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不限次数机票套餐怎么买 消费报告

消费报告

2023-03-15 11: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ABC美好社会咨询社:2022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87页).pdf

资源引导建议及总结定领域:基于重要性、可行性与自身价值主张进行议题选择辨阶段:基于议题及关注议题的公益组织的发展阶段选择投入资源的类型定项目:在选择重要且可行领域的基础上,基于科学公益的理念甄选有效项目结语7576777774目录序言01附录78致谢83引言02研究背景及概述报告背景报告范围050704中国教育议题的全面性列举中国教育议题分析的切入维度中国教育公益相关议题全面扫描(儿童需求视角):议题内涵、发展现状、关注对象与解决方案091408议题筛选本章概述指标详述筛选结果优选议题现状简述4648494945重点议题浅析解决问题:议题定义、成因分析及方案梳理语言能力:定义、现状及解决方案社会情感学习总结:核心议题资源投入建议5259677352美好社会咨询社(A Better Community,简称 ABC)成立于 2008 年,是中国首家撬动专业志愿者为公益事业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企业。通过整合职场人士、高校师生和各领域专家的优势资源,ABC 为各类公益组织与资助人提供全面的咨询、研究、影响力投资顾问与数字化等多种能力建设服务,助力突破行业内存在的能力与资源瓶颈,从而促进中国公益事业持续、有效和健康地发展。公益的本质是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带来真实改变,自 2021 年开始,ABC 践行科学公益的理念,并焕新了机构的使命:“引导社会资源,发展专业人才,赋能社会问题的解决”。为了实现新的使命,我们精心设计了一条战略实施路径,即以议题研究出发,学习理解导致社会问题存在的成因;然后引导各类资源方投入到重要、紧迫且适合民间力量参与的公益领域当中;随后链接政、企、社三方跨界力量形成解决社会问题的联合行动网络;并在行动的过程中发挥我们的专长,陪伴提供他们所需的能力建设服务。而此次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就是一份以资源方为目标读者,以资源引导为主要目的的实务型研究报告。我们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系统性的分析,帮助有意愿支持教育公益的各类资源方降低认知差,增强方向感,提高判断效率,找到他们感兴趣、有能力且社会迫切需要支持的教育公益子议题,从而更有效地投入人、财、物、技术等各类资源,助推社会问题的解决。诚然我们深知一份报告只是开始,中国公益资源引导的前路漫漫。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尝试以路演日、工作坊、实地参访、项目式学习、以及个性化的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应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帮助更广泛的资源方看到、用到和做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彼此的对话不仅仅局限在资源方与 ABC 之间,还可以发生在资源方与公益组织、资源方与资源方之间,并碰撞出更加丰富的真知灼见,而 ABC 希望成为这其中的催化剂。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给予我们充分信任并资助此次研究项目落地的捐赠人鞠老师;特别感谢我们研究委员会的几位专家老师,包括相识 13 年亦师亦友的公益前辈梁晓燕老师、博学严谨前瞻又通透的真爱梦想王博老师、以及 ABC 研究院高能在线持续输出专业见解的汪婷老师。与此同时,我还要特别感谢在过往大半年里坚守信念、辛勤付出的所有研究项目组成员,没有你们的努力就不可能有这份报告的问世。最后,欢迎社会各界对于我们报告内容的批评指正,为我们提出优化的意见与建议,同时也欢迎有兴趣与我们对话的资源方与我们取得联系。谢谢!此致敬礼钱洋创始人&社长美好社会咨询社2022 年 9 月 28 日序言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01ABC 美好社会咨询社(A Better Community,以下简称“ABC”)是中国首家撬动专业志愿者为社会组织提供管理咨询和研究服务的社会企业,致力于成就更美好的社会。未来,ABC 将更好地发挥机构专业知识、能力和资源的效能,成为以资源引导为核心的综合社会创新服务机构,为社会问题提供更为高效创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议题研究是资源引导的前置工作,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ABC 将通过议题研究的形式,以科学、系统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源流动,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及社会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ABC 将基于研究结果建立供需对接平台,在帮助资源方最大化实现影响力的同时,助力需求方获取资源。在新战略的驱使下,我们将以 教育公益议题横向研究(以下简称“横向研究”)作为探索的起点,研究教育公益领域的相关议题现状及挑战、重要性和解决方案。在横向研究中,我们围绕高质量教育和教育公平两个维度:从儿童需求这一重要视角切入,形成 14 个关键教育需求议题清单;并分析弱势儿童尤其值得关注的议题。而后基于社会个人影响力和民间力量介入可行性两大维度构建教育公益议题筛选模型,筛选出 3 个适合民间力量介入的典型议题。通过对 3 个典型议题的探索性研究,我们期待基于对现有实践的分析和对领先实践的对标,吸引并启发资源方有的放矢地投入资源,助力应对教育领域的相关挑战。我们期待通过横向研究,尽可能地展现教育公益议题的全景和我们对重点议题以及资源引导的理解,以此为引与社会各界探讨教育公益领域的现状和未来,并与这一领域内的资源方深度交流、碰撞观点,实现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引言关键发现本报告结合国内外权威框架文献、行业报告、模型搭建及利益相关方访谈,形成了议题图谱、议题筛选、典型议题分析、资源引导建议四个部分的关键发现。我们从儿童需求切入,围绕教育公平和高质量教育两个维度,通过系统梳理儿童在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三方面的发展需求和现状,形成 14 个关键教育需求议题清单,议题包括营养与体格发展、早期大脑发育、语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与劳动、基础课程、乐学善学、人文素养、自我认知、信息获取与认知、社会情感能力、爱国意识和国际理解;同时指出尤其需要关注的困境儿童面临挑战的议题。我们基于个人社会影响力和民间力量介入可行性两大维度构建教育公益议题筛选模型,通过严谨的评估机制,筛选出 3 个适合民间力量介入的典型议题:语言能力、社会情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三个议题覆盖多个儿童发展阶段,有较强代表意义。议题图谱议题筛选引言02我们建议资源方采取“定可行领域辨所处阶段选有效项目”三步走的方式,进行科学有效的资源赋能。目前资源方的投入多以资金、传播为主,辅以专业知识和研究的赋能;未来期待更具创新性的资源,如技术、专业志愿者、业务合作资源等,发挥重要的价值。典型议题分析资源引导建议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儿童发展的底层和核心能力之一,影响儿童自信、学业水平、思维发展等方面。究其成因,应试教育大环境,叠加不同利益相关方对沟通能力的重视程度、影响能力的参差不齐导致了青少年儿童语言能力存在各种困境。而在语言能力提升领域,公益项目有“图书、资金资助”和面向儿童或教师的“语言能力培养培训”两种类型,同一机构一般两类项目都会开展。解决问题能力能够有效解决问题是儿童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尤其对儿童未来职业发展与生活发展等具有极大的重要性。解决问题能力建设有赖于各方的通力合作,学校教师在众多教育参与者中起决定性作用,而社区有较大的参与潜力,当前各相关方都处于探索阶段。应试环境是影响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大背景,而其进阶性、复杂性等特点,进一步影响了该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问题能力提升领域,有通过培训老师的间接赋能型和培训学生直接赋能型的公益组织,由于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此类公益组织常常覆盖多个领域。社会情感能力社会情感能力与年轻群体融入社会的过程息息相关,同时能力缺失将带来抗挫能力弱、心理情绪不稳定、甚至较明显的暴力倾向等一系列问题。青少年儿童自身发展的生理动态特性、利益相关方尤其是家庭教育缺位以及其他短期外界因素叠加导致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情感问题日益突显。在社会情感能力提升领域,公益项目有“课程驱动”和“服务驱动”两大类型,主流机构通常兼顾两种形式,包括日慈公益基金会、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西部阳光等。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03研究背景及概述研究背景及概述04报告背景ABC 战略升级的需要拓展基金管理业务民间资源的流动具有自发性,但如果没有有效的引导,可能与社会最迫切的需求错配。ABC 进行了 2025 年战略升级,拓展了基金管理业务,积极引导民间公益资金的流向。而要做好资金流向的管控,应该先回答好“资源应流向哪个领域”“哪些项目更加富有潜力”等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基于实证的知识沉淀,做好扎实的议题洞察,完成科学详实的研究报告。教育公益的重要性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教育公益历来是 ABC 关注议题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很多慈善家资源方关注的重点议题。从国家政策的重视程度上而言,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言自明,无论是2021 年 3 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还是 2022 年 3 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均将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提出要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在目前的教育发展中,由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短缺和教育不公平的情况较为突出,因此需要有组织、有资源投入的社会化力量参与到教育领域之中,发展教育公益。通常而言,教育公益组织是非政府的,且不以盈利为目的,其关注的议题一般是“小切口”,要么依托较轻量资源,协助解决政府及纯商业视角无法或无力顾及的问题,要么在政策相对忽视、资源投入不足的教育领域引领创新,肩负“倡导/探索/试错”的使命。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05项目的核心目的定位教育公益的重要议题及解决方案教育公益发展现状较少关注儿童需要发展教育公益如何才能真正做实,真正落地,让受益人受益?我们发现,现有的资源投入路径多从资源自身禀赋、或社会发展角度进行资源引导,较少从儿童需要发展角度考虑,这使得教育目标单一,教育模式僵化,无法满足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求。儿童作为教育议题的受益人,是不能忽视也不应当被忽视的关注对象,而且,儿童的身心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如若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贻误时机就难以产生最大的价值。就整体公益领域的规划发展而言,如果教育公益领域的实践缺乏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理论视角的指导,行为实践也必将缺乏高屋建瓴的布局站位与有合理侧重的内容设置。就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而言,理论指导的缺失也会使社会资源难以得到合理配置,可能出现细枝末节的议题上资源大量堆积、紧急且迫切的议题上反而资源匮乏的现象。在本次研究中,期望回答以下四个问题。其一,优质教育应培养儿童哪些方面的能力素养,满足儿童发展的哪些需求?其二,目前这些需求满足情况如何,包括整体情况、弱势儿童与普通儿童间的差距、城乡儿童间的差距如何?其三,哪些议题尤其需要民间力量的关注和介入?四,以三个有代表性的重要议题为例,分析成因、利益相关方情况、现有解决方案案例、资源情况。不同资源方应该如何有效地投入资源,助力教育领域发展?研究背景及概述06报告范围报告内容及研究议题研究范围界定报告特色目标读者研究方法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本报告中儿童的年龄覆盖包括 0-18 岁。在儿童需求层面,本报告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图谱,主要覆盖生理、认知、社会情感三个层面的需求。在弱势群体儿童中,我们特别关注困境儿童,包括生理性困境儿童、社会性困境儿童和多重困境儿童。其中,生理性困境儿童包括残疾儿童和大病儿童。社会性困境儿童包括脱离家庭环境的儿童(如被遗弃儿童、被拐卖儿童、流浪儿童等)和困境家庭儿童(如父母因残疾、重病、服刑在押、强制戒毒等无法正常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家庭贫困、受到忽视和虐待等)。多重困境儿童则指既存在生理困境,又面临社会困境的儿童1。目前各方已对教育问题进行过多角度的分析,本报告有三大特色:首先是以儿童这一最终受益人为主线分析教育公益议题;二是以发展的、面向未来的视角,分析议题重要性;三是兼顾全国儿童整体和弱势儿童群体的需求满足情况;四是在议题分析和资源建议引导时,引入科学公益视角,以成因分析作为资源需求引导的基石。本研究报告意在向社会各界介绍教育公益相关议题、重要性和潜在解决方案,主要受众为各类资源捐助者,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报告,对于教育公益影响力投资有基本了解,并产生兴趣,愿意为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案头研究数据信息源包括公开信息、学术文献、行业报告、政策等 定量分析根据打分结果和数据收集情况进行计算 议题筛选模型搭建基于案头研究、对标分析选取指标、建立评估方法论并设计评分问卷,邀请 5位专家填写 利益相关方访谈包括专家访谈、专家工作坊和客户委员会沟通等1高丽茹,彭华民.中国困境儿童研究轨迹:概念、政策和主题 J.江海学刊,2015(04):111-117 239.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07中国教育议题的全面性列举中国教育议题的全面性列举08中国教育议题分析的切入维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中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均提出了对教育发展的愿景。综合来看可以分为四大愿景:实现从儿童需求角度出发的高质量教育;实现从儿童群体类型角度出发的教育公平;联合各教育提供方的探索,共同促进教育创新;促进各利益方间高效合作,协同推动教育发展。其中,前两大愿景直接面向教育中的最终受益人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内容与覆盖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后两大愿景主要面向包括教师、家庭、学校、社区在内的教育提供方的育人路径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总体而言,教育议题纷繁复杂并相互交织。为了给读者一个中国教育议题的全貌,我们将在 2.1 章节中,从最终受益人和教育提供方两个视角对教育议题做一个概览。而在 2.2 章节深入介绍教育议题过程中,我们将选取最终受益人,即儿童需求视角,作为分析维度。因为我们坚信,最终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应从最终受益人角度出发。对于最终受益人,我们将先介绍儿童需求未能得到全面均衡发展的问题,再介绍各发展方向的公平性问题。而针对教育提供方所面临的问题,ABC 研究团队将在后续章节的成因分析和项目方案梳理中充分考虑。图 2-1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09基于最终受益人维度的问题分析从最终受益人维度出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当前的儿童发展需求尚未得到全面满足,现阶段教育发展水平与目标中的高质量教育之间仍存在差距;优质教育未能公平覆盖各类儿童,尤其是困境儿童,外界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和质量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仍在探索中我国一直以来对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并在全球有较强的相对竞争力。中国在 PISA(世界经济合作组织 OCED 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对数学、科学、阅读能力排名中常年名列前茅。根据 OECD 公布的 2018 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结果,在全部参评的 79 个国家 15 岁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学科能力的测试中,代表中国参与评估的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取得了该年度总体排名第一的成绩。然而,2018 年的 PISA 结果也显示,中国参评学生尽管学科能力在世界名列前茅,却面临着学习时间长、学习负担重、总体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PISA 结果显示中国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生活满意度和同龄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这意味着“快乐学习”在我国还未完全实现。同时,根据 PISA 的评分,中国的优秀学生在“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这一项处于全球后 20 名。国际教育进步评估组织对 21 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在所有受访国家中,中国儿童的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所有的中小学生中,有 4.7%的人认为自己还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不到 15%的人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机械式的重复练习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常常被认为是影响中国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1。另外,虽然我国教育对劳动、审美、体格、自我认知等方面的重视程度逐年上升,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从绝对水平来看仍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数据显示,中国小学生的平均每日劳动时间仅为 12 分钟,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小学生的劳动时间水平(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 1.2 小时,韩国为 0.7 小时)2。此外,青少年儿童在体格发展上面临的挑战也依旧存在,近七成中国儿童存在驼背、脊柱侧弯、双肩不平等问题3。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其中,超两成的中国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症状,且抑郁倾向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全国中小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症状占比超过 24%。因此,如何重塑教育生态,使教育能够更好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已成为社会需要审视的重要议题。这些数据再次表明,教育提供者应更为积极探索如何重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关注学生的幸福感,使学生积极学习、乐观生活,走出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1透视中国学生 PISA 第一背后 中国式教改在艰难中前行.马海燕.中新社北京 12 月 24 日电.https:/12 分钟 家长:学习压力大https:/年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白皮书.艾瑞咨询.2022.中国教育议题的全面性列举10优质教育的公平覆盖仍在行进中费孝通老师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尽管代表我国参与 PISA 评测的相应省市学生展现出了位于世界顶尖水平的学科能力,这却并不代表中国所有的省、市和自治区的教育质量都能够达到相应的水平。在我国,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差异依旧存在。近年来,中国城乡学校在教学资源和硬件设施上均有所改善,但乡村地区的学校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面向留守儿童的支持不足等挑战,而城市地区也面临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面向特殊群体的教育服务不足等问题。同时,统一化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没有充分做到“因地制宜”以适应儿童多元化的发展需要。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11基于教育提供方维度的问题分析教育的直接提供方主要包括教师、学校、家庭、社区。商业机构或公益组织也是教育的重要提供方,他们或承担教师的角色,直接为儿童提供教育服务,或通过向四类教育直接提供方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间接为儿童提供教育服务。研究团队通过梳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教育枢纽组织的研究发现,教育的直接提供方主要面临内部发展局限(如参与意识、自身挑战)、外部资源限制和宏观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体制内教育提供方学校与教师面临理念转变与能力建设的挑战教师和学校作为当前教育的主力提供方,面临资源和能力不足、教育意识和方法陈旧等问题,并具有较大的地域性差异。在硬件条件上,国家从 2013 年开始启动全面薄改计划4,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教学设施,项目已卓有成效。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升,城乡的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均达到了 97.5%以上。遗留问题包括城镇义务教育学校的大班额问题(近几年有较大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包括食宿安全、课后生活单调、情感支持不足等问题)。在教学质量和方法上,国家大力倡导学业成绩以外的综合评价体系,2020 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方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然而受限于资源以及管理难度,教育理念在实际落地中仍然存在差距。例如,现实中仍然存在评价体系的过度指标化、实际可操作性和培训研究不到位、一些创新过程性评价工具的实际使用频率不高、一些学校存在被动应付“走过场”“集中突击”等问题。在个性化教学上,时常由于学校教师资源、学校管理能力、学生功利化选择等现实条件的制约,导致实际推进存在阻力。以高考指挥棒为例,为让学生能够根据兴趣和特长个性化选择学习的科目,自 2014 年起共有 6 个省份分两批取消了文理分科,推行“3 3”的高考模式,为学生提供了 20 种学科组合,并在学习生活中实行“走班制”;然而由于上述提到的现实限制因素,3 3 的模式推行出现困难。在最新进入高考改革的省份中,高考模式变为“3 1 2”,甚至在实践中出现假“走班”、缩减可选课程的组合,将“优秀”师资匹配在个别容易出成绩的组合上,使得个性化教学的开展受阻。在师资资源上,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学校配置的老师数量较班级数量和学生规模而言,仍然相对不足,这使得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老师学科配置结构性失衡。具体来说,平均每位乡村教师任教学科数为 2.65 个,42%的教师需要跨年级教学,农村小学数学、语文老师兼任音体美学科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60u%的音体美学科老师没有相应的专业学习背景,素质课程的开课比例在 65%以下。根据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布的部分贫困地区音体美教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即使在开设了音体美课程的学校中,86.7%没有专职音乐教师,84.8%没有专职体育老师,87%没有专职美术老师。在师资质量上,中国中小学教师总数约 1200 万,义务教育阶段,专科学历老师占比超过 20%,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不足 3%。农村地区教师学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教育水平较差、对教育信息化使用意愿不强等问题。农村学校出现的师资结构性失衡,表现在专业师范背景的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建设出现断层等问题,缺少经验丰富又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力量。同时,教师群体也面临着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行政类工作任务繁重、以学生升学和成绩比重为指标的考核任务艰巨。这一问题在乡村教师群体中尤其突出,62%的乡村教师认为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和锻炼自身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影响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而乡村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也日渐凸显,需要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及时关注和相应支持。4“薄改计划”,即针对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实行的改造计划。通过设立中央“薄改计划”专项资金,统筹安排相应资金,并健全相应规划、管理及监督制度,“薄改计划”旨在为实现保障基本教学条件、改善学校生活设施、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妥善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等目标持续助力。中国教育议题的全面性列举12社会协同参与弱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资源与活力仍待挖掘与释放不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观念潜在制约着教育公平与创新发展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合力创新参与教育是目前公认的解决儿童教育问题的最佳方案。从 1993 年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对此提出了倡导。但是目前,各大教育提供方尚未协同均衡地参与到教育中。受限于有限的意识和能力,家庭和社区在教育中缺位仍然严重。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对儿童有着长期深远的影响。虽然政府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在逐年提高,但家庭教育的潜力与正面影响仍有待充分挖掘。