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品鉴之我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不二臣Ly写的小说楚之衍 《世说新语》品鉴之我谈

《世说新语》品鉴之我谈

2024-07-08 16: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名土们以王衍为首,常常到洛水边游玩,回来的时候,尚书令乐广问王夷甫:“今天玩得高兴吗?”王衍说:“裴仆射擅长谈名理,滔滔不绝,意趣高雅;张茂先谈《史记)《汉书》,娓娓动听;我和王安丰谈论延陵季子、张良,也极为奥妙。”

王衍精通擅长玄理,专门谈论《老子》、《庄子》。他的声誉名气很大,为世人所倾慕,公认为士族的首领。王衍接连担任显要职务,很多年轻求仕的人,没有不仿效他的。但他崇尚浮华放诞,导致朝廷虚浮风气大盛。

气度涵养极佳

王衍曾托族人办事,但好久没有回音。有一次聚会宴饮,就问那个人说:“近来托您办的事,为什么迟迟没有消息?”没想到那个人突然发火,举起食盆就砸了过去,王衍一声不吭,盥洗之后,就拉着王导的手臂,和他同坐一辆车离开。在车中,他照着镜子对王导说:“你看我的眼光,竟然超出牛背之上。”

绝口不谈俗物 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

王衍身为名士,很是清高,常常厌恶他妻子的贪婪,他嘴里从来没有说过“钱”字。他妻子想试探他,就叫婢女拿钱来环绕在他床边,让他不能走路。王夷甫早晨起床,看见钱碍着自己走路,就招呼婢女说:“拿掉这些东西!”这就是“阿堵物”代表钱财的由来。

清谈误国

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虚,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桓温北伐之时发出的这句感叹,直言王衍需要负神州陆沉的责任,正是因为在他看来,王衍作为当时庙堂之上乃至天下时望最高之人,崇尚清谈,不以国事为务。致使虚浮风气蔓延,王衍对于西晋的灭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西晋永嘉五年,王衍为元帅,率领军队回东海,但被石勒击败全歼,截杀晋国王公大臣,死难者十万,王衍也被俘,为石勒所杀,他死前很后悔地说:“吾等若不祖尚虚浮,不至于此。”

其二、

“王与马,共天下”——王导。

王导,字茂弘。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他辅佐司马睿(晋元帝)称帝,建立东晋,居宰辅之位,是稳定东晋政权的重要人物,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王导乃史上名相,“宰辅之冠盖”,千年之后仍被人所称颂。

风姿飘逸,见识器量,清越弘远。

十四岁时,陈留高士张公在见到他后非常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这个孩子的容貌气度,是将相之材。”

晋祚中兴之社稷之臣。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揪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从中原渡江南下的士人,每逢天气晴好,便相邀来到新亭,坐在草地上宴饮。席间周顗叹息道:“风景并没有不同,只是山河破碎,大不相同!”众人都相视流泪。唯有宰相王导忽然改变了容色,喝道:“大家应当共同努力,辅佐王室,收复中原,哪至于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呢?”

西晋时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大批士人为避永嘉之乱而渡江南下,身怀山河破碎、身世飘零之感,但王导却能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激励众人不要一味地陷于自怨自艾的情绪中,应该振奋起精神收复中原。

擅长外交,调和各种关系 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闍,兰闍,!”群胡同笑,四坐并欢。

丞相玉导出任扬州刺史,几百名来道贺的宾客都得到了款待,人人都很高兴。只有临海郡一位任姓客人和几位外国和尚还没有接谈过。王导便找机会转身走过任氏身边,对他说:“您出来了,临海就不再有人才了。”任氏听了,非常高兴。王导于是又走过胡僧面前,用胡语弹着手指说:“兰闍,兰闍!”胡僧们都笑了,四周的人都很高兴。

这样一来,王导既活跃了气氛,又给他人留下了好印象,在群众当中的声望自然增长了许多。那时晋室刚南渡过江,北方的士族和南方以陆氏为代表的士族矛盾不断激化,而且晋元帝还未得到士族的拥护,联络、结好南方士族便成为极其重要的事务,王导在这方面花了很大力气,甚至主动要求与陆家联姻,但被江南的高门拒绝。

忠心耿耿

司马睿初到江东,丝毫没有什么权势,是根本不可能建立东晋。但王氏家族可是有振臂一呼,万民响应的权力与影响,王导为了拉拢人士,为了让民众臣服于司马睿,王导和他的哥哥王敦,带领当时的名流,跟在元帝司马睿的身后,大摇大摆的从众人面前经过。江东的有权势的人们一瞧,也跟着纷纷跪倒在路旁……由此司马睿的威望大增,继之称帝,开创了东晋。

