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 作者:瑾山月 来源:每晚一卷书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项著名的“线段实验”。他找来10个人,其中9个是他的助手,1个是真正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不再打扰对方的一段话怎么说 《乌合之众》 作者:瑾山月 来源:每晚一卷书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项著名的“线段实验”。他找来10个人,其中9个是他的助手,1个是真正的... 

《乌合之众》 作者:瑾山月 来源:每晚一卷书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项著名的“线段实验”。他找来10个人,其中9个是他的助手,1个是真正的... 

2023-05-30 09: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郭伟松_鑫鑫投资,(https://xueqiu.com/2524803655/251522126)

作者:瑾山月 来源:每晚一卷书

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项著名的“线段实验”。

他找来10个人,其中9个是他的助手,1个是真正的被试者。

阿希画了abc三条长度不等的线,又画了一条和b等长的x线。

问大家x和哪条线一样长?

助手们默不作声,只有被试者斩钉截铁地说:b。

但紧接着,9名助手异口同声地说:x和a一样长。

这下,被试者慌了,盯着线段反反复复地看。

阿希再问,他支支吾吾地说:x和a一样长。

被试者为什么要“睁着眼说瞎话”?

阿希回答说:从众心理。

没有外界干扰,我们都能准确地分辨真伪。

可周围一旦有人,仿佛被某种魔力控制,总是不由自主地追随。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这样。

听说股市赚钱,你盲目入市;见短视频火了,你也想干直播;看同事都在考职称,你也报名备考……

跟风转发假消息,被公众情绪淹没,哪怕出行看攻略,都挑人多的地方去。

为什么一走入人群,我们就只会随波逐流?

社会学家斯塔夫·勒庞,早在著作《乌合之众》中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当一个人融入社会之中时,他便失去了自我。

作为“群体心理学大师”,勒庞在书里深刻剖析“从众心理”的渊源。

不断提醒迷茫不自知的人们:群体中的个人是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你们!

30岁后,每个走入人群的你我,都要警惕成为《乌合之众》。

1

社交不从众,切勿盲目合群。

《奇葩说》有个热议辩题:我不合群,要改吗?

简简单单七个字,道出了不少人的辛酸。

社交中,我们时常把不合群当成错,总是费力去融合。

职场上,为了和同事打成一片,哪怕不喜欢,也会参加各种团建;

聚会时,为了搞好关系,不惜伪装自己,甚至低声下气地讨好别人;

无意义的酒局,别人一叫就去;无聊透顶的聊天,你最怕冷场。

我们使尽浑身解数,营造合群的假象,生怕活成别人眼中的另类。

在书里,盲目合群的人,在勒庞笔下都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

读书时,人们很确信自己将来的梦想,是在专业领域干出一番成绩。

可工作后,不管是在医院、矿场、手工作坊,还是经商做官,人都不再坚持,而是选择成为平庸的大多数。

主动放弃钻研,不想因为“太优秀”而被孤立;不再发表独到的观点,怕和别人说不到一块去;规规矩矩地上下班,按部就班地娶妻生子;害怕特立独行,只想寻找和同龄人的共同话题。

年轻时的梦想早已消散,人们只想融入人群,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待着。

终其一生,大家都没有出彩地为自己活过一天。

勒庞说:“人一到群体中,为了获得认同,只能抛弃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为了不在人群中掉队,我们认定最稳妥的活法,就是从众。

可如此一来,个性被磨平,只会越活越平庸。

不想长出千篇一律的面孔,我们就不能为了合群而丢了自己。

2

言语不从众,阻断谣言流散。

在书里,勒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早上,警察从福尔街区的河里打捞起一具孩子的尸首。

为了确认死者身份,警察叫来附近的居民认尸。

忽然,一个孩子尖叫道:他是我同学,叫菲利贝尔,好几天没来上课了。

很快,菲利贝尔的妈妈赶来,打眼一看,确定是自己的儿子,不禁放声痛哭。

她恶狠狠地说:“一定是被人贩子拐走害死的,我可怜的小贝尔。”

众人听罢,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传:福尔街有人贩子,专杀小男孩。

一时间,整个街区人心惶惶,许多家长都不敢让孩子出门。

一个月后案件侦破,死者不是菲利贝尔,而是一名外地小孩,被杀后运到此处。

可官方的答复竟无人相信,大家仍不断散布“人贩子杀人”的谣言。

勒庞没有讲述菲利贝尔去了哪,也没有探讨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儿子。

他只是在故事后面写道:群众没有真正渴望过真相,他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而谣言,“会让人无意识地传播,到最后,我们早已忘了最初的发言者,只会对谣言深信不疑。”

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真假难辨的信息,如决堤的洪水,汹涌地渗透进生活。

只要你推门走出去,就会瞬间跌落信息的漩涡,被各种论调、流言、绯闻弄得晕头转向。

很多人缺乏判断,又太容易被扰动,只能人云亦云,甚至信谣传谣。

但流言止于智者,只要稍加思索,很多荒诞不经的言论,就会不攻自破。

凡事别急着开口,给自己一点时间去辨别,去看清。

不沉溺于流言蜚语,不热衷于以讹传讹,不停留于虚假表象。

作为成年人,言语不从众,这既是思辨的智慧,更是言行的底线。

3

行为不从众,警惕羊群效应。

想象一个场景。

你正悠闲地在大街上漫步,忽然看见一群人急匆匆地往东跑。

你本想一探究竟,可忽然听见有人喊“向东跑,快!”

