盛行马来西亚。(《森美兰惠州先民信仰文化》王琛发著)

在河源、惠州、香港、马来西亚等地,都建有谭公庙,谭公信仰主题可以归纳为祈雨、保护船只、治病驱疫等。

在龙川佗城亨渡村,天旱不雨时,人们会抬出谭公爷的神像出来祈雨,叫“喊太白”。

双下谭公庙供奉的,便是惠州的谭公,他真名叫谭德,生于元代,归善县红花园人。《惠州府志》载:“谭公道者,归善人也。居九龙山修行,不记岁月。”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香港跑马地谭公庙和建于光绪三十一年香港筲箕湾谭公庙,据《建谭公仙圣庙碑记》载:“谭公原籍广东惠州,自幼即赋异,能知未来,治病如神。……农历四月初八为谭公诞。”

双下谭公爷庙原有对联,描述了谭公得道之处: “尖笔山头成正果;浅塘池上显仙台。”尖笔山距惠东县城14公里,有座九龙峰山,因其主峰尖似笔头,故名尖笔峰。在九龙峰山腰,有一座名扬海内外的谭公庙,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距今已有570年历史。

记者/凌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