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研究生入学40周年, 保研和考研现状如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下一次研究生考试是什么时候 第一届研究生入学40周年, 保研和考研现状如何?

第一届研究生入学40周年, 保研和考研现状如何?

2024-05-02 07: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荐语: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2017级新闻学(数据新闻报道方向)王晨曦同学的可视化软件工具与应用课程的结课作业。近一段时间,白杨数新观察将推出系列结课作品,请大家持续关注,同时,欢迎可爱的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届研究生入学40周年,保研和考研现状如何?

(一) 研究生恢复招生四十周年:变化翻天覆地

1978年1月26日,随着教育部下发《关于1979年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我国正式恢复研究生招生。由于十年动乱影响,优秀生源严重不足。为了保证入学质量,1979年和1980年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都没有完成。如今,研究生招生已经走过个41个年头,研究生规模与招生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规模上来讲,2018年研究生招生数量达到85.8万人,相较于40年前增加了106倍。研究生在校生数量达到272.3万人,增加45倍。90年代后,研究生招生实现稳步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招生方式来讲,研究生招生选拔模式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和调整,形成了四种模式:一是初试统考加复试;二是初试单考加复试;三是初试联考加复试;四是推荐免试加复试。复试由各学校分别举行,这四种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初试的形式。

一般而言,在职研究生的入学途径为单考和联考。单考的所有科目由院校自主命题、难度较低,单考必须到报考院校所在地参加考试;联考则是每年10月份针对在职研究生的一次统一考试,区别于统考,学生完成考试毕业后只能获取专业硕士学位,不能取得研究生学历。全日制研究生则主要通过统考(即每年12月份的研究生统一考试)和推免(即推荐免试)进行选拔。

1980 年,公共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首次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考制度由此建立。1985 年,我国首次在 169 所高校中试点施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就读研究生的政策,在这些高校中共有3300 人获得推免资格,推免制度从此成为一种固定的选拔模式。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研究生教育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推高了统考和推免模式的占比。如今,统考和推免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选拔的两种主流模式。 

(二)推免:这真的是一条捷径?

12月21日, 2019年研究生考试即将拉开帷幕。正值冲刺阶段,图书馆、自习室随处可见埋头苦读的应届生,他们都是“考研大军”中的一员,与千万考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一起争夺“上岸”的资格。然而在这时,另一部分应届生已经顺利拿到了推免资格,手握心仪高校的“入场券”。

 我国自1985年开始施行推免政策。推免指的是“经审定可以开展推免生工作的高等学校,可以推荐该校规定数量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初试。”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生招生体系多元化,推免生占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某些双一流高校目前招收的学生中,推免生占比[1]已经超过了50%。以2020年在QS亚洲大学排名中跃升至第六位的浙江大学为例,2017年招生推免生占比为49%,到2019年推免生占比增加到了54%,超过半数。

2018年8月,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2017年新增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普通高等学校予以备案的通知》,具有保研资格的大学已经从312所增加到了366所,其中辽宁,北京,山东数量增加最多,三省综合达到13所。现有保研高校中,分布在北京的数量最多,达到45所。其次是辽宁25所、江苏25所、上海19所。

数据来源:跨考考研

整体保研率逐年递增,但各个学校的情况相差甚远。在这366所高校中,保研率最高的超过了50%,最低的不过2%-3%(每年有浮动)。以有公开数据的40所高校为例,2020年985高校的平均保研率为26.89%;211高校为13.29%;普通本科高校则为8%。从下图可以看出,各个985高校的保研率均高于211高校和普通本科高校。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保送研究生名额一般按该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数15%左右确定。对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高校,这个数字是5%左右,非“211”工程高校则更少,只有2%。而经教育部确定的人文、理科等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学校,可单独增加推免生名额,由学校统筹安排。总的来说,不同层级的高校有不同的标准,各高校可以在标准之下进行少量调整,“名校“和”普通高校“之间保研率还是存在巨大差异。

对于将“读研”作为最终目标的人来说,眼前只有考研和保研两条路选择。相对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研来说,能够免去初试且几乎无风险升学的保研,似乎是一条捷径:不用经历一年紧张挣扎的备考、不用面临残酷的竞争、不用害怕失败的风险。然而,这条捷径当真走的轻松吗?

成功保研至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四学生赵玥说,如果说考研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保研之路就是一场长达三年的拉锯战。赵玥本科所在的是一所普通的一本类大学,平均保研率在5%,一个专业大类的100人中只有不到5人能成功保研。保研名额并没有那么好拿,除了成绩要始终稳定在前5%,大学前三年还需按照学校要求参加各类比赛及社团活动等,最好还要有科研成果及论文的发表,总之就是“要当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她说,“整个大学我几乎没有给过自己什么假期,除了学习就是在参加比赛。”

赵玥从今年3月份开始关注各个高校的夏令营信息,3-6月份都忙于准备材料、投递材料。7-8月份的时间不间断地奉献给了三个学校的夏令营,拿到了其中两个学校的保研资格。9-10月份参加学校复试,7-9月份也一直在为了复试的要求看书、学习,记不清熬了多少个夜。“除了学习上的煎熬,心理上的煎熬更令人难受:能不能保研、能不能过复试都是到最后才知道。即使出了结果,我也直到9月28日系统填报结束才真正放下心来。”