2021 年中国家庭教育白皮书发现:几乎每天进行亲子沟通、亲子陪伴的父母仅占一半;家长角色中父亲参与明显缺位,一、二线城市夫妻双方共同育儿的比例仅占 30%,而在乡镇和农村,这一比例进一步下降到 20%;虽然大多数家长重视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性格培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指导,约 58%的家长凭借经验教育孩子,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离家打工,家庭教育缺位的问题在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家庭中则尤为严重。随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的发布,家庭教育被提上了更重要的议程,而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不会一蹴而就,仍需得到各方的关注和扶持。社区教育具备其他教育环境不可替代的综合实践场所,又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社区教育在 1993 年开始就出现在国家教育发展要求中,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多元教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在社区教育中,儿童可以将学校、家庭教授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社区中不同人生阅历的成员也可以为孩子带来综合的视角。因此,社区中的混龄儿童空间可以帮助儿童的社会化成长。截至 2020 年底,全国共有社区服务中心(站)44.8 万个,共有儿童之家(或儿童中心)超 32.1 万个5,渗透率(占全国所有社区和村庄数量)约 50%。这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 年)中设立的 90%的目标差距较大。同时,上述儿童中心有 50%以上是在十年发展纲要的最后两年建立的。在利用社会艺术文化体育等场所方面,2019 年,全国未成年人参观博物馆分别为 2.9 亿人次。按照学龄儿童计算,人均参观次数不足 2 次。以国家博物馆为例,未成年观众参观人次仅为 17%,仍有大量潜力可以释放。同时,应提高社会文化艺术场所根据儿童特点量身设计的更适合儿童教育的项目,可以提高对儿童的吸引力,同时提高参观效果的适配性。社会整体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样会对儿童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社会上一些常见不良思潮包括文凭至上观念、教育功利论等,将教育的意义局限于获得文凭,作为上升通道的工具和手段,而忽视了教育对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部分农村地区,教育功利论盛行,关于教育的投入产出比成为一些农村家庭判断是否供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或者继续深造的重要衡量标准。受此影响,我们看到农村地区的初中辍学率有所抬头,针对四省农村地区的研究均发现,初中七八年级辍学率达到 13%-14%;而农村地区整个中学阶段(初中 高中)的累计辍学率高达 63%6。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重要的因素包括简单的把继续读书毕业后的工资与辍学打工工资代表着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而低估了教育对人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5全场景营造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环境新时代儿童事业发展成就报道之二.中国妇女报.发表于 2022 年 5 月 31 日.https:/63%!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表于 2017 年 12 月 1 日.https:/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13中国教育公益相关议题全面扫描(儿童需求视角)议题内涵、发展现状、关注对象与解决方案通过系统梳理儿童在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三方面的发展需求,研究团队定位了青少年儿童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社会情感和态度,分析了青少年儿童在成长中面临的潜在问题和挑战。以此为基础,研究团队结合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框架的新时代育人目标,明确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如何调整以适应青少年儿童能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通过参考国际层面的教育发展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 2030 行动框架,并对标国家层面的教育发展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ABC 研究团队对全国至全球范围内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全景式扫描,以把握当前教育面临的疑难点,定位未来教育改善的着力点,明确了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行进方向应如何转变。图 2-2中国教育议题的全面性列举14通过将儿童发展需要置于教育发展的脉络中,并将教育置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研究团队汇总、整理和定位出 14 个关键的教育需求,并对需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教育议题涉及儿童发展需求议题要点议题释义早期大脑与感知觉发育生理感觉统合大脑发育打开通往神经系统部分的通路,从而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针对 0-3 岁婴儿培养视听觉、语言能力、精细动作能力、反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教育议题教育议题教育议题教育议题涉及儿童发展需求涉及儿童发展需求涉及儿童发展需求涉及儿童发展需求议题要点议题要点议题要点议题要点议题释义议题释义议题释义议题释义营养与体格发展动手与劳动乐学善学生命教育生理生理、认知、动作认知生理、认知营养状况劳动技能学习兴趣卫生与健康意识体格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安全意识性别意识性知识教育支持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营养成分摄入和补充具有生活化技能、劳动技能、实验操作技能、艺术技能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求知求是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论性别,均享有同等的条件充分实现其人权,均能平等地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活动并形成从中受益的理念意识关于人类性有关问题的教育,涉及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等多个层面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15教育议题教育议题教育议题教育议题教育议题涉及儿童发展需求涉及儿童发展需求涉及儿童发展需求涉及儿童发展需求涉及儿童发展需求议题要点议题要点议题要点议题要点议题要点议题释义议题释义议题释义议题释义议题释义乐学善学语言能力自我认知基础课程人文素养认知认知认知、社会情感认知认知学习习惯阅读能力了解自己基础文化知识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自我管理终身学习意识沟通能力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心理健康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反思并总结经验;能根据情况,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在校期间文化课程及专业技术课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能通过自己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式以实现学习目标具有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需要、贯穿人一生的持续学习的心态能对文章进行感知、理解、鉴赏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具有书面言语表达能力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能正确倾听他人倾诉,理解其感受、需要和观点,并作出适当反应;能用合适的语言口头表述自己的意思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中国教育议题的全面性列举16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想象能力及将想象转化为实践的创新能力教育议题教育议题教育议题涉及儿童发展需求涉及儿童发展需求涉及儿童发展需求议题要点议题要点议题要点议题释义议题释义议题释义社会情感信息获取与认知解决问题能力认知、社会情感认知认知共情能力信息收集与鉴别能力问题意识与行动力同伴关系信息利用能力想象创新团队合作能力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道德观念文明行为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能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信息掌握合适的信息组织、处理及展现的方法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作出选择和决定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恪守社会主义道德,维护公序良俗,尊重他人合法权利和自由,体现社会进步的行为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17具有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热爱党、拥护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教育议题教育议题涉及儿童发展需求涉及儿童发展需求议题要点议题要点议题释义议题释义爱国意识国际理解认知、社会情感认知、社会情感国家认同开放心态社会责任国际理解图 2-3上图表列出的 14 个议题可知,第 1-4 个议题涵盖了儿童生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维度,为儿童接受教育并通过教育机会释放潜能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议题 5-8 则关乎教育过程对儿童能力的塑形和提升,将系统的教育目标和具体的育人路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议题 9-14 则围绕“面向未来的教育”这一问题展开,指出教育不仅旨在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更旨在促进更广泛的社会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将所学知识致以所用,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为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世界发展作出贡献。通过对这 14 个议题相关的定义内涵、发展现状、关注对象和现有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我们希望启发读者思考教育作为链接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枢纽面临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哪些亟待释放的活力。中国教育议题的全面性列举18早期大脑与感知觉发育议题内涵及重要性:早期大脑发育多指 0-3 岁婴儿感知觉能力的培养,是人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早期大脑发育指针对 0-3 岁婴儿培养视听觉、语言能力、精细动作能力、反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过程。早期大脑发育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也是后续生理心理发育的基础。UNICEF在 培育更好的大脑儿童早期发展新前沿报告中指出,人体的大脑在最初几年发育最快,约 80%的大脑功能在孩子 3 岁以前形成,以每秒 700-1000 个的惊人速度建立连结7。0-3 岁可谓人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孩子大脑的早期发展窗口期一旦错过,以后生活中将它扶回正轨所需要的付出就会极大,而且也不可能再达到最佳效果。研究指出,早期大脑的健康发育对于儿童逻辑思维、学习能力、反应方式等的养成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8,而能够促进早期儿童大脑健康发育的要素包括良好的产前保健、与儿童语言交流、发育情况检测、创造激励的环境、主动的关心与关注等等。此外,早期大脑发育的一个重要内涵体现为幼儿时期感知觉发育情况。感知觉发育指 0-3 岁期间重点发育各类感受器官的感觉能力,如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痛觉、冷觉、温觉等,同时也包括对空间、时间等认知的能力,如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等。研究表明儿童知觉或认识物体的存在,需要经历相应能力培养发展的过程。感知能力的综合性培养主要集中在0-6岁,在学龄(6 岁)以后则以提升类培养为主。对于复杂的儿童教育问题,进行早期适当干预以促进健康的感知觉发育是最佳选择。在学前教育(0-6 岁)阶段,主要通过功能训练、技巧训练、行为干预等方式培养儿童注意力、手眼协调能力、执行力、读写能力、学习能力;而在学龄阶段(6-12岁)则主要通过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如美育的音乐、舞蹈等课程提升学生感知与协调能力。7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培育更好的大脑,儿童早期发展新前沿,2014 年 6 月,https:/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19发展现状:21.9%的学龄前儿童存在感统失调;乡村儿童感统失调率一定程度上高于城市儿童重点关注对象:学习障碍儿童和自闭症儿童的发育状况可以通过学前和学龄阶段的干预得到有效改善感觉统合失调(简称为感统失调)是大脑功能失调的表现,表现为学习能力的障碍。正常的人外界的感觉信息通过输入,经过整合以后,大脑整合对全身的外界感觉作出反应,经过感觉统合以后,才能够达到大脑和身体的协调发展。如果没有感觉统合就会出现学习障碍。研究表明,中国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 21.9%(86/392),前庭平衡、触觉防御和本体觉失调率分别为 5.9%(23/392)、5.4%(21/392)和 15.1%(59/392)。5%的幼儿伴有感觉统合失调症状,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总计达 21.9%9。在一定程度上,乡村儿童的感统失调率高于城市儿童。2021 年一项于内蒙古自治区开展的研究显示,乡村儿童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率、前庭觉重度、触觉中度、本体觉轻度失调率均显著高于城市儿童10;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ural Education Action Project,REAP)在我国西部部分农村的调研也发现,样本地区 48.7%的 618 月龄婴幼儿的认知潜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11。学习障碍是指某种神经或心理功能异常导致学生在听、说、读、写、算上出现特定的学习行为困难,例如无法正常识字等。学习障碍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发展性学习障碍与学业性学习障碍。发展性的学习障碍是患者在注意力、知觉、记忆力、思考推理、语言能力或社交能力上与一般人不同;学业性的学习障碍则是患者在阅读、拼字、书写或算数上出现能力异常。目前根据学习障碍轻重程度不同,学界存在多种定义,但据估计,在中国学龄孩子中学习障碍者可以达到 510%之多,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数字5%,中国也有近 6000 万人有学习障碍12。学习障碍带来的认知缺陷,随着个体年龄的发展、阅历的增加、经验的积累,影响本身会越发减小,其中很大一部分障碍都会出现代偿(其他器官会补偿阅读/书写这一功能)。因此如果在儿童成长早期阶段进行干预,在度过青春期后患者基本可以完成普通的阅读任务。自闭症儿童指因为天生脑功能障碍导致语言、社会交往、兴趣等一系列生理和行为方面出现障碍的儿童群体。根据五彩鹿自闭症研究院 2021 年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的数据,中国自闭症发病率达 0.7%,至少有超过 1000 万的自闭症人群及其家庭,其中 12 岁以下的儿童约有 200 多万。报告同时强调“实践证明有两个干预原则至关重要:一是早期;二是科学”,实验证明,在孩子大脑发育还没有完全定型的关键期进行抢救性干预,可以有效减轻自闭症儿童的障碍程度,提高预后效果13。同时,目前感统教育的解决方案顶层设计以教育部为主导,仍处于研究设计阶段。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初,感统教育逐渐进入国内,并在 2020 年前后迅速发展。国内的部分医疗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幼儿教育机构均开展了大量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一些民营机构也借着“双减”和素质教育的东风入局。然而,目前我国感统教育训练干预和训练技术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国家和相关教育机构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仍有待加强,地区之间发展差异也较为突出。9Zhao,Y.J.,Chen,Q.,Huang,L.S.,Liu,H.,&Zhang,J.(2021).Association between cesarean section and 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剖宫产与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Zhongguo dang dai er ke za zhi=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23(8),773778.https:/doi.org/10.7499/j.issn.1008-8830.210411510邹旭,左雪,高雪梅:内蒙古自治区 37 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调查及改进建议J.教育探索,2021(05):19-25 11Luo,R.,Jia,F.,Yue,A.,Zhang,L.,Lyu,Q.,Shi,Y.&Rozelle,S(2017).Passive parenting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early child development.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1-15.12阅读障碍,平均每 10 人中就有一例,摘自 https:/年 7 月中国教育议题的全面性列举20营养与体格发展议题内涵及重要性:营养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体格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基础儿童时期是人一生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经历一系列量与质的变化。其中,营养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能够为儿童的学习及活动提供能量,为身体各部分的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物质。而体格发展则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的体育与健康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基本生理指标符合要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体格发展衡量指标具体包括体质健康达标率、身高体重、近视率、贫血率等结果指标。国务院在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中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营养健康和体格发展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指出,常见疾病的蔓延已经呈现出低龄化态势,肥胖、近视等问题在儿童中更是日渐突出。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当前教育中缺乏对儿童健康能力的培养紧密相关。据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罗冬梅介绍,参加身体运动和体育活动能够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这些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塑造良好的体态、增强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上,更表现在对幼儿大脑发育的影响上,帮助他们有效地学习和解决问题,并增强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约束自身行为的能力。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不同年龄的教学都需遵循以下三大总目标1: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以提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这三大核心素养。1教育部:义务教育标准 体育与健康,2022 年版,https:/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21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儿童体格整体发展水平较好,但城乡差异带来的发展不平衡等挑战仍然存在我国儿童与青少年的营养与体格发展水平整体较好。近十年来,中国婴幼儿面临的营养缺乏问题得到显著改善,儿童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得益于健康和营养状况的持续改善,儿童死亡率也显著降低2。对于青少年阶段的健康发展水平,根据教育部 2019 年公布的数据,1322 岁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从 2014 年的 14.8%上升到 2019 年的 17.7%,上升了 2.9 个百分点。1315 岁、1618 岁、1922 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分别上升 5.1、1.8 和 0.2 个百分点,初中生上升最为明显。同时,2015 年调查显示,我国九个城市城乡之间 7 岁以下各年龄组儿童体格发育平均水平均已明显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儿童生长标准3。对于我国青少年儿童近视率的相关调查发现,2019 年全国青少年学生总体近视率比 2018 年下降 3.4 个百分点。2020 年,由于受到疫情影响,青少年近视率上升了 2.5 个百分点。但上升之后,跟 2018 年相比,还是下降了 0.9 个百分点。对于我国青少年儿童中贫血率,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 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显示,2010 年中国中学生贫血率为 11.3%,2014 年下降到 9.3%,但 2019 年又反弹至 11.1%。虽然乡村学生贫血率始终高于城市学生,但乡村学生 20102019 年贫血率下降了 0.5 个百分点,而城市学生无显著变化4。对于我国青少年儿童健康水平的调研表明,2010 年以来,我国儿童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但是城乡、地区间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由斯坦福大学主持的 REAP 项目调研显示,在我国农村地区仍有较大比例的在学儿童面临着健康问题,其中 25-40%的农村小学生营养不良,10%的小学生有视力问题,而近 40%的学生存在着寄生虫感染问题5。同时,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 2021 年针对贫困地区 1400 多名孩子进行的体检结果显示,每 100 个孩子中就有 12 人身高低于同龄城市孩子6-15 厘米、9 人体重低于同龄城市孩子 7-15 公斤。参与调研的儿童生长迟缓率近 12%,低体重率达 9%,甚至有儿童维生素 C 摄入几乎为零,并因相关营养摄入严重不足而影响了生长发育6。2020 年,农村婴儿死亡率和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 6.2和 8.9,高于城市 3.6和 4.4的水平。分地区来看,西部地区婴儿死亡率和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 7.9和 10.6,高于中部地区 4.7和 6.6的水平,也高于东部地区 2.7和 4.1的水平7。同时,虽然乡村儿童的营养和可得资源面临一定挑战,导致部分特殊儿童群体身体发育状况较差,但因为农村天然存在较多锻炼机会,乡村儿童身体素质也能够得到相应程度的提升。教育部开展的相关调查显示,关于 7 岁农村孩子的平均身高,乡村男生比城市男生低 1.23 厘米,乡村女生比城市女生低 0.46 厘米。农村男生、女生的平均肺活量仅比城市男生、女生低了 38 毫升,几乎持平。同时,农村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总体表现要优于城市学生,例如农村男生立定跳远平均成绩比城市男生远 1.37 厘米。男生的 1000 米和女生的 800 米耐力跑,农村学生分别比城市学生快 2.93 秒和 2.64 秒8。同时,教育部的调查也指出,我国儿童营养和健康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的体格发育水平仍面临着更多挑战,流动和留守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的营养健康状况也亟待改善。2三一基金会.中国儿童早期发展研究报告.2020 年 4 月.3教育部: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布 学生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持续向好,2022 年版,http:/国 儿 童 中 心:中 国 儿 童 发 展 报 告(2021),2021 年 11 月,https:/Rural Education Action Program Center on China Economy and Institutions https:/sccei.fsi.stanford.edu/reap/research/nutrition_health_and_education_br_ 营养健康和教育 _migration6新疆将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来源: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https:/年版中国教育议题的全面性列举22重点关注对象:留守儿童和肥胖儿童需要及时的政策干预以保持健康体格议题内涵及重要性:生命教育指通过课程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安全、性、性别和生命健康问题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陪伴和照料,情绪问题与行为问题的存在较为普遍,这不仅会影响到儿童的社会功能,还会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北京大学医学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针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小学四年级留守儿童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具体而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生率为 7.4,高于非留守儿童的 4.9;自伤行为发生率为 10.2、失眠症状发生率为 28.4,孤独感存在比例为 37.1、由于悲伤和绝望到难以进行正常活动的发生率 12.1,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因此,报告呼吁更加积极的公共卫生政策,通过心理和活动干预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9。