司马睿南渡之后,还喜欢喝酒,王导见到后,经常哭着劝阻。司马睿答应了他,畅饮一番,从此便戒酒。

关于他们君臣的亲密关系也成为了美谈,王导和司马睿亲密得如同布衣之交一样。在司马睿成功当上皇帝后,为了感激帮助过自己的挚友兼下属王导,要他和自己一起坐在御座上,但王导坚决不答应。成为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典范。

难得糊涂 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篆诺之。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

王导到了晚年,几乎不再处理政事,只是在文件上签字同意。自己感叹他说:“人家说我老糊涂,后人当会想念这种糊涂”。王导其实并不是真的糊涂,他历经三朝,提掣三代,位居宰辅,为政仁厚宽恕,使各种矛盾趋于缓和,正是他的一种政治智慧和用心良苦之处。

其三、

“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谢安

谢安,字安石。被后世誉为“江左名相”的谢安,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与王导齐名。他早年隐居东山,后出山挽救东晋朝廷危局。前秦苻坚率兵南下,谢安出仕主持局面,任征讨大都督,指挥谢玄等人在前方大败秦军,成就名垂青史的功业。死后追赠太傅。

出生名门,少而聪慧,自小生得俊秀异常。

在他四岁的时候,桓温的父亲桓彝到家里做客,见到谢安后,称赞道:“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东晋名士王承)。”

少年时,醉心于书法、玄学、吟诗作赋。

谢安青少年时期,才思敏捷,丰神俊朗,风度翩翩,得到当时宰相王导的器重。曾拜访名士王濛,与其交谈甚欢,王濛说:“此子勤勉学习,日后必定咄咄逼人”。

擅长清谈

谢安与支道林、许询等人到王濛家聚会,王濛拿起《庄子》,随手一翻就是《渔父》,大家便以此为题,分别开始畅谈感受,抒发情怀。支道林最先发言,谈了七百多言,此后在场的人先后表达看法,轮到谢安之时,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一发不可收拾地谈了一万多言,且文采斐然,见解独到,技惊四座。

前半生高卧东山隐居,常与王羲之、支道林等名士交游。

他在上层社会有了较高的声望,但谢安无意于功名,朝廷几次招谢安去当职,他都由身体抱恙而推辞。后来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与王羲之、许询等人一起游山玩水、对酒当歌、吟诗作对,过着隐士般的生活。著名的“兰亭集会”就有他的身影,还写了四言诗、五言诗。

言传身教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谢安的夫人教导儿子时,追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孩子?”谢安回答说:“我经常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

谢安在东山隐居除与名士交游外,主要任务是教导谢家“封胡羯末”这些芝兰玉树,所谓的“封胡羯末”乃是谢家的一些晚辈子侄的小名,封指谢韶、胡指谢朗、羯指谢玄、末指谢琰。他的子弟在他的教育之下,基本都是成龙成凤。皆是芝兰玉树。后来的谢灵运、谢朓都在延续这个家族的传奇,所谓“一门名士真风流”。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一胡一 儿曰:“撤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像这样的家庭聚会经常举行,有点像《红楼梦》中的菊花、海棠诗社,谢安借此考较子弟们的学业、才情,“咏絮才女”谢道韫脱颖而出,为人所知,她才思敏捷,堪称女中名士。

谢安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建树,他前半生虽说隐居,但其实是在储备家族人才,作为扬名立万的筹码。不得不说,谢安重视教育,也很有方法,“言传身教”这个成语就出自谢安。

身在山林,心在朝堂 初,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翁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谢安妻子看见谢家各门都家门富裕而地位显赫,只有谢安隐居山林,便对谢安说:“大丈夫不想富贵吗?”谢安遮掩口鼻低声说:“恐怕不可避免。”后来果然出仕。)

谢安虽然屡屡不愿出山,但当时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说:“安石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再征召他,他肯定会应召。”当时,谢安的弟弟谢万任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担负守边的重任。谢安虽然隐遁山林,但其名声超过了谢万,有任宰辅的声望。他也一直关注着朝廷的动向。

东山再起 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安石不肯出来做官,老百姓们可怎么办啊!’)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

升平四年,谢安受西大将军桓温邀请任他的司马,不久被任命为吴兴太守,后又任吏部尚书、中护军。四十岁方出东山投身仕途,就是这一去,挽救了风雨飘摇的东晋王朝。可以说,没有谢安,东晋危矣。

过人胆识,雍容气度震慑权臣

桓大司马病,谢公往省病,从东门入。桓公遥望,叹曰:“吾门中久不见如此人!”(我门中已经长久看不到这样的人才了!)