除了为之付出的心力,保研的竞争同样激烈。尽管有清华北大这样保研率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学校,但毕竟全国这样的高校只有两所。大多数的高校保研率不足10%,这其中还包括特殊人才保研、支教保研等以其他方式通过保研的学生。想要在经过同样筛选的一群学生中始终保持前列,也并非易事。

赵玥最后说到,大家都觉得保研是一条给自己免去许多“辛苦”的捷径,但是她这几年为保研付出的或许并不比考研来得少。保研路上忍受的是细碎绵长的竞争与压力,这也是一条“一条路走到黑的独木桥”。同时,保研确实存在局限性,一般只能保到本专业或本专业相关专业,还有可能会保到不如本科学校的高校,相对来说,考研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三)考研:趋势一直在变化,难度一直在增加

2017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保持研究生培养规模适度增长,到2020年,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

但扩招并没有为考生减小压力。招生人数增加的同时,由于报名人数的增长与保研率的提高,报录比在3左右不定增减,并未增加。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除了扩招的诱导外,本科毕业人数的增加也是报名人数增加的一大原因。2009年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为246万,2012年超过300万,到了2018年达到了387万。毕业人数的飞涨使本科学历含金量与日俱减、就业起点变高、就业竞争加剧。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首要动机为就业压力大,36%的学生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选择考研。

“当考研难度越来越大,报录比越来越低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我感觉我们这一代学生更多人把拿到学历当作自己的目的,拿到学位超越学术理想成为首要标准。”正在考研的大四新闻学学生赵荣说道。

相对于应届生,就业竞争对往届生的影响更加明显。近年来往届生的占比与日俱增。往届生指的是非应届毕业的学生,往届生考研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次考研没有成功,选择二战、三战……或是就业后发现竞争力不足、工作需要等其他原因,选择考研。2017年,往届生考研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的43.8%,2018年,往届生考研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的45%,同比上升了1.2%。以变化最明显的河北省为例,河北省2015年往届生所占比例为29.3%,到2019年这个比例升至44.2%。

数据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除了往届生比例提高,报考专硕的人数增加也一大特征。专硕即专业硕士,相对学硕,专硕更偏重技术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解决大学生日益突出的就业问题,我国从2009年开始全面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扩招之初,由于社会对专硕的认可度不高,所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并不高。后来,基于专硕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专硕考试难度降低等诸多因素,专业硕士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在2017年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术型研究生。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虽然综上来看,近几年考研趋势有着较大变化,但各个学科的报考人数排名并未受到影响,几乎保持稳定:工学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始终稳居首位,其次是理学和医学;招生规模最小的通常是军事学、哲学、历史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

数据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值得说明的是,专业的热门程度与最终的报录比并没有直接关系。简单来说,热门不意味着难考,竞争对手少也不意味着容易。以浙江大学2019年硕士各专业报录比为例,除去无人报考的专业,报录比最高的学科及其比例分别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工学)0.48、资源利用与海洋保护(理学)0.56和海洋物理学(理学)0.64,工学和理学虽然报考人数多,但报录比并不高。而最低的分别为心理学(教育学)84.6、药学(医学)51.8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39.9。 

其中,新闻与传播学等四个专业的报录比也超过了28,也就是说,28个人里,只有一个人能够被录取。各专业的报录比或多或少影响着考生的选择,赵荣选择了考本校新闻传播方向的研究生。他说,新闻专业历年报录比都不算很高,跨考的风险太大,考本校的专业比较有把握。他身边大多数同学也都选择了考本校的研究生。

(四)尾声:丢掉迷茫,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距离第一届研究生入学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年。在这四十年中,各种规定不断出台,研究生招生情况随着社会现实变化不断变迁,招生体制也在变化中不断完善。

12月21日(明天),2020年研究生统考拉开序幕。这意味着应届生们即将结束这场艰苦的“战役“,也意味着新的一批大学生即将迎来他们的读研选择。

保研的不确定性与考研的难度增大是无法扭转的大趋势,每一年的招生简章和招生政策都在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但对于希望攻读研究生的大学生而言,了解情况-明确目标-不断学习的过程却是一直适用的。

参考文献:

[1]秦国柱,孙志远.改革开放40年来研究生招生选拔模式变革趋势、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5):100-106.

[2]杨楠.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研究生规模(1978年—2018年)[J].北京教育(高教),2019(11):4-5.

