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县景区简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蔡县县城地图图片 上蔡县景区简介

上蔡县景区简介

2024-07-14 04: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人祖伏羲因白龟生于蔡河,蓍草生于蔡地而画卦于蔡水之滨,蔡地由此而名扬天下。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殷平天下后封其弟叔度于蔡始建蔡国,历经二十三代二十五侯。孔子居蔡三载,七十二贤上蔡有其六。同时又孕育出了千百个灿若群星的民族精英如秦丞相李斯、汉相翟方进、西汉著名文士桓宽、北宋理学家谢良佐等。上蔡既是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之地,更是古代文明和民族文化的聚集地、发祥地,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即源于东汉上蔡人桓景为避祸消灾而于九月九日举家佩茱萸绛囊,登高于望河楼饮菊花酒的缘由而来。重阳登高起于上蔡,兴于两晋,盛于唐宋,经过近两千年的演变和发展,现已成为普天之下企盼平安吉祥、健康长寿、尊老敬老的华人之节。2005年12月,上蔡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2006年3月6日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5月,蔡国故城被评为“河南省十大古城”。上蔡县同时又是河南省文物大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两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9地,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9处,馆藏珍贵文物3141件。2005年发掘的郭庄楚墓以其积沙积石墓制之奇、出土文物1050件俱为国之珍宝而惊现天下。2007年7月,上蔡县又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 2009年9月,蔡明园公园、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园被批准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目前,上蔡县人文景观丰富,主要有伏羲文化、蔡氏文化、孔子文化、李斯文化、重阳文化五大文化品牌,旅游景点遍及全县。

(伏羲祠)

伏羲祠又称白圭庙,位于上蔡县城东15公里处的白圭庙村。相传人祖伏羲游至古蔡时,只见此处蓍草丛生,灵龟出没。蓍草一根百茎,叶绿花紫,异香沁人心脾,夜晚观之“上有青云覆之,下有白龟守之”。白色灵龟已有千年之久,伏羲视之为神地,就运用蓍草之茎与白龟之甲在此始创先天八卦,肇启华夏文明,遂名此地为蔡。后人为感念伏羲,在此兴建了规模宏大的伏羲庙。后又称白圭庙,又名白龟庙。

白龟庙,始建于汉代,宋时称羲皇城,明时称羲和寨。当时内建有占地6万平方米的一庙一城。四面各建有城门,双道护城河。白龟庙庙门向南,门前有玉带河,桥头立有“蓍台”石坊。向北正中,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伏羲大殿,后有三皇阁,阁西有垂花门通蓍草园,园中有先天八卦亭一座。羲皇城历代多次遭受破坏,现存有伏羲殿三间,伏羲大殿前蓍草园一圃,龙王殿三间,禅房九间,东厢房三间,西侧有伏羲画卦亭一座。伏羲画卦亭建于高2米的八角形砖台之上,亭为八角攒尖琉璃瓦顶,青石圆柱,分立于八角砖砌台基上。亭檐下刻有“乾、坤、震、艮、巽 、离、坎、兑”八字,象征八卦。亭门南开,两侧有青石条框上刻有楹联:“仰观俯察一画明天地之道,数往知来六爻发古今之藏。”亭旁刻有东汉蔡邕题写的“伏羲画卦碑”一通。遗存至今的蓍草,历数千年盛而不衰。民间传说蓍草可驱凶避邪,招祥纳福,盖尸防腐,医治沉疴杂疾。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均把蓍草列为药中上品,世称祥瑞神草。

白圭庙庙会起源于明代,是豫南当数首屈的一大古庙会。每年农历3月15日至25日的庙会期间,戏演连场,昼夜不息。各类货行划市成街,连绵数里。四邻诸省的商贾云集于此,入庙祭拜的香客如潮,上会人数逾十万之众。历年的每月初一、十五日,均有善男信女群集朝圣拜祖,连年不辍。

(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园)

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园位于上蔡县城西一公里处,现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叔度,姬姓,名度,周文王第五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封其同母弟叔度于蔡地,始建蔡国(蔡国为西周时期十二大诸侯国之一)。古人以国为氏,蔡叔度就是天下华人蔡姓之祖。周武王二年驾崩,成王幼立,暂有周公旦代行国政。东居三国管叔、霍叔、蔡叔认为“周公将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为巩固周朝政权,奉命东征,诛武庚,杀管叔,废霍叔。周公因念蔡叔度有功于国,忠于成王,所以就掳蔡叔度与十辆车及70名随从囚禁于郭邻(今蔡叔度陵园西侧的蟾虎寺),公元前1038年,蔡叔度卒于郭邻,葬于此地。

