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乐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不亦乐乎是什么词 “不亦乐乎”

“不亦乐乎”

2024-07-10 16: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待客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历来好客,即便是一面之交也会依礼相待,故而有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春官宗伯·大宗伯》载:“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凡此种种之礼,大多离不开饮食,所以“待客”促生了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古人待客除了设宴款待外,席间的座次、进食也有诸多礼仪。依《礼记·曲礼》来看,先秦时期就有了非常严格的规定:

  1、布席

  “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扱之。奉席如桥衡,请席何乡,请衽何趾。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

  此是安坐布席的礼制。为长者布席前,要把席位周边清理干净,必须用帚罩在箕之上,打扫时要用衣袖遮住帚退而扫之,如此灰尘就不会污及长者,以箕口朝向自己的方向撮垃圾。布席时双手要把席横举,左端昂起,右端低垂。来到长者面前要问席的铺向,脚朝何方。席为南北方向的,以西方为尊位;为东西方向,以南方为尊位。一般情况下,客人入席之后,主人方能坐下。如果主人不问话,客人不可率先发话。

  2、进食

  “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zì),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殽。主人未辩,客不虚口。”

  凡是聚餐进食,左边摆放带骨的肉,右边摆放大块肉,饭放于客人的右方,汤羹之类放于客人的右方。肉丝和烤肉放于外沿,醋和酱之类放于内侧,蒸葱放于其左,酒浆放于其右。若还要摆设干肉、果脯之类,则曲者在左,直者在右。若客人自谦端起饭碗说不敢当此席位,主人就应起身劝客,然后客人落座。主人请客进食前要先祭食,即把饭食拨出一点放于几上,默默祈祷一番。祭食的顺序是,先吃哪种食物就先祭哪一种。祭肴馔的顺序是逐一遍祭。饭过三口后,主人要请客人大块肉,然后品尝各种肴馔。如果主人尚未吃完,客人不可漱口表示不吃了。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

  共同一起吃饭,不可光顾自己吃饱,要有礼让,同时还要注意手的卫生。不要把饭搓成饭团,不要把拿在手里的饭再放回去,不要喝得满口外溢,不要吃得啧啧作响,不要啃骨吸髓,不要把没吃完的鱼肉再放回,不要把吃剩的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拣好吃的吃,不要扬去饭中的热气。吃蒸黍米饭宜用手不要用筷,汤羹不可囫囵吞下,其中的菜要咀嚼,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汤羹。不要当众剔牙,不要喝肉酱。客人如果调和汤羹,主人就要道歉,意在汤羹没有做好。客人如果喝肉酱,主人也要道歉,意在准备的食物不够。湿软的肉可以用齿咬断,干硬的肉就须用手掰而食之。吃烤肉不要大口吞食。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吃完饭,客人要跪着收拾自己身前的盛饭器皿交给身旁侍者,此时主人起身劝住后,客人再坐下。陪伴长者饮酒,见长者递过酒来,要立即起来,走到长者的尊位拜受。长者礼让后,少者方能回到自己的席位喝酒。若长者尚未举杯尽饮,少者不能先饮。假如长者有所赏赐,少者、贱者不得辞让不受。

  《礼记》奠定了我国接待宾客的礼俗基础,国人代代相承,基本主调从来没有改变。《明史》中还专门制订了“品官相见礼”和“庶人相见礼”,它们等级森严、卑贱分明,并申明了共餐时的尊卑座次排列,与《礼记》所载一脉相承。录制如下:

  品官相见礼

  凡官员揖拜,洪武二十年定,公、侯、驸马相见,各行两拜礼。一品官见公、侯、驸马,一品官居右,行两拜礼,公、侯、驸马居左,答礼。二品见一品亦如之。三品以下仿此。若三吕见一品,四品见二品,行两拜礼。一品二品答受从宜,余品仿此。如有亲戚尊卑之分,从行私礼。三十年令,凡百官以品秩高下分尊卑。品近者行礼,则东西对立,卑者西,高者东。其品越二、三等者,卑者下,尊者上。其越四等者,则卑者拜下,尊者坐受,有事则跪白。