儿童肥胖也是营养健康子议题下不可忽视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儿童超重和肥胖率迅速攀升。据 2015 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估算,219 岁的中国儿童中,有 1500 万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的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中国六岁以下儿童的超重(包括肥胖)流行率为 10%,617 岁儿童中的流行率为 19%。若不采取针对性行动,儿童肥胖所带来的威胁可能造成严重的短期和长期后果,比如引发慢性病和残障等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死亡10。以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为总纲,教育部、市场监督总局和公共卫生部门等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努力解决肥胖、贫血、近视、龋齿、吸烟、饮酒、城乡发展失衡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并与国际国内各利益相关方进行积极协商与合作11。目前而言,这一领域的教育解决方案以顶层设计为主,仍处于先行探索阶段,缺乏丰富的具体实践。生命教育基于课程,探讨性、安全和健康生活相关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层面的意义,通过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性关系和安全话题。生命的重要性是无可代替的。而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健康而和谐的生命观念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性教育在其中又尤其重要,因为对安全性行为、性别平等和防性侵等议题进行的正确学习能够有效帮助青少年儿童形成正确自我认知,实现身心健康成长。教育部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更能够有效帮助青少年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12。10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2020 年 12 月,http:/2030”规划纲要,2016 年 10 月,http:/年 12 月,http:/年 2 月,http:/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23发展现状:性教育发展欠缺,城乡差距大较大;安全意识仍待普遍提升重点关注对象:乡村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针对性教育的开展情况,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在乡村地区儿童性教育调研报告中指出,随着教育水平的增长,城乡之间性教育课程覆盖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在小学阶段,城乡地区加起来的课程覆盖率尚不足 10,而乡村占据的比例仅有 3.3。调查还发现,在 15-19 岁的孩子当中,关于发生重复流产的比例,城市里青少年女孩发生了一次流产的比例有 32.54,两次的有 7.58,三次的有 1.07,乡村的青少年则每一项的数据,都要高过城市的青少年13。这些数据再次表明,性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已不容忽视。同时,在安全意识层面,目前中国中小学生安全意识仍待普遍提升。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 1545 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7.9%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的安全意识不够强,68.9%的受访家长指出学校安全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关实操14。相关调查显示,乡村流动/留守儿童的对于自身性特征和性侵保护意识,相比于同龄城市儿童和非流动/留守儿童,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因此需要得到更为及时的关注和充分的支持15。造成这一结构性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乡村学校教师思想观念更为保守,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有性别刻板印象,对待不同性别学生态度差别较大。其次,乡村重男轻女思想更严重,流动/留守女童受到歧视,获得的资源更少;再次,流动/留守儿童获得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网络,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及科学性;最后,流动/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因隔代教育缺乏权威性与科学性,难以就此内容进行教育。目前,社会各界设计的相关教育方案有全面性教育、女性儿童性教育、乡村儿童性别教育和流动儿童性别教育四种,因为现实客观原因使得在中国推进性教育议题有一定的阻力,因此各类教育方案多以“性安全、防性侵”为主题开展。13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乡村地区儿童性教育调研报告,http:/www.ruralwomengd.org/8391.html14调查显示:校园安全、交通安全和防拐最受家长关注,2022 年 3 月,http:/3-6 岁启蒙阶段儿童发展极为重要发展现状:中国青少年群体动手能力训练状况堪忧,精细劳动参与不够,劳动意识仍待提升重点关注对象:劳动训练是智力障碍儿童必要且有效的康复手段动手与劳动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生活化技能、劳动技能、实验操作技能和艺术技能等等,要求青少年群体保持一定的劳动时间,并培养动手能力。3-6 岁的启蒙教育对发展劳动技能极为重要。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指出,3-6 岁的学龄前期“智力发育更趋完善,求知欲强,能做较复杂的动作.具有高度可塑性.此期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属儿童启蒙教育,对他们一生中的学习及获得知识的能力、劳动技能的水平都极为重要”。在动手能力层面,中国青少年群体存在着动手能力训练状况堪忧、劳动形式单一、精细劳动参与不够的问题。中国青年研究基于全国 30 省份 29,229 名学生的实证调查指出,不论是在校、在家还是在社会,中国青少年群体动手能力训练均有严重缺陷,在家95%以上家务劳动仅限于基本的打扫卫生、洗碗等,在校只参与过打扫卫生和手工制作的学生比例超过了半数,在社会 76%的中小学生参与的社会服务劳动只有打扫公共卫生这样的环保活动,其余种类的劳动参与比例均未过半16。在劳动时间层面,我国小学生平均劳动时间低于国外小学生,劳动意识相对淡薄。新华社记者曾经报道:“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缺失与劳动意识淡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实践、劳动能力双赤字突出。”新华社半月谈联合中国青年研究整理相关调查数据指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 1.2 小时,韩国为 0.7 小时,中国小学生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 12 分钟。中国青年研究统计发现,超过 85.30%的中小学生每周平均家务劳动时长在 2 小时及以下,其中 67.52%为 1 小时及以下,34.92%不超过半小时17。劳动训练是智力障碍儿童必要且有效的康复手段。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造成认知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存在智力障碍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1%,约1400万人18。当前针对智障儿童的康复计划,往往只注重文化知识或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技能的训练,使得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而劳动技能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智障儿童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矫正和补偿他们的身心缺陷,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使他们能够自理生活并适应社会生活。根据 ABC 的研究,劳动能力教育领域目前主要分为幼儿生活化技能培养(缝扣子/家务等)、劳动实践能力培养(业余爱好、就业技能等)和特殊儿童劳动能力培养(残疾、智障、自闭症群体)等。由于特殊儿童群体天然受到公益领域更多关注,同时特殊群体也的确存在客观就业劣势,因此技能培养(尤其是就业能力)成为该领域热门的公益项目。16王玉香;杨克;吴立忠:大中小学青少年劳动状况调研报告基于全国30省份29229名学生的实证调查 J.中国青年研究,2021,08:41-4917小学生每天劳动 12 分钟!劳动教育绝不只是个高考作文题,2019 年 6 月,http:/1000 万智障儿童的教育,不能采取鸵鸟政策,2018 年 5 月,https:/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25乐学善学议题内涵及重要性:乐学善学主要指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态度,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不可缺的基本素质发展现状:好奇心与自主学习能力较为薄弱,地区差距较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明确指出,乐学善学指的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在“乐学善学”议题中,“乐学”强调的是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善学”强调的是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而言,两者可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拆分,如乐学包括良好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终身学习的意识三个方面;善学包括学习习惯、知识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乐学善学是人生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及学习型社会理念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识性思想。2021 年 6 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一份名为2021 年度技能展望:终身学习的报告。报告呼吁各国加大对全民终身学习的投资,帮助人们建立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全球化以及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在这一背景之下,只有以乐学善学为准则,才能不断满足自我更新的需要,而教师、学校和教育系统在促进终身学习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研究项目曾经在中国、柬埔寨、蒙古、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瓦那图等六个亚太国家,运用亚太地区早期儿童发展量表来大规模追踪和评估儿童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除运动外,我国儿童在学习品质、语言阅读等各领域发展显著优于亚太五国儿童,这折射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足进步19。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在对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还存在一些缺失点。在能力项上,乐学善学发展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好奇心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上。在好奇心的评估上,2009 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IAEP)对全球 21 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所有的被访中小学生中,只有 4.7%的人认为自己还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不到 15%的人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5 岁孩子的大脑重量已达成年人脑重量的 95%,而孩童时期正是培养幼儿好奇心的黄金阶段。一些调查研究表示,我国成年人的好奇心指数同样不容乐观,如 2018 年基于美国、德国和中国的 3000 多名成年人进行的Merck 好奇心指数调查,三国被访者的好奇心指数总平均值为 70.3,其中美国为 70.4,德国为 71.9,中国仅为 68.6,这一差距虽不排除后天成长环境、个人发展的选择,但进一步佐证了幼儿时期好奇心培育的重要性。在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上,我国儿童的学习不积极主动、不自觉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根据 2021 年一项基于广西 93 个家庭共 158 名儿童进行的问卷调查,有 21.5%的儿童有学习不积极主动或不喜欢学习的现象,21.5%的儿童存在自觉性和专注度差等问题20。19周兢,张莉,Nirmala Rao.我国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现状分析:一项来自 EAP-ECDS 的研究报告 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7):114-128.20 陈思敏,欧贤才,张珂晴,廖斯琦.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基于 93 个家庭的调查 J.广西教育,2021(25):15-17.中国教育议题的全面性列举26重点关注对象:学困生、中职学校学生、贫困学生在人群差异上,学困生、中职学校学生、贫困学生的乐学善学意识和能力均显不足,需要重点关注。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这些群体缺乏自我评价与强化意识。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表明,小学高段以及以上学龄的学生大多处于“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大部分会通过听取老师和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意见来判断自己学习结果的好坏。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强化一直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此外,部分学生表示,取得进步之后,继续提升自我的动机和意识稍有减弱,这不利于学生自我强化能力的持续发展。其次,由于过度地依赖父母和老师,学生常常缺乏时间管理意识,未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亟待转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大多都是通过做题、背诵等方式去完成,很少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复习方式可能会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最后,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支持,家庭氛围等对自主学习能力影响显著。积极的教养方式,父、母亲对子女的关爱等积极家庭因素与子女表现出的自主学习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而母亲的冷漠等消极家庭因素与子女表现出的自主学习能力存在显著负相关21。由于学困生、中职学校学生、贫困学生的父母在家庭学习氛围营造、支持孩子学习方面的表现一般较为薄弱,因而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只有构建起有效的家校共育机制,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提升教育的效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21杨帆.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 D.福建师范大学,2018.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2722国家统计局.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 年).2021.23田枫.贫困地区农村学校课改现状及对策探索 J.教学与管理,2017(30):37-39.基础课程议题内涵及重要性:基础课程主要指校内所学的基础文化知识,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发展现状:教育机会已得到基本保障,但存在纵向衔接不够、实施要求不明确等问题重点关注对象:农村学生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对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统一实施的具有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的学校教育。基础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制度下,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与基本素质而设计的系列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生物、历史等科目。提升基础课程质量和义务教育水平,长期以来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也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基础课程的现状评估中,我国在保障人人享有教育权利与机会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成就。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在义务教育毛入学率方面,2020 年底,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 2010 年的 56.6%上升到 85.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0 年的 82.5%上升到 91.2%;在义务教育巩固率方面,2020 年底,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 2010 年的 91.1%上升到 95.2。但就基础课程发展的与时俱进程度而言,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 20 年和 10 年以上,已逐步显现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例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习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在基础课程的质量上,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课程水平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这首先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设备,其次是由于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不高。“科班出身”的老师数量不多且不稳定,在教学观念与合作意识上都有所欠缺。此外,在基础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基础课程需要转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现状,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而这更加激化了有限的教学资源与无限的教学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很多贫困地区,教科书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合作式、探究式、拓展式学习都难以展开23。对于基础课程发展的纵向衔接不够、实施要求不明确、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国家需要从根本上采取对策,如加大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锤炼师资队伍等。对于单所学校面临的课改问题,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要求落地方面采取措施,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中国教育议题的全面性列举28人文素养议题内涵及重要性:人文素养指运用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能力等,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发展现状:人文素养教育与课程标准较为脱节,且城乡差异较大重点关注对象:中职学校学生、贫困学生人文素养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在内容上,人文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在价值上,它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培养上,人文素养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综合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在发展上,它兼备终身发展和阶段性;在功能上,人文素养作为一个系统发挥整合作用24。人文素养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和“道德养成与文明行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而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文教育旨在将文化与文明传递给学生,也因之居于立德树人的首要地位。目前,人文素养培育存在与课标脱节、城乡差异大的问题。在人文素养与课标的融合程度上,因缺乏明确的内涵界定和系统阐述,人文素养作为一种跨学科素养,在现行中小学教育中被相对忽视,相对自成一体。同时,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之间缺乏有效的垂直衔接,不同学科培养目标之间横向整合不够,进而导致人文素养教育目标难以得到落实。在城乡差异上,以地理人文素养为例,根据湖南师范大学全从儒硕士 2017 年关于高中生地理人文素养的调查,由于城市环境能提供较优的学习条件,城市学生学习的媒介更多,获取知识来源更广,学生地理课外人文知识储备更丰富,学习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25。再如艺术素养的培养,在城市有 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培养艺术素养;在农村只有40%的家长认识到了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之下,城乡学前儿童接受艺术教育培训的人数比例不同,城市有一半以上(50.32%)的适龄幼儿进行过艺术教育,在农村这个比例只有 26.32%。在人文素养议题下,应当重点关注中职学校学生和贫困地区学生。首先,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人文素养是职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和关键力量。根据学者朱萍、王波等人基于职业教育线上资源的社会弱势群体人文素养提升策略的研究,社会弱势群体(年龄段在 41-60 岁、高中以下低学历、来自农村的个体)的人文素养整体水平偏低,对人文素养的内涵不太清楚,有 82.51%的受调查对象“完全不了解”或“不太了解”。但在“人文素养对人生的重要程度”以及“个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调查中,他们普遍对人文素养有迫切的提升诉求,认为人文素养对人生有重要的作用(80.87%),也认为个人的道德建设十分重要(69.4%)26。而对于贫困学生而言,其视野、知识储备都很大程度上受自身家庭背景的约束和限制。人文素养教育能帮助其获得更为全面和广泛的社会认知,从而促使其借助自身努力破解家庭的经济困境。在人文素养的培育上,应从家庭、学校、社会的三大方面着力,其中以学校教育为主,需要在课程中贯彻人文素养培养思想,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24王泉泉,刘霞,莫雷,张文新,李红,林崇德.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研究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46-54.25全从儒.基于城乡差异的高中生地理人文素养比较分析 D.湖南师范大学,2017.26朱萍,王波,朱晨明.基于职业教育线上资源的社会弱势群体人文素养提升策略基于就业弱势群体的视角 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4):76-79.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29语言能力议题内涵及重要性:语言能力指阅读、沟通与写作能力,对其他领域能力培养有重要影响发展现状:阅读情况不容乐观,沟通能力等有待提高重点关注对象:贫困学生、农村学生语言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沟通能力与写作能力。从生理学意义上看,语言能力的发展一般有两个重要阶段,06岁和618岁。其中,06 岁是语言最佳敏感期,期间内适合营造丰富的语言(文字 口语)环境、培养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技能等,并训练沟通能力,创造说话机会。在这一阶段,家庭教育、社区活动和幼儿园环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 618 岁是学龄期及青少年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沟通能力不断发展丰富,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责任更多由家庭转移到学校。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其语言能力不仅代表某个单向度的能力,也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衡量语言能力,主要有五大直观的测量指标,如阅读时间与数量、阅读理解、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言能力滞后比例。在我国目前阶段,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仍有待养成。根据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课题组进行的调研,在 1.8 万余份有效问卷中,近 1/2 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在 1 小时以下,近 1/3 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在 12 小时之间。