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园是由“世界蔡氏修建蔡侯陵园筹委会”集资修建。陵园于2005年动工兴建,规划占地总面积186亩,总投资1.7亿元,工程分二期实施。2008年4月12日,在此隆重举行了第一期工程落成典礼,世界蔡氏宗亲7000多人纷纷回上蔡参加了落成典礼仪式和祭祖活动。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33亩,投资510多万元人民币。整座陵园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规模宏大而庄严,风格古朴而典雅。屹立的这座三门四柱式石牌坊高10余米,宽18米,石牌坊正门上方熠熠生辉的“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园”9个金色大字为江泽民同志亲提。

陵园大门两侧各有一个明三暗五的钟鼓亭,前方是一条东西长120米、宽5米的御带河,河中间正对大门有3座拱桥。南北通道两侧各矗立着一个高10多米的汉白玉龙柱,龙柱北沿中轴两侧是碑廊,碑廊上面雕刻着世界蔡氏筹建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园募捐者的名字和简介。正前方是方形祭坛,四面各开一门。祭坛北面墓道两侧立有石碑,东侧石碑是由清咸丰八年上蔡知县金宝录撰书,读着碑文内容,使我们不由回想起那金戈铁马、腥风血雨的西周初年。

祭坛北边就是陵园的主体——蔡叔度墓,冢高10余米,直径20余米,穹形。墓的周围种植了上蔡蓍草,因为蓍草与蔡字的由来息息相关。上古时期,盛行占卜,用蓍草占卜叫“筮”,“蔡”字由“草”、“祭”组成了“蔡”字。蔡姓就像一颗参天大树,根系上蔡,枝蔓全球,迁播在海外的蔡氏,主要分布在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他们公认上蔡是天下蔡氏的祖根地,积极回蔡寻根祭祖,捐资兴建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园和蔡仲陵园。

(蔡仲陵园)

蔡仲陵园位于上蔡县城东北处,周上公路西侧。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仲,姬姓,名胡,蔡叔度之子。蔡叔度在“三监之乱”事件失败后,使他和家人都深受其害。蔡叔度在郭邻病逝后,儿子蔡胡分派鲁国担任卿士。蔡胡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处变不惊的人,将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周公闻之奏请成王,让蔡胡复封蔡国担任国君。蔡胡作为恢复蔡国的重要人物,人们尊称他为蔡仲,史书也称蔡仲胡。

2009年,由世界柯蔡宗亲总会共同集资修建蔡仲墓,定名为蔡仲陵园,该工程总投资520万元,总面积15亩,建设有大殿、御带河、24孝图、牌坊和3个凉亭、蔡侯仲胡公塑像等。为什么辛姓和柯姓要参与蔡仲陵园的建设呢?相传辛柯蔡三姓,一脉相承。他们的始祖蔡氏是河南济阳府固始县人,生于公元885年,官封吴国大夫,人称蔡大夫。娶妻辛氏,生三子名忠悦、忠使、忠惠。妾柯氏,育两女。公元937年,吴灭南唐立。蔡大夫因受株连,不得不举家逃亡,三子分别易名辛文悦、柯八使、蔡忠烈,分三路逃亡,并成功会合于京东西路。后因朝代变迁,战乱频频,遂辗转逃亡至福州下大路风陈乡,并定居于此。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因辛文悦曾于洛阳当过宋太祖赵匡胤的老师,遂受封为员外郎,两位弟弟柯八使和蔡忠烈皆受封为官。因受封册,无法更改姓氏,三兄弟遂成了辛柯蔡三姓的始祖,而其父蔡大夫被称为蔡姓太祖。

(蔡国故城)

蔡国故城位于上蔡县城周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南省十大古城”。

蔡国故城属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座历史名城,是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先秦列国都城之一,为西周时期的蔡叔度及其子蔡仲所建。由于当时军事战争的频繁,蔡国都城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屡次整修加固,城墙规模逾加壮观。公元前529年,蔡平侯复蔡国建都吕(今河南新蔡县)。公元前493年,蔡昭侯在位时被楚战败,在吴国救助下,迁都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公元前447年,蔡侯齐在位时被楚国灭亡。蔡国共历经599年,23代25君;在上蔡共立国517年,传18君。