  凡文武官公聚,各依品级序坐。若资品同者,照衙门次第。若王府官与朝官坐立,各照品级,俱在朝官之次。成化十四年定,在外总兵、巡抚官位次,左右都督与左右都御史并,都督同知与副都御史并,都督佥事与佥都御史并,俱文东武西。伯以上则坐于左。十五年重定,都御史系总督及提督军务者,不分左右副佥,俱坐于左。总兵官虽伯,亦坐于右。

  凡官员相遇回避,洪武三十年定,驸马遇公侯,分路而行。一品、二品遇公、侯、驸马,引马侧立,须其过。二品见一品,趋右让道而行。三品遇公、侯、驸马,引马回避,遇一品引马侧立,遇二品趋右让道而行。四品遇一品以上官,引马回避,遇二品引马侧立,遇三品趋右让道而行。五品至九品,皆视此递差。其后尽遵行。文职虽一命以上,不避公、侯、勋戚大臣;而其相回避者,亦论官不论品秩矣。  

  凡属官见上司,洪武二十年定,属官序立于堂阶之上,总行一揖,上司拱手,首领官答揖。其公干节序见上司官,皆行两拜礼,长官拱手,首领官答礼。

  凡官员公座,洪武二十年定,大小衙门官员,每日公座行肃揖礼。佐贰官揖长官,长官答礼。首领官揖长官、佐贰官,长官、佐贰官拱手。

  庶人相见礼

  洪武五年令,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者先施。坐次之列,长者居上。

  十二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其与异姓无官者相见,不须答礼。庶民则以官礼谒见。凌侮者论如律。

  二十六年定,凡民间子孙弟侄甥婿见尊长,生徒见其师,奴婢见家长,久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其余亲戚长幼悉依等第,久别行两拜礼,近别行揖礼。平交同。

  清人张伯行在《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中,也有类似的规矩,只不过是以家训的形式出现,依然可以看到《礼记》的影子。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食毕,则进而撤之。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将毕,则先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古人待客总离不开酒。

  酒在筵席中不仅是礼的需要,更起着乐的作用,是故有“依酒成礼”“借酒助兴”“以酒作乐”等说法。《尚书·酒诰》就有规定,“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古人在喝酒时的礼仪规范很多。宴席上在祭食礼仪后,便接着行饮酒的礼仪。主人举杯向宾客敬酒,叫“献”;宾客回敬主人,叫“酢”;主人先自饮酒,再劝宾客饮酒,这叫“酬”。饮酒时,要小口细品,而不能大口喝酒,更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否则就会大出洋相,甚至召来杀身之祸。

  四、送客

  迎来送往,这是古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完整的礼仪。

  尤其是送客之礼,是礼宾待客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分手辞行,称“告别”;拱手辞别,称“揖别”;设宴送行,称“饯别”;临别赠礼,称“赠别”;前往送行,称“送别”;不愿分别,称“睹别”;永远分别,称“永别”;挥手告辞,称“挥别”;牵手告辞,称“握别”;叩拜辞行,称“拜别”;致谢告辞,称“谢别”;离别留言,称“留别”;丢开离去,称“抛别”;长久分别,称“阔别”。可见无论哪一种话别词语,都有它特定的含义和礼仪文化氛围。

  古人送客又有短送、长送之分。短送即送出大门,揖礼而别,再说言简意赅、彬彬有礼、富有深厚融融人情气息的辞别语。长送则三五里、十里八里,文人骚客有时还会作词作诗加以渲染送别之情。

  古时交通不便,好友离别,山水相隔,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在告别时就特别寄托了惜别之情。古代人们出行,一是陆路的车马,二是水路的舟船。古代陆路上的送别礼仪最早称之为“祖道”,如《汉书》所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部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水路岸边送别的礼仪最早称之为“南浦”,如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秦汉时期就有供行人停歇的道旁之用“亭”,也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笔下离别送情的哀婉之所。于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众多的送别诗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