从小学到高中,每周阅读时间不足 1 小时的学生比例不断升高。此外,我国国民的平均阅读量同样不容乐观。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8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67 本,阅读量相对较低。而我国儿童在沟通能力方面也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在陈思敏、欧贤才等人针对广西 93 个家庭的研究中,只有 41.8%的儿童与父母沟通良好,不存在沟通障碍。其他存在亲子沟通障碍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儿童容易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抗情绪(占27.2%)、儿童不爱与父母沟通(占 15.8%)、儿童与父母中的一方亲近而与另一方疏远(11.4%)27。在语言能力议题上,应着重关注贫困学生与农村学生的表现。REAP 对中国部分农村婴幼儿所做的测试显示,在中国落后农村地区,婴幼儿存在认知和语言能力滞后的比例超过了 40%,大大高于中国城市和富裕农村,对此社会各界都应给予高度关注。在这一城乡分割结构背后是一个更为关键和具有长期性的议题,即教育资源的代际传递效应28,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和贫富差距的缩减。27陈思敏,欧贤才,张珂晴,廖斯琦.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基于 93 个家庭的调查 J.广西教育,2021(25):15-17.28 林进龙,刘天俐,陈功.家庭人口学特征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来自 CFPS 的经验证据 J.人口与发展,2021,27(04):89-100.中国教育议题的全面性列举30自我认知议题内涵及重要性: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了解和管理,其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保证“自我认知”意味着需要了解自己,认识到自我的同一性,并通过社会参与、生涯探索实现持续的自我发展。在 1890 年,美国心理学家 William James 在心理学原理29一书中,首次提出“自我”应涵盖“客体我”与“主体我”两部分。其中,“客体我”包括“身体我”、“社会我”、“精神我”等层面,而“主体我”则是指个体能够经验、知觉、想象、选择、记忆和计划的主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基于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它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保证30。自我意识的形成通常可分为自我中心期(8 个月至 3 岁)、客观化时期(3 岁至青春期)和主观化时期(青春期至成年)三个阶段31。小学一到三年级是我国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上升期,在此阶段提高儿童的自我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32,若自我意识发展受阻则会进而对儿童的行为、学习、社交能力、人格养成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儿童的自我评价下降而导致紧张、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甚至出现心理障碍33。同时,自我意识对于儿童的自我尊重35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34,而自我尊重则进而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效能感36。在少年时期建立起的良好自尊能够延续至成年后,在个人事业、人际关系、个人健康等重要方面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37。这启示着教师和家长要在教育过程中,对儿童给予及时的评价,以帮助儿童培养自我意识,提升自尊水平,为儿童的心理健康、人格成长、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与自我的关系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我组织、管理、约束、激励,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过程。“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在人的青年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由埃里克森(E.H.Erickson)提出,是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空中,个体对于自己“是谁”、“是否还是原来的自己”、“自身是否是同一实体的存在”等问题持有的主观感觉和意识38。青年时期是自我同一性成型前的重要过渡期,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的延缓期”39,青年仍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体验多样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为其之后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作准备。青年阶段,在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的同时,也应防止自我同一性的过度扩散这种毫无布局的扩散会导致青年失去对自己的认识、陷入选择的回避、与他人的距离失调、丧失对未来的规划展望、瓦解勤奋的感觉、接受被社会否定的生活方式价和值观等40。29(美)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著;田平译.心理学原理 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30 王丽,李廷玉.影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有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03):246-248.31 黄广文,苏林雁,苏巧荣,等.家庭环境因素对 7 13 岁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1):1433-1435.32 王礼桂,胡慧,梁修云,等.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自我意识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5):565-566.33 王丽,李廷玉.影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有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3):246-24834 即个体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评估,是一种对自己“做人”的自我评价35 陈洋洋.3 6 年级儿童自我意识和自尊的相关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5:26-2736 自尊即个体应对环境中种种事务与挑战的整体信心,是一种对自己具体“做事”的自我评价。周倩等人的研究,通过对潍坊市 178 名小学一年级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该群体中,自我意识越高的儿童具有越强的自尊心,以及越高的自我效能感参考:1 郑秋姑,路海东.农村学生感知到的家长教养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的关系J.课程教育研究,2014(7):187-188.2 周倩,刘晓芹,李炜达,刘晗帅.一年级儿童自我意识、自尊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J.职业与健康,2021,37(10):1400-1403 1410.37 Orth,Ulrich,and Richard W.Robins.“The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vol.23,no.5,2014,pp.3818738 Erikson E H.Identity and life cycle.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5939 指的是青年在展露出独立倾向的同时,他们仍可以暂时延缓在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心理上处于一种“延缓”的状态40加藤厚.大学生自我同性诸相及其构造 J.教育心理学研究(日文).1983;31,2030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31发展现状:青少年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个体自身因素,以及社会、家庭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有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各项调查尚未给出统一的结果和结论。在针对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差异的研究中,一些结果显示城市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学生,高收入家庭儿童的自我意识强于低收入家庭的儿童41,前者具有更为适当的行为、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自评;然而,一些调查却发现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倾向于认为自己行为不恰当,情绪焦虑紧张等42。结果指向各异,这些研究都反映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个体自身因素,以及社会、家庭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针对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发现,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因素包括过去的危机(指个体陷入对于自身社会角色、职业、理想、政治信念等的迷茫)、现在的自我投入(指个体为认识、实现自我并达到个人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及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对于中国青年(包括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比高中生展现出更强烈的“危机感”,具有着更积极地投入个人努力的心理倾向,也表现出更积极的“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43。由此,对于大学生感受到的压力应给予重视、疏导,对于大学生展现出的积极投入的意愿应给予呼应、支持,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渡过“心理延缓期”,明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与职业理想。自我认知的发展也常常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和形成密不可分。而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的今天,在新冠疫情带来经济冲击的现在,大学生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尽管已有研究表明参与职业生涯辅导对于学生职业的短期和长远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们参与生涯辅导活动的积极性依然不高,制定培训或实习计划的主动性仍旧较低。我国大学生虽然已经展示出了较强的生涯行动力,能够进行积极的生涯评估调整,但由于自我意识稍不成熟、社会角色尚未决定,大学生的生涯探索有待拓展,生涯决定还有待明确44。41姚琳,杨国周,王勇,霍小宁,张爱兰,封俊.兰州地区儿童少年自我意识状况及行为情绪问题城乡对照研究 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3):2951-2954.42王丽,李廷玉.影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有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03):246-248.43 张日昇.关于青年期心理特征的中日比较研究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1):25-34.4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3):460-462.中国教育议题的全面性列举32重点关注对象:困境儿童需要得到相应支持,大学生需要得到普遍关注相关研究表明,在儿童青少年阶段,自我意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受到来自内在(如个体自身)和外在因素(如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困境儿童,如流浪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等,因家庭环境因素较少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和关注,在没有得到及时开导和支持的前提下容易产生自我认知偏激、自我体验消极、自我控制失调等问题,展现出性格孤僻、内心脆弱、行为过激的一面,导致他们因缺乏自我认同和交际技能而无法融入同龄人群体、无法得到朋辈支持,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因此,面向困境儿童的需求提供重点支持项目,有利于他们结交朋友、扩大交际、建立自信、改善心理状态,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形成社会适应性行为,得到身心健康发展。现有调研发现,在大学阶段,我国大学生普遍职业规划意识不强,对职业前途选择、职业发展路径缺乏充分的认识;许多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较弱,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综合能力、人生目标缺少必要的思考。同时,大学生对就业市场形势(包括宏观经济状况、行业发展情况、政府法律法规等)以及用人单位情况(包括岗位需求、公司文化及工作氛围等)的了解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个人及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认识仍十分有限45。为应对这些挑战,强化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的积极探索、提前规划不可或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根据个人兴趣,审视就业环境,探索发展机遇,在综合分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的前提下,确定理想的职业目标,制定学习和实习计划,经过生涯探索、生涯决定、生涯行动和评估调整四个层面,走过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历程。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可以面向广大社会群体提供科普教育服务,对于需求相同的群体开展小组活动,或针对特殊需求的个人开展定向帮助。4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3):460-462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3346http:/Erikson,E.H.(1982).The Life Cycle Completed:A Review.New York:W.W.Norton&Company.48 http:/吴瑶瑶.学前儿童情绪发展与关键期的契合 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7,34(04):22-24.50 Rothbart,Mary K.“Temperament,Development,and Personality.”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vol.16,no.4,2007,pp.20712.51 苏林雁.儿童情绪早期社会化发展 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27(09):929-931.52 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田媛,范翠英.2015.同伴关系的发展研究 J.心理发展与教育,31(1):62-7053 邹晓燕,李英玉,黄晓梅.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与教育 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54 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55 符明弘,左梦兰.交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心理科学,1993,5.社会情感 议题内涵及重要性:社会情感学习指掌握相应情绪管理、社交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根据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组织的定义,社会情感学习旨在帮助儿童和成年人养成和提升有效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相关的技能包括:认识并管理个人情绪、学会关爱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作出负责任的选择,建设性并有道德地处理具有挑战性的事务46。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人的一生可分为 8 个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其中,童年早期(3-6 岁),儿童的重要关系主要形成于家庭中,这是儿童发展责任感的关键时期。而在童年晚期(6-12 岁),儿童的接触范围扩大至学校老师和同学、社区的邻居等,这是儿童形成待人处事观念、养成社交能力(同伴关系)的重要阶段47,也是儿童情绪情感方面表现较为外显的阶段48。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基本过程主要经历了母婴依恋、社会交往、表情识别与情绪理解、情绪自我调节、父母与儿童情绪调节及同伴关系与情绪调节的环节。其中,学前儿童处于情绪发展迅速的阶段,同时也处于情绪养成的关键期,在此时期,儿童能够积累有关情绪的关键经验并形成个体生命情绪的基调49。然而,如果在情绪早期社会化阶段受到阻碍,可能会导致儿童产生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缺陷,对自身情绪体验的反应困难,对情绪的表达能力障碍,对于他们认知、行为、人格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50。在社会交往中,情绪发展受阻的儿童可能会因无法区分内部情绪体验和外部表情表现而长期处于心理冲突的状态,从而对社会交往表现出无奈、忽略的态度。成年后,这种情绪能力的低下和社会适应力的欠缺又会引发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障碍,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51。在社会情感的培养中,同伴关系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背景和内容,在儿童青少年的自我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同伴关系,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与个体与家长或与年长个体间建立起的垂直关系不同,它是一种更为平行、平等的关系52。研究表明,同伴关系能够使儿童在同伴集体中建立友谊、收获接纳、得到认同的同时,满足儿童对于归属、爱以及尊重的需要53。同伴关系能够促进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使儿童能够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在与同伴的合作和共鸣中拓宽认知视野,在和同伴的冲突和矛盾中养成社会交流必备的技能54。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儿童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基于不同的观点,通过相应的争论,形成认识冲突,促进认知结构的改变55。同伴关系还有利于推动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培养,使儿童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自我的概念,促进自我的发展,进而实现良好人格的养成。同时,道德情感,即个体对于一定社会存在和道德认识持有的主观态度,不仅影响着个人道德选择,还会在扩展成为社会性的情感后,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道德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25 岁的自我中心阶段,67、8 岁以权威作为依据的“权威阶段”、8-10 岁由他律转入自律的“可逆性阶段”以及 1012 岁持以公正、平等观念的“公正阶段”。儿童的道德发展由认识单纯的规则进而到了解规则的真正意义,象征着从他律到自律的重要转变。改善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增强健康的道德情感,帮助他们作出正当的道德选择,在教育基础和社会实践中使他们能够在追求理想人格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中国教育议题的全面性列举34发展现状:整体发展情况显示良好,地区发展差异依旧存在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全球开展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评测结果显示,我国苏州市的总体得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显示了参评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自信心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在乐群、果敢与活力三个子能力维度而言,“乐群”的平均分最高,而“果敢”的平均分相对较低;从参评学生年龄维度而言,15 岁组学生的自我评分和家长评分都低于 10 岁学生组。研究发现,亲密的同伴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学校氛围以及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增进学生的社会情感、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至关重要56。然而,对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却反映出一系列问题57。一项对于北京市城区三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问题行为发生率达到 150%的水平,在中轻度和中度以上问题发生率最严重的分别是“敌对”、“强迫症”和“人际关系敏感”;其中,女生虽在自我意识水平上高于男生,但却比男生更容易出现焦虑问题。同时,在我国,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情绪管理、道德责任等水平却显示出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在同伴关系层面,一项对于城乡 46 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从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社会主动性、亲社会行为和社交障碍四个维度对城市儿童和城乡结合部儿童进行衡量,发现城市儿童的交往能力整体高于城乡结合部儿童,特别是在前两个维度上形成了显著的城乡差异58。同时,针对 3-6 岁儿童抑制能力、转换能力、情感控制能力等八项执行功能的筛查表明,有 46%-66%的农村儿童甚至低于城市儿童发展水平底层 25Y。关于情绪层面的研究显示,农村贫困地区儿童中,有接近一半(45.2%)的 624 月龄婴幼儿存在着社交情绪的发展风险60。而对于缺少父母和教师适时引导、自身韧性较弱的留守儿童,其情绪则较非留守儿童更脆弱、更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61。而在社会责任感的层面,农村中小学生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维度上均表现出显著低于城市中小学生的水平62。同时,农村学校的道德教育因忽视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因缺乏必要的情感投入而阻隔了道德与生活的联系,农村学校教师也因主要关注学生成绩、纪律遵守、德行规范等外显的行为和品德表现而忽略了对于中小学生内在道德发展、心理发展、情感需求的关注63。与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城乡差异相对应的,在不同地区,家长对待社会情感教育的认识与参与也显示出鲜明差距。多样的教育形式和多元的素养培育,如艺术教育、游戏教育等,对于儿童自我认识和社会情感的培养有着正向、积极的作用。在城市中,有 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应从小接受艺术素养的培养,有一半以上的适龄幼儿接受过艺术教育;相反在农村,只有 40%的家长认同艺术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也仅有 26.32%的适龄儿童接受了相关教育64。对于游戏式教育的接受程度,一项针对广州地区的研究发现,有 70%的城市家长非常赞同游戏化的教育形式,而这个比例在农村中仅为 42.8e。56黄忠敬,王倩,陈唤春,高星原.交往能力: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分报告之五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09):93-108.DOI:10.16382/ki.1000-5560.2021.09.006.57 周凯,何敏媚.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相关研究 J.中国学校卫生,2003(03):204-205.58 李伟伟.城乡 4-6 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调查研究 D.天津师范大学,2012.59 农村与城市儿童发展差距如何?体现在哪?什么因素造成的?有何改变方法?|洞见 https:/www.gywx.org/article/233960 岳爱,蔡建华,白钰,汤蕾,史耀疆,罗仁福,罗斯高.中国农村贫困地区 03 岁婴幼儿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3):1-16.DOI:10.16382/ki.1000-5560.2019.03.001.61 宋若飞.同伴关系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建议 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06):56-58.62 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探析及策略.http:/张峰峰,曾庆芳,李占彪.农村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德育建议基于 16174 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 J.上海教育科研,2022(03):63-69.DOI:10.16194/ki.31-1059/g4.2022.03.005.64 城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论文.https:/庄玳瑶.幼儿家长游戏性学习观念的城乡比较研究.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35重点关注对象:留守儿童、心智障碍儿童需得到更多支持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与家庭培养、同伴关系、社会环境因素紧密相连。在此过程中,留守儿童、智障儿童因自身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在乡村地区,由于大量劳务输出,家庭教育缺位、师资力量薄弱可能导致乡村青少年儿童在社会情感的养成中缺乏关怀和引导。