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落,皆为序章(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不愿意种花是因为不愿意看见花落 花开花落,皆为序章(全)

花开花落,皆为序章(全)

2024-07-09 16: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顾城在《避免》中写道: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为什么有些人害怕离别的伤忧而选择逃避开始?

因为人们不喜欢悲伤、忧愁、哀痛的情绪。

人人都喜欢快乐、欢喜的感觉。

可是,人真的只能处于自己喜欢的情绪之中吗?

不会,喜、悲、忧、哀的情绪是相互伴随的。

人们始终无法逃避不好的情绪。

所以,有些人选择了“守中”:内心平静,无喜、无悲、无忧、无哀。

你说:人要活得有滋有味,要尝尝人间的喜悲忧哀和爱恨情仇。

嗯,这很不错,也很务实。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是一开始就要成为圣人的,如果,你都没有体验过人生的喜悲忧哀,怎么能真正的领悟?怎么能真正的做到明心见性?

可是,人们又觉得人生太苦,觉得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这是什么原因?

如果从常见的喜悲忧哀情绪来说,悲忧哀是三种情绪,要多于喜这一种情绪。

而实际上,我们不能以情绪种类的多少去判断个人情绪每种数量的多少。

有的人天生乐观,他快乐的情绪可能会比其他情绪占得更多。

这只是一种可能,但并不意味着,每天笑呵呵的人就是乐天派,毕竟喜剧的背后是悲剧。

就像周星驰的电影,表面上是无厘头搞笑,而隐藏在背后的是深深的伤悲。

脱口秀也是一样,看似荒诞不羁的调侃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而背后不也都是个人内心对心酸历程的自嘲吗?只不过以诙谐的方式表现出来了而已。而这些内心的伤痛,也曾让自己在无数个夜晚黯然伤神。

既然喜悲忧哀的真实的数量与情绪种类无关,那么为什么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关注不好的情绪?

这与人性有关。

就像失去与得到的关系一样。

你丢一万块钱的伤心与捡到一万块钱的高兴,哪种情绪比较深?

绝大多数人是丢失一万块钱的伤心程度更深。

这是人性中“被剥夺反应倾向”,这种失去感会更深的影响到自己的内心。

这也难怪有人说:“我天生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杀死我的不是别人,是我敏感的烂情绪,和我无法控制的想象力。”

这句话给出了“为何负面情绪会更深”一个比较好的解释:

因为人对失去感总会想象、联想,而这些联想又会加重负面情绪的深度。

我们再来看看情绪之间是如何转化的:

喜之欲得,欲之不得,则生忧怨,怨有不消,是聚为恨矣;悲而欲弃,弃而不舍,则生忧患,患之良久,则生恶行矣;忧得其来,恐其离失,则生惊妄,妄有不消,则疾为病矣;哀之易逝,思而无有,则生哀惧,惧而不为,则生新哀矣。

这只是情绪转化的一般逻辑,但,并不绝对。

因为每个人的心性不同,心性能够及时“止损”,让情绪演化停下来。

比如,有的人处于因“悲”而生“怨”的阶段,但是他不会演变到“恶行”的结果,较为纯良的心性让他做不出不好的事情。

当然,心性更好的人在“欲而不得”之后,连“忧怨”的情绪都不会有。

那么,那些心性好的人,真的是没有情绪的起伏吗?

有,只不过是瞬间“自生自消”罢了,“生”是因为真性情,“消”是因为心性纯正。

《学经》说:

七情者,灵性之根也,故可消不可灭。>#####七情之盛,必生执念,执念盛,喜悲忧哀亦盛矣。

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有着不同程度七情六欲的个体组成了形形色色的人,七情六欲的程度不同,导致了每个人的贪、执、妄的程度不同,最后导致每个人的选择、行为模式的不同。

简单来说,人就是这么一回事。

嗯,无趣无趣。

再仔细想想,虽然本质是这么回事,但是人在不断地修炼心性、精进学业的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和改善又是值得敬重的,想想自己,每每遇到问题,会思考、会探究、会完善、会洞察内心和情绪,会践行、会自省、反馈……这个过程也是值得享受的。