 

数据来源:

1.     中国教育在线

2.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3.     各学校研究生招生官网

4.     国家统计局

5.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6.     考研跨考网

一、选题想法

之前想了四五个选题,例如自主招生、双十一网红带货直播销量、热门IP改编等等,但是后来我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相对于兴趣爱好和选题热度,可实现性更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找数据之前,预设了自己能够找到的数据、提前下好结论,但是真正制作的时候,就会发现重重阻碍。这些选题因为实际操作难度,都被我放弃了。

 在pass掉了之前的选题后,我又看了一些数据新闻,最后选择了考研这个方向,主要是出于三个原因:

·今年刚好是第一届研究生入学40周年。我看到很多论文把研究生恢复招生和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我在做的过程当中,也发现研究生招生四十周年,政策随着历史及社会现实情况变化,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选题。(本来是想把历史脉络做得更详细一点的,但是后来觉得第一部分没必要铺垫太多,就删掉了)

 ·作业提交的日期是12.20,12.21是2020年研究生考试的时间,算是为考研做一个铺垫吧。

 ·大家到了大三这样的阶段,对于考研、保研、未来的方向都会感到比较迷茫,我做这个题有一种给大家“普及现状”的感觉,也是让我自己多了解一些情况,提前做准备。

不过这个选题从一开始做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一些问题:

1、是一个“一眼能看到头”的选题,仿佛在看到题目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能说出什么东西:无非是竞争激烈、考研难。

2、不能用数据输出一些观点、提出有用的建议、挖掘深度。

二、制定内容框架

1.    文字资料

文字资料的搜集部分,主要是看了一些论文和政策,具体参考的论文附在文章中。刚好去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所以关于四十年变迁的论文还是比较多,并且大同小异,都是帮助理清楚历史脉络,所以我也没有看很多,大概看了四五篇的样子。

 2.    采访信息

这次作业提交的时间比较尴尬,刚好是在师哥师姐们考研最紧张的时候我需要采访。所以我刚开始找的两个师哥都拒绝了我。我自己也觉得很抱歉,在他们考研最紧张的时候非要进行采访,真的很不好意思……后来还是找到了师哥师姐采访,在此真的很感谢。其实除了正式采访的师哥师姐之外,我还有和其他的哥姐聊过,所以对现下的背景和大家的心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    数据搜集

1)保研——希望数据能够更详细

所有学校的官网几乎保研数据都不太详细,我只能用网上现有整理的保研率。我还给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一些学校的研究生招生院官网发了邮件,希望他们能给我学校的保研数据,但是没有得到回应。

 2)考研——2020年数据还没有出

我在做之前,以为2020年的数据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出了,结果发现完全没有。直到昨天(12月18日),官方才公布了报考人数(340万人),还上了热搜。导致很多数据其实都只做到了2019年甚至更早。

 3)数据找不全——摸索证明抽样合理性

中国的高校有几千所,所以确实不可能把数据全部做出来。再加上有些数据没有公示,就只能用报告里的代替,比如专硕比例的增加就只能选择河北省(因为其他省没有公布)。

在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即使我可视化了所有现有数据,但也是算一种“抽样”的过程,但是如何解释这个抽样的合理性,我还在摸索当中。

三、资料搜集

1)40年

刚开始我没有想联系这么大的背景,只想联系“研究生考试即将开始“这件事情。后来在搜集资料的过程当中发现今年是四十年,所以就铺设了一个大背景,也是为了让这个题看上去更宏观一点吧(不过这个稍微有点强硬)。

 2)推免和考研

考研的数据新闻有很多人做,年年都有,这也是我上面提到的”一眼望到头“的原因之一。但是推免相对来说,做的人没有那么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缺数据)。

 之所以做推免,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推免和考研一起构成了研究生报考的部分,双方在互相影响,尤其是在数据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两个结合来看,大家也会更清楚一些。二是因为,对于大三的我们来说,这件事情确实是更近一些吧。对于很多事情的害怕和迷茫都是在于不了解,也许了解了就会不那么焦虑了。

 做考研的时候,我也在想如何做出新意,最后落到哪里才能让这个题有一些意义。所以最后从考研的大背景落到了个人心态,但是落得稍微有些生硬,可能是之前没有搭好框架的原因。考研可以说的点其实很多,因为我的目的是做知识普及,所以我还是想尽可能地把背景说的全面一些,但是说的越多就越容易找不到重点+乱,所以为了把逻辑弄通、好好搭建结构,我也改了很多次。

 3)尾声

最后这个部分,我写到几次想砸键盘。因为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写才能结尾,才能不狗血不鸡汤,又表达出我想表达的东西。改了好多次,最后我还是很不满意。一是因为自己文字功底真的太差,二是因为前面都在说大背景,后面突然落到个人,必然会觉得怎么说都像是突然打鸡血。

四、视觉呈现的选择

这次图片制作主要使用了hanabi和PS两个工具,制作地图的时候用了“标准地图服务系统”这个网站。配色使用的是蓝紫色调,因为我觉得考研这样相对比较严肃的题需要简单一点的色调,作图我也选择了比较简约的风格。因为初稿完成得比较早,所以从图表的类型到细节,我进行了数遍修改,在此要特别感谢苏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指点。由于篇幅限制,我就不一张一张去解释了。

(原本的作品我是上传在了github上的。为了出推送,我又重新排了版,所以排版和图片可能会有一些违和)

五、写在最后

可视化是一门让我受益匪浅的课,欣赏同学们的作品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得到了新的可视化思路。离大家、离做出真正的可视化作品,我确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剩下的一年半里,也请继续努力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