桓温极为欣赏谢安,但因谢安和王坦之都是当朝重臣,并享有声望,桓温想要篡夺帝位,就不得不除去这两人。于是设下了一场“鸿门宴”。他俩一起来到城外桓温大帐,大帐后藏着刀斧手,只待“摔杯为号”。王坦之汗流浃背,手中笏板都拿倒了。谢安镇定从容,他望着台阶,走向席位,口中模仿洛阳书生的声调,吟咏起 “浩浩洪流。带我邦畿。…”桓温敬畏他旷达深远的气度,于是很快解除了伏兵。

由于谢安的机智和镇定,桓温始终没敢对二人下手,谢安最后拖死了桓温,对东晋来说,实为中流砥柱。

气度从容,处惊不乱,指挥若定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谢安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淮河前线派来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从容地继续下棋。客人憋不住问他,谢安淡淡地说:“没什么,孩子们已经大败贼兵。”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

当时,前秦苻坚率领60余万士卒,20多万骑兵大举南下,东晋朝廷震动,满朝不安。谢安临危受命,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全权指挥战争,他派出子弟谢石、谢玄等人率领晋军八万,以弱胜强,彪炳史册。——是为“淝水之战”!他气度从容,指挥若定,真正做到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种人恐怕在历史上都不多见。

千古之后,仍为人称颂。“王谢风流满晋书”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唐刘禹锡

因为功高震主,他复萌“隐居东山”之志,可惜天未遂人愿。还没回到东山,他就病逝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从谢安发迹起,谢家也声望日隆,谢家子弟也人才辈出。而且谢家与王导等世家大族皆居秦淮河畔,世称乌衣巷。

其四、

“值世纷纭,遂至于此!”——王敦

王敦,字处仲。王导的堂兄,东晋将领、权臣。既是东晋的开创者,最后却成了东晋的罪人。

蜂目豺声 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潘阳仲看见王敦少年时候的样子,就对他说:“您已经露出了胡蜂一样的眼神,只是还没有嗥出豺狼般的声音罢了。你一定能吃人,也会给别人吃掉。”

生性洒脱,豪爽 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

大将军王敦年轻时,原来就有乡巴佬这个外号,说的话也是土话。晋武帝召来当时的名流一起谈论技艺的事,别人大多都懂得一些,只有王敦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事,无话可说,神态、脸色都很不好,自称只懂得打鼓。武帝叫人拿鼓给他,他马上从座位上振臂站起,扬起鼓槌,精神振奋地击起鼓来,鼓音急促和谐,气概豪迈,旁若无人。满座的人都赞叹他的威武豪爽。

自大骄傲

王大将军自目高朗疏率,学通《左氏》。(大将军王敦评论自己高尚开朗,通达直爽,学有专长,精通《左传》。)

娶公主,被嘲笑“粗鄙” 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乾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

他因娶晋武帝之女舞阳公主(其实是襄城公主)为妻,被拜为驸马都尉。可是贵则贵矣,然言行粗鄙,多次被别人嘲笑为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

王敦刚和公主结婚时,上厕所,看见漆箱里装着干枣,这本来是用来堵鼻子的,王敦以为厕所里也摆设果品,便吃起来,竟然吃光了。出来时,侍女端着装水的金澡盘和装澡豆的琉璃碗,王敦便把澡豆倒入水里喝了,以为是干粮。婢女们都捂着嘴笑话他。

凉薄残忍

有一次石崇家请客,王敦和王导一起去赴宴。石崇家有个规矩,就是席间派美女劝酒,如果客人不喝,就把这个美女给杀死。当美女劝酒劝到王导时,王导恐伤人性命,于是勉强自己喝都喝醉了。但是王敦不一样,他死活不肯喝酒,石崇已经杀了三个人了,王敦还是不喝酒。事情过后王导埋怨他,王敦满脸不在意的说:“又不是杀自己家的人,为什么要关心呢?”

功高震主,为晋元帝所猜忌 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西晋灭亡,衣冠南渡以后,王敦和王导一起为东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王敦得到高官之后越发越娇横跋扈起来,朝中内外全是王氏一族的势力,当时人都说“王与马,共天下”。晋元帝司马睿为了削弱王家的势力,于是找人给王敦分权,王敦极为郁闷,萌发了反志。

举兵叛乱,残杀忠良

王敦以“清君侧”名义起兵进兵健康城,清除异己,杀害周顗,朝政大权尽归王敦。周顗死前经过太庙,大呼“贼臣王敦,顷覆社稷,枉杀忠臣;神祗有灵,当速杀之”!晋元帝被彻底架空,很快愤恨而死,晋明帝即位,王敦加紧图谋篡位。