我们变得越来越好,也许不是为了自己,也许不是为了某个人,也许不是为了做什么事,也许仅仅是为了体验好这一生。

人生而不易,不要浪费。

在漫漫的长河中,人在不断的体悟人生,在不断地与自己的七情六欲纠缠,情绪不断地潮起潮落,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很多时候并不是外界呈现的样子,而是人们内心的写照。

你看那冉冉升起的太阳,又大又红,你认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心情亦或平静亦或喜悦的你会觉得日出好美。而心情抑郁或烦躁的人,会觉得日出没什么意思,也就那样,又大又红罢了。

无论你如何去评价日出,它就是那个样子。

这时候,你以为你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有了很多感悟。

但,你不知道的是,真正客观存在的太阳,人是无法直视的,因为它炙热而耀眼,你看到的那个又大又红的太阳是由于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真正的太阳还未“升起”。

不过,即使由看到太阳虚像而得出感悟也很重要,这也是在为接下来看到实际的太阳感悟而做的铺垫。

就像我们在消除或者弱化自己的“贪”、“执”、“妄”一样,你的这个消除或者弱化念头本身不也是一种“虚妄”吗?

因为真正的消除或者弱化“贪”、“执”、“妄”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它不需要有意而为之,就像潮起潮落,它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有意而为之,“贪”、“执”、“妄”也应是一种自起自消的无意识行为。

随着心性的愈加纯正,内心如平静的水面一样,“七情六欲”所带来的涟漪也会极为微弱和少见,那平静如镜的水面所映射出来的是世间的喜悲忧哀,而你已不为所动。

那么,到底要如何才能弱化自己的“贪”、“执”、“妄”呢?

首先要接受自己的情绪,接受自己存在贪执妄是正常的。

世人上山,以达顶为快,至顶则下,上下其途十之八九矣,临顶仅占其一也。故人生之途,唯喜悲忧哀无常矣,而悲忧哀皆胜于喜,喜悲忧哀,皆为世间常态,不为疾,不足为弃。

如前文所说,喜悲忧哀源于人的灵性,所以,这就注定了人必然有喜悲忧哀的情绪,而人的贪执妄是情绪背后的直接映射。

爬山是过程重要还是登顶的结果重要?

如果你去爬上只为了登顶的那一刻,那一刻你无疑是喜悦的,可是你在山顶又能呆多久呢?你的喜悦又能存在多久呢?

爬山的大部分时间在向上爬与下山的过程,如果你的关注点只在登顶,那么爬山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很容易让你不开心、不喜悦,内心有着隐隐的压抑。

可能你的心里会想:唉,真没劲!

其实,没劲的不是爬山,而是你的心态,这是你有了执念。

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能较好的明白自己行为模式与心理反射的成因,而后,内心也就能比较容易的释然。

解决的情绪挂碍的问题,然后就是更深层次的心理构建:圆通,也就是人们常说通透。

如何做到圆通?

无为一理之困扰,无为诸理之困扰。观常情世态,皆为自在,非常情世态自在,心自在也。

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当你想通了,想透了,接受了自己的情绪,再看那潮起潮落,就已不足为怪了,那么,心自然就自在了。

最后,弱化贪、执、妄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一、内心清静。二、心有和美。

内心清静:

观世间常态而不自扰,得喜悲忧哀,不足为怪。

清静需要接纳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洞察到自己的贪执妄。

这里我在说一点感悟:无论你当下的情绪是什么,无论你正在经历什么,请沉下心来感受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绪,并享受当下,因为凡是过往,终将过去,唯有认真体悟,才有意义。

心有和美:

取和美,可消执念,自损其贪,以消其苦,自让其位,以减其厄。

心有和美其中一个重要好处就是平衡作用。

和美的本质是“守中”,无论是你的情绪高涨或者低落,无论是心里喜悲忧哀还是生活的酸甜苦辣。

“和美”都是一把尺子,它都能把你拉回到平衡的位置。

这是一个主动的心理行为,常保此法,受益终生。

所以,当你懂得了使用“内心清静”和“心有和美”的方法,你的贪执妄,你的喜悲忧哀,都将很自然得到弱化,这并不是你的自我压制,而是心性的提升。

你也就很坦然的看懂和明白:

花开花落,皆为序章。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