于是乎,你顾不上思考也开始跑,可到最后,竟是什么也没有发生。

而整件事的起因很简单,只不过是一个要去东边约会的男士,最先开始跑。

一个报童不明所以,以为东边有什么集会,也叫着伙伴们一起向东跑。

其他人更是想都不想,开始追随,最后上演了这么一场乌龙。

这是美国作家詹姆斯·瑟伯,在“羊群效应”中讲到的一个故事。

一群羊羔正在吃草,忽然有一只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便不由自主地跟上。

勒庞说,羊群效应的本质,是因为群体的盲从属性。

个体一旦归入群体,原本的独立会被群体的无知取代。

超市里,见大家在买打折商品,不管需要与否,你都忍不住凑过去看看;

逛街时,见奶茶店排起长队,不管是不是爱喝,你也想买一杯尝尝;

听同事说,大家下班后都去健身,你也抓紧花钱办卡;

见朋友转行,你心里也跃跃欲试,恨不能马上辞职。

行为上的从众,就像上瘾一般,令我们难以克制。

根源就在于,个人理智的丧失。

我们要做的,是刻意练习判断力,让自己活成一股清流。

做事切勿被带节奏,做人最忌盲目冲动。

不被旁人牵着鼻子走,人生怎么活要自己说了算。

4

情绪不从众,谨防负能量传染。

Facebook,进行过一项著名的“情绪实验”。

他们把69万名用户分成两组。

为第一组用户推送积极内容,为第二组用户推送消极内容。

他们跟踪记录用户们当天发表的图文,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

被推送了快乐内容的用户,发布的图文也带有积极的情绪;而接收到沮丧内容的用户,发布的图文则消极悲观。

这个实验,充分佐证了《乌合之众》里的一个观点:

我们总有个错觉,认为一切情绪源自内心,可事实是,心情好坏取决于人群中的暗示。

紧接着,勒庞讲了巴士底监狱的一段往事。

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民众冲进监狱,准备教训一下恶贯满盈的监狱长。

大伙把他揪出来,打算先审判再定罪。

可就在这时候,有人怒吼道:“这人应该直接去死!”

这句话,仿佛一个火星,瞬间点爆了大伙的愤怒。

民众不仅把监狱长活活打死,还冲到街上,斩杀无辜群众。

翻阅这段历史时,勒庞起初也搞不懂,向来温和的巴黎人,为什么能瞬间变身猛兽。

等他研究完大众心理学,才恍然明白,这一切,源自人群中的情绪传染。

步入社会前,人们几乎不受外界扰动。

可当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各种情绪席卷而来,人便只能被群体情绪吞噬。

恰如心理学家罗纳德·波德尔所言:“情绪,可以像流感病毒那样传播,传递给密切接触者。”

而不想中招的唯一办法,就是刻意阻挡他人的情绪干扰。

在内心筑起一道防火墙,一旦察觉到负面情绪的苗头,要迅速将其屏蔽。

保持镇静,沉稳心绪,多在意自己,少关注别人。

不做情绪病毒的宿主,才能做自己心情的主人。

5

思维不从众,杜绝常规干扰。

因为《乌合之众》,勒庞坐稳了群体心理学的第一把交椅。

可在成名之前,他却在学界的“偏见”中,备受争议。

医学博士毕业后,他拒绝工作,开启长达数年的游荡。

不在专业领域深耕,反而研究起考古,后又痴迷骑术。

见他如此“不务正业”,大家断定:勒庞注定一事无成。

他的导师斥责他荒废学业,同门师生也跟风诋毁。

就连家人,也觉得他难当大任,劝他“改邪归正”。

毕竟在那个年代,大家都觉得,老老实实工作,才是正常人该干的事。

做学问的,就该一本正经待在研究所,只有混子,才到处乱窜。

可勒庞不服气,硬要打破教条常规。

让大家见识一下 “游戏人生”的人,照样可以做学术研究。

他摒弃一切干扰,转行研究起大众心理学,终于靠《乌合之众》一举成名。

在书里,他痛心疾首地说:

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个体的智慧,会被愚蠢的洪流淹没。

生活中,我们不也时常扔掉自己的大脑,跟着大部队一路狂奔。

拒绝独立思考,任由他人的论断左右自己的思路。

恰如《传染》一书中所言:“我们的决定,往往不是出自我们的本心。”

大家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大家怎么想,我们都认为对。

渐渐地,人们长出了一样的大脑,创造力和好奇心荡然无存。

不想麻木地活着,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敢于质疑和否定。

打破群体意识的牢笼,在尝试与挑战中解放自己的头脑。

思维不从众,才能令自己脱颖而出。

6

有人说,如果开列一份最知名的心理学著作清单,勒庞的《乌合之众》一定会榜上有名。

首版于1895年《乌合之众》,为我们勾勒出了从众之人最“丑陋”的画像:

为了合群,放弃自我;丧失理性,人云亦云;思维停滞,盲信谣言;亦步亦趋,跟风行动。

30岁前,我们本想活出个性,独立自主,可走入社会后,却瞬间丧失了主权。

人生是一场修行,最大的考验,正是在走入人群之后。

用批判的眼光看世界,不断反思和矫正自己,才能不被同化,不受裹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