研究发现,相较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情绪与行为的控制上较弱,该群体中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达到了15.6%(非留守儿童为 11.6%),自伤行为率达到 10.2%(非留守儿童仅为 6.9%)66,并且该群体表现出更为严重的自我贬低、自暴自弃的倾向。而针对留守儿童焦虑情绪的研究出现了分化的结果,一些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焦虑现象更严重,另有一些调查发现焦虑状态与留守关系并不显著出现结果分化可能与留守儿童群体本身的多样性有关,表现出更为严重焦虑现象可能源于留守儿童个人、家庭、社群多个因素的的综合影响67。而心智障碍儿童因困于自身障碍,在认知、语言、沟通等方面普遍存在缺陷,又因为缺乏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使他们更倾向于将问题行为作为沟通的手段。相关调查显示,智障儿童最突出的问题体现在注意力无法集中、课堂破坏和冲动行为,其余行为问题按频次由高到低依次表现在不顺从、发脾气、肢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行为上68,如无法对此进行适时、适当的干预,可能会导致这些问题行为对日常沟通、课堂教学等相关社交活动产生较大的干扰。66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健康:疾病流行、政策、筹资和服务提供.青少年健康杂志专刊,2019.67 胡义秋,方晓义,刘双金,黎志华,朱翠英,孙焕良,范兴华.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情绪的异质性: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03):346-352.DOI:10.16187/ki.issn1001-4918.2018.03.11.68 万蓓.积极行为支持用于智障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2007.中国教育议题的全面性列举36信息获取与认知议题内涵及重要性:包括信息收集与鉴别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学习习惯,需要有效引导青少年,防止不当信息产生负面危害发展现状:互联网渗透率较高,近 3 成学龄前儿童已经接触互联网,城乡差距仍然存在但不断缩减,未成年人普及率差别极低重点关注对象:农村留守儿童信息获取与认知能力包括信息收集与鉴别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学习习惯,学校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社会调研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信息搜集和鉴别能力,并减少信息爆炸时代不良信息和习惯对青少年的侵害。随着现代社会媒介手段愈发多元,渗透率逐步提升,对儿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愈发增减,亟需进行及时引导和适时干预。2017 年世界儿童报告显示,世界总人口中的上网人口比例已高达 48%,而全世界互联网用户中,约 1/3 为 18 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国内研究显示,所调查的 1000 余名 3 至 6 岁城乡儿童中,93%的儿童平均每天收看电视 90 分钟,27%的儿童平均每天使用电脑玩 50 分钟游戏69。由此可见,数字媒体和互联网在儿童中已经日趋普及,成为儿童生活与学习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自制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其他心智方面的发育程度也不够,很容易引致对媒体与网络的失控使用,如长时间看电视或上网打游戏,对身心产生不良影响。根据第 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 2021 年 12 月,我国 10 岁儿童以下网民占总的 4.3%,10 至 19 岁网民占总体的比例为 13.3%。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 1.83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94.9%,远高于成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其中,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92.1%。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在学龄前就接触互联网的比例达到 33.7%。城乡之间仍有差距并在逐渐缩减,但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几乎无区别。截至 2021 年 12 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 81.3%,较 2020 年 12 月提升1.5 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 57.6%,较 2020 年 12 月提升 1.7 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95.0%,农村为 94.7%。目前我国农村儿童互联网普及率已基本接近城镇儿童,但是农村儿童相对缺少正确引导,也缺少长辈监督,因此更可能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这种情况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尤为突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 7-11 岁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符合自身成长阶段特征和需求的媒介,多依附于家长和长辈,受家长或长辈的媒介素养影响较大,同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开展的媒介教育课程较少,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自主选择和控制能力。69提升儿童“第三空间”生存能力.齐媛.中国教育报.2019.http:/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37解决问题能力议题内涵及重要性:解决问题能力涵盖阅读、沟通与写作能力,是链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键纽带发展现状:成长心态欠缺、抗挫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有待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是指人们运用观念、规则、系统的程序方法等对客观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初级的能力表现在能够发现一般的显性问题,能够初步判断,可以简单处理;能力较强者,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现隐藏的问题,有发现问题和根据现象探求解决方案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被列入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践创新”素养的基本要点,还体现在其名列 21 世纪学生发展能力报告提炼的 13项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之一、2016 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20 年人才市场最看重的 10 项技能”的首位。此外,就教育发展趋势而言,在新课改全面实施之后,素质教育愈发受关注,“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正符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者的要求,前者将其作为能力的目标,通过解决问题的媒介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关键能力,更为关注“未来”,后者则更多将其作为内容目标,更为关注“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为三大维度,即具备积极心态与行动力,乐于尝试和不怕失败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在积极心态与行动力上,根据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公布的 2018 年国际学生评估结果,中国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四个省市中仅有 55.6%的学生具有成长心态。这些城市代表中国教育的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较高比例的学生对自己未来情商、智商、能力的发展持悲观态度,说明我国学生需要培养成长心态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在乐于尝试和不怕失败方面,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70,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随年级升高,焦虑和抑郁成为青少年增长最快的心理疾病之一,这一定程度上与我国挫折教育尚未成熟和健全相关。在批判性思维上,美国 Wabash College 政治学教授 Melissa Butler 表示71,在美国大学课堂上,中国学生往往体现出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阅读、写作能力偏弱,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其背后则是由于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并没有鼓励和培养这种批判性思维。70傅小兰,张侃,陈雪峰.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71 中 国 学 生 并 非 天 生 缺 乏 批 判 性 思 维,问 题 出 在 学 习 方 式 上!http:/李 贵,董 溪.新 时 代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的 四 重 维 度 J.中 北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版),2021,37(06):11-16.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39发展现状:爱国主义教育整体发展情况良好,但相关教育内容有待丰富,教学质量有待提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青少年整体爱国主义教育发展情况良好,但教育内容仍有待强化,教学方式仍有待明晰,教育效果仍有待提升。针对上述情况的进一步分析显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信息全球化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对缺位、校内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方式陈旧等等74。针对幼儿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显示虽然大部分幼儿园已经具备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并付诸相关教学实践,但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大多基于成人的视角,脱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面临着“灌输式说教多,体验式感知少”、“应景式活动多,渗透式培养少”、“传统内容多,时新内容少”和“园内教育多,家庭、社会配合少”等一系列失衡的挑战75。对于中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实行现状的研究发现,多数学校已将爱国主义教育付诸实践,多数学生也已具备较高的爱国意识和情感,但仍存在一系列诸如爱国主义教育开展脱离学生实际、教学课程与活动资源尚未整合、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尚未建成、相关师资和教学能力缺乏、专项资金和支持缺位等问题76。一项基于黑龙江省十几所中小学的调查从爱国知识、爱国情感、爱国行动三方面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进行了评估。调查发现,在爱国知识层面,大多数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爱国英雄及爱国歌曲等有一定了解,但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乐于将爱国书籍作为课外读物;在爱国情感层面,广大青少年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参加各类爱国主义活动、发扬优秀民族精神、认同肩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但仍有少数同学无法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切实行动;在爱国行动层面,学生表示接受爱国教育的途径主要来源于旅游、参观展览等社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其次才是源自学校和家庭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和活动,这表明社会、学校和家庭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上存在一定失衡,合力尚未凝聚77。在大学阶段,一项基于全国三类地区、14 所城市、100 所大学 11982 名大学生的大规模情感素质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拥有较高水平的爱国情感,而显著影响当代中国青年爱国情感的要素包括情感施教、舆论关注、家庭氛围、阅读量和上网时间等78。同时,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仍面临着家庭氛围渲染不足、高校培养力度不足的挑战79,存在着教学时效与实用性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教学环境支持不够80等问题。这些挑战与问题的存在激励着高校进一步实时更新教学观念,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同时构建显性(如课堂教育)与隐性(如校园环境)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81,全面扩展与提升大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74斛文凯.新形势下的中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D.太原科技大学,2013.75李 莉 娜,谭 芳,幼 儿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要 润 物 无 声.光 明 日 报,2021 年 06 月 01 日,14 版.摘 自 https:/王克群,孟宪国.中小学开展厚植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C/.2021 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1:1242-1244.DOI:10.26914/kihy.2021.009057.77 杨丽艳,刘逢坤.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提升策略基于黑龙江省十几所中小学的调研 J.长春大学学报,2021,31(08):48-53.78 卢家楣,刘伟,贺雯,王俊山,陈念劬,解登峰.中国当代大学生情感素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J.心理学报,2017,49(01):1-16.79 颜福维.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路径研究 J.长江丛刊,2019(32):110 122.80 赵雅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机理和践行路径 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36(01):111-112 115.81曾小林.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现状和对策 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04):84-85 96.中国教育议题的全面性列举40重点关注问题:面向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儿童的发展需要,开展形式和教学内容可进行相应调整在爱国意识的培养和家国情怀的塑成过程中,有以下方面应得到更多关注:首先,针对幼儿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与幼儿的活动体验和情感启蒙相结合,通过渗透式的教育方式,使爱国主义教学活动更生动、深入和可延续82。这有赖于教师们集思广益、勤于探索,以挖掘与幼儿生活联系更为紧密,与幼儿情感发展相辅相成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同时,通过家校联动,充分发挥家校多元主体的力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进,以共同促进学前阶段儿童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的培养。针对中小学以及大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强调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理性爱国”的重要性。学校应同时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学内容的“即时性”与教育作用的“长效性”83,把握好两者间的平衡。同时,学校也应建立起实时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教育载体,更全面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82李莉娜,幼儿爱国主义教育要润物无声.光明网,发表于 2021 年 6 月 1 日.83赵雅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机理和践行路径 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36(01):111-112 115.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41国际理解议题内涵及重要性:国际理解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相应价值判断、情感态度及沟通能力以直面和解决发展问题,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二战的教训使世界重新认识到和平、尊重、理解的重要性,循着“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须在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得以建立,并随后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着眼于通过教育增进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以维护和平、正义,实现人类共荣。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主的一系列国际组织围绕“国际理解教育”的主线提出了多样化的阐释,不断丰富充实着这一概念的内涵。在 20世纪五十年代,“国际理解教育”重在鼓励学生学习了解不同国家概况、认识并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以促进平等交流,增进国家间友好关系。然而,冷战期间意识形态的对立一定程度上使“增进国际理解”的号召被暂缓,直到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关于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以及关于人权与基本自由鉴于的建议书,才将“国际理解教育”重新带回大众视线,并着重突出“合作”的导向,强调以实现“和平”作为教育的导向。此处的“和平”,不仅仅指杜绝一切战争,更是旨在拒绝一切形式的暴力和歧视 冷战的结束并不代表着国际社会已扫除了实现和平的一切障碍,极端民族主义、恐怖主义、宗教冲突等一系列威胁因素依旧存在并影响着国际安全与和谐。和平教育作为这一时期的基调,其重要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5 年发布的和平、人权与民主教育行动宣言与综合框架中再次得到肯定,并以尊重人权与民主、增进理解与团结作为教育的目标。在 21 世纪初,联合国新千年发展目标(MDGs)和随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提出更是为国际理解教育框架的丰富增添了更多时代内涵。由此,国际理解教育不再局限于“和平教育”和“跨文化教育”,更关注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培养一批了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尊重文化多样性且具备解决发展问题的知识和行动力的人才,以应对 21 世纪不可预知的种种挑战。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的推进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全球公民教育”相互呼应。为使教育更好的迎合发展需要,也为了将发展的理念融入教育,“全球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发展性”的世界公民,以“认知”、“社会心理”与“行为”为三个培养维度,启示人们学习多元化知识、养成批判性思维以更好地“认识世界”,鼓励人们尊重多样性文化、感知社会归属感以更好地“融入世界“,引导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付诸应用性实践以更好地“改变世界”。类似的,2017 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和技能司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零点项目(Project Zero)共同发布的PISA 全球素养框架,从“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四方面对于学生的全球素养提出了更多元的要求,旨在培养能够“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及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全球化人才。中国教育议题的全面性列举42发展现状:重要性得以确立,普及度日益提高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在此背景下,培养胸怀祖国心系世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为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布下了时代背景与实际方向。过去十年是我国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的奠基十年。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自此,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中央和地方教育规划中的重要性得以确立,普及度也日益提高。中央政府随后又在 2011、2014、2016、2017 和 2021 年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五度重申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关键意义,强调通过国际理解教育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 2016 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更是将“国际理解”归为六大素养之一的“责任担当”素养中的要点84。根据该框架中的定义,“国际理解”的含义为: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84该框架将学生全面发展所应具备的素养分为三大类,共计六大素养,文化基础类别中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两大素养,社会参与类别出包括“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两大素养,自主发展中涵盖“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大素养。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43重点关注问题:地区差异、家庭背景和师资力量对于国际理解教育开展质量和效果的影响相关调研发现,中国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程度呈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学生对于本土文化展示出更高的自信,对相关的全球议题(如:气候变化、全球健康、贫困、性别平等、国际冲突与争端)也具备更全面的认识85。家庭背景也是影响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的潜在因素,父母亲有海外求学或工作经历的学生更认同国际理解教育,对全球议题和相关知识也展现出更深的了解和把握程度86。师资力量同样影响着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而教师对于国际理解教育持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态度和教学能力,这影响着教师在课堂渗透相关知识的主动性和专业性,影响着学校开展相关课外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从而决定着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的质量87。85全球化智库(CCG).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未来.2019:36-39 http:/http:/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45本章概述模型概览本章将基于第二章“教育议题扫描”形成的 14 项议题清单,通过构建量化评估模型,筛选出 3 个适合民间力量介入的典型议题。本章将展示模型搭建方法论、重点议题筛选过程及筛选结果。研究组设计了“横轴 纵轴”的二维筛选模型,基于横轴“个人与社会影响力”(重要性)和纵轴“教育公益介入可行性”(可行性)两大维度,对已识别教育议题进行优先级排序。研究组根据教育公益议题与教育公平、质量提升及社会发展的联系,赋予横、纵轴指标组相同权重(各 50%),在此基础上细化共 4 个一级指标,并基于社会公平、弱势群体保护和可执行性等角度细化 22 个二级指标。项目组从重要性和可行性两个维度对各教育领域进行评估,其中重要性主要包含个人影响和社会效益两个指标,可行性主要包含民间资源和教育共同体准备情况两个指标,并基于个体重要性、弱势群体保护和可执行性等角度细化22个二级指标。项目组选取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教育议题现有研究和实践,同时能全面、平衡地反映利益相关方诉求的指标。但打分模型筛选这一方法不可避免的是,权重分配和赋值中,会带有研究项目组、专家老师,对儿童个人、公平、民间力量不同主体重要性的主观判断和价值倾向。研究组根据教育公益议题与教育公平、质量提升及社会发展的联系,赋予可行性和重要性指标组相同权重(各 50%),指标分值由专家打分确定,两个维度综合得分更高的议题排在前列。指标维度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横轴:个人与社会重要性(权重:50%)1.1 个人影响对个体儿童发展的影响程度;随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对普通儿童群体的影响程度对弱势儿童群体的影响程度1.2 社会效益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纵轴:教育公益介入可行性(权重:50%)2.1 民间力量资源及能力要求组织层面项目层面2.2 教育共同体准备程度政府学校教师志愿者家长社会组织议题筛选46方法论及步骤研究组采取案头研究、专家访谈、搭建量化模型及问卷调研的方法,通过下述步骤搭建议题筛选模型:对国际框架、学术文献、行业报告等进行扫描和梳理,选取权威、广泛使用、合理的指标形成待选清单;形成指标清单研究组讨论并对指标集进行筛选,对筛选后的指标深入研究并赋予权重,形成模型雏形及打分问卷;搭建指标体系考虑到本报告面向利益相关方的多元性,我们邀请来自高校、公益组织、基金会、企业等机构,以及教育研究或公益实践相关资深人士,基于其个人专业洞察、实践积累,结合业界数据进行评分。