现存的蔡国故城略呈长方形,总长10490米,城墙为黄粘土夯筑而成,小夯窝圆底,每层厚8-14厘米。故城有城门、门卫房,内有宫殿区、作坊区和居住区,外有护城河、蔡侯墓及贵族墓葬区等。蔡国故城瓮城遗址是蔡国故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凹呈“u”字形状,类似于后世的瓮城形状。在战争中,瓮城一方面为保护城门,加深城门的纵深防线;另一方面也易于守卫部队迅速集结人马,居高临下从几个角度打击进入瓮城的敌军,确保城内万无一失。成语“关门打狗”、“瓮中捉鳖”就是对战术上利用瓮城功能打击敌人所作的具体而又生动的描述。经文物考古专家考证,上蔡蔡国瓮城遗址开我国瓮城之先河。

人工烽火台位于蔡国故城北垣中段,古籍上名“亭侯”,亦名“亭”。亭侯在古代是瞭望敌情的报警台。台上有一桔皋。桔皋上有吊头,斗里放置烧柴。一旦敌人来犯,把柴点燃,拉起吊斗报警。白天生烟叫“燧”,夜间举火谓“烽”,守军闻警而动进入临战状态,据专家考证,蔡国故城上的烽火台,是我国最早的人工烽火台。随时代变迁,烽火台现存仅此一座。

(蔡侯望河楼--重阳登高处)

蔡侯望河楼位于看花楼村的蔡国故城西城垣之上,为当年蔡侯登高眺望汝河和四周风景之处,故称蔡侯望河楼,后九九重阳节起源于此,故又称其为重阳登高处。

重阳登高、赏菊、配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源于东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避灾的典故。桓景,汝南郡上蔡县人(今芦岗乡)。据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登高饮菊花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当时,由于家畜代替人的死亡,人们不忍吃它们的肉,农历九月九日这天便吃包入韭菜的素饺子,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作素食节、登高节。在古代九数为阳,九月九日为二九相重,故称重阳。唐朝时期,官方定立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重阳节历经近两千年的演变和发展,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成为普天之下企盼平安吉祥、健康长寿、尊老敬老的华人之节。1989年,中国国务院定重阳节为“老人节”。2005年,上蔡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2006年3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5月,上蔡县重阳节习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蔡侯望河楼内有明代建筑“玉皇阁”、“佛殿”、“关帝庙”等。神殿屋面覆琉璃瓦,正脊饰琉璃二龙戏珠。拜殿卷棚顶,门楣砖雕隶书“芦岗雅地”。有“重阳登高处”、宋代“桓景登高处”残碑、重阳登高吟诗刻碑及“功德碑”等石碑数通。台北侧建有一高台,台前砌有两排24级石级,中间御道上雕刻盘龙,台顶部东西宽30米,南北长20米,海拔高约98.9米。继2003年以来,连续举办了16届重阳文化节,古蔡人民登高饮菊花酒和佩戴茱萸绛囊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节日期间,重阳登高处、烽火台等处的游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上蔡县蔡明园公园)

蔡明园公园位于上蔡县城西南部,南临重阳大道,北接蔡都大道,西临秦相路,东至蔡明路,南北长约1030米,东宽814米,占地约1086亩。经旅游专家规划后,蔡明园公园定位为上蔡县生态公园、上蔡的迎客厅。公园的核心景区是:南天门(蔡明园广场)、湿地遗址保护区、蔡国宫殿区遗址保护区、全年候阳光中心、博物馆、少儿游乐中心等。2009年9月,上蔡县蔡明园公园被批准发布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

南天门(蔡明园广场)蔡明园广场南天门于1995年12月开建,2006年10月初竣工,历时11年,总投资2800万元,大门为6柱5门11牌楼,高35米,宽75米,南北跨度为15米,柱、梁、舫彩绘,外部由石雕硫瓦、基座彩绘构筑而成,内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座古今结合建筑。正门上方南面写有“蔡明园”三个大字由原国家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亲题,正门上方北面“回头是岸”四个大字由原台湾大香山观音禅寺长老、当代世界著名高僧释明乘法师所著。大师俗名陈国勋,祖籍上蔡县东洪乡曾陈村。大门石块雕有四大天王、八大金刚、飞天等形象,其中集花、鱼、伞组成的图案,代表人民期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心愿。蔡明园广场面积为3万平方米,2006年10月19日建成,第四届至第十六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开幕式、每年的“欢乐中原·和谐上蔡”广场文化活动等均在这里举行。