身死名裂

王敦又发动了第二次叛乱,想要改朝换代。不幸在中途病死,时年59岁。他上半生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一代名臣,都督六州军事,但是他的下半生,骄横跋扈,成为遗臭万年的谋反之臣。

其五、

“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桓温

桓温,字元子。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

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

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雄武过人,少有大志。 桓公入峡,绝壁天悬,腾波迅急。乃叹曰:“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

桓温率军征蜀,进入三峡,看到陡峭的山壁好像悬挂在天上,翻腾的波涛迅猛飞奔,不禁叹息道:“既然要做忠臣,就不能做孝子,有什么办法呢?”他的意思是做忠臣就不能贪生怕死。

桓温将要讨伐蜀地,当时居官的贤明人士都认为李势在蜀地已经很久,继承了好几代的基业,而且地理形势又居上游,长江三峡不是轻易能够攻克的。只有丹阳尹刘真长说:“他一定能攻克蜀地。从他赌博可以看出,没有必胜的把握,他是不会干的。”

平定蜀地,声名大振 桓宣武平蜀,集参僚置酒于李势殿,巴、蜀缙绅莫不来萃。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其状磊落,一坐叹赏。

桓温平定蜀地后,在李势原先的宫殿里设酒和下属聚会,巴、蜀一带的大官全都邀请来聚会。桓温不但一向有豪放的性情、直爽的气概,加以这一天的谈话语调英气勃勃,畅谈古今成败在人,存亡的关键在于人才,他仪态俊伟,满座的人都很赞赏。

反对清谈,致力实务,三次北伐

刘惔有一天和王濛在一起清谈,恰巧桓温趁着下雪要去打猎,刘惔看见桓温的装束单薄紧窄,问道:“老家伙穿着这身衣服要做什么?”桓温说:“我如果不穿这种衣服,你们这班人又哪能闲坐清谈?”俩人相顾无言。

英雄流泪,细腻温情的一面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桓温北伐的时候,经过金城,看见从前任琅邪内史时所种的柳树,都已经十围那么粗了,就感慨地叹道:“树木尚且这样,人又怎能经受得起岁月的流逝呢!”他攀着树枝,抓住柳条儿,泪流不止。人生蹉跎,光阴已逝,而当初的壮志未展,怎不让人潸然泪下?

侠骨柔情,怜悯之心可敬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桓温进军蜀地,到达三峡时,部队里有个人捕到一只小猿,母猿沿着江岸悲哀地号叫,一直跟着船走了百多里也不肯离开,终于跳上了船,一跳上就马上气绝。剖开母猿的肚子看,肠子都一寸一寸地断开了。桓温听说这事大怒,下令革除了那个人。

施行仁政,“以德服人”

桓温担任荆州刺史时,一心想在江汉地区施行德政,不想靠酷刑威慑百姓。令史受杖刑,木棒只是从官服上擦过。桓式对桓温道:“刚才我从官署门前经过,看到令史受刑,木棒举起时拂过云彩,落下时掠过地面。”他是在讥讽根本没有打到。桓温却道:“我还担心打得厉害了呢。”

枭雄本色,尚且知耻

废黜晋帝司马奕后,他立了简文帝。他想亲自把情况向简文帝申奏说明,便事先构思好几百句话,陈说废黜旧君、拥立新君的本意。见到简文帝后,简文帝就泪流不止。桓温既怜悯又羞愧,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桓温的可爱之处在于,他虽然有扭转朝纲的魄力,可以独断朝纲、剪除异己、行废立之事、要挟天子,却同时也有着柔软神情的内心,因此会愧疚,正因此他终于没有在夺权的道路上走到尽头。(当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朝中有制衡他的力量如谢安等人)

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 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桓温身患重病,躺在床上和他的亲信说道:“做这种寂寂无闻的事,将会被文帝、景帝所耻笑。”接着一下坐起来说:“既不能流芳百世,难道还不能遗臭万年吗?”

出师未捷身先死

桓温一生都想建功立业,他秉性坚强果毅,很有军事才能,屡次北伐,渴望复兴中原。但因多方面因素功败垂成,想取晋室而代之,终未能跨出这一步,想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终于郁郁而死,虽未能流芳百世,也没有成功地遗臭万年。

桓温是《世说新语》着墨较多的一位,他数次北伐,一心想干一番大事,虽然他有权臣的一面,有窃取朝纲的野心,但他的内心有着柔软温情的一面,时时处处显露着丰富真切、多愁善感的性情。浓烈欲望和恪守底线,纠结在一起;热爱生命和杀伐果决,齐头并进;赳赳武夫和风流才子,融于一身。

时光如流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任你英雄豪杰、任你风流倜傥,任你一世豪雄,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令观者同声一叹!“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