研究组于 2022 年 6 月至 7 月期间共开展 3 次专家访谈工作坊,对 5 位学界、教育公益组织、企业及基金会代表展开深入访谈,目的分别为:专家打分、访谈及验证第一次:建议和验证筛选模型设计,共同确定指标体系(包括各指标权重、分值计算方法等);第二次:邀请5位代表填写打分问卷,对 14 项议题进行打分及排序;第三次:验证打分结果;进入第四章展开对各议题展开深入分析。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47指标详述主要将两个因素纳入“重要性”维度指标设计的考量。即考虑解决或缓解该议题面临的挑战,是否助力达成下述目标,由此促进教育公平、产生正向社会影响:主要将两个因素纳入“可行性”维度指标设计的考量: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对民间资源能力要求高不代表不值得民间力量介入,因此我们在筛选的处理上,特别针对对民间资源要求高、目前成熟度低、但很有潜力的领域进行了甄别。议题对个体重要程度:1)考虑特定能力缺失对个体的严重程度、对弱势儿童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议题对个体重要程度、随社会未来发展的变化趋势;社会效益: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第 4 项“优质教育”及其子目标的程度。民间资源能力要求:潜在介入该议题的民间力量在组织层面的能力情况、知识深度及资源丰富度,以及在项目层面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教育共同体1的准备程度:政府政策的制定、宣传和执行情况;教师、学校、志愿者等一线工作者的参与情况;家长、社会组织等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经验与水平。横轴:社会影响力纵轴:民间力量介入可行性1教育共同体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参与、合作互惠的教育活动共同体。议题筛选48筛选结果优选议题现状简述根据专家打分及验证,最终筛选结果为语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情感能力,三个议题在对儿童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上皆名列前列,同时民间力量介入可行性高;而三个议题在民间力量解决方案成熟度上也具有代表性,既包含较为成熟的领域(比如语言能力,尤其是阅读方面),也包含尚处于初期但潜力高的领域(如解决问题能力)。其余 11 个议题在儿童发展上亦不可或缺,但受限于篇幅和研究范围,暂不纳入本次研究的重点分析范围。一些议题在本次筛选打分中排名较高,但是由于牵扯到多个领域,如“营养与体格发展”、“早期大脑发育”同时涉及生理、卫生和教育话题,牵涉利益相关方和学科广泛,无法在教育议题的语境下单独展开分析。部分和基础知识教育相关的议题在过去几年已经得到了较多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的关注,有较为明显的进步,同时民间力量在介入时,需结合较多政策规定的考量,如“基础课程”、“乐学善学”、“人文素养”等;而“自我认知”、“信息获取与认知”等议题,一定程度上建立在解决问题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和语言能力之上,因此本次研究暂不进行重点展开;另外一些议题与政府导向和意识形态关联度更高,如“爱国意识”和“国际理解”,民间力量的发挥空间相对较小。本部分将对最终入选的三个议题,在重要性和民间力量介入可行性两方面的情况进行简述。相关议题的具体模式、可行性和解决方案将在第四章详细描述。语言能力指儿童在语言交流中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共情能力、判断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并与创造性、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紧密相关。它是儿童发展的底层和核心能力之一,尤其从初级教育阶段便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影响自信、学业水平、思维发展。语言能力作为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重要载体,语言能力差异会可能扩大普通儿童弱势儿童的发展差异。在实践中,语言能力可以被理解为表达能力的训练,贯穿于情感课、思维课等不同情景中的训练之中。其中,阅读等模块的发展相对成熟,不仅得到了教育共同体各方的高度重视,也有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规模、可复制性强;而其余如沟通表达等模块的解决方案较少,但有较大发展潜力。在国际范围内,也有很多优秀的案例,欧美国家也已有大量值得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参考的成熟模型、项目和优秀实践。例如,美国全国性的教育公益组织 Jumpstart 聚焦儿童语言教学,与 14个州的学校、早教机构、社区组织等合作推出嵌入学校教学或暑期项目的培训项目,培养儿童的书面和口头表达技能,至今已经为超过 130 万贫困儿童提供学校教育以外的语言和阅读能力教学服务2。语言能力/112About us-Jumpstart,https:/www.jstart.org/about/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49社会情感能力要求要求儿童具备认识和处理与自己、他人、社会和国家等各种关系。近几年该议题关注度逐年提高,与年轻群体融入社会的过程息息相关。如果能力缺失将带来抗挫能力弱、心理情绪问题、甚至暴力倾向等一系列问题。社会情感议题的重要性尤其体现在对于个体可持续发展和性别平等教育的发展方面。而这一问题,对于社会性困境儿童的影响尤其深远。目前社会情感教育项目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相对成熟,通过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教育来培养儿童的情感发展能力。例如,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协作组织界定了社会情感学习的五组核心能力,通过五个维度的培养进行社会情感学习。据 SEL 领域的权威机构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会(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称 CASEL)统计,2016-2020 年五年间美国 SEL 教育已经覆盖了 30 个州,约 6 万所学校和 3000 万名 6-12 岁的学生,打破了传统学校以知识为中心的情感学习方式3。而在中国,各教育参与方对社会情感发展的关注处于相对初级阶段。从 21 世纪起,我国开始面临校园青少年犯罪事件增多,出现了校园霸凌、吸烟饮酒成瘾、网络成瘾、人际关系冷漠等校园问题。在此背景下,2011 年社会情感学习被引入中国,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我国多省市启动,由英国北开普敦大学学习行为研究中心研究,分为 20112015 年、20162020 两期。在此过程中,社会情感教育也逐渐实现本土化,例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维六相”内涵理解,让西方教育理念与传统中国的友善、仁爱、互助等美德结合,形成了指向社会情感学习的 18 项技能结构4。但可喜的是,该领域有明确可行的解决方案,亟待推广。而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日慈公益基金会、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西部阳光等优秀机构和项目涌现出来。社会情感能够有效解决问题是儿童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未来在社会上立足发展的根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被列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实践创新”条目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 年也被世界经济论坛列为“2020 年人才市场最看重的 10项技能”首位。解决问题能力尤其对儿童未来职业发展与生活发展等极具重要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对有意参与其中的民间力量要求很高,目前中国该领域成熟解决方案较少,但有较大发展潜力。国家层面已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强调综合实践等课程的重要性,但在学校落地成效仍需多方努力。民间的优秀案例包括从科学素养切入的桂馨基金会,强调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上海春禾青少年发展中心,PEER 毅恒挚友等。同时,我们关注到海外有领域有众多成熟的公益实践案例,可供参考。例如美国新泽西始于 1997 年的青少年慈善项目(Youth in Philanthropy,简称 YIP),以鼓励学生参与到社区治理“服务学习”为主要模式,发动小学至高中各个阶段的学生参与到身边社区的种族、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问题改善的过程中,通过团队合作和实际动手参与,改善身边社区生态的同时让青少年对社会问题的意识更加深化,也更具有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截止 2022 年,YIP 项目共涉及 15 个城市 500 余个社区,累计完成 5万人次以上的青少年解决问题能力的公益教育5。解决问题能力3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An Examination of K-12 SEL LearningCompetencies/Standards in 18 States,2020 年 3 月,https:/casel.org/casel-gateway-examining-kthru12-learning-competencies/?download=true4王兴,唐丽敏.社会情感学习(SEL)的时代意义与本土化实践路径 J.社会科学前沿,2022,11(1):86-90.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0145Youth in Philanthropy|Home|Foundation for MetroWest(yipmetrowest.org),https:/yipmetrowest.org/议题筛选50重点议题浅析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51本章将对语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情感能力三个议题进行浅析。在重温议题定义并介绍议题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将拆解其关键要素,并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由于篇幅所限,本次扫描报告不会对各细分议题上解决方案的有效性进行深度分析,也难以穷尽目前已有的解决方案,而是结合桌面研究和专家推荐,选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除了介绍方案之外,也将介绍这些项目的资源方如何助力项目发展。在本章的最后,我们也将梳理资源方投入这些领域的潜在路径、资源类型等,并提出相关建议。解决问题议题定义、成因分析及方案梳理议题重要性:高度综合能力项,素质教育重要抓手在教育部 2016 年 9 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问题解决”能力首次作为“实践创新”素养中的要点被公开提出。在 2017 年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教育部就这一能力项在初中、高中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发展规划。解决问题能力之所以在国家教育战略层面获得高度关注,有两方面主要原因:其一,它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综合了多种学科知识、多种认知过程,并且关联多种具体情境。换言之,其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集合了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归因能力、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其二,新课改实施后,素质教育受到高度重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越加紧密,而如何从现实生活出发,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等,既是素质教育倡导的核心目标,也是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点所在。重点议题浅析52议题内涵与相关参与方“解决问题”能力的重点在于,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结合案头研究与专家访谈,衡量这项能力的三大核心要素,是“问题意识与行动力”、“想象创新”与“批判性思维”。“问题意识与行动力”指依据对事实的认知,剖析当下问题,并由此决定解决方案、采取行动的能力;“想象创新”指要具有想象能力及将想象转化为实践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则指要具有分析现有事实、证据、观察结果和论据,并形成理性、客观判断的能力;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如何从上述方面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是社会各方关注的重点。目前在这一领域,第一、二、三部门呈现出联合互补的状态,各方正努力实现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总体而言,“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参与者包括政府部门、商业部门和公益部门三大部门;直接利益相关方(指对儿童发展直接施加影响的对象)包括学校、教师、家庭、社区等。教育部等公共部门一方面推动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变革来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也通过资金投入相关研究,为教学教研及其他相关方介入提供理论支持。商业部门通过提供如编程、研学营等商业化课程及机器人、乐高等教具和玩具产品,助力儿童相关能力的提升,但在双减政策下,商业部门的影响力已大大削弱;公益部门如春禾、Peers 等通过培训、导师辅导、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社群分享等公益项目来赋能少年儿童或者学校等相关方。由于该议题的综合性较高,所需时间周期较长,项目设计更为重视。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53广泛覆盖与长期运营在直接利益相关方中,学校模式起到决定性作用,当前一般通过营造宽松的校园氛围、采取引导性教学措施、设置丰富的课外活动等方式来对提升儿童的“解决问题能力”施加正面影响。同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儿童施加直接影响,目前主要通过开展项目式教学、采用多样教学方法等方式来培养儿童的相关能力。相较而言,我国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与社区接触甚少,社区的影响较弱。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因人而异,尤其是在部分双职工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中,学生与家长的交流、相处时间较少,家长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也并不显著。但事实上,社区和家庭在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其实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现在已有一定数量的公益组织开展了以社区为依托、将社区服务与学术研究相融合的实践,从而促进对青少年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图 4-3-1议题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基本处于发展初期。在 2012 年的 PISA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我国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全部 44 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二。我国青少年该能力发展现状薄弱背后的有多方面的成因,与解决问题能力本身的复杂特性、参与方的措施及影响密切相关。首先,解决问题能力是相对高阶、复杂的能力,依赖于如语言、合作、思维、社会情感等基础素养和能力的支撑;其次,解决问题能力难以衡量,难以通过标准化考试等形式简单体现,投入收益不明显,因此常常被忽视或置于较低优先级。同时,各参与方在该领域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层面,目前出台了一定的政策引导,但落地仍有一定的迟滞性;学校层面,受现行评价标准影响,教育资源仍向传统课程倾斜,在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方面的意识水平参差不齐,且较多教师目前缺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和精力;在少数已进行相关探索的学校案例中,也显现出专业指引、资源支持等方面的不足。公益组织层面,在政策倡导、专业研究、活动项目开展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尝试,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家庭层面,教育的效果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此外,近些年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也是影响儿童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的儿童多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受到互联网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之后,他们可能将越来越倾向于从互联网上直接检索信息与寻找解决方案,而越来越怠于进行独立自主的理性思考与判断,而这显然不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重点议题浅析54图 4-3-3解决方案梳理目前,国内已有公益组织开启了在“解决问题”能力发展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可依照影响对象的不同区分为间接赋能型和直接赋能型两种。模式一,间接赋能型。通过影响相关方赋能青少年儿童。即有能力、有意愿的公益机构通过赋能学校、教师,使其作为传导中枢,进一步对青少年儿童提升“解决问题能力”施加正面影响。这种模式能助力国家新课标中重要度日益提升的“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的落地,也是辐射受益人群效率较高的一种方式。典型实践如上海春禾青少年发展中心开展的一系列面向校长与一线中学教师的项目。模式二,直接赋能型。通过课程、实践、朋辈互动等来直接提升青少年儿童的解决问题能力,如 PEER 毅恒挚友的诸多项目都是直接面向 15-18 岁的县城高中生,巴别梦想家的项目也主要针对贫困乡村的青少年。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解决问题能力本身的高阶性、复杂性,我们观察到,旨在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项目通常从更基础的能力着手,或通过“体验式学习”这一方式,同时培养了社会情感等方面的能力。这一点在后面几个案例中都有体现。!ETS!-PEER!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55案例一上海春禾青少年发展中心上海春禾青少年发展中心是一家专注于培育青少年创新思维、科学素养与人文关怀,助推核心素养教育发展的公益机构。目前该公益机构已经得到了福建省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上海浦东新区社区发展基金会等的基金支持,以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等的学术支持。其开展的代表性项目有:提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师资培训与服务,定期举办研讨会、研修班、跟岗带教等活动,为一线老师提供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助力与环境,提供教学过程中问题探讨、经验分享、评价表彰等互动学习的平台与机会;当春禾项目在学校落地,同期会建立学生社团“春禾社”,由学生选出社长,带领社团负责春禾项目在学校的执行。在日常运作中,其完全由学生自主策划、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还会定期组织开展日常分享交流及每学年一次的校级 ETS 大会;为中学生搭建一个具有全国分级体系、并拥有严谨而独特的评价模型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展示分享平台,让同学们分享各自关注的问题以及自我得出的结论,在其中找到成就感、自豪感与认同感。其评价模型具有两大亮点,首先,评价的是学生的思维,即从提问到结论之间整个过程的逻辑思考,而非成果或结论本身。此外,在评价机制中大胆引入了学生评委,更加从学生的视角来观察学习的进程与成果,因而也更加具备多元性;此外,春禾还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以推动学校的管理考核改变,如为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层提供教学改革的咨询服务,对参与项目的学校进行评估等。春禾战略联盟 春禾学生社团 春禾 ETS 大会重点议题浅析56案例二PEER 毅恒挚友北京毅恒挚友大学生志愿服务促进中心(简称“PEER 毅恒挚友”)致力于促进中国城乡教育公平、改善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发展博雅、人文与素质教育。目前机构已得到了泰康集团、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等的基金支持,和上海纽约大学、麦田计划、三门县有为图书馆等的学术与其他支持。PEER 提出要为学生搭建“1 4”的成长图谱,其中“1”是持续生长,即让学生能够突破单一价值体系,接纳多元;“4”为朋辈合作、公共精神、人文自觉、代际意识等,倡导学生善于合作、关注身边的事,同时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反思意识,思考自己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等。正如前文指出的,旨在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项目通常从更基础的能力着手,而不仅仅着眼于单个特定能力的培养。PEER 的项目植根社区与校园,也呈现出多元而综合的特点:通过融合学术的社区服务,开展营前拓展培训、营内反馈和学习、后期总结等环节,使得学生能够从参与的全过程中发现社区切实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努力为服务对象带去改变,从而获得系统的反思和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提升解决问题能力;遵循“公共精神、社会关怀”的理念,串联议题专家、指导老师、团队导师、挚行者、学校教师五种角色,把优质的公益项目资源引入校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项目和开展实践,旨在为学生团队提供孵化、个人成长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服务意识、人文素质的培养。“服务-学习”项目“友毅思”项目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57案例三巴别梦想家公益项目“巴别梦想家”也是“解决问题”能力提升领域的典型代表,其关注乡村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旨在启发心智、丰富视野、提高综合能力,通过创建社会化学习的实践共同体,解决情感和信息的封闭问题,给乡村青少年提供多元的发展平台和更多可能性。十年来,“巴别梦想家”陪伴过的 53 位农村少年中有 51 位考入了大学。该机构已经得到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民生银行、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澳门同济慈善会等的基金支持,和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培训、传播、公募等支持。巴别梦想家的项目设计理念核心在于“社会化学习”,即把学习者浸泡在复杂、多元、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使其在持续不断的体验和实践中学习。如:每年寒暑假组织梦想家孩子们开展参与式工作坊,做游戏,唱歌跳舞,服务老人等等,让孩子们在特定情境中反思社会现实的痛点与需要,并且切实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催生解决问题的行动力;为出栏梦想家(早期加入“梦想家”、现在已考上大学的乡村青年们)和志愿者们提供能力建设支持,由他们自主实施参与式营地活动,通过培养有意识、有能力支持他人成长的“青年创变者”,探索实践共同体裂变的可能性,以共同体促成解决方案的落地,实现了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闭环;由30位出栏梦想家作为研究者,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提炼12年实践共同体的经验、知识,支持大家学习相关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思考自己是谁、想成为什么等命题。此外,巴别梦想家也有少数面向乡村学校和一线教师的项目,如“阅读领航计划”项目是通过建设儿童友好阅读空间、开展教师阅读工作坊、培育教师阅读成长共同体等方式来打造阅读示范校,推动地区阅读发展与教育创新。“梦想家工作坊”“奇点计划”“参与式行动研究”重点议题浅析58语言能力定义、现状及解决方案议题重要性:语言能力问题是儿童发展的枢纽型能力本报告所指的语言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三个主要方面双向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具体来说:阅读能力包括学习、理解、运用、省思文本,以实现个人目标、增进知识并发挥潜能,参与未来社会的能力2。写作能力即书面言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指的是能正确倾听他人,理解其感受、需要和观点,并作出适当反应,同时能用合适的语言口头表述自己意思的能力。三种能力三位一体,彼此促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一方面,语言是儿童与外界交流和自我表达最基础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语言能力需要后天的专门培养,因此,语言能力是儿童与社会环境通过互动而习得的底层能力。它与横向的交往能力、共情能力、判断能力和组织能力,纵向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都密切相关,在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枢纽的作用。2 PISA 2018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pisa-2018-assessment-and-analytical-framework_b25efab8-en 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59议题内涵与相关参与者在语言能力领域,不同相关方为儿童发展语言能力提供了各个层次和角度的助力与服务,其中,促进儿童提升阅读能力相关项目发展较为成熟。政府部门通过制定宏观目标、政策、语文课程大纲、实施细则等方式来引导各方。以阅读能力为例,“全民阅读”连续九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民网针对青少年群体启动儿童阅力计划 2022-2026,推广阅读习惯和推荐书目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也定期组织研制并发布阅读指导目录,旨在引导学生读好书、读经典4。