(李斯墓)

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人(今河南省上蔡县),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字学家和书法家,素有“千古一相”之称。曾拜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公元前447年,李斯离楚入秦。先后任兵部侍郎、长史、廷尉、丞相之职。公元前221年,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力主废分封,行郡县,统一文字、钱币、道路、度量衡,明确制定法律政令。李斯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称为书法鼻祖。以小篆刻石计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之罘山刻石、海上议刻金石、之罘山东观刻石、碣石门刻石等。公元前208年,赵高设计,将李斯腰斩于咸阳,并夷三族。

李斯墓位于上蔡县重阳办事处李斯楼村东南,2000年9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弘扬李斯文化,上蔡县文化局邀请河南省地理研究所有关专家研究制作了《上蔡县李斯林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河南省专家评审通过,规划占地32.8公顷,总投资1亿元,建设李斯碑林、李斯纪念馆、休闲中心等。

 (千年古刹-蟾虎寺)

蟾虎寺历史悠久,内涵丰厚。早在6500年前,人类曾在此繁衍生息,遗留有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遗址。据上蔡县志记载:蟾虎寺始建于东汉永初年间,有当时得道天竺高僧智渊大师及众弟子云游到此,观此地灵秀异常,又因蟾游于壑、虎伏于隅,起名“蟾虎寺”。唐时,武则天推崇佛教,蟾虎寺扩建的巍峨辉煌。到了宋代,由于战争频发,蟾虎寺殿宇大半毁于兵火。直到明朝中期,经两次大规模修建,蟾虎寺又闻名天下。1950年,蟾虎寺殿宇大部分被拆除,只剩兀立一台。1997年,蟾虎寺遗址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楚国贵族墓地

楚国贵族墓地位于蔡国故城以西1至5公里的岗地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公元前531年楚国灭蔡国后,以蔡地为北方重镇,在近300年期间形成的一处重要贵族墓地。墓地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2005年5月,郭庄楚墓出土的一座战国早期积沙积石大墓为“豫南第一大墓”,出土珍贵文物1050件,随葬品中不乏精美之器,如最大的青铜盖鼎口径80厘米,仅次于楚幽王鼎;四龙耳铜鉴口径67厘米,国内罕见;石罄形制较大,质地精良;玉板指、裸女玉耳勺、金龙玉环铜削、玉柄铜剑等均属文物中的精品。中央电视台记者深入该墓葬发掘现场拍摄的电视专题片《盗墓迷踪》、《楚墓疑云》、《中原大发现》,在《走遍中国》、《走近科学》、《探索与发现》等品牌栏目播出。

孔子厄台与孔子手植银杏树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在蔡国居住三载,曾断粮7日。孟子曰:“孔子厄于陈蔡之间……”。相传,台上汉时创庙,名厄庙。康熙年间鼎盛,有祭田两顷,孔子后裔孔印祚世守其业。孔门七十二贤,上蔡有其六,即:漆雕开、漆雕侈、漆雕凭、漆雕丛、曹恤、秦冉;漆雕开为孔门圣贤之一,博学多识,不安小成,孔子悦之,所创漆雕氏之儒为孔门儒学八儒之一。上蔡至今保存有孔子问津处、孔子晒书台、孔子厄台、孔子手植银杏树等重要遗迹。

孔子厄台明清时,建有厄庙,孔子手植银杏树位于上蔡县蔡沟乡第一初级中学院内,传为厄台有孔子手植的银杏树,传说唐时遭火焚,树中又生新树,明时被雷击,树外又包生新树。现今,银杏树仍枝繁叶茂,状如华盖,令游人叹为观止。

(漆雕开墓)

位于上蔡县华陂镇集北。漆雕开,字子若,春秋时期上蔡华陂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漆雕开生于公元前540年,比孔子小11岁,成年之后拜师于孔子门下,潜心钻研学问,不愿做官,很得孔子赞扬。

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从叶地返回蔡国。这一天,来到了漆雕开的家乡鸿隙湖村,突然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来,孔子一行没法再往前走,只好住进漆雕开家。漆雕开家并不富裕,赶上连续数日的雨天,又加上恁多人的吃喝,家里存的粮食很快就被吃光了。为了不让孔子挨饿,漆雕开就冒着大雨,踏着雨水,独自一人到鸿隙湖里采藕为老师充饥,不幸落水遇难。三年后,他的同窗好友子路在卫国做了官,他时时不忘记师弟为师殉难之事。不久,便奏于国君,追封漆雕开。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受祭祀,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滕伯,宋朝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0年)追封为平舆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称:“先贤漆雕子。”