研究类机构主要通过学术研究,来输出报告、政策建议和教学方法指南等实践指导性材料。例如,苏州市政府牵头的“恒星计划”,联合了苏州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苏州市心理学会、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和京东方光科技有限公司和高创(苏州)电子有限公司等,针对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进行研究,并通过训练营的方式进行积极干预。企业主要面向目标客户群来提供付费课程或产品。由于受到“双减”政策的影响,大部分商业教育培训项目在融资、招生、发展方面均面临挑战,目前处于发展低谷期。但其中,一部分互联网机构也提供了具有普惠性质的内容,例如,面向孤独症等儿童,东方启音推出一对一发音课程和一对一社交课程,收费在几千到几万不等5;以常爸为代表的双语阅读项目,提供阅读书目、AI课等多种形式的儿童语言能力培养方案;而部分互联网产品,如语言素材分享APP“纸条”则收费门槛较低,使用相对自由,内容供给具有一定的普惠性,可以帮助相对弱势的群体接触到更多语言能力训练的资源6。公益组织目前的项目领域多集中在阅读、聆听等输入型项目或产品;而引导儿童进行表达、写作等输出型的项目相对较少。典型输入型项目有心和公益基金会的公平阅读系列项目和壹基金的海洋天堂计划、特殊儿童公益阅读项目等7。在输出型项目中,是光诗歌的模式较为突出。它将诗歌写作看作孩子自由表达心理状态的工具,通过诗化语言的表达,一方面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关照孩子的情感表达与心理成长。具体到青少年儿童的发展环境层面,各方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学校和教师等教育的实践方提供课程辅导、写作训练、阅读能力提升和师生沟通等陪伴和教育行为;家庭主要提供亲子间的互动,在亲子阅读尤其是 0-3 岁亲子阅读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社区的早教机构、公共图书馆和幼儿园等能够提供儿童友好的朋辈互动环境,鼓励儿童参与并训练语言能力。3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人民网即将启动,2022 年,https:/年,http:/6作文纸条 APP https:/2020 年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课题组的抽样调查中,小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在 1 小时以下的学生占比36,1 2 小时之间的占比 27,仅有 7的学生能保证每周 7 小时及以上的阅读时间;而高中阶段学生阅读时间进一步下降,54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在 1 小时以下8。根据光明网 2022 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我国学生群体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令人忧虑,受调查学生普遍存在惯用网络词、会说不爱写、书面作文套路化等情况9。深入成因分析,我们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学前教育供给缺口大,在学前教育时期(通常是 0-6 岁)的表达能力黄金发展期,许多儿童由于缺少足够的公共服务支撑,错失了发展良机。另一方面,学校教学内容应试教育色彩浓厚,较大的成绩压力使得老师安排阅读和写作课程时,都以考试得分为第一优先级,从而欠缺知识广度与实用性,偏素质教育层面的表达能力优先级被削弱。同时,现在的语文课本身偏应试导向,作文、习题都要套标准答案,死记硬背就可以得高分,不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这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教学形式上,受制于师生数量比普遍较高,教学以老师单方面输出标准内容为主,缺少必要的学生表达与讨论,难以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氛围。具体来看,在沟通能力方面,儿童能力习得主要通过模仿成长环境中的内容,而在不少国内双职工家庭或者留守儿童家庭,成年人长期处于“缺位”状态,不利于儿童沟通能力的习得和发展。在阅读能力层面,目前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尚未在社会取得共识,同时公共图书馆相对稀缺,有阅读需求的儿童无法找到专门的儿童阅读区,书籍质量也参差不齐;在写作能力层面,除应试教育需求外,也很少有针对儿童实用写作能力的专门训练。而从城乡之间比较来看,以上的所有差异点都与儿童成长环境息息相关,由于乡村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因此城乡和地域间的差异也进一步扩大。目前,国内公益组织参与语言能力学习领域的模式主要有如下两种:模式一:资源驱动,主要依靠捐赠资金、物资等资源来促进受助者境况的改善;代表项目有亲近母语小步读书服务、爱阅公益、六和公益图书捐赠项目、担当者行动的教师奖学金项目等。模式二:运营驱动,通过赋能教师、为教师提供知识培训、技术培训等方式,间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不过,这类项目规模化成长速度较慢,要达到大规模覆盖的水平,除大量资金外,还需要大量人力投入。运营驱动的代表项目主要有亲近母语的教师培训服务、六和公益的教师发展与社区服务项目、担当者行动的学校教学体系培养项目、百班千人计划等。图 4-1-28调查显示:半数中小学生每周阅读时间不足 1 小时,2021 年 3 月,http:/9光明日报:调查从能说会道到妙笔生花,孩子提升语文素养难在哪?,2022 年 6 月,https:/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61案例一亲近母语亲近母语是一家集儿童阅读和母语教育研究、图书和数字产品研发、教师培训和书香校园服务、线上线下课程服务于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运营模式融合了研究院、社会企业、公益机构三种业态。机构的成立愿景是为3-15岁儿童、家庭、学校提供以中文分级阅读为核心的母语学习产品和服务,并为儿童和教师提供一系列阅读支持服务,帮助儿童和家长在阅读活动中共同成长。亲近母语的项目可分为课程驱动的“小步读书”项目(面向儿童)、亲近母语文化项目(面向教师)和亲近母语公益(面向教师),以及服务驱动的“亲近母语阅读馆”(面向儿童)和“点灯人在线”(面向教师),具体内容见下表:目前该项目已经得到了春桃慈善基金会、险峰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的基金支持,和梅子涵、朱自强、成尚荣、周益民等作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的学术支持。课程驱动项目服务驱动项目相关方项目名称项目内容项目名称项目内容儿童小步读书为 6-12 岁 儿 童提供专业的中文分级阅读和母语学习在线课程亲近母语阅读馆为 3-12 岁 儿 童和家庭提供专业的儿童阅读和母语学习产品及服务教师亲近母语文化日有所诵等图书、有声书、音视频资源点灯人在线校园服务品牌,专业母语师资成长平台,为学校提供高品质的母语师资培训和书香校园分层服务方案亲近母语公益乡村儿童阅读教师的成长平台重点议题浅析62案例二爱阅公益爱阅公益项目由深圳爱阅公益基金会发起、支持,目前主要开展为 6 岁以下儿童发放阅读包的“阅芽计划”、童书评选项目“爱阅童书 100”和乡村儿童/流动儿童资助项目。阅芽计划主要为在深圳居住的 0-6 岁宝宝提供免费的适龄读物“阅芽包”,激发儿童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爱阅童书 100”项目则主要为 6-12 岁的儿童和老师推荐专家评选的 100 本好书,为儿童阅读提供权威指导;儿童资助项目则最为直接,为乡村 0-12 岁的儿童和城市 0-12 岁的流动儿童提供定向和非定向资金资助,帮助他们缓解买书资金不足的困境。目前该项目已经得到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俞敏洪、胡文华、谢红等高净值个人等的资金支持,公益时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支持,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单位的图书数据支持。项目名称受助人群项目内容阅芽计划国内出生,在深圳 居 住 的 0-6 岁的宝宝“阅芽计划”为未满 6 周岁儿童免费发放“阅芽包”“阅芽包”内含有:2 本适龄图画书、1 份亲子阅读指导手册、1份阅芽测量尺、2版阅芽贴纸、1 本亲子阅读存折“爱 阅 童书 100”书目研制6-12 岁儿童、教师“爱阅童书 100”每年汇集整理首次在国内出版的童书,由专家评委会通过不间断地试读和比较,以公正、科学、专业的标准评选出当年适合 6-12 岁儿童阅读的 100 本优秀童书和教师阅读的 10 本图书,提供童书的专业选择儿 童 资 助项目乡村 0-12 岁的儿童城市中 0-12 岁的流动儿童 包括限定性和非限定性资金资助 限定性资金资助:(90%)优质图书的购买 阅读活动及阅读教学的开展 提高阅读指导能力的培训 非限定性资金资助:(10%)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63案例三六和公益六和公益是一家致力于让中国儿童读好书的公益机构,通过区域化深耕模式,为项目区提供深度的阅读教育支持。目前机构主要开展三类标杆项目:阅读教育项目以向乡村小学捐赠图书为主要形式,直接解决欠发达地区缺书的问题;而教师发展项目则通过教师培训和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带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社区发展项目则通过和社区街道合作建立图书角,辐射社区内的潜在读者人群。目前六合公益已获得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机构的资金支持和一阅书院的内容研发支持项目名称受助人群项目内容阅 读 教 育项目福建省武平县云南镇雄 通过为乡村小学捐建和共享班级阅读角、儿童阅读教室的方式,为项目区学校捐赠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阅读的优质童书,让乡村学生可以读“好书”教 师 发 展项目山西省隰县“美好学校”项目美好学校 马边阅读项目 通过实地培训、网络教研、教师读书会、教师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全方位赋能乡村教师在阅读教学领域的专业发展,让乡村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把好书读好社 区 服 务项目杭州上城区复兴南苑社区 社区服务项目主要依托在杭州市南星街道白塔岭社区的和娃娃童读馆,通过日常借阅以及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阅读服务重点议题浅析64案例四担当者行动担当者行动是一家扎根县城乡村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公益机构。2004 年创立以来,主要围绕高品质的儿童图书捐赠、乡村教师成长支持、儿童阅读活动推广支持、儿童阅读课程支持展开,构建起可持续的基础服务 进阶服务 生态构建服务体系,联合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种子校长/种子老师的共同力量,为项目服务学校提供长期、系统的高品质阅读教育办学服务,支持学校打造高品质的书香校园儿童阅读环境。担当者行动项目的特点包括:该组织目前已获得爱佑慈善基金会等的资金支持和阿里巴巴公益等互联网公司的支持。项目相关方 项目内容学生 基础项目:构建阅读教育课堂。建立橡果人文课堂和橡果科学课堂 创新项目:发展阅读教育活动。推广未来英才夏令营、全国大赛和阅读成长讲坛等活动 塑造阅读教育环境。打造班班有个图书角、以课后 1 小时为代表的美育阅读氛围教师 基础项目:培养教师的阅读教育能力成长 创新项目:以资金支持教师的学习和深造 对教师提供个性化支持学校 基础项目:项目校基础运营服务。人文与科学阅读教育普惠服务为主 创新项目:体系化师资培养。构建县域种子教师成长共同体网络 县域阅读生态共享共创。打造高品质“阅读立校”县域生态 面向学生,提供阅读教育课堂、图书角、阅读教育夏令营、阅读教育比赛等硬软件支持。面向教师,提供各类培训和个性化辅导,以赋能为主;面向学校,承担一部分的阅读活动运营、生态创建和教师培训工作,减轻学校压力的同时实现阅读教育领域的延伸发展。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65案例五百班千人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简称“百班千人”)是由上海虹口区启发文化青少年阅读指导中心主办的阅读公益计划,关注假期阶段青少年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百班千人主要为学生提供假期的线上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名师讲解和作家互动等环节,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并选择适合的优秀读物;该计划还为教师提供阅读能力教学的指导,提高其指导能力。同时,通过在学校构建读书交流和名师交流网络,实现校际的联通和共享。“百班千人”鼓励学生基于班级形成读写共同体,通过联合一线语文名师进行线上名师导读,举办假期阅读嘉年华、创意读写等活动,以打破时空限制,推广新型阅读模式,并实现优秀教育成果的全国共享。目前已获得中华少年儿童慈善基金会和锦麟公益基金会的支持。项目名称受助人群项目内容学生 基础项目:开展假期线上导读共读活动。举办假期阅读嘉年华,为孩子们提供名师制定的假期阅读清单 创新项目:利用新媒体创新共读形式。采取多家视频号联合同步直播,邀请知名作家与小读者线上互动 结合导师线上导读、线下读书会,融合学生自读、家庭亲子共读,并开展向困境儿童赠书活动,构建全民阅读的积极氛围教师 基础项目:支持一线语文老师探索新型阅读模式 创新项目:以假期线上互动促进教师精进读写能力 共同提高全国范围内教师阅读指导能力学校 基础项目:参与到全国阅读与教育支持网络。使学校师生享受专业优质阅读指导 创新项目:联合作家、名师拓展网络共读平台。促进师生在读写上的共同学习成长 共建“互联网 ”线上读写共同体。实现优质教育成果全国共享重点议题浅析66社会情感学习议题内涵与重要性在社会情感学习领域中,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会”(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即 CASEL)通过丰富的研究论证和实践创新,不断充实着社会情感学习的内涵与框架。根据 CASEL 在 2013 年提出的定义,社会情感学习是个体不断学习且有效将知识、态度、技能用于理解和管理情绪、建立和实现积极的目标、发展和表达对他人的同理心、建立和维护积极的关系,并以符合道德要求且建设性的方式应对和处理挑战的过程 10。在其2015 年提出的框架中,明确了社会情感能力的五大核心要素: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统计,目前全球约 10 亿人正遭受着精神障碍的困扰。我国进行的一项精神卫生调查显示,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达 6.8%,其中抑郁症达 3.4%。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的人数总体达 9500 万,自杀人数每年达 28 万,其中 40%的人遭受着抑郁症的痛苦。青少年处在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心理较为脆弱的群体之一。根据2020 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目前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达到 24.6%,高于整体国民检出率 15%的水平,其中抑郁重度的青少年占比达到 7.4%,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育敲响了一记警钟。而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持续恶化,将可能为更多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对于社会而言,青年本是推动社会进步、创造价值的主力军;因此,青年的心理发展不佳将阻碍全社会营造健康风尚。为应对如上的挑战,对青少年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促进与心理疾病预防也愈发重要。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健康问题识别与预防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预防”大于“治疗”的方式,有助于在儿童时期或青少年早期建立起心理健康意识,从而使他们能够在青年期和成年阶段去更好地面对和适应挑战。另一方面,有效的心理健康促进作为心理健康干预光谱的基础,则是防止青少年问题发生的最有效预防方法。由此,兼备心理疾病预防和心理健康促进双重功能的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既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带动青少年自我认知、社交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也能够起到“预防”功效,防止青少年认知失调、情绪障碍等问题的涌现,对促进青少年身心成长、能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 21 世纪以来,社会情感学习更是在全球、全国范围内被提上教育发展政策议程。在国际层面,联合国自 2002 年开始在全球推广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项目,目前全球已有逾 140 个国家开始在社会情感学习领域进行实践探索。在 2011 年,社会情感学习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式引入中国,并自此开始启发着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同时,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更是将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列为我国 15 个重大专项行动之一,而 2021 年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则进一步明确了开展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图 4-1-110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and Emotional Learning(2013a).CASEL schoolkit:A guide for implementing schoolwide academic,social,and emotional learning.Chicago,IL:Author.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and Emotional Learning(2013b).2013 CASEL guide:Effective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programs Pre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edition.Chicago,IL:Author.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67议题相关参与者总体而言,我国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支持、行动措施层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社会情感学习领域,主要参与者总体可分为两大类:宏观参与支持者,即包括政府部门、商业部门和公益部门在内的政策、资源、服务支持方;微观利益相关方,即包括社区、学校、教师和家庭在内的直接影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参与方。在宏观参与支持者中,政府部门主要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和专业指南来为社会情感学习领域引航。然而,我国在社会情感学习重视程度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社会情感学习领域的投入面临着供需不平衡的制约。在国家政策支持方面,虽已提供了一些政策引导,但支持资源和开展方法仍有待拓展;商业部门主要通过提供商业化儿童课程培训、商业化教师培训等促进社会情感学习领域的进步,然而目前直接面向未成年人的垂直类社会情感学习产品和服务暂时较少,且不少商业机构在其推出的相关教育商品和服务中,也仅仅将社会情感学习置于附属地位,作为课程补充,面临着窄化其内涵的困境;公益部门则主要通过提供研究资助和项目评价、推动资源整合、启发政策倡导等各类项目和支持来为社会情感领域提供更多元的发展活力,但因公益类项目对运营较为强调,故广泛覆盖项目所需的时间周期则相对较长。此外,因我国社会情感学习相关实践起步较晚,公益组织在此领域有较大的发展和发挥空间。与英美国家各方组织每年在 K12 教育的社会情感学习领域中投入的大量资金相比,我国自 2010 年后才逐渐提升起社会情感学习议题的重视度,且尚未形成科学的推广模式,有待更多公益组织参与探索开拓,凝聚创新活力。在微观利益相关方中,社区主要通过与学校、家庭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儿童友好社区等为儿童及青少年社会情感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教师则主要通过转变观念、转化角色、提升课程与教学水平等为青少年社会情感学习提供相应的帮助,虽然已有一定数量的学校和教师就社会情感学习进行了一系列多元的探索,但仍缺乏专业的指引和学习资源。此外,由于国内对于引入的相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审查较为严格,社会情感学习的相关课程还未完全融入学校现行的教学课程体系;家庭方面,主要通过营造良好氛围、形成有效支持而为儿童及青少年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护航。重点议题浅析68国内已有一些公益组织开启了在社会情感学习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具体的实践开展案例如下:议题现状分析解决方案梳理青少年在情绪情感、心理健康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源于多个要素,总体可划分为内在原因和外部诱因两个层面。在内在原因层面,首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速度稍落后于生理发展的速度,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也影响着青少年自我认识的形成和情绪情感的控制。其次,在自我认识受到挑战的前提下,青少年则面临着“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危机,即面临着“自我同一性”和“社会角色混乱”的潜在心理冲突。“自我同一性”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而只有建基于此种同一性上的个人才能将自己形塑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确立自己的理想与待人处事的价值观念。而“社会角色混乱”,则指的是社会对个人的规范与要求,与个人内心的价值观念彼此冲突。与此同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情绪管理能力也尚不稳定,因此较之成年人更面临着潜在情绪障碍的风险。在外部诱因层面,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则受到来自于其所处家庭和社会关系、环境的影响。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11显示,学生患抑郁症的外部诱因 77.39%来源于人际关系,69.57%来源于家庭关系,53.91%来源于学业压力,45.65%来源于睡眠不足,另有 33.48%来源于生活习惯。而新冠肺炎疫情和期间封校居家学习更是致使学生易受焦虑、抑郁、孤独等情绪负担的干扰。在学校教育中,整体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学生心理支持资源的不足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情感和情绪的健康发展。在家庭环境中,家庭代际差异的凸显、家长缺乏充足的共情也时常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诱因。在社会环境中,社会价值观和青少年发展观念的不匹配也制约了青少年自我认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总体而言,面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是防止青少年问题发生的最有效的方法。对于青少年社会情感学习的投入能够带来高社会经济回报(根据宾州州立大学的研究,在社会情感学习上投入的每一美元都能得到未来十一美元的回报)。在青少年社会情感学习领域产生的社会需要日益广泛和多元,亟待相关政策、资源和环境提供有效支持。一些国际性的公益组织已经基于其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方法论和项目经验,并在中国进行本土化落地和推广。目前,国内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情感学习领域的模式主要有如下两种:模式一,课程驱动,即构建以课程为主体的全套服务,包括设计全套课程,给予相应的教师能力培训,建立相应的专业团队(包括骨干教师、教研团队、丰富教学案例库等);模式二,服务驱动,即以服务为主体,借助志愿者的力量,采用社工驻校的模式以提供更多的个案服务(志愿者服务期间为其开设相应的社工室和社工课程以保证其志愿服务的质量)。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69案例一日慈公益基金会课程为主,辅以服务日慈公益基金会,结合“积极心理学”、“社会情感学习”等理论基础,专注于心智发展与心理支持类项目设计、运作与支持,以探寻和推广有效的心智素养教育模式,改善青少年儿童成长的整体社会环境,使每个青少年儿童都能够健康成长、幸福生活。其中,日慈公益基金会开展了“心灵魔法学院”,面向留守儿童和乡村儿童的成长需要,研发出一系列适用于当前校园环境的一至九年级心智素养课程,课程以“自我”、“情绪”、“人际”等为主题,为提高学生心理抗逆能力,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支持。基金会还通过开展“心益计划”,面向乡村儿童的成长需要,结合“课程 服务”驱动,建立了四套适用于 3-6 年级学生的完整社会情感学习课程(课程涵盖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关系之建立友谊、人际关系之冲突解决),同时采用课程 配套延伸活动的形式,借助志愿者的力量在乡村开展心智素养主体冬令营和夏令营,使当地学生能够在课程和丰富的延伸活动中学习并切实运用社会情感相关知识和技能。此外,日慈公益基金会还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心理支持,给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提供心理介入,帮助学生培养习惯、重建自信、融入校园、服务社会,获取成长所需的关爱。在运行项目的过程中,日慈公益基金会也受到了来自不同类型组织的多样支持,如来自心基金、澳门同济慈善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的资金支持,来自心 1 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的志愿者力量支持,和来自爱茉莉太平洋集团、德勤等的项目协作支持。重点议题浅析70案例二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课程为主,辅以服务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以心理科学为基础提升民众幸福感,培育幸福组织,构建幸福社会,通过支持心理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开展提升幸福感的实践项目,并尤其关注心理科学相关研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以“6 2”,即“六大积极教育模块”、“一套积极品格养成系统”和“一套身心调节方法”为框架,面向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情感发展需求设计并运行相应项目。其中,基金会面向福利院儿童的成长需求开展“积极心理学培训”,并根据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工作需要提供“幸福教育师资培训”,培训课程内容涵盖“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意义与积极成就”六大板块,以发现并持续培育福利院孩子以及工作人员的品格优势,共同促进他们的身心协调健康发展。同时,基金会结合“服务驱动”,通过开展夏/冬令营实践活动,为福利院孩子提供团体辅导与幸福实践课程,邀请福利院孩子到北京参观学习,并与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在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和感受积极心理的意义。基金会还通过开设网络团体辅导和热线心理辅导等服务,通过辅导活动和热线咨询等帮助福利院工作人员学习和了解心理学理论并将其有效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建立起了相应的项目开展支持网络,收到了来自宝马爱心基金、中文在线等资源方的资金、项目场地等形式的支持,并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西藏那曲民政局等协办方开展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沟通协调、平台搭建等项目协作。同时,基金会还邀请到志愿者一道参与,为相关项目的对外联络、活动宣传、技术、行政等工作提供有效支持。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71案例三西部阳光基金会服务先行西部阳光基金会则于 2011 年度发起“陪伴助行”项目,旨在通过社工服务提升西部寄宿制学校的儿童个人发展。该项目依托专业资源,通过链接多元志愿服务及行业支持,以带动本地参与,辐射协同发展,尤其关注学生的亲社会性、情绪状态、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社会支持等,旨在创建一个链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学校成长环境。目前,该项目已累计招募 200 余名驻校社工志愿者,每年服务于甘肃四个县域的 6000 余名儿童,通过定期开放社工室、开设社工课、定期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等为社工和乡村儿童提供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还通过个案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针对性的辅导,以建立和孩子之间的信任和情感链接而进行有效、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此外,西部阳光基金会积极链接各界资源以建立和拓展项目的开展平台,目前已与甘肃、陕西、贵州三个省多个市县的政府部门达成了合作;同全国三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链接,并与心和公益基金会等业内多家基金会及北京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等一线组织成为了合作伙伴。重点议题浅析72总结:核心议题资源投入建议上述三大议题因所处阶段、议题复杂度等差异,对于资源的需求也有不同。整体而言,资金与专业知识仍是最需要的资源类型,但在未来,更具创新性的资源,如技术、专业志愿者、业务合作资源等将发挥更重要的价值。针对语言能力:目前阅读相关项目发展较为成熟,资金杠杆可快速推动规模化的发展。表达与写作相关项目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还需要更多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的投入,以探索行之有效的项目模式。当解决方案成熟,需要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推广时,渠道资源(如学校组织、连锁商业组织等)的价值和影响力也将扩大。针对解决问题能力:由于该能力的综合性,这类项目需要的资源也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如工作坊、实践项目、比赛等),既需要资金投入,也需要技术、人力、传播、知识等要素的加成与协助。同时,技术要素的介入将会变得更为重要,因技术的创新或可帮助降低解决问题项目的普及门槛,如将实践项目产品化、游戏化、平台化等。针对社会情感能力: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已有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即社会情感学习,资金要素可以帮助现有项目实现覆盖范围的扩展,而技术要素或可将社会情感学习产品化、游戏化,实现更广范围的触达。最后,当项目对推广和传播产生更大需要时,合作伙伴的渠道资源则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其社会影响力的扩大。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73资源引导建议及总结资源引导建议及总结74本报告在第三章综合了议题的重要性、可行性、创新性进行筛选后,对三个推荐关注的议题(语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在第四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则旨在提炼通用性方法论,希望帮助读者理解如何辨析资源投入中的关键因素,并作出资源投入的判断或决策。我们建议资源方在教育公益领域进行资源投入时,可以分三步走:定领域、辨阶段、选项目。本报告介绍的 14 个议题中,语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情感能力 3 大议题在重要性和民间力量介入可行性上较高,并推荐关注;其他议题亦有各自特点,建议资源方结合自身价值主张,进行综合考量。如生命教育、自我认知、信息获取与认知、劳动与动手等议题中,由于其综合性应用性强,值得长期关注。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建议资源方综合考虑边际效益问题和民间力量边界。比如在乐学善学、基础课程、人文素养等基础知识相关的议题上,由于政府、学校等关注较多,进步已经较为显著,此时民间力量资源投入带来的边际效益可能没有其他议题高;而在一些政府主导的议题上,其他资源方应注重参与的方式、边界和在其中的角色。此外,本报告未对不同儿童群体面临的问题做进一步细分,比如特定区域的儿童(城市/乡村/县域/城乡结合部等)、特定困境儿童群体(贫困、失依、生理困境儿童等)。而这些不同类型的儿童群体,即使展现出相同的现象,背后往往有不同的问题成因,也值得通过后续研究,针对细分问题进一步探究。定领域基于重要性、可行性与自身价值主张进行议题选择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75资源的投入不止于资金或传播等传统资源支持,还包括知识、合作方网络、专业志愿者等新资源要素,对于不同类型的资源的需求强弱等一般与议题的所处阶段及公益组织的所处阶段相关。教育相关的议题虽在性质、目标、领域上展现出十足的多元性,但总体而言,议题的发展一般都可以归于以下四个不同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规模阶段和成熟阶段(见图 5-1-1 纵轴)。同时,公益组织的发展目标一般也展现出以下四类不同层次:寻求解决方案与议题需求的契合、寻求可持续运转、寻求规模化发展以及寻求创新突破,(见图 5-1-1 横轴)。而位于议题实际需求和公益组织行动之间的,则是不同类型的对接资源,包括诸如资金、物资等有形资源与知识、合作等无形资源。在议题发展和公益组织的成长同处于萌芽阶段时,技术、知识、方案试错机会等无形资源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持续引导着议题和公益组织两者并行的前行和探索。而在议题迈入发展、规模甚至成熟阶段,而公益组织也进入可持续运转和规模化发展的阶段时,资源的类型也在同时变得丰富和多元,亟待盘活资金、物资、技术、志愿者等多种资源类型,并打通相关资源方的网络合作、信息传播和知识分享渠道,以实现高效的资源对接,促进有效的问题解决。最后,在议题发展进入成熟阶段,而公益组织开始求新求变时,技术和知识便扮演着重要的引航作用,推动着更广泛的知识生产和分享;关键发起人则扮演着重要的启发角色,呼吁着更广泛和多元的社会参与。辨阶段基于议题及关注议题的公益组织的发展阶段选择投入资源的类型资源引导建议及总结76在教育公益领域的资源投入应遵着两个主要的方向:一是选择重要且可行领域,二是甄选有效且有意义的项目。在具体项目选择上,应基于科学公益的思路,判断项目希望解决的社会问题背后的成因,并分析项目是否能够对此作出有效的干预,是否能够提供合理的解决思路。项目有效性判断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分析主要分为三个重要部分。第一步,应对相应社会问题展开分析,重点了解问题“是什么”、“因谁起”、“缘何起”,并据此绘制出涵盖“问题描述”、“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问题树作为项目设计和开展的方向标。第二步,则主要承接此前的问题分析,评估项目目标、衡量指标、干预活动、项目假设、执行能力和现有资源是否直指问题的成因。最后,对于项目的监测和评估则主要贯穿“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并邀请多方伙伴进行多维度、综合性的评估,以充分了解项目的落地情况和实际效果。作为 ABC 教育议题的横向研究,本报告注重教育议题的广度,旨在沉淀议题图谱和研究方法论,提供议题及解决模式分析的一套方法,引导资方资源关注教育领域,并为资源方提供投资的初步思路。教育议题研究的切入点多样,受到信息获取、篇幅和研究范围所限,我们本次研究仍有很多局限性,包括(1)由于部分数据不可得,未能完全覆盖所有弱势群体研究;(2)地区差异未能覆盖方位区域差异,如东南地区、西部地区等(3)未对不同弱势类型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探究;(4)未针对教育参与方所面临的问题(学校、教师、社区等)进行详细展开;(5)儿童需求并未按所处年龄段和学段的颗粒度进一步展开。更细致的分析,将在后续 ABC 教育领域的纵向研究中展开。教育议题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各利益相关方也在经历变革。随着社会要素变化,例如短视频、直播等流媒体普及、新冠疫情的连锁影响、新社会群体如二代农民工子弟增长等,都会影响和重塑社会构成和需求,也通过技术拓展解决方案的可能性。我们将持续关注教育议题内涵、成因和需求的变化和发展,期待与业内专家不断碰撞观点,持续迭代本报告中的观点,并于资源方一起为促进高质量、公平、面向未来的教育舔砖加瓦。定项目在选择重要且可行领域的基础上,基于科学公益的理念甄选有效项目结语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77附录研究范围、名词解释教育公益社会资源教育的均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助推。教育公益,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质量”2的重要力量,在“资源引导”和“创新引导”两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教育公益从“小切口”处介入,向政府或市场无暇顾及或无力顾及的领域对接轻量资源,帮助解决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分配不均等问题。另一方面,教育公益在“创新性”上予以探索、倡导或试错,在政府未注意到的层面引领教育创新,协助促进教育的多元化、高质量发展。教育公益的形态包括政府组织的教育类公益组织和民间教育公益组织。其中,民间教育公益组织依靠民间资源开展各类教育公益活动,其运作资金主要源于基金会、个人和企业3,其组织形式包括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条例界定的三大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包括未注册的、不够资格的草根团体4,也包括企业 CSR 项目、高校公益性社团活动以及依托互联网的教育公益社群5。总体而言,教育公益领域的工作主要基于教育机会、教育质量和教育创新三个层面改善中国基础教育的生态。社会资源以资金(如捐赠、投资、股权等)、服务或产品(如课程、培训、活动等)、人力(如志愿者、教师、其他专业人士等)和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主要形式。在教育公益执行机构的支持下,社会资源能够转化为面向学校、社区、教师、家庭、儿童需求的一系列公益服务,以赋能服务对象,解决社会问题,促进教育发展。社会资源通常来自以下三大主体:高净值群体、家族慈善基金会和企业。指资产净值较高的个人或家庭,或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等可投资资产较高的社会群体。该类主体提供的资源类型主要为资金,在教育公益领域的参与方式主要为进行直接捐助,或资助开展相关公益项目,例如捐赠款项支持学校建设、创立奖学金等等6。家族慈善基金会可分为如下几类,一类是由个人、家族或其控股的非公有制企业出资设立,且由个人或家庭成员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的慈善基金会;一类是由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个人或家族成员发起设立,并由其在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的慈善基金会。该类主体主要提供资金类的资源,通过捐建学校、设立奖助学金、支持教师能力发展等一系列的公益项目为当地教育发展赋能7。2刘胡权、刘叶.我国教育公益组织的新变化及未来发展(2009-2013).中国教师,2014(5):46.3 同上4 何珊云.社会转型与民间教育公益团体的兴起 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0(04):68-77 186.DOI:10.19355/ki.1671-9468.2012.04.006.5 中国教育公益领域发展研究报告(2019).21 世纪教育研究院.2019.6 2018 余彭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公益行为白皮书.余彭年慈善基金会.2018.7 2020 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中国慈善联合会.2021高净值群体家族慈善基金会附录78儿童需求主要包括企业设立的社会责任(CSR)部门或专门成立的基金会等组织,也包括在公益领域有所投入的企业和大多数的社会企业。该类主体提供的资源类型涵盖了资金、服务或产品、人力和技术等各个方面,主要通过与教育公益执行机构组织合作,以提供教育科技赋能项目、开展支教活动、提升教师培训等形式参与到教育公益领域中来8。在联合国 1989 年通过、1990 年在世界生效的 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中,第一条即明确“儿童”的定义为“18 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少于 18 岁”。公约指出,“18 岁以前均属于童年,这是与成人期相分离的阶段。在这一特殊且受保护的阶段,必须让儿童有尊严地成长、学习、玩耍、发展并成就自我”9。公约还表明,儿童并不是其父母的归属品,也不是任何决定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拥有完整自身权利的人”10。在联合国儿童问题特别会议通过的适合儿童成长的世界中,对困境儿童的描述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最为脆弱的儿童(the most vulnerable children)、生活在极其困难处境中的儿童(children live under especially difficult circumstances)、生活在不利社会状况下的儿童(children living in disadvantaged social situations)、处在危机下的儿童(children at risk)、最需要帮助的儿童(children in greatest need)等11。总体而言,困境儿童包括生理性困境儿童、社会性困境儿童和多重困境儿童。其中,生理性困境儿童包括残疾儿童和大病儿童。社会性困境儿童包括脱离家庭环境的儿童(如被遗弃儿童、被拐卖儿童、流浪儿童等)和困境家庭儿童(如父母因残疾、重病、服刑在押、强制戒毒等无法正常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家庭贫困、受到忽视和虐待等)。多重困境儿童则指既存在生理困境,又面临社会困境的儿童12。企业儿童困境儿童8 2014-2021 年间各年度的 CSR 中国教育榜,http:/什么是儿童权利公约?历史上获得最广泛批准的人权条约.摘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网:https:/www.unicef.org/zh/儿童权利公约/什么是儿童权利公约10 同上.11 United Nations,A World Fit for Children,200212 高丽茹,彭华民.中国困境儿童研究轨迹:概念、政策和主题 J.江海学刊,2015(04):111-117 239.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79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图谱,儿童的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生理、认知、社会情感三个层面。首先,在生理层面的发展需求包括儿童感知觉发育、大脑发育、动作发育和体格发育等。在认知层面的发展需求体现在儿童注意、记忆、语言、思维(包括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成长。在社会情感层面,发展需求主要基于儿童自我理解、情绪发展、同伴关系、道德发展和性别意识的养成。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儿童在认知领域的发展需经历从“知道”到“领会”,从“应用”到“分析”,最终达到“综合”和“评价”的过程13。而儿童在情感领域的发展则经历从“接受”到“反应”,从“形成价值观念”到“组织价值系统”,最终达到“价值体系个性化”的目标。而在动作技能方面,儿童会经历从“知觉”、“定势”、”指导下反应”和“机械动作”到能够形成“外显反应”,产生“适应”,最终完成“创新”的目的14。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对新时代的人才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文化基础层面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两大核心素养,社会参与层面包括“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两大核心素养,而自主发展层面则涵盖“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大素养15。对六大核心素养进一步细分,在“人文底蕴”的核心素养下,包括了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绪三个基本要点。而对“科学精神”素养的培育需要达到“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三个基本要点。对“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基于“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和“信息意识”的基本要点;而对于“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参考“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三个基本要点。最后,对“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基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的基本要点;而对“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拓展应回归“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的基本要点16。儿童发展需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3吴树芳,朱杰,王梓懿.浅析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 J.教育现代化,2018,5(46):22-23.14Anderson L W,Krathwohl D R,Airasian P Wet.al.A Taxonomy for Learning,Teaching,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M.NewYork:Longman,2001.15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16同上。附录80教育战略是以人、社会、国家发展为总体目标,聚焦其中与儿童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核心关键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大纲与行动指南。在国家层面的教育战略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既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等以儿童需求为导向的目标,也指明了“建设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等对满足儿童需求起重要支持作用的目标。在国际层面的教育战略联合国 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尤其目标 4 的“优质教育”,既包括“普及识字和算术”、“平等获得优质学前教育”、”免费的小学和中学教育”等以儿童需求为直接导向的目标,又包括“建设和提升包容和安全的学校”、“增加发展中国家合格教师供应”等为满足儿童需求起支持作用的目标,还涵盖“消除教育方面的所有歧视”、“平等获得且负担得起的技术、职业和高等教育”等追求实现教育共享成果的目标。在教育战略中,高质量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创新和协同育人是新时代教育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了“到 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远景。为应对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征程的新要求,需要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公平、对标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等为抓手,建立起高质量的教育体系17。高质量教育的建立的离不开对现有教育体系根基的夯实。为此,需要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18,使青少年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其未来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教育公平需要将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纳入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改革中19,以更好地促进教育机会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公平。首先,平等原则包括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要求不论性别、身份、出身、地位、职业、财产、民族等,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享有平等的获取教育资源的机会。其次,差异原则要求正视个体的差异性,根据受教育者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教育资源配置,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和禀赋得到最充分的发展20。最后,补偿原则则要求对处于社会经济不利地位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予以相应的补偿。使教育资源向弱势地区、弱势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战略高质量教育教育公平17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http:/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1-4.20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81从面向未来教育的角度出发,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创新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转变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改善既有的教育体制机制,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培养模式,推动形成教育多元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2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形成学校、家庭、社区间相互联系协作,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互动关系,有助于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促进家庭启蒙教育、学校奠基教育和社会拓展教育三者间凝聚合力、协同影响,朝着一致的方向携手并进21。教育创新协同育人21中国教育公益领域发展研究报告(2019).21 世纪教育研究院.2019:25-26.22张 春 艳,刘 双.健 全 家 校 协 同 育 人 机 制 建 设 高 质 量 教 育 共 同 体,摘 自 光 明 网 https:/年是双减落地后的第一年。给儿童校内校外的学业压力减负,是为了回归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的教育,科学地促进教育需求关切得到满足。在这样的时间点,项目组有幸从儿童需求这一视角,围绕以儿童为本、教育公平、协同推动、创新育人的教育目标,重新审视教育这个备受关注的领域。从前期的视角选择、框架制定、案例筛选到资源引导建议,项目组有幸得到了研究委员会专家的指导。工作组由衷感谢西部阳光基金会前秘书长梁晓燕老师、真爱梦想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博老师、ABC 研究院院长汪婷老师,三位老师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拨冗指导,参与了多次数小时的讨论会工作坊,陪伴我们整个研究过程。能有与三位众多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业界大牛频繁交流请教的机会,是项目组成员的荣幸。这个过程不仅对我们的研究和报告撰写带来了极大的价值,几位老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更让我们深受感染。同时我们也要感谢接受访谈的专家及实务界伙伴,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执行主任、西部阳光理事长曾晓东教授、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人、副理事长骆筱红老师、PEERS 的刘泓老师、心和公益基金会的刘斌老师、春禾公益的陆逊老师、和声叙事的韩超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的郑新荣老师等。项目组在访谈过程中,看到各位专家老师在教育领域不断精益、探索、创新,我们深表敬佩。报告的撰写和发布历时近六个月,横跨了两季,感谢项目组成员的辛苦付出,在忙碌的本职工作之外,牺牲休息时间熬夜加班,保证了项目的产出品质。感谢 ABC 并肩作战的伙伴们(按姓氏拼音排序),陈曦、杜溪茗、冯孟、傅正义、何璇、洪靖旖、李晨萱、李佳、李煜菲、李子曈、刘子鉴、邱婷、任明涛、宋晓宇、王浩伊、王禄雅、谢仪、薛尔清、闫安、张珺、张逸凡、赵越。同时项目组有幸在 2022 年 9 月底在 ABC 的“新善益中国教育公益资助人大会”上对本报告进行了预发布。在预发布会的圆桌讨论环节,围绕本报告的内容,曾晓东教授、骆晓红老师、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人之一、理事长,北京源慧创益投资公司董事长张帆先生、招商银行总行私人银行部家族办公室执行总经理王浩女士,就“不同类型的资源方在资助教育议题时的诉求”、“14个儿童需求间的关联”、“解决教育类社会问题的挑战和掣肘”等话题与项目组进行了精彩探讨,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这是个很有意义的开始,我们期待未来能与相关方有更多的探讨和对话,引导资源助力教育公益的发展。2022 中国教育公益议题扫描报告83美好社会咨询社(A Better Community,简称 ABC)成立于 2008 年,是中国首家撬动专业志愿者为公益事业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企业,也是国内公益市场成立最早、覆盖最广、积累最深的行业型能力建设组织之一,目前设有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广州、杭州六个分社。ABC 是国内公益咨询与公益创投界的先行者和探索者。通过整合职场人士、高校师生和各领域专家的优势资源,ABC 为各类公益组织与资助人提供全面的咨询、研究、影响力投资顾问与数字化等多种能力建设服务,助力突破行业内存在的能力与资源瓶颈,从而促进中国公益事业持续、有效和健康的发展。截至 2021 年,ABC 共有超过 4000 位专业志愿者累计完成教育、环保、社会服务、扶贫、文化保护、公益行业研究、性别等领域 450 多个咨询项目,累计服务时长超过 540,000 小时,折合商业价值超 6 亿元人民币。2018 年,ABC 的事迹被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收录为教学案例。2021年,ABC 又被财富中国杂志评为年度最具社会影响力创业企业之一。

33人已浏览 2022-11-24 87页 5星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