(顺阳王墓)

顺阳王墓,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上蔡县邵店乡金景吴村北,明代,朱有烜,明太祖朱元璋孙,封“顺阳王”。1969年清理。墓室为砖筑纵列拱券结构,全长14.80米、宽11米。有墓门、甬道、前、中、后室及东西侧室。出土金、银、铜、锡、铁、陶、玉、瓷、象牙器200多件。并有朱有烜及吴氏墓氏。

(黄尼庄地下粮仓旧址)

黄尼庄地下粮仓旧址位于上蔡县芦岗乡黄尼庄村北约1公里处,南北涧沟内。1968年开始施工,该粮仓是利用涧沟的断壁用人工进行挖掘,该粮仓全部建于地下。为红砖、白灰结构,共建粮仓18个,粮仓的形状为窖形,直径在12米至14米之间,粮仓高9米。1974年开始使用,该粮仓坐东面西,楼房共计50余间,占地面积约70亩。粮仓墙壁上有标语“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备战备荒为人民。”粮仓在1975年洪水后停用,至今保存较好。

(上蔡县引水上岗工程旧址)

上蔡县引水上岗工程旧址位于上蔡县邵店乡西约两公里,黄埠镇东约五公里处,也称三级堤灌,实为四级堤灌,全长四千八百九十四米,建于1974年,共投入资金二百三十七点四万元,人力近万人工,工程较大,跨两个乡镇,占地面积近三万平方米,在当时能解决10万余亩,8.6万人的灌溉与吃水问题,现已停用,保存较好。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简介)

东岸核桃雕花工艺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以上蔡县东岸乡的柴庄、大苏庄、小苏庄和小袁庄为盛。东岸乡位于上蔡县境东北边陲,西与朱里乡接壤,南与韩寨乡相连,北与商水县隔河相望。该乡历史悠久,市场繁荣,是上蔡县县境东北部紧靠商水县的一个大集,又是过去周口至汝宁府大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都为东岸核桃雕花工艺产业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当地老艺人回忆,时值清初,东岸核桃雕花工艺已初具规模。三四十年代,以柴庄为首家家户户男女老幼加工制作桃核雕花工艺,产业发展达到鼎盛改革开放后持续发展。近年来,该工艺与时俱进,桃核雕花工艺枯木逢春,又有了复兴的新机。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品类繁多,除最早雕刻有古钱、蜂窝、猴头、盘丝、寿星老、诗词、谜语等“桃扣”工艺产品外;后制作范围不断拓展,手链、桃心、桃葫芦、桃印、绣球、佛珠、十二生肖、桃木剑、桃木刀及桃核宝灯等品类大规模加工生产。根据做工之精糙、品类之繁简,每人日加工300、400之数不等。东岸桃核雕花工艺制作需经浸泡、清洗、上色、上光、晾晒、打眼、磨光及加工等诸多工序,该工艺原料主要来源于桐柏山和南太行山区。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制作考究、经久耐用,且物美价廉,除用于人们“避邪消灾”心理之需,更以其造型美观,花纹多种多样;图案千姿百态,细腻逼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该产品除在本省销售外,还远销东北、两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山东诸省,并经义乌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为天下华人和西方人所喜爱。

(茱萸绛囊工艺制作简介)

茱萸绛囊源于上蔡县东汉时期蔡人桓景为避祸消灾,于九月九日登高于蔡国故城西垣中段的蔡河望河楼,佩茱萸囊,饮菊花酒,自此由上蔡广播天下,形成民俗,成为天下华人时逢重阳节的必佩之物。

茱萸绛囊由传统的十二生肖发展到眼下的凤凰报喜,喜雀登枝,孔雀开屏,仙鹤祝寿,鸳鸯情长,寿星捧桃,招财进宝,一心爱国,和平之鸽,情系华夏等40多个品种,造型逼真,惟妙惟肖,内盛茱萸粉末,佩带芳香溢人。

茱萸绛囊起源于东汉蔡人桓景登高避灾,俗成于晋、唐,盛于宋、明、清时,为天下华人重阳佳节的必佩之物。具有极强的民俗特色和文化价值,其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民俗魅力,直接影响着天下华人时适重阳佳节登高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

自民国至今,尤其是建国以来和受十年动乱的冲击,该项民间工艺技术濒危现状严重,能缝制茱萸绛囊者寥寥无几。张社女士离休后潜心挖掘茱萸绛囊缝制工艺,为这一传统工艺新的复兴又重开了新机。二00六年张社缝制的茱萸绛囊参加在深圳举办的全国工艺品展销会,二00六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白云翁”毛笔简介)

孔老夫子为恢复《周礼》,带领着他的弟子们由陈蔡而厄于台,居然引发出了杨集这个“毛笔之乡”的一段千古佳话来。

杨集,自古以来,就有制笔的传统,“无麻不成笔”这个孔老夫子留下的“经典”直流转到宋明才被一位来自浙江的白姓笔工所改写。由此,杨集“麻笔之乡”才渐渐地成了“毛笔之乡”。

民国时期,在豫南乃至苏皖、湖广,文人视书案上的“小大由之”相来如珍,“白云翁”这个名子在黉学蒙馆几乎成了毛笔的金字招牌。

白家毛笔自明朝到白山林先生,迄今已传十八代。现年73岁的白山林先生的父亲白云翁(白山林父亲的号)在清末民国,名满天中,饮誉大河上下,长江南北。

“白云翁”毛笔独门独艺。秘不外传。现今,“白云翁”毛笔约有80个系列,四个类型。分羊毫、狼毫、鼠须、貂毛、香锂、马毛等。其中,尤以羊毫、狼毫混合者为上品。笔头园润、饱满、坚挺而富弹性。从原料到成品须经浸、落、梳、拔、整、配锋等百余道工序。

“白云翁”毛笔制品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颇为书画大家视为珍品,被书画大家们誉为 “如锥画沙”、“如意神笔”。清探花程元璋对“白云翁”笔情有独钟,曾回县邑专程拜访,誉白家为制笔大师,清代著名理学家张沐对“白云翁”毛笔推崇备至,县邑李景梅在知赵县时曾以“白云翁”之笔书写“赵州桥”三字而轰动京师。

建国以来,以白山林先生为代表的白家毛笔第十七代传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促使笔锋与牛角、塑料,有机透明玻璃进行了新的组合,具有实用耐久性和观赏性。中国书画院,河南省书画界及北京、西安、太原的书画大家欣然题写赞笔墨宝:“纵览云飞”、“青山白云”等,全国著名书法大家陈天然欣然题写“柔胜刚”。1991年9月,河南省委书记杨析综亲临杨集视察白家毛笔制作,并亲题“妙笔生花”四个字。上蔡县杨集镇“白云翁”牌毛笔现已成为书画家和海外侨胞的案头之宝。2007年被评为“百年老字号”。

(上蔡小洪河)

上蔡的小洪河,淮河支流,发源于伏牛山南部的河南省舞钢市,流经漯河市舞阳县,驻马店市西平县、上蔡县、平舆县,在新蔡县的班台(顿岗乡班台村)与主要支流汝河汇合。班台以下分为洪河和洪河分洪道两股,流经淮滨县、安徽省阜南县,在豫、皖二省边界阜南县王家坝附近的洪河口注入淮河。在上蔡县境内,干流段称小洪河,经西平县境注入,流经百尺、华陂、西洪、东洪、塔桥、沫湖、党店7个乡后注入平舆县,境内长度52.76公里,平均口宽40米左右,区间流域面积46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1%。历史上,洪河边的人都知道,在雨水不充分的季节,河水流量小,使船底在航行时容易抵触河底,为了把货物运到指定位置,船只多结伴而行。在船队的下游用船上所携带的木料打桩筑坝,使水能使船只行驶,然后再撤坝放水,再在船的稍下游的地方再打桩筑坝,使船只向前行驶,如此往复,直到船只到达目的地为止。上世纪末,全国性的河道治理偏重防洪排涝。河道截弯取直,致使下游失去水源,成为季节性河流。有的甚至干枯,地下水位降低,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全国各地的很多内河失去了航运能力。驻马店市海事局对汝河至遂平、洪河到西平、上蔡、平舆段复航进行规划,纳入“十三五”交通项目建设规划。洪河恢复通航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消息,它可改变一些人的命运,使沿河偏僻的